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琛  邵亚闻  朱倩 《地理教学》2011,(12):32-34
选取苏州河(上海境内)上游、市郊、市区、河口地区断面作为采样点,采集水质、底泥样本。用80目(孔径为0.2mm)的过滤网过滤,鉴定肉眼可见的底栖动物并计数。结果表明:苏州河上游的水质最好,其次是下游,中段污染程度较大;适应在严重污染水质中生存的霍甫水丝蚓仍为优势物种,适应在非常严重污染水质中生存的底栖动物物种很少;苏州河全段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大、底泥不断释放污染物质等原因使苏州河的水质不能有长足的改善。苏州河底泥的清理对于苏州河的长远治理和水质改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议政府大范围清除苏州河(上海市区段内)底泥,并做好前期宣传工作;分步投放有助于改善底泥环境的物种,防止底泥再沉积、再污染,增加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苏州河段水质污染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针对苏州河水质污染的特定状况,提出在全面规划、远近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指导下,应积极推行支流截污、引清调水、底泥处理、曝气复氧、沿岸绿化5大工程,以达到彻底整治苏州河水质污染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水质数值模拟——以上海市苏州河为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马蔚纯  张超 《地理学报》1998,53(B12):67-75
水质模型一旦应用于某一实际水体就必然与区域水环境相联系,因此对包括污染源在内的各种水环境系统要素进行空间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上海污染最为严重的水体苏州河为例,在大量实地调查获得的苏州河污染源资辩,水文水质同步监测数据,区域人口数据的基础上,开发并建立了苏州河水环境信息系统,并以此为技术支持.运用水质数值模拟及其与GIS相结合的技术,研究了苏州河水体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证实在苏州河市区段存在着一条明显的污染带,并论述了这条污染带在苏州河涨落潮的不同流场作用下,在河道内不断往复运动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新书介绍     
《地理学报》2004,59(2):F003-F003
王英杰、袁勘省、余卓渊编著的《多维动态地学信息可视化》由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书中论述了多维动态地学信息可视化的理论基础、系统设计、时空语言、时空数据模型、可视化表达、可视化技术等方面的原理和技术。是地球信息科学的重要参考论著。许世远、陈振楼、俞立中等著的《苏州河底泥污染与整治》由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该书包括苏州河资源环境结构分析、污染底泥的三维空间分布、主要污染物含量、污染底泥的水质影响、底泥疏浚对河势的影响、疏浚过程的环境影响、水动力和水质模拟等方面论述。赵景波著的《淀积理论与黄土…  相似文献   

5.
苏州水网系列水质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维真 《地理学报》1989,44(1):47-56
为适应苏州水网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时进行水质预测的需要,本文提出苏州水网的非稳态系列水质模型,包括(1)网块水质模型,用于预测苏州网块水体水质年内(季节)变化;(2)分段水质模型,用于预测苏州城河逐段水质空间变化;(3)河网水质模型,用于预测苏州城河任一段面昼夜(逐时)水质变化。这些模型经过验证,获得满意的结果,并作了苏州水网的水质模拟和预测。  相似文献   

6.
南四湖水质污染综合评价及水质分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四湖水质已受到相当严重的污染。根据污染源调查和湖泊水质长期监测资料,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南四湖湖区水质污染进行综合评价,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湖泊水质作了分区。南四湖水域可以分为三类水质区,污染最重的水质区水质已达不到V类水质标准(GB3838—88标准),分布于主要排污河流入湖口附近;最好的水质区水质尚可达到Ⅲ类水质的要求,约占湖泊水域面积的77%;介于上述两水质之间的一般污染区水质可勉强达到V(1)类水质,面积约占13%。  相似文献   

7.
南四湖水质污染综合评价主水质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四湖水质已受到相当严重的污染,根据污染源调查和湖泊水质长期监测资料,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南四海湖水区水质污染进行综合评价,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湖泊水质作了分区。南四湖水域可以分为三类水质区,污染最重的水质区水质已达不到V类水质标准,分布于主要排污河流入湖口附近;最好的水质区水质尚可达到Ⅲ类水质的要求,约占湖泊水域面积的77%;介于上述两水质之间的一般污染区水质可勉强达到V类水质,面积约占13%  相似文献   

8.
刘昌明 《地理学报》2004,59(1):155-155
作为水文与水环境研究工作者,河流污染和防治是我们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对于处于上海这样一个特大城市中的苏州河自然也一直留意。记得在上世纪的中期,那时的苏州河河水基本上是清的,水上各种轮船、木船往来如梭,一派既繁忙、又不失安详的景色。但后来,到了上世纪70年代以后,由  相似文献   

9.
太湖流域宜溧河与西苕溪水质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10年汛期与非汛期太湖流域西部宜溧河及西苕溪22个断面水样实测分析数据,选取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磷(TP)、总氮(TN)、氨氮(NH3-N)为主要研究指标,利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对两条典型河流汛期与非汛期水质状况及差异,以及两者间不同时期及沿程水质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从社会经济、自然地理等角度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宜溧河流域平均水体污染程度总体高于西苕溪流域,污染程度更差。宜溧河非汛期各断面的CODMn、TN、NH3-N及TP含量均明显高于汛期的含量,水质状况更为恶劣,而西苕溪汛期的平均水质状况基本劣于非汛期。受流域内城镇空间布局以及工业污染企业的空间分布等因素的影响,河道水体水质状况的空间差异性比较显著。宜溧河段入湖河流水质污染主要来源于点源,汛期下游受到一定程度的非点源污染。西苕溪水质污染主要来源于面源污染,汛期污染物主要是由降雨径流带入河中,下游受到一定程度的点源排放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地理教学》2007,(10):44-45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毛如柏2613表示,从检查情况来看,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水质正面临着被污染的威胁,这必须引起我们足够警惕。他说,徐州市三分之一的污水经奎河污水处理厂达标处理后,排人发源于本地的奎河,但徐州市铜山县还有3家造纸企业向奎河排污,致使奎河由江苏进入安徽的省界断面水质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11.
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能力空间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淮河流域35个地市2010年社会经济、网络调查和水环境污染相关数据,在突出主导因素和可操作原则的基础上,系统的构建了流域水污染防治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对流域各市水污染防治能力进行评价,并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能力的总体、局部的空间差异变化、特征和规律进行探索。结果表明: ① 淮河流域各地市水污染防治能力普遍较低,且呈现显著空间差异性,流域水污染防治能力整体呈现干流高于支流,下游高于中游,中游高于上游的梯级趋势;② 流域经济发达地区防治能力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省会城市防治能力远高于普通地级市;③ 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能力空间分布与流域实测水质空间分布高度契合,即防治能力较高地区水质普遍较高,防治能力较低地区水质则较差。  相似文献   

12.
菌类-水污染生态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菌类-水污染生态学是研究菌类、污染物、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基于菌类对环境废水的处理,并且在防止生态系统的污染,充分利用菌类净化污水、监测水质等方面显示了很大优越性。菌类-水污染生态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60-90年代,菌类-水污染生态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菌类-水污染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污染物对菌类的影响、水污染的净化及水污染的菌类监测等3个方面。为了促进该学科的发展,要继续进行菌类的毒理性试验、水污染对菌类影响以及如何提高菌类对水污染治理效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河干流水质评价及生态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保护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安全,2000年至2005年,由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组织,相继实施了7次向塔河下游绿色走廊应急输水工作。通过对输水前的1998年和输水后的2002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塔里木河干流上、下游在输水前后的水质变化状况的分析认为塔河干流水体污染类型为农业污染型,塔河干流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氯化物、硫酸盐和总硬度,塔河干流水体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农业弃水,输水后塔河干流整体污染程度较输水前有所好转,但仍存在水质为五级重污染的断面,由此分析了水质污染对生态安全构成的风险并提出了几点控制塔河干流污染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基于水环境保护的流域景观格局 优化理念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流域范围内因水体的联系使得不同类型景观斑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更为紧密, 因而景 观格局的变化会显著影响流域内水体质量。着眼于流域尺度上水环境保护的需要, 必须合理考虑 景观斑块的类型、格局和空间分异等特征, 尽可能地减少非点源污染输出量, 从而降低水体遭受 污染的威胁程度。本研究从水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 以“源”“汇”景观在镶嵌组合和空间分异方面 利用的适宜性作为优化依据, 以“源”“汇”景观空间分布的关键地段作为研究战略点, 同时考虑 “源”“汇”景观在数量、空间和转换成本等方面的客观约束条件, 将景观数量结构优化和空间结构 优化进行有机结合, 最终确定了流域尺度上以调控非点源污染、保护水体质量为目标的景观格局 优化研究的概念框架。本研究不仅为解决流域尺度上非点源污染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 角, 而且为降低景观类型及其格局对水体质量的威胁程度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5.
吴迪  于文金  谢涛 《热带地理》2020,40(4):675-683
为探索高分二号对地观测卫星在水体有机污染监测中的适用性,基于高分二号对地观测卫星多光谱数据,通过归一化水体差异指数提取水体信息,利用比值植被指数得到2019年3月份粤港澳大湾区6条主要入海河流的水质分类及水体有机污染分布情况,通过与同期相对应的6个实际监测断面点对比,验证了水污染等级评价结果,结果如下:1)研究区水体质量总体较好,磨刀门水道、东江南支流、横门水道和洪奇沥水道以无污染为主,鸡啼门水道与蕉门水道以轻污染为主;2)水体有机污染的分布具有空间性,河流主干道主要以无污染水体为主,两岸以轻污染为主,远离主河道的封闭水体以中等污染以及重污染为主;3)监测断面点的污染等级与实际监测点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结论表明,高分二号对地观测卫星多光谱数据作为水体污染监测的遥感数据源是准确可靠的,可为我国水污染防治提供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为我国西北和华北重要水源的黄河,如何在新世纪搞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文章在对黄河水资源基本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21世纪面临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3点对策,即以可持续战略为原则,实施统一调度;建立节水型体系;加强水资源的管理等。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盈亏和水污染现状,阐明了水资源面临的危机和水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预测了2000年水资源供需趋势和水环境污染趋势,提出了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杨桂山 《地理研究》1992,11(2):68-76
本文通过长江口实测氯度与流量和潮位资料的相关分析,预估了未来河口水质的变化。计算表明,当大通站下泄流量不足13×103m3/s时,未来东线调水及海平面上升,将使长江口南支河段水质严重恶化;三峡水库建成后,枯季1-3月增加下泄水量虽可抵消东线调水的影响,但在水库蓄水的10月遇枯水年分,水质将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9.
新丰江水库上游氮磷污染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丰江水库流域是广东省最大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对东江下游和香港地区的用水安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质长期保持在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库上游地区人类活动加剧,对水质和水量造成潜在威胁。通过2007、2008年对新丰江水库上游流域采样分析氮磷质量分数,发现总氮和总磷超过地表水Ⅱ类标准的采样点比例分别为48%和12%。与总磷相比,新丰江水库上游总氮的污染要更加严重,丰水期超标点明显少于枯水期,而枯水期氮-磷正相关关系较好(P<0.000 1,R2=0.868 3),污染物可能为同一污染源或同期释放。空间上超标点多位于新丰、连平县城和大型城镇居民点如马头、忠信、灯塔镇附近,河流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等人为点源污染。尽管目前新丰江水库库区的水质情况总体较好,但上游水质也存在恶化风险,可能导致水库自净能力降低,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因此需要对新丰江水库上游的水质进行定期监测,通过控制内、外源性氮磷措施,以减少饮用水源安全风险和保证新丰江水库水质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20.
近20年我国饮用水污染事故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饮用水安全问题是我国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 通过检索相关文献资料,查阅到我国1986-2005 年发生的152 起饮用水污染事故,从事故的特点、原因和危害3 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从时间上看,1995-2005 年是饮用水污染事故的高发期,集中了87.5%的事故;从区域上看,华东地区是事故高发区,共44 起。污染类型以生物污染为主,占69.1%,远远高于化学污染的比例。从事故发生地点看,接近一半的事故发生在居民区,其次是学校。供水环节中,以水源污染为主,占56.6%。生活污染是导致饮用水污染的主要因素,占65.1%,其次是工业污染。水源污染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饮用水污染事故严重影响了居民正常饮水,甚至引发水性疾病的暴发流行或污染物中毒。为实现我国饮用水安全,提出了预防和处理饮用水污染事故的相应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