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所谓PKP的前驱波,即位于核震相PKIKP之前的一个波列,其振幅较弱,并且在震中距离为125~0~143~0间普遍能观测到.首先观测到这个震相的是B.Gatenberg和C.F.Richter(1934).尔后,随着地震记录技术的改进,许多地震学家对这个震相进行了精确的分析和认真的研究.我国地震台网对于发生在中美洲的危地马拉、巴拿马一带的大地震,往往能记录到发育较好的PKP的前驱波,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PKP的前驱波作为出现在地震图上的一个震相是勿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2.
山西朔州井水位的前驱波记录及其讨论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山西省朔州井水位动态观测的原始记录图中,发现很多远强震前的水位慢波动现象,称其为井水位的前驱波记录.本文介绍了典型的前驱波记录图象,初步分析了该井水位对前驱波的记录特征,发现38%的远大强震前有这种记录,波动周期为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多在震前两天内出现;讨论了前驱波的成因与传播及其井水位的响应条件,研究了井水位前驱波的科学意义及在地震预测探索中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低频前驱波现象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前驱波与地震之间关系的认识,低频前驱波异常因其物理意义逐渐明确、干扰影响因素少,更被认为是有重要预报价值的可靠短临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4.
井水位前驱波普遍性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淑亮  吕芳  李斌 《中国地震》2011,27(4):348-362
以山西、河北、内蒙等地5口映震能力较强的地下水位观测井为研究对象,对井水位前驱波普遍性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强震井水位前驱波现象较为普遍,其比例可达65.1%(41/63);相同地震不同观测井前驱波特征各不相同,同一观测井在不同地震前的特征也各异,这可能与不同观测井具有不同的井-含水层结构以及不同地震前有着不同的震源参数有关;与单井水震波相比,震前有前驱波记录的次数略低于水震波,其比例在39.7%~50.7%之间;震前有前驱波记录的观测井占研究区观测井总数的比例可达66.7%.  相似文献   

5.
地震前驱波观测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前驱波的研究,可能成为未来地震预测和理论研究的一个突破点。列举了国内外前驱波观测事实,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地震工作者对前驱波进行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6.
用小波分析方法检验强震“前驱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4年,金森博雄(Kanamori)首先在距震中近万千米的美国加州帕萨迪纳(Pasadena)地震台长周期地震仪记录中发现,1960年5月22日智利8.3级大地震前15分钟有振荡周期为300~600s的长周期波,称为"前驱波".此后,一些地震工作者对"前驱波"展开了研究与讨论.各种讨论"前驱波"的文献给出了震前多种观测仪器记录的"前驱波"图像.  相似文献   

7.
静乐井水位前驱波重现性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淑亮  刘瑞春  吕芳 《中国地震》2012,28(2):200-213
以山西静乐井为研究对象,对井水位前驱波重现性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相似地震前前驱波起始时间和波动周期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强的重现性,其比例可达63.1%;部分相似地震前前驱波的波动形态和幅度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在研究范围内前驱波各项特征均相似的地震尚未发现,其原因可能与前驱波的成因、传播途径、相似地震的震源区特征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井水位前驱波现象与震源成核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仔细研究了1999~2002年间全球48次Ms≥7.0以上、中国大陆12次Ms≥6.0以上地震前山西地区5口地下水位观测井强震前的前驱波事件,给出了井水位前驱波的识别方法.从理论与实验结果分析了前驱波与震源成核过程之间的关系;根据井一含水层系统的特征参数给出了不同类型观测井对前驱波响应能力的大小;根据记录地震前驱波信息所需要的条件,初步探讨了大震前驱波远程传播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前驱波是一种暂态信号,是在震源成核过程中发射出的一种低频波,对地震预测而言是一种有重要价值的可靠短临前兆信息.本文提取了黑龙江及邻区3次中强地震前5例水位、竖直摆倾斜数字化低频前驱波异常图像,分析了低频前驱波异常形态、异常特征和异常指标,经初步统计得到了经验公式,探讨了前驱波异常机理,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震例均为近场区中强地震前数字化前兆低频前驱波异常,丰富了低频前驱波方法在黑龙江地区地震分析预测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以山西静乐井为研究对象,对井水位前驱波重现性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相似地震前前驱波起始时间和波动周期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强的重现性,其比例可达63.1%;部分相似地震前前驱波波动形态和波动幅度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在研究范围内前驱波各项特征均相似的地震尚未发现,其原因可能与前驱波的成因、传播途径、相似地震的震源区特征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正地震前驱波现象在不同观测仪器的记录中都有一些报道,但多是单一观测仪器的记录现象,不能从其他观测仪器得到验证,信度相对较低,因而地震前驱波问题在地震研究中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近来笔者发现在2010年1月24日山西河津4.8级地震前山西及邻区不同前兆观测仪器中记录到较显著的前驱波信息,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获得一些新  相似文献   

12.
统计了银川台GS15-215型定点重力仪记录的数字化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震级和不同震中距范围内的地震发生后前驱波的出现规律,发现银川台重力观测记录曲线中出现震前前驱波的比例比较小,尤其是震级较小的地震几乎无震前前驱波出现,对大地震前出现前驱波的比例、出现的时间及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PKP震相包含了下地幔底部P波速度结构的重要信息.中国地震台网(CSN)台站记录到的南美洲地震的PKP波的射线,对中太平洋下的D″层有很好的采样.本研究采用这些PKP波的AB和DF两个分支的走时差,研究了中太平洋下地幔底部P波速度的小尺度变化.AB DF的走时差减小了上地幔横向不均匀性的影响,而对下地幔底部P波速度的横向变化十分敏感.与此同时,AB DF的走时差也减小了地震定位误差的影响,消除地震发震时间测定误差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中太平洋的地幔底部存在着大范围的AB DF走时正残差,也即低速异常区,这可能是太平洋下超大地幔热柱的源处.观测到的P波速度异常的空间分布总体上与Grand通过层析成像得到的CMB的S波的速度异常相一致,并在变化的幅度上很好地相关,P波速度的扰动值(在D″层大约为2%)是Grand 速度模型中的S波异常的36%.这一结果有助于太平洋下超大地幔热柱的结构和性质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井-含水层系统对前驱波响应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山西、河北、北京和江苏地区14口观测井的前驱波记录次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给出了前驱波记录次数占统计年份地震总次数的百分比;利用Cooper等人推导的井-含水层系统放大因子表达式,分析了井-含水层系统的特征参数与前驱波响应能力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井-含水层系统对前驱波的响应能力大小与含水层的固有周期存在一定关系,即固有周期越大,记录前驱波的能力越强; 井-含水层系统对前驱波的响应能力大小还与导水系数和井孔半径平方的比值大小有关,该比值越大,响应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15.
井水位前驱波现象与震源成核过程关系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水位前驱波现象的成因可能与震源过程有关,是大地震断层大破裂之前的慢破裂产生的,因此对前驱波现象的研究、震源过程与前驱波现象的对比分析、井-含水层系统对前驱波响应的理论分析和前驱波生成机理的研究是认识震源过程的重要途径之一。正确区分源兆、场兆和远兆,努力寻求3种前兆的信息特征,是震情综合分析所必须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地幔速度结构提供了地球内部热和化学状态及其构造演化历史的重要信息。对于地幔间断面的研究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地球内部温度分布特征和化学结构,并对确定地幔间断面成因及地幔对流模式等地球动力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地震学观测显示在410 km、660 km深度普遍存在速度间断面,并且在全球特定区域的上地幔(220 km、300~350 km、520 km、560 km)和下地幔(800~900 km、1 100~1 200 km、1 800 km、2 400 km)也有速度间断面的存在,不同区域地幔间断面的起伏可能受到温度、含水量、矿物相变及俯冲板块的影响。利用前驱波来研究地幔间断面具有独特优势,前驱波相比参考震相较早到达观测台站,从而避免其他震相的干扰,可以更准确地研究较弱的速度间断面。文章收集整理近些年来地震学家利用前驱波研究地幔间断面的成果,包括长周期反射震相SS或PP的前驱波、深震震相sP、pP的前驱波和地球表面反射震相PKPPKP(P′P′)的前驱波等,并对不同前驱波的特点及地幔间断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利用前驱波研究地幔间断面的方法已较为成熟,及时收集总结相关的研究成果对认识地球内...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一种新颖的液体悬浮式长周期、超低频检测技术,避免电磁信号可能产生的一切干扰,由此研制地震前驱波检测装置及分析软件.提取前驱波信号与实际地震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该装置及分析软件,对于记录前驱波和地震预测研究较以往有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8.
山西临汾中心地震台石英摆倾斜仪前驱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文章对山西临汾中心地震台石英摆倾斜仪记录到的2008至2009年3月全球MS≥7.0、中国大陆MS≥6.0地震前前驱波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全球50%的大于7.0级地震震前有前驱波记录,而对于中国大陆大于6.0级地震震前也有前驱波记录;前驱波出现的时间多为震前几小时到7 d左右,存在有形态和幅度的差异,且对应的地震具有地区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一、典型震例我国地震台网近三十年来积累了二百多万张地震图;其中约十余万张图属于极远震记录.这些记录无不带有地核的信息.这对研究核内的速度分布和分层结构以及地核物质的物理性质,是十分珍贵的资料和依据.长期以来,我们对极远震记录的分析和解释,都是依据J-B走时表进行的;因此,在所汇编的地震观测报告中,对PKP波只报导了AB和DEF这两个分枝,亦即相应于外核的折射波PKP_2和内核的折射波PKIKP(或PKP_1).这一类观测报告,忽略了存在于125“< △<157°间,且当△<146°时以PKIKP波的前驱者出现在记录图上的PKHKP波.  相似文献   

20.
一些地震发生前后,时常会观测到有别于正常地震波的前驱波信号,这些前驱波信号对于地震的预报和观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钻孔应变观测是观测前驱波信号的重要手段,也是地震前兆观测与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技术,可以给出传统测震仪观测无法给出的信息;文章概述了当前钻孔体应变观测的原理和研究发展路径,并集中表述了其在实际预测中的重要研究成果;从研究实例上可以看出来,当前的钻孔应变观测结果和实际的地震发生状况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回溯研究表明现在的观测结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