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章简要介绍了通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唐山市的驻唐院校、国营企业、驻唐部队和党政机关等开展公众防震减灾意识问卷调查的结果,以进一步了解公众对待防震减灾事业的态度,及其掌握防震减灾知识的渠道和程度,明确其防震减灾意识,为防震减灾工作的不断开展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2020年全国公众防震减灾科普满意度调查工作,设计了防震减灾科普公众接触率、受众收获评价、公众满意度和需求等指标,量化衡量防震减灾科普在公众中的触达现状、公众的收获评价、反馈评价和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公众与防震减灾科普的接触较普遍,受众收获评价和满意度评价总体得分较高。防震减灾科普公众接触率在不同城乡、年龄、学历、职业等层面的群体差异较明显。科普活动的公众接触率相对较低,受众收获评价较高,公众对活动新颖性的满意度评价低于活动组织管理。科普作品的公众接触率最高,但受众收获评价较低,在促进公众技能提升方面具有明显短板,公众对作品形式新颖性的满意度评价低于内容通俗易懂性。科普场所的公众接触率最低,但受众收获评价最高,对公众知识、技能、意识的提升作用较好。公众对科普场所信息查找便利性的满意度较低,导致科普场所满意度评价低于科普活动和科普作品。分析表明,需重视公众需求和反馈,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提升防震减灾科普效率。  相似文献   

3.
北京中关村地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社会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北京中关村地区人群的问卷调查及其分析,了解到受访人群对待防震减灾的工作和措施的态度是积极的,大部分人已经基本具备一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正确逃生和减轻地震灾害的常识。但是,多数人还不了解地震预报现状和地震预报发布程序,地震谣言还具有相当的生存空间和流传基础,基本医疗救护知识还不十分普及。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了不同媒体和宣传渠道对公众的影响力。调查分析结果对今后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中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相对薄弱、中学生对于灾害的处置办法较为单一、防震减灾技能没有很好地在学生群体中传播等问题,对弥渡县中学生进行了防震减灾意识和灾害应急处置技能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弥渡县中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不够强、应急处置技能较少。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应该积极调整和优化教学模式,利用好地理课将防震减灾知识及灾害处置技能传授给学生,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该积极做出响应。同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应当助力防震减灾产业化发展,并参与到提升中学生群体防震减灾意识的工作中来。由此达到提高中学生防震减灾意识和丰富中学生应急处置技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浅谈城市发展与防震减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加强防震减灾规划,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以及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等4个方面的分析,揭示了城市发展与防震减灾的关系,强调了建设地震安全社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朱宝霞  申文庄  马明 《中国地震》2014,30(3):373-381
公众是实现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以下简称地震重防区)防震减灾工作目标、提升社会防震减灾能力的主力军,而公众对地震重防区的认知与防震减灾宣传密不可分.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许多公众对地震重防区和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低、公众的防震减灾素质有待提高、防震减灾宣传针对地震重防区的内容不够全面、宣传方式和手段不够多样化等问题.据此,提出建议:强化地震重防区宣传,丰富防震减灾宣传内容;防震减灾宣传方式和途径多样化;完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制度等.  相似文献   

7.
防震减灾公益广告是一种利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电视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防震减灾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科学素养,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的一种行业性广告。防震减灾公益广告作为科普宣传的一种重要手段,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增强社会公众对地震谣言的识别能力和免疫力、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地震科学的发展,消除社会上对于地震工作的误解,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防震减灾公益广告树立地震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使公众消除对地震工作的陌生感,拉近和公众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03年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的现场调查,从地震宏观异常、人的感觉和行为反应、人员伤亡、政府决策能力、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地震的社会救助、应急预案执行情况、地震谣传等各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总结了防震减灾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社会因素在灾区抗震救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给今后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以启迪。  相似文献   

9.
2003年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社会影响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003年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的现场调查,从地震宏观异常、人的感觉和行为反应、人员伤亡、政府决策能力、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地震的社会救助、应急预案执行情况、地震谣传等各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总结了防震减灾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社会因素在灾区抗震救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给今后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以启迪。  相似文献   

10.
以太原市防震减灾中心开展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为基础,分析太原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要适应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的需求,发挥新媒体宣传的优势、创新科技成果等方面进行改进,通过科普宣传更大程度地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对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