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市县防震减灾工作者承担着落实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以下简称地震重防区)制度和目标任务的重要职责。本文以市县防震减灾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从是否同意公开重点监视防御区信息入手,就是否同意公开、公开的方式和途径、公开的对象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地震重防区信息应当公开,公开内容为地震重防区的市县名单,公开时可采取普及率和公信度高的媒体等方式;同时要加强地震重防区相关知识的宣传。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乌兰浩特市民众对防震减灾知识的认知程度,乌兰浩特地震台走进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组织开展社会问卷调查,从调查对象、内容和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受众不同,对防震减灾知识的认知程度不同。为提高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力度和成效,科普宣传形式应多样化,宣传内容应标准化、大众化。此项工作的开展,可为后续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关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信息公开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以下简称“地震重防区”)制度是《防震减灾法》确立的基本法律制度之一.在《防震减灾法》的指导下,部分省制定出台了地方政府规章,进一步细化了这一法律制度.在法律实践方面,1996年国务院批准了1996-2005年全国地震重防区方案,2006年又批准了2006-2020年全国地震重防区方案.  相似文献   

4.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社会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具有重大意义。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对山东省公众防震减灾科普认知和需求进行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1)山东省公众对于地震科普知识的整体认知水平偏低,对于地震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有限,辨识地震谣言的能力不足,地震应急避险能力有待加强,应急救护技能掌握水平和震时避险原则认知水平不高;(2)山东省公众对于地震应急避险与技能、地震预报与预警、地震谣言识别及建筑抗震等方面的科普内容需求度较高;(3)山东省公众最期望获取防震减灾科普信息的途径是通过线上的新媒体APP或网站,对于参加地震应急演练、科普讲座、科普馆参观等线下活动的意愿较强。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文对地震科普工作给出了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震发生后,公众对地震相关信息的关注度往往会大幅提升。震后第一时间基于公众的信息需求,针对性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相关信息的关注度,提升公众主动参与科普宣传的积极性,促进防震减灾科普信息的有序传播,有效抑制灾害负面效应的不当扩散。通过搜索指数分析,以芦山地震、康定地震、九寨沟地震等不同震级的历史地震为例,分析了震后网民信息搜索行为;结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震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宣传策略优化、宣传素材的积累给出建议,进一步丰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手段,增强宣传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6.
日本、美国作为全球地震高发区,分别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并积累了防震减灾制度建设方面的丰富经验。本文首先收集与梳理日本、美国等国家相关的防震减灾法制体系。分析日、美等国家政府部门管理、社会管理及全民参与的体制与机制。以日本为例,分析日本在防灾对策强化区的基本思路。最后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适合我国重点监视防御区工作的建议,即:1重防区的确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及信息的公布;2提高重防区的监测、预测、房屋抗震和应急救援能力;3提高公众防灾抗灾意识;4增加地震预测、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方面的财政投入;5地震保险业的推广。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6个方面详细分析探讨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信息公开的必要性和意义,并以行业专项课题“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工作指南和发布方案”执行过程中专门设计的“重防区管理办法和工作指南调查问卷”为基础,针对被访者对重防区信息公开的态度、信息公开途径、发布形式、发布内容、防震减灾工作应当加强的环节以及采取的强化措施进行了系统调查。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地震重防区信息应当采取逐级公开、逐步公开的方式进行,建议由国务院颁布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管理办法和工作指南,同时以政府文件下发重防区县级行政单元名单,不加密级。本文最后提出了为减轻信息公开后引起的负面影响所应实行的一些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8.
防震减灾公益广告是一种利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电视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防震减灾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科学素养,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的一种行业性广告。防震减灾公益广告作为科普宣传的一种重要手段,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增强社会公众对地震谣言的识别能力和免疫力、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地震科学的发展,消除社会上对于地震工作的误解,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防震减灾公益广告树立地震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使公众消除对地震工作的陌生感,拉近和公众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文彦君 《中国地震》2011,27(2):173-181
城市小区居民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研究,可为制定防震减灾相关政策提供实证依据.通过问卷调查方式,采用比较分析法,对宝鸡市宝钛小区居民的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居民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总体水平不够理想,其中在自救互救方面最差,在地震灾害知识方面较好;居民对地震灾害知识了解的准确性欠缺、深度不够,防震减灾技能掌握不足,但有迫切的学习需求;居民自救互救的主动性和组织性较差,互救意识淡薄,地震谣言辨别能力不强,易于传播谣言.因此,充分发挥小区基层机构的宣传、引导、组织和管理作用,提升小区居民对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响应水平,是增强城市小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科普讲座历来是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主要手段之一,科普课件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内容、表现方式、制作水平等直接影响到地震科普讲座的效果。当前,我国地震科普课件存在质量参差不齐,未区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讲座对象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等问题。应在广泛收集防震减灾科普素材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社会群体的认知特点和认知需求,创作面向不同社会群体、内容科学、素材丰富的地震科普课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讨论了实验地震学研究中很少论及的岩石破裂和破坏的很大差异,指出仅以岩石破坏实验模拟地震特别是前兆研究存在诸多不足.建议以岩石破裂来模拟地震特别是前兆研究,由此可给出较为完整的地震活动图像.岩石破坏前兆已研究的相当多,但大破裂前则未必出现如破坏那样的前兆.大破裂前兆特征比破坏前兆更能反映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其识别更难,更符合实际.同时议及以岩样的整体黏滑模拟地震研究特别是前兆研究的不足.建议加强对局部现象——大破裂(或黏滑)的前兆特征、预测方法的深入仔细研究.  相似文献   

12.
重论"上生下储"与"侧向运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运移是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研究的基础.随着生油层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油气“上生下储”与“侧向运移”已经成为解释生油层与储集层关系的金科玉律.随着世界范围内油气勘探实践的积累和油气形成与分布研究,特别是对基岩油气藏勘探研究的不断深入,上述运移途径需要重新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特征分析综合信息矿产资源评价的原理,利用现有地质、物化探、遥感资料对香花岭地区的矿化程度进行深入分析,以汇水盆地为统计单元并通过应用数量化理论Ⅲ分别从26个统计单元中筛选出21个单元作为模型单元,从47个变量中筛选出41个变量,建立多矿种和单矿种特征分析定量模型4个,对该区不同的单元矿化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和预测研究.定量地给出预测该区的Ⅰ级成矿远景区(中型矿区),Ⅱ级成矿远景区(小型矿区),Ⅲ级成矿远景区(矿点)的关联度和找矿标准.  相似文献   

14.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地震科技工作者立即投入到震后应急救援、现场余震监测、灾害评估、地震机理研究、震情趋势判定和现场科学考察中。其中,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青年专家在地震精定位、震源机制及数字化地震参数计算、震源破裂过程、地震灾区区划图编制、余震破坏影响范围确定、地震社会学分析与应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到2008年12月,研究所40岁以下科技人员在各种科研刊物上发表了SCI、EI文章就有10余篇,参加现场工作人员41人次。青年科技人员能够迅速投入到震后科技支撑工作中,得益于研究所平时对青年科技人员教育和培训工作的重视,本文对此进行了评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石玉瑜  陈明金  刘强 《中国地震》2014,30(3):341-350
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是控制地震社会风险的重要法律制度.本文在对现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政府职能现有制度安排研究,梳理政府职能及强化措施,研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加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政府职能,提出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广东及其邻近区域中小地震应力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秀敏  康英 《华南地震》2007,27(3):79-86
分析了广东及其邻近地区1999至2004年9月间86个ML≥2.0级地震的应力降值,结果表明,应力降随震级的增大而出现不同尺度的变化,lg△σ的分布大致分为两个阶段:①ML≤4.0级地震,随着震级增大,lg△σ呈增大的趋势;②ML≥4.0级地震,lg△σ不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稳定在一范围内。统计结果表明,本区ML2.0~2.9级地震应力降平均值为4.5bar,ML3.0~3.9级地为7.6 bar,ML4.0~4.9级地震为10.7 bar。2004年阳江ML5.2级地震前1年左右,曾发生多次应力降高于阳江地区平均值的地震事件,而在临震前几个月应力降总体水平则是偏低的,这一特征在其他地区的中强地震前亦曾出现。应力降平面等值线分布图显示北部湾地区是广东及其邻区应力降背景最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Many Large Eddy Simulation (LES) models use the classic Kessler parameterisation either as it is or in a modified form to model the process of cloud water autoconversion into precipitation. The Kessler scheme, being linear, is particularly useful and is computationally straightforward to implement. However, a major limitation with this scheme lies in its inability to predict different autoconversion rates for maritime and continental clouds. In contrast, the Berry formulation overcomes this difficulty, although it is cubic. Due to their different forms, it is difficult to match the two solutions to each other. In this paper we single out the processes of cloud conversion and accretion operating in a deep model cloud and neglect the advection terms for simplicity. This facilitates exact analytical integration and we are able to derive new expressions for the time of onset of precipitation using both the Kessler and Berry formulations. We then discuss the conditions when the two schemes are equivalent. Finally, we also critically examine the process of droplet evapora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classic Kessler scheme. We improve the existing parameterisation with an accurate estimation of the diffusional mass transport of water vapour. We then demonstrate the overall robustness of our calculations by comparing our results with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of Beard and Pruppacher, and find excellent agreement.  相似文献   

18.
九江-瑞昌矿集区的3D结构及对区域找矿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分析了九瑞地区重、磁场的分布特征.运用最新的方法技术对已有的重磁资料重新进行处理:采用重磁多尺度边缘检测方法,对九瑞矿集区区域重力和航磁数据进行了边缘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重新厘定了断裂系统的展布位置.在整理、分析九瑞地区地质、地层物性资料的基础上,对实测的1∶5万重磁数据进行较细致的准三维反演.同时将重磁三维物性反演应用到岩浆岩空间结构研究中,获得了矿集区地层结构及岩浆岩三维空间形态特征.根据反演所得磁化率强弱,分析了岩体的基性程度,为寻找与火山岩、侵入岩体有关的金属矿产提供了指示信息.最终建立的模型给出了地下地层的分布特征、控矿构造的展布规律、与成矿相关岩体的三维形态以及已知矿点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在九瑞矿集区的深部寻找隐伏矿体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全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介绍了国内外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讨论了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国内外防灾减灾领域科技支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提出了增强我国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应用能力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当前较具典型的几种地震社会心理,指出职能部门疏导、防治的工作重点,并从顺应国情、民情及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