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地质》1986,8(1):82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浆岩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学会岩石专业委员会于1985年11月12日至18日在杭州联合召开了“全国火山岩、次火山岩与成矿作用学术会议”。来自地矿部、冶金部、有色金属总公司、核工业部、化工部、建材部、中国科学院、地震局、地质院校等101个单位的代表185名,这是近几年来从事火山岩地质工作者的一次盛会  相似文献   

2.
中央     
《地球》2013,(10):6-6
正姜大明:推动地质科技创新助力"中国经济升级版"9月14日下午,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第七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暨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第六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评选出14名第13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主任姜大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利用好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这一重要平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地  相似文献   

3.
《地震地质》1990,12(2):97
徐煜坚先生是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老前辈。他五十年如一日为中国的地质、地震事业的发展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兴旺发达贡献出一颗赤诚的心。他在三十年代就是一名追求革命的进步青年,建国初期是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为数不多的几名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之一。他对党的事业执着的追求,几十年如一日 终于在1983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4.
在欢庆中国地质学会成立60周年之际,马杏垣、索书田、游振东和刘如琦所著《嵩山构造变形》一书已由地质出版社出版,这本专著约38万字,附有大量插图和照片。全书共分四章,论述了嵩山的重力构造与构造解析。 《嵩山构造变形》一书是二十多年来由马杏垣教授亲自带领北京、武汉地质学院近百名师生长期野外观察与室内研究的集体劳动成果。为我国构造地质学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理论。我国地质界老前辈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黄汲清教授认为该书“描述精细、讨论深入,特别对重力滑动构造之阐述令人信服,确是我国地质界之重大贡献,值得我们详细阅读”。同时,国际地科联构造委员会主席Zwart教授称赞该书是“对构造分析具有现代化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首次召开的“构造物理与地壳形变学术会议”于1985年3月10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家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地矿部、煤炭部、石油部、化工部和高等院校等24个单位的代表共97人。提交大会的论文90余篇,其中以中青年作者的文章居多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发展中地质学的作用—东南亚地区讨论会》在国际地质科学协会(IUGS),地学工作者国际发展协会(AGI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学院的支持和赞助下于1986年12月15—20日在香港举行。香港地质学会(GSHK)组织并主持了这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17个国家或地区的百余名代表,其中包括中国代表17名。国家地震局系统参加会议的有丁原章、汪良谋、张虎男、章淮鲁等4人,他们都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大会  相似文献   

7.
严冬流逝,春回大地。在这万物更新、改革的春天里,传来了又一个喜讯,1983年2月22日,北京地质学会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分会诞生了。会员与来宾、本所领导及同志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分会的成立。 北京地质学会理事长郭文魁教授代表上级学会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祝贺分会的成立并对开展学术活动、加强各学科的交流、渗透及如何为首都的“四化”服务等,提出了希望与要求。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叶连俊教授也在会上致了贺词,他称赞地震地质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是地学上一件值得庆幸的大事  相似文献   

8.
国家地震局于1979年8月6—11日在北京召开了《地下水动态测报地震专业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中国科学院、石油工业部、国家地质总局、第五机械工业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和国家地震局所属各有关单位共50名(其中包括特邀代表2名)。 国家地质总局地质力学研究所总工程师胡海涛同志和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罗焕炎同志在大会上分别作了“地下水网络与地震的关系”和“地下水动态与地震预报”的报告。他们的发言对代表们启发很大。 会议共收到论文26篇,其内容比较丰富,大致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地震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动态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层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地质学会、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联合发起并主持召开的中国东部地区新构造运动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1月10—16日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 出席会议的有来自我国地质、地震、地理、高等院校等各部门的代表共92人。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134篇,数十名代表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会议比较系统地总结、交流了从1956年中国科学院第一次召开“中国新构造运动座谈会”以后30年来新构造研究的主要成果,内容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地震构造与地震危险性国际讨论会”概况陈运泰,高文学(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李京(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东南亚地震构造与地震危险性国际讨论会”于1994年1月27日至2月4日在越南河内举行。会议由越南国家科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东南亚地区于1982、1984和1986年分别在泰国曼谷、马来西亚吉隆坡和香港地区举办过三次城市地质讨论会。 1986年12月15—20日在香港召开的第三次会议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代表出席,其中中国大陆地区代表17人  相似文献   

12.
《地震地质》1986,8(1):68
在著名的<宁镇山脉地质>发表50周年之际,来自全国的地质、冶金、煤炭、石油、地震、有色金属、建材、核工业部、中国科学院及有关大专院校等六十余个部门的180余人,云集南京,参加了于1985年10月18—25日,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石油学会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全国推覆构造及区域构造研究会”。  相似文献   

13.
岳尚华 《地球》2012,(10):19-23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重整我国地质资料的工作也提上议事日程。从1952年8月31日原地质部成立地质资料组开始,我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自地质资料馆成立60周年以来,我国地质资料工作随着时局变化,在起伏中不断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起步与发展阶段、动荡阶段、恢复发展阶段、馆藏与行政分开管理阶段、全面发展阶段。起步与发展阶段1952年9月6日,地质资料组设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和地球岩石圈的研究,开拓新的找矿领域,培训深部地质、地球物理研究人员和技术干部,地矿部深部地质办公室和中国地质科学院于6月10日至28日在天津举办了第一期深部地质讲座及学术讨论班。22位从事深部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的专家、学者任教讲学,来自全国各部门60个单位的80余名学员学习了深部地质研究的新技术,了解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并对当前国内外深部地质研究的重要课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一致感到,随着深部地质探测技术的不断  相似文献   

15.
《地震地质》1982,4(2):1
1982年1月27日,是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日。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向战斗在地质战线的广大会员和全体地质工作者,致以热烈地祝贺。 中国地质学会,是我国广大地学工作者的学术性组织,是我国自然科学界成立的最早学会之一。它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地质科学的交流任务。六十年来不断地发展壮大,它的会员由26名发展到四万余名。许多老一辈的地质学家,为了我国地质事业,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不顾个人安危,历尽艰辛,兢兢业业  相似文献   

16.
1997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在杭州市召开了第4次大地电磁学术讨论会来自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地质矿产部、国家地震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生产部门的4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匈牙利科学院院士、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AntalAdam教授,以及匈牙利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资源研究员ZoltanNagy博士等4位匈牙利专家应邀参加大会井作了学术报告大会共收到论文20多篇,其内容有:瞬变电磁测深和频率电磁测深、仪器研制、野外工作方法、正、反演技术及地质应用等这些论文基本上反映了我国近3年来在电磁测深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地质矿产部物…  相似文献   

17.
1889年中华大地上升起—颗灿烂的明星,他就是杰出的地质科学家——李四光.他在(?)科化石的鉴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与研究、地质力学的创立上成就卓著,在我国科学技术史上和世界地质科学史上立下了丰碑.他应用地质力学理论在我国找矿勘探、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地热地质、地震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强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他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18.
滇西南黑河断裂带近代构造活动的初步研究1前言1988年11月6日云南澜沧7.6级地震,仅次于1970年通海7.7级地震,是省内18年来发生的第二个大地震。根据震时地面地质考察,结合航片、卫片解释,发现黑河断裂带有突出的近代构造活动的地质、地貌及其它新...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山西省地质学会联合召开的全国“断裂构造”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0月5日至12日,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地质、地震、石油、煤炭、化工、建材等部门的生产、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代表共108人。提交会议交流的论文和论文摘要248篇。 这次会议的召开,是由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孙殿卿教授发起。学术讨论会以缓倾角断层(逆掩断层、推覆构造和重力构造)为主题,重点讨论缓倾角断层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正如马杏垣教授在会议开幕词中所指的,缓倾角断层与煤炭、石油等矿床的分布及勘探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国际地质合作计划(IGCP)第206项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部分资助的活动断裂对比项目。此项目由中国、美国发起。1984年6月4日—8日在日本神户举行了第一次工作会议。中国代表以我国的郯庐、山西—黄河、二台,鲜水河、红河等五条活断层为例向会议提出了对比研究样本。第二次工作会议于1985年11月5日—7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会议有中国、美国、日本、英国、新西兰,土耳其、印度、尼泊尔、秘鲁等九个国家的代表。我国国家地震局及其下属的北京地质研究所、兰州地质研究所和山东、新疆、内蒙、山西、宁夏、陕西、江苏、安徽、云南、四川等省、自治区地震局的代表参加了会议。马杏垣、徐煜坚、邓起东等地震、地质界的专家和工作者应邀列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共40多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