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海洋浮标的波高观测数据,通过结合格拉布斯准则(Grubbs)、局地异常值检验方法和波高观测误差控制建立了一种实用的数据异常值质控方法并对波高观测异常值进行了质控效果检验。结果表明,该质控方法由于加入了波高观测误差控制,从而避免了将大量正常数据误判为异常数据,异常数据判断的准确率达到了较高水准。另外该方法也可以作为一种实用质控方法推广使用于其他海洋浮标观测要素。  相似文献   

2.
海洋站自动观测数据主要质控手段为延时月报质量审核,尚没有实时在线质控系统得到业务化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海洋站自动观测数据在线质控系统,通过对水文气象等海洋观测要素进行逻辑分析,确定其极值区间和变化率区间阈值,将实时海洋观测数据与阈值进行比较,对错误或异常数据发出警示信息,提醒观测员进行处理,实现对海洋观测数据的在线质控。  相似文献   

3.
海洋站自动观测数据主要质控手段为延时月报质量审核,尚没有实时在线质控系统得到业务化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海洋站自动观测数据在线质控系统,通过对水文气象等海洋观测要素进行逻辑分析,确定其极值区间和变化率区间阂值,将实时海洋观测数据与闽值进行比较,对错误或异常数据发出警示信息,提醒观测员进行处理,实现对海洋观测数据的在线质控.  相似文献   

4.
一种精细化的海洋浮标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洋浮标数据获取特点及常见数据错情,本文提出了一种精细化的海洋浮标温盐数据质量控制方法。通过范围检验、尖峰检验、莱因达准则等六个步骤实现浮标数据质量控制,其创新性在于有效集成了多种质量检验法,并且研究了一种融合传统尖峰检验与莱因达准则的质量检验新方法;并以中国近海观测研究网络黄、东海站浮标温盐观测数据为例,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该方法可广泛用于海洋浮标温盐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识别出长时间序列数据的异常值。经过本方法质控后的浮标观测数据对于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气象预报、海洋灾害预警以及渔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对海洋观测数据进行大规模集成时,需要对现有数据源的观测要素与集成系统的观测要素之间建立匹配映射关系,由于海洋观测数据源存储结构复杂,数据转换计算量大,造成海洋观测要素匹配耗时长、错误率高等问题,阻碍了异构海洋观测系统的大规模集成。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海洋观测要素自匹配方法,采用边缘计算降低网络传输数据量;采用分组快速搜索算法和ω-KNN算法提高要素匹配准确性和效率。利用实际的海洋观测数据集搭建原型系统,对海洋观测要素自匹配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执行效率提高2.67倍,准确率达到96%,在保证海洋观测要素匹配准确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要素匹配效率。  相似文献   

6.
海洋观测仪器是实施海洋观测活动的基础,其性能影响海洋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海洋观测活动的质量。按照不同观测平台对海洋观测标准体系进行分类,梳理了海洋观测要素及其仪器有关的基本参数; 根据海洋观测活动的特点列出了海洋观测仪器的一般技术要求,有助于推进海洋观测仪器应用的标准化工作。 从海洋观测仪器的检定校准和现场比测 2 方面整理了海洋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方法,为提高海洋观测数据质量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套实时和延时海洋观测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及其在综合海洋观测系统服务平台框架下的未来展望。详细给 出了实时和延时海洋观测数据的自动化数据判别/检验方法、质控标准以及为数据管理和使用专门制定的数据质量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8.
以低功耗、多参数、安全可靠为设计目标,提出一种基于北斗卫星通信的海洋多要素观测系统设计。设计以嵌入式微控制器STM32F103RET6为核心,实现以漂流浮标为载体的海洋环境噪声测量,同时实现对海洋气温、气压、风速、风向及表层海温的多要素观测;以可充电锂电池组和太阳能电池板组合方式供电,同时进行必要的电源管理,有效提高漂流浮标的工作寿命;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系统进行定位及双向通信,安全性高。实验表明,基于北斗通信的海洋多要素观测系统设计具有可行性,满足低功耗、多参数、安全可靠的设计要求,为以表面漂流浮标为载体的海洋多要素数据采集控制提供新的硬件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明开展海洋站观测资料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海洋站观测延时(月报)资料为例,详细论述其质量控制的对象、流程和参数以及包括日期检验、位置检验、格式检验在内的19种质量控制方法,同时概述海洋站观测资料质量控制软件,最后提出下一步开展海洋站观测资料的均一化检验和订正以及建立多模式检验系统和均一化数据集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海洋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科学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0.
海洋剖面调查过程中涉及多项海洋调查仪器设备,由设备产生的原始数据数据量较大,给数据处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题。针对不同来源、不同结构的仪器数据,文章提出了一种海洋剖面要素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方法,并借助Oracle数据库和Visual Studio开发工具,充分利用WPF技术实现了该系统。该平台可以满足海洋剖面要素数据处理质量控制的需要,同时能够实现相关调查数据的预处理和管理,为海洋剖面要素数据提供了一种高效、便利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海洋站一线工作实际,通过对海洋站自动观测系统的研究,针对如何发现自动观测数据可能存在的数据缺失和异常情况,通过实时监控、数据资料的比对分析以及质控软件等手段,提出了海洋站自动观测系统数据异常的几种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海洋站观测数据广泛应用于海洋防灾减灾、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国防建设等各个领域,其准确性对于数据应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从当前影响海洋站观测数据准确性问题分析入手,从观测设施、仪器设备、人力资源、运行管理、质量控制方面,提出提高海洋站观测数据准确性的对策,以期对提升海洋站观测数据质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前,海洋观测领域的观测系统由不同机构,采用不同技术和研发平台进行开发,由此带来了传感器设备接入、系统架构差异、数据格式不统一和系统集成困难等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海洋观测复杂虚拟仪器云服务模型。根据该模型开发的海洋观测系统可以实现功能的自由定制,并可对异构环境下的海洋观测系统进行无缝集成。并针对系统集成后造成的响应时间下降问题,提出多组件副本自适应算法。通过对海洋观测系统的实际开发、集成、应用与理论分析,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有效可行,实现了异构系统的集成,提高了系统开发效率,对海洋观测系统的大规模集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统计学相关理论和测量数据连续性特点,综合运用极值法则、莱以特法则、局部法则和观测误差控制,初步提出了海洋浮标数据异常值检测方法。基于锚系浮标QF110和QF306观测数据,开展了海面风速、气压、气温、有效波高等异常值检测。结果表明:两个浮标2018年要素观测数据异常值与有效观测量之比低于0.3%,数据质量稳定性均较好;QF110浮标数据缺失少但数值离散度相对较大,QF306浮标则相反,其数据缺失相对较多但量值整体分布较好。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质量控制后的西太平洋 10 度方区约 100 万站次温盐实测历史调查资料,对经过 26 种严格质量控制方法的综合海温质量符进行分类分析,首次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海洋数据质量控制多分类 (multiclass classification)算法与应用研究。通过人工合成少数类样本和加权损失函数方法减少多数类的频率来降低数据的不平衡,并构建了多层感知器 (Multi-Layer Perceptron, MLP) 和深度神经网络 (Deep Neural Network, DNN) 两个海温资料质量符分类深度学习模型。分类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两个深度分类模型能够较准确快速地识别该海域海温数据质量,在 20 975 条温盐剖面资料测试集中分类准确率分别达到 99.63%和 99.69%。海温资料的分类精度评分有着较好的表现,其中正确数据 (QC1) 和数据缺失(QC9) 的正确识别率均达 100%。MLP 和 DNN 多分类质量控制模型可大幅降低传统质量控制方法的工作量,提升海量数据处理速度和分析能力,为海温观测资料在海洋研究与工程中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完善海洋观测体系,提高海洋观测数据在海洋预报和海洋防灾减灾中的适用性,文章以海洋经济较发达和遭受海洋灾害较多的温州市和台州市为例,选取潮位、波浪和水温3个重要海洋观测要素,分析海洋观测数据在海洋预报和海洋防灾减灾中的适用,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观测时间较短、地理位置特殊和数据代表性不足,海洋观测站的潮位数据未能在台风风暴潮的预报和防灾减灾中有效发挥作用;由于波浪观测仪器布设位置的地形阻挡和观测站少,波浪数据的预报准确性和实际应用不足;个别观测站的水温数据不适用于大面海洋环境和赤潮的预报,且缺少对低温灾害的观测。针对海洋观测数据的实际应用与相关业务脱节的问题,未来应提高观测数据质量、紧密结合当地海洋预报和海洋防灾减灾工作需求、开展重点目标保障预报工作以及加强海洋观测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7.
海洋环境大数据是诸多学科研究领域的基础,也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建设海洋强国奋斗目标的先决条件。文章从全球海洋环境观测计划及系统出发,探讨现阶段全球海洋环境大数据观测、国家数据库建设、数据质控方法以及数据应用现状,阐明了海洋环境大数据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客观地分析了目前海洋环境大数据发展在基础设施、数据处理及数据质控能力建设等方面面临的关键问题与挑战,以期为将来海洋环境大数据在多尺度、多学科、多行业的深入发展与深度融合提供可靠的资料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海洋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精确的数据,然而各种海洋观测仪器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作业难免产生测量误差,导致观测数据需要进行实时(或延时)质量控制。中国Argo计划在搭载多个航次布放剖面浮标的同时,对航次中获取的船载CTD(conductivity, temperature, and depth)仪观测资料、自动剖面浮标观测资料以及实验室高精度盐度计测量数据进行了实时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利用实验室高精度盐度计对现场观测数据尤其是船载CTD仪观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于温盐数据(特别是深层)的实时/延时校正非常重要;如某航次未经标定的船载CTD仪所测1000dbar以深范围内海水盐度,与实验室高精度盐度计的差值达到±0.1左右,远远落后于国内海洋调查规范对盐度准确度±0.02的一级测量要求,该具体实例更加突显了船载CTD仪在航次前后送往权威部门进行检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确保每个航次获取的CTD资料的质量。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在进行深海大洋船载CTD仪观测时要进行现场实验室高精度盐度计的质量控制工作及比对试验,以提高我国深海大洋观测数据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全国海洋环境监测每年获得大量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其中生物种类名记录存在书写不规范、格式不统一、同物异名、学名和中文名缺失、拼写错误等情况,对数据的质量和使用产生很大影响.为了对这些分类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构建质控数据库.以2011、2012年全国海洋环境监测实测生物分类数据为原始分类数据,以《中国海洋物种多样性》、《海洋生物分类代码》、《中国海洋生物名录》中的物种数据为标准生物名称,采用计算机程序匹配与人工匹配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原始分类数据与标准生物名称的对应关系,完成匹配分类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并入库,形成质控数据库.基于质控数据库,结合质量控制程序,使得需要进行质控的生物名数据与质控数据库中"实测中文名"或"实测学名"相匹配,返回质控数据库中的"标准中文名"、"标准学名"、"标准类群"的值以及"记录处理",并作为新增列插入到原数据中,从而实现对分类数据的一站式批量质控.基于质控数据库的生物名质控方法为生物分类数据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且易于推广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海洋测量平面控制基准及其转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简要论述建立海洋测量平面控制基准研究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国家高精度GPS大地控制网扩展我国海洋测量平面控制基准的基本设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坐标系统转换模型的理论和方法。最后,利用我国实际观测数据,按不同转换方法分别解算出了各类转换模型的待求参数,其中包括适用于全国范围的区域性转换参数和适用于我国沿岸的局部性转换参数,初步建立起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海洋测量平面控制基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