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1993年7月至1998年8月对蓬莱沿海定置网渔获的鱼类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蓬莱沿海鱼类共有137种,分别隶属于59科108属。根据其适温类型可分为暖水性鱼类34种,占总数的24.82%;暖温性鱼类83种,占总数的60.58%;冷温性鱼类20种,占总数的14.60%。根据食性类型,可分为3类,其中游泳动物食性的鱼类36种,占总数的26.28%;浮游动物食性有22种,占总数的16.06%;底栖动物食性79种,占总数的57.66%.从栖息生境的多样性来看,可分为中上层鱼类38种,占总数的27.74%;近底层鱼类25种,占总数的18.25%;底层鱼类64种,占总数的46.71%;岩礁性鱼类10种,占总数的7.30%。并就渔业开发与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凝集法发现,当鳖抗嗜水气单胞菌的血清与2-巯基乙醇-起孵育后,再与嗜水气单胞菌反应,无凝集现象,说明鳖免疫球蛋白对2-巯基乙醇敏感.用交叉免疫扩散法,发现鳖IgM与羊抗人IgM血清无沉淀反应,只与兔抗鳖IgM血清出现沉淀反应,而人IgM只与羊抗人IgM血清发生沉淀反应,不与兔抗鳖IgM血清反应,这些表明鳖IgM与人IgM之间无免疫同源性.用SDS-PAGE电泳检测到中华鳖免疫球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8.7×105,重链约为6.3×104,轻链约为2.2×104  相似文献   

3.
用新鲜的中华鳖卵提取卵黄粗提物 ,再与兔抗鳖 Ig M抗血清反应 ,琼脂免疫扩散法发现鳖卵黄粗提物可与兔抗鳖 Ig M的抗血清发生免疫沉淀反应 ,且效价可达 1∶ 4 ,表明鳖卵黄中存在着抗体 ,进而用 ELISA法测定到鳖卵黄中抗体的含量只有 2 4 0 .5μg/m L,明显低于血清中抗体的含量。因而认为中华鳖母源抗体可通过卵黄传递给稚鳖 ,使稚鳖在孵化后可获得较弱的被动免疫力以抵抗病原体的感染。  相似文献   

4.
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是引起我国南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主要病原之一,SodA是无乳链球菌重要的毒力因子之一。根据链球菌sod A基因保守区设计引物,采用PCR扩增sod A基因部分序列,反向PCR和巢式PCR扩增其侧翼序列,成功获得无乳链球菌sod A基因。无乳链球菌sod A基因序列全长为699 bp,含开放阅读框609 bp,可编码202个氨基酸,演绎的SodA蛋白主要由α螺旋和不规则卷曲构成。BLAST分析表明,该蛋白氨基酸序列与犬链球菌(S.canis)及副乳房链球菌(S.parauberis)相应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高达80%和79%。将sodA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 ET28a-sod A,导入Escherichia coli BL21(DE3),诱导表达的重组蛋白质分子质量约为24 ku,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表达菌中。  相似文献   

5.
为统一地层认识和划分方案,根据层序地层学理论,结合地层厚度的发育特征、古生物特征,综合应用标志层、断块内密井网-断块间标准井对比及井震结合等方法,对欧利坨子地区S上3亚段地层进行划分与对比.结果表明,S上3亚段地层可划分为4个油层组、11个砂岩组和19个小层.此划分方案在油田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矿化见于上奥陶统绿岩带中的大理岩、碳质板岩(凝灰质板岩)和绿泥板岩(凝灰岩)岩性段。矿体分为三种类型:①产于大理岩和碳质板岩间的层状或透镜状矿体;②产于大理岩及层状矿体之间的边瘤状和边刺状矿体;③产于碳质板岩和绿泥板岩中的脉状矿体。据闪锌矿的产态,26个样品分为两个主要类型。Ⅰ类样品采自层状或透镜状和边瘤状或边刺状矿体,属原地变质改造型。Ⅱ类样品采自脉状矿体,属变质热液迁移改造型。两类闪锌矿痕量元素的丰度研究表明矿化与火山沉积变质矿床类似。Ⅰ类闪锌矿又分为两个亚类,它们中Mn、Ga、In、Cu、Sn和Ag的丰度研究显示出这些原始沉积物的差异,以及变质作用过程中矿化的继承性。在闪锌矿地质温度压力计图解中,Ⅰ类闪锌矿的温度、压力代表了变质作用的条件。Ⅱ类石英脉中的闪锌矿的温度基本上可代表变质热液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对体质量500~600 g的野生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和仿自然水体养殖中华鳖(下称仿生鳖)的腿部肌肉、裙边及肝脏组织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野生鳖肝脏中粗蛋白、水分、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仿生鳖(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仿生鳖(p<0.05);野生鳖和仿生鳖肌肉和裙边中半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无显著差异(p>0.05),仿生鳖裙边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野生鳖(p<0.05);野生鳖肌肉共测出32种脂肪酸,仿生鳖肌肉共测出25种脂肪酸,野生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仿生鳖(p<0.05)。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4年冬、夏季北部湾2个航次的调查数据,采用分层聚类和典范对应分析研究北部湾桡足类群落的结构特征及环境适应性。结果表明,冬、夏季共鉴定出桡足类124种,其中冬季62种,夏季108种;冬、夏季优势种均为7种,冬季以亚强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为主,夏季则以异尾宽水蚤(T.discaudata)、高斯光水蚤(Lucicutia gaussae)为主。北部湾桡足类大致可分为北部群落、中部群落和湾口群落等3个群落;冬季多样性一般(Ⅳ级水平),夏季多样性较好(Ⅱ或Ⅲ级水平)。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冬季主要影响因子是海平面高度,夏季则是水深。温度和盐度与北部群落呈负相关关系,与湾口群落呈正相关关系。冬、夏季桡足类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9.
塔河三叠系下油组河流相储层夹层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合利用岩芯、测井资料,结合典型地区地质统计学特征,对塔河三叠系下油组河流相夹层成因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成因类型下油组夹层分为单元间夹层及单元内夹层,只有单元间夹层是井间可对比的,对抑制底水锥进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夹层岩性类型及其岩电响应特征将夹层分为泥质、钙质、低渗透夹层;泥质夹层延伸较好,为主要夹层类型;下油组划分出11个延伸较稳定的夹层,但在目前井网下井间是不连续的;下油组夹层密度平均为0.14,夹层频率平均为0.07,夹层总体不发育,夹层平面分布大体呈北东、南北向分布,其宽厚比为1∶80~1∶100,波及宽度为200~500 m.明确夹层分布特征对指导该区底水油层注水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池塘培育的鲢仔稚鱼(6.8—32.2mm)食性可分为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为主的二个阶段。食性的转化取决于消化系统各器官的发育分化。全长15mm左右为食性转化阶段。全长27.9~32.2mm,食性接近成鱼。口宽(MW)、口高(MH)与全长(L)的关系分别为:MW=-401.99+92.62L、MH=-221.62+49.66L;肠长/全长(K)与全长(L)的关系为:K=-0.1248+0.0713L;第Ⅰ列外侧鳃耙数(GN)与全长(L)的关系为:GN=-67.44+8.93L;全长(L)体重(W)和时间(t)的关系分别为:L=4.537+1.417t、W=2.785e0.2873t。以上回归方程经统计检验均为高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