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探讨了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中GNSS卫星跟踪基准站网构建问题,利用Delaunay三角网技术构建了基准站三角网,设计最优基准站三角形应选择的算法,解决了流动站在GNSS卫星跟踪基准站网中的定位问题,为VRS技术的具体实现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长城站北斗基准站建设和运行的基本情况,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从结果可以看出,基准站观测环境和数据质量良好,站址稳定,常年连续运行和数据实时回传正常。通过设备不断维护升级可以满足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后的跟踪观测需求,进一步优化和拓展了南极大陆的北斗卫星跟踪监测网络。  相似文献   

3.
针对广域差分改正矢量的组成元素集之一的电离层模型参数集,分别用Klobuchar模型和Georgiadou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详细推演了广域差分改正矢量估计的全矢量法.在统一的数学模型中给出了统一解算卫星星历误差、卫星钟差和广域差分基准站时钟误差的计算公式;对理想状态下的模型参数、基准站和跟踪的卫星的数量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卫星共视法时问比对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两个共视观测站选择共视跟踪时间和跟踪卫星,并在选好的时问内进行跟踪观测,从而测得本地钟与卫星钟之间的时差,经过一系列改正后就得到本地钟与系统时间的钟差。最后,两站间求差就能获得站问高精度的相对钟差,从而实现两站间的时间同步。  相似文献   

5.
卫星钟差质量直接影响到高精度用户的定位结果,因此需对钟差实时监测,即为卫星钟差完备性监测。它是导航系统完备性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基于BDS伪距观测值,利用多个BDS/GPS基准站计算卫星钟差并分析各卫星与不同基准站的观测值的残差,若某一卫星的观测值残差与其他卫星残差差异超过限值,应给出示警信息,实现BDS卫星钟差的完备性监测。基于上述理论,基于BDS网观测数据进行BDS卫星钟差完备性监测,并分析BDS卫星钟差的监测结果。该方法初步实现了BDS卫星钟差完备性监测,为后续BDS完备性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的建立与试验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具有实时定位服务功能的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COBS)是当代GPS发展的热点之一,由于COBS系统突破了常规GPS差分作业系统分散、相互独立、临时性基准站频繁设置等问题,在大型工程和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深圳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是我国第一个实时型COBS,该系统是在计算机城域网上建立的现代化城市大地测量网络服务系统,由卫星跟踪基准站、系统控制中心、用户数据中心、实时数据通信网络等组成,可全天候地向深圳地区用户提供厘米级实时和快速定位、毫米级事后精密定位等服务。该系统的建立为如何在我国推广、建立现代化动态大地测量信息网络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也为今后在其他地区建立CORS提供了宝贵的工程经验。  相似文献   

7.
国家北斗动态基准服务产品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的快速发展,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维持国家动态坐标基准已成为国家基准维护一项基本任务。该文利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斗分析中心(CGS)自主研发的多系统GNSS数据处理软件(GPAS),结合国家北斗基准站数据,对动态基准服务产品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北斗基准站数据生成的各类动态基准产品,可以满足变形监测等事后毫米级、导航定位亚米级精度需求。  相似文献   

8.
轨道误差是GNSS导航定位应用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以3h为操作窗口,介绍了实时星历解算方法和实际操作流程。通过对GPS跟踪基准站的不同分布和数量解算的卫星实时星历成果与IGS发布的精密星历成果比对分析,采用区域基准站、全球基准站的方式对卫星实时定轨精度均有较大幅度提高。综合分析后进一步得知,选择合适的跟踪基准站数量对实时定轨成果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将不同范围和数量的跟踪站分别解算的实时星历成果进行类比分析,进一步学习研究GNSS定轨的理论和方法,更好地为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实际应用服务。  相似文献   

9.
陈明  武军郦 《测绘科学》2015,(8):140-143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基准站观测数据是重要的基础地理信息源。针对需要一套监控系统实现硬件设备状态监控、数据监控、网络资源监控和工作流程监控的现状,该文介绍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运行基准站监控系统的设计思路、系统架构、系统功能和系统实例。监控系统由数据层、平台层、服务层、业务处理层和用户层等组成。数据中心作为一个基准站网的中枢,关注点主要包括各基准站设备是否发生了故障、网络通畅与否、数据是否传输到位、数据的质量好坏以及站点安全等。基准站监控系统通过硬件配置、软件编制和软硬件集成,可实现上述功能。经实践表明,基准站监控系统设计先进,功能完善,可及时发现故障,保障基准站网正常运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测绘卫星和卫星测绘“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绘卫星一般是指具备平面基准、高程基准和重力基准计算能力,以及具有测图功能的、满足大中比例尺制图精度要求的对地观测卫星。在分析我国卫星测绘"十一五"现状和"十二五"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测绘卫星总体设想,以及发展我国光学、干涉雷达,激光测高及重力卫星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1.
南宁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NNCORS)由基准站网、系统控制中心、数据传输系统、用户应用系统、用户数据中心五个部分组成,针对系统运行过程中遇到的数据备份、登陆不上、初始化时间较长和突发事件处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目前南宁CORS系统已初步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可全天候向南宁地区用户提供cm级实时和快速定位、mm级事后精密定位等服务,  相似文献   

12.
在基于精密单点定位(PPP)的授时方法中,卫星钟差产品的高精度时间基准至关重要.针对实时卫星钟差产品时间基准不够稳定的问题,本文采用一组具有原子钟外部输入的国际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服务(IGS)跟踪站建立了顾及原子钟变化特性的基准精化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阿伦方差对不同的IGS跟踪站外接原子钟进行稳定度分析,挑选出一组稳定度高的原子钟用以精化时间基准.在此基础上,利用阿伦方差分析各台原子钟的噪声参数特征,并确定不同原子钟之间的权比关系.最终,建立时间基准改正量的随机模型,并计算出精化后的时间基准.通过实例验证表明:与IGS事后精密钟差产品定义的时间基准比较,改正后的实时钟差基准单天内的标准差(STD)优于0.1 ns,相比于改正前最高提升了93%.同时,基准改正后的天内万秒稳达到10-15量级,实现了一个量级的提高.此外,通过相对钟差精度的分析,表明钟差基准修正不影响PPP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双差网络RTK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常规实时动态差分(RTK)定位中,整周模糊度的快速解算和流动站位置信息的解算精度问题,该文研究了一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双频双差网络RTK方法,首先解算参考站网B1、B2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利用固定的参考站网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计算参考站的观测误差,使用区域误差内插法计算流动站的综合误差影响,改正流动站的观测误差并进行流动站的整周模糊度解算,最后使用实测数据进行算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文的方法可以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双频观测数据实现网络RTK流动站的厘米级定位。  相似文献   

14.
解算所有GPS卫星钟差时要求选用地面跟踪站能够观测到每颗卫星,而组成该网的跟踪站数量对卫星钟差的解算效率有较大影响。跟踪站数量越多,卫星钟差的解算效率就越低,不利于实时应用。本文利用不规则三角网对全球跟踪站进行建模,提出一种新的全球均匀选站方法,并应用于卫星钟差实时解算。试验结果表明:当跟踪站个数达到25个时,卫星钟差解算精度优于0.3 ns,且随着跟踪站的增加,精度无明显提升。此跟踪站分布可作为卫星钟差实时解算的一种选站分布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有内插模型是否能够满足长距离稀疏参考站下电离层误差内插精度要求的问题,以线性内插模型、距离相关内插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结合误差传播定律从理论上比较两种内插模型对参考站间电离层延迟估值误差的抗差性;然后选取多组距主参考站不同距离的实例数据,分析比较模型内插精度的变化规律。实例结果表明:LIM模型内插精度分布较均匀,且优于DIM模型;对比中长距离(100 km),在长距离稀疏参考站下,模型内插精度明显降低,特别是对于电离层误差波动范围较大的卫星,其内插偏差超过±3 cm的达到50%以上。  相似文献   

16.
为确保GNSS精密定轨精度和可靠性,需要顾及站点稳定性和观测质量等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均匀选取一定数目的地面基准站。在探讨测站数量和分布对导航卫星精密定轨影响的基础上,针对GNSS定轨地面跟踪站在全球分布不均匀的现状,综合考虑站点几何分布、站点稳定性和观测质量信息,提出基于格网控制概率下的全球测站随机优选方法。该方法综合利用格网方法和随机优化方法,通过全球测站分配一定的概率,进而随机抽样和筛选得到全球均匀分布的测站构型。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在全球范围内选取30个测站时,GPS精密定轨的精度能达到2.15 cm,60个测站时,定轨精度优于1.26 cm;90个测站时,定轨精度可提高到1 cm以内。  相似文献   

17.
大范围网络RTK基准站间整周模糊度实时快速解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RTK是目前实现高精度实时动态定位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网络RTK高精度定位的关键问题是基准站间整周模糊度的实时快速准确固定。对于大范围网络RTK,由于基准站间距离的增加,电离层延迟误差、对流层延迟误差和卫星轨道误差相关性降低,导致基准站间整周模糊度不能快速准确地固定,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大范围网络RTK基准站间整周模糊度固定算法。该算法首先利用L1、L2载波相位观测值和P1、P2伪距观测值解算基准站间的双差宽巷模糊度;然后采用Saastamoinen模型和Chao映射函数模型相结合解算双差对流层延迟误差,并将双差宽巷模糊度作为L1、L2双差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的约束关系来确定L1、L2双差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最后采用CORS站的实测数据进行试验,并将本文的试验结果同GAMIT软件的解算结果进行比对,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实现单历元双差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的固定。  相似文献   

18.
针对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数据分析中心对快速、超快速轨道产品精度及时效性的要求以及全球跟踪站分布不均匀性的现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观测方程GDOP(geometric dilution of precision)值的优化选站SSS(selected step by step)模型。从理论上推导出精密定轨最小地面跟踪站数与地面最优跟踪站数的计算方法,分别通过s°×s°和k°×k°带全球网格划分,筛选最小跟踪站全球分布,以定轨观测方程GDOP值最小为准则,逐步累加筛选定轨全球跟踪站最优分布。连续6 d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优化选站模型,在相同数据处理能力条件下,定轨精度可达整体处理的90%,处理时间缩短50%以上;与一般策略对比表明,SSS模型计算出的轨道精度相当,时间节约20%左右;此模型所选跟踪站为最优或次优,提高了分析中心数据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19.
The differential code bias (DCB) in satellites of the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 (GNSS) should be precisely corrected when designing certain applications, such as ionospheric remote sensing,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and time transfer. In the case of COMPASS system, the data used for estimating DCB are currently only available from a very limited number of global monitoring stations. However, the current GPS/GLONASS satellite DCB estimation methods generally require a large amount of geographically well-distributed data for modeling the global ionospheric 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and are not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current COMPASS use. Moreover, some satellites with unstable DCB (i.e., relatively large scatter) may affect other satellite DCB estimates through the zero-mean reference that is currently imposed on all satellites.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inadequacy of data sources and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unstable DCB, a new approach, designated IGGDCB, is developed for COMPASS satellite DCB determination. IGG stands for the Institute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 which is located in Wuhan, China. In IGGDCB, the ionospheric vertical TEC of each individual station is independently modeled by a generalized triangular series function, and the satellite DCB reference is selected using an iterative DCB elimination process. By comparing GPS satellite DCB estimates calculated by the IGGDCB approach based on only a handful (e.g., seven) of tracking stations against that calculated by the currently existing methods based on hundreds of tracking stations, we are able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accuracies of the IGGDCB-based DCB estimates perform at the level of about 0.13 and 0.10?ns during periods of high (2001) and low (2009) solar activity, respectively. The iterative method for DCB reference selection is verified by statistical test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the day-to-day scatter and the duration that the satellites have spent in orbi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act of satellites with unstable DCB can be considerably reduced using the IGGDCB method. It is also confirmed that IGGDCB is not only specifically valid for COMPASS but also for all other GNSS.  相似文献   

20.
窄巷波长相对较短,受观测数据质量和未模型化误差的影响较大,导致参考站计算的窄巷FCB估值的互差较大,窄巷FCB稳定性较差。针对窄巷FCB估值出现较大偏差的参考站,本文提出了基于抗差初值的窄巷FCB抗差估计方法,该方法取当前历元所有参考站窄巷FCB估值的中位数作为抗差初值,采用IGGⅢ方案降低了有偏差的窄巷FCB估值的权比。采用IGS全球跟踪站网的数据进行验证,改进的方法提高了窄巷FCB的精度和稳定性,采用每天估计的一组卫星端的窄巷FCB即可满足窄巷模糊度固定的精度要求。同时,采用本文改进方法估计的窄巷FCB,可以提高用户端仿动态单天解的窄巷模糊度固定成功率和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