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七节 海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雾是海洋上低层大气中的一种水汽凝结现象。由于雾中能见度低,海雾成为海洋运输、水产捕捞、海洋开发和海上军事活动等的一大障碍,是海洋上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相似文献   

2.
海雾是海洋与大气之间热量和水汽相互交换在低层大气中的直接产物。它是一种海上的灾害性天气,对渔业生产、舰船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鉴于海雾的重要性,国内外对海雾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都曾进行过大量的观测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根据历年来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我国黄、东海区的海雾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秋冬季是本海区的少雾  相似文献   

3.
第一讲 海雾及其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雾的一般提法 雾是低层大气在贴近下垫面的一种凝结现象,在陆上和海上都可以生成,但海雾是指在海洋影响下生成在海洋上的雾,因而其生成、维持和消散的过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海雾的存在与海洋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海洋环境主要指的是水文状况和气象条件。换句话说,海雾是在特定的海洋水文和气象条件下产生的,在那些经常可以满足成雾条件的海区,海雾出现的机会就多,反之亦然,因而海洋上海雾的分布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季节性。 海雾在海上形成后,会随风逐流,向风的下游扩展。在沿海地区,海雾自然可以登陆,深入陆地,有时达几十公里,登陆后的海雾,仍保持海雾的特征,但在新的环境影响下,很快变性消散,或变成低云。不过在近海处,登陆的海雾虽不断消散,却又不断有新的从海上补充,所以沿海地区有时海雾会持续几天。 海雾在海上生成被输送到陆上,自然仍称海雾,但在陆地上生成的雾扩展到海上却不是海雾,尤其那些在陆上生成随天气系统移到海上的雾,只能叫做“海上的雾”。例如象锋面雾,纯属天气系统的雾,陆上有,海上也有,虽然海洋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它的生成,却出于天气系统,而不是纯粹海洋的影响,因而不能列入海雾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春季(四至五月)是黄海海雾的多发季节,也是亚洲季风的转换季节。 本文对发生在1960-2006年春季的黄海海雾,及其雾气相关的天气特征和大气-海洋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海雾根据I_COADS海面观测数据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风场的气流后向轨迹聚类分析,可进行气流路径分类。在气流路径分析的基础上,对春季黄海海雾的大尺度低层环流型及其相关的地表散度、湿度垂直分布、水汽水平输送及大气-海表温度差异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总结如下:(1)导致春季黄海海雾形成的气流主要可分为四条路径。气流分别来自黄海的西北、东、东南和西南侧。(2)春季黄海海雾的发生有两种典型的天气型:黄海高压型(HSH)、气旋和反气旋耦合型(CAC)。两种天气型在四月份的出现比例大致相同;但在五月份HSH型的出现比例下降到三分之一左右,而CAC型上升到三分之二左右。(3)HSH和CAC两种天气型的共同特征是黄海位于地面散度中心。 (4)对于HSH型海雾,水汽主要来自局部蒸发,低层大气之上存在明显的干层;对于CAC型雾,水汽主要来自黄海以外,低层大气具有深厚的高湿度层。(5)由于天气型及其湿度垂直分布和水汽水平输送的差异,海雾可分为两类。多数的CAC型海雾为“暖”海雾,而HSH型海雾中的“暖”和“冷”海雾的比例几乎相同。  相似文献   

5.
引言 海雾是闽东渔场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从航管部门海损事故统计表明,因海雾造成的航船触礁、碰撞、迷航、沉没的事故,约占各种海损事故的40%,可见海雾是海上航行安全的重要灾害之一。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海上交通运输和海洋捕捞任务成倍增长,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因此,对危害海上航行安全的海雾的预报,也就越来越迫切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本文在前人摸索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利用台山海洋站1964—1979年的海雾资料,以及本台天气图资料,和近几年的传真图的资料、对闽东渔场海雾的特点,及其预报方法做一初步探讨,以便为渔民和航海部门提供专业预报服务时,有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前言海雾是海上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海雾对海上交通运输、渔业生产、国防和海洋开发等均有重要影响,海雾预报,特别是对大范围海域上发生的海雾过程的中期预报,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海雾中期预报因为缺少预报方法,预报服务工作尚未正常开  相似文献   

7.
第四讲 海雾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雾无论在海上还是在沿岸地带,都因其恶劣的能见度对交通运输、海洋捕捞和海洋开发工程以及军事活动等造成不良影响,再加上雾时日照减弱,低温高湿会对农业带来不利,而雾水中的盐分对建筑物的侵蚀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海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海雾预报不仅对海上和沿海地区的工交和农渔业很有意义,而对海军和航空部队尤其重要。因此海雾预报是海洋天气预报的重要内容。由于它的复杂性,它的预报仍然有一定的困难。本讲就天气学方法、模式输出统计(MOS)方法以及数值预报方法简要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8.
鲁南海区海雾天气型的客观划分及其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山东南部沿海是我国黄海沿岸重要雾区之一。在春夏两个季节里,特别是4—7月份,海雾出现最盛。此时,本海区的雾就其形成的原因来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天气系统雾,这类雾是产生在一定天气系统内,如锋面雾等;另一类是由于海洋影响下而形成的雾,如平流雾、混合雾等。实际上,这两类雾常常是同时存在的。但是,平流雾的形成过程是借助于特定的风场把暖湿的空气输送到冷的海面上,使其降温并达到饱和或过饱和而凝结成雾。所以冷的海洋下垫面、暖湿空气和适宜的风场是本海区形成海雾的三个主要条件,其中冷的海面是形成海雾的必要条件。从地处山东南部海域的岛屿站—朝连岛的水、气  相似文献   

9.
海雾是海气相互作用的产物,是海上出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它对海上航运、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港务活动及沿海地区农作物和人类身体健康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海雾研究受到世界各沿海国家的普遍重视。国内对黄、东海海雾研究已做了大量工作。王彬华(1983)对中国邻海海雾的分布、特性和变化,以及海雾形成的海洋和大气环境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此外,井传才(1980)、狩生义明(1972)、赵永平(1983)等对黄、东海海雾的统计特征及天气学分类进行了分析,亦得到了有益的结果。但以上工作大多是采用沿海台站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的结果。本文根据近十几年(1983-1994年)的卫星云图和近3年(1992-1994)出现在黄、东海区的15个典型个例,分析了海雾在海上的出现频率,海雾过程中海洋和大气背景场,提出了黄海海雾出现和不出现的24小时大气环流型,为黄、东海海雾的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海雾生成过程中平流、湍流和辐射效应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相对湿度方程,结合数值模式研究了在海雾生成过程中平流、湍流和辐射的效应。结果表明,海雾生成的主要“推动力”是长波辐射冷却,湍流冷却在低层主要发生在平流的初始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湍流对低层大气很快变为起加热作用,不利于海雾的生成。湍流和辐射效应在低层大气中符号相反(仅在海雾生成的初始阶段符号相同),量级相同,在高层大气中湍流和辐射效应符号相同,但辐射效应占优势。湍流效应和辐射效应是影响海雾生成的主要因素,平流直接作用似乎不大。平流、湍流和辐射效应及其总效应均随时间推移而减小。另外,还初步研究了风速大小和海温高低对平流、湍流和辐射效应及海雾生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海雾是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现象之一。(1969—1974)年美国海军由于海雾事故造成一亿多美元的损失,74人死亡。现代海上运输和军事活动要求精确预报海雾天气还有困难,所以,这也是海洋气象学的一个难  相似文献   

12.
海雾是在一定的水文条件和特定的天气背景下产生并维持的。世界各大洋主要雾区分布表明,冷暖海流交汇的海洋锋区,为海雾的生成提供了优越的水文条件,因为穿过锋区,水平方向的温度梯度很大;但也不是每天都有海雾发生,这与当时的天气条件如风场,近水层的大气温湿度以及空气的稳定度等有关。世界各地海雾的水文气象条件各有异同,本讲将以中国海及其临近海域海雾的水文气象特征为依据加以分析,同时介绍海雾的某些微观物理特征。 一、水文气象条件 (一)水温和水气温差 西北太平洋及其边缘海域的海雾,以平流冷却雾为主,尤其在多雾的春、夏季。产生条件是暖空气平流到冷海面上,因此它的生成与消散,必然与海表面温度,大气和海水温度差以及风场有关,当海面上的空气在平流冷却过程中,气温降到露点温度,空气方可饱和,如果露点温度恰好等于水温,那么低层空气凝结成雾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如果水温很高,而空  相似文献   

13.
海雾中期天气过程分析及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雾是海上的重要危险性天气之一.国内外关于海雾生消机制、气侯特征及短期预报方面研究成果甚多,而中期分析及预报方面的研究甚少,这是海洋气象中值得探索的课题.作者曾分析了黄海北部海区春季海雾过程生消、持续规律,指出海雾与中期环流形势演变及南支槽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黄海春季海雾形成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采用合成与个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海春季(4月)海雾形成的大气环流条件、水汽输送条件以及海面条件(SST)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海面的有效长波辐射,结果表明,黄海春季海雾形成的水汽不是由局地提供的,而是由热带大气提供的,大气环流提供了暖湿空气的输送条件,海面条件相对并不重要,海雾在低层大气与海洋的热交换中具有明显地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东海海雾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东海为北太平洋西部的多雾区之一。雾季部分海区的最高频率达20%以上,对国防、交通和海洋开发事业有很大影响。因此,研究本海区海雾的生消规律及其予报方法不仅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且也有助于发展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理论。近十年来,我国有关单位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对于海雾特征的统计、予报方法以及海雾生消过程的天气类型等等已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但这些成果多系根据沿岸台站资料分析得来的,对于说明海上全面情况受到一定限制。本文则试图完全采用海上大面积统计资料,来分析研究本海区海雾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海洋雾霾天气由于其特殊的发生环境,很难用常规站网方法来监测和预报。本文尝试在MM5模式下,用GOES9卫星的可见光云图和地面探空站资料,对2005年3月9日黄海区域的一次海雾进行研究。首先判定海雾类型,通过对云图的处理和多幅多次不同时刻可见光云图和地面能见度观测值的比较,确定雾区对应的可见光反照率为0.13,然后将此值应用到黄海2005年5月31日的海雾过程中去。结果证明:可见光云图上确定的雾区与沿海地面站实际能见度观测能很好的吻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利用各种观测资料和RAMS(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模式4.4版对2004年4月11日发生在黄海海域的一次海雾事件进行了研究。利用GOES(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9和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14可见光卫星云图对海雾的发生范围、演变过程等进行了描述,并对海雾发生前的大气背景场和气海温差场进行了分析;利用青岛和韩国济州岛2个站的探空资料对海雾发生时低层大气的稳定度进行了分析;利用RAMS模式对本次海雾事件进行了模拟,并计算了大气的水平能见度分布。计算结果与卫星云图所显示的雾区范围分布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18.
前言海雾是低层大气水汽凝结的产物。海雾的分布、多少及其变化对海上交通运输、海上施工以及舰艇训练都有一定影响,如果能提前几个月、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知道某海区、某个岛屿海雾日的多少,便可对有关物资、人员及其舰船进行更合理的调配。因此国内一些部门尤其是海军早已把海雾长期预报提到日程上来。但是目前从事海雾预报及研究工作者注意短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地面及探空气象观测资料、海洋站观测资料、ERA再分析资料,统计了日照市1988—2019年每年4—7月的海雾过程。分析了产生海雾的天气形势及形成机理,提出了影响日照地区海雾天气生成的主要气象要素及其配合效用。结果表明:春夏季节,日照地区处于入海变性高压西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西部或低压前部等几类天气形势控制下时,最易产生平流海雾过程;天气形势控制下的风向与风速、露点温度、气温、海温、层结稳定等水文气象要素在海雾形成过程起到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利用Fisher二级判别分析方法建立海雾预报的判别方程。通过预报检验发现,文章提供的海雾统计学预报方法具有良好的预报能力,预报准确率在88%~94%之间。可用来进行短期日照市海雾特征预报,为日照的工农业、渔业生产以及海上和陆地交通运输等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20.
丹东附近海域海雾的特征及其海洋、大气背景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OAA-17及EOS/MODIS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分析了37个海雾个例,揭示了丹东附近海域海雾的统计规律和海雾形成的大气、海洋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