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基于城市记忆视角,选取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作为传统文化旅游地的典型个案,以古代六朝至近代中华民国时段为界,分类梳理古地图、古诗词、古画卷、老照片等图文史料,结合符号学和质性研究方法,从地理和文化空间2个层面,溯源其历史发展过程,探究其空间演化特征。研究结果凸显了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在南京城市发展变迁中担负的城市记忆表征、民族文化传承、市井生活繁衍及地方特色沿袭等重要功能,为传统文化旅游地及城市文化空间的科学规划和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以景观美和生态美的关系研究为基点,选取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作为城市传统文化旅游地的典型个案,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平衡不完全区组比较评判法,实证分析景观格局与景观审美的耦合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1)案例地整体景观破碎度较高,但不同景观组分受到人为干扰的程度不同,景观斑块的多样性和异质性较为适中,但斑块面积、空间分布及空间集聚度存在结构性差异;2)本地居民对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景观审美感知较好,但更偏好“十里秦淮”优美的自然风光及蕴含丰厚城市记忆要素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3)总体上,景观格局与景观审美存在耦合互补与和谐共生的关系。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但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特色不断缺失,“去地方化”进程不断加快,作为城市传统文化旅游地的典型代表,其担负的城市记忆和文化传承功能,应该引起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历史街区游客意象空间是游客对区域感知的具象化描述方式.本研究借助城市意象理论,探讨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游客意象空间构成情况.首先采用深入访谈法,基于游客自身的游览体验描述,总结出游客意象空间因子,由坊巷道路、边界、名人文化景点、地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5个因子构成;其次借鉴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每种意象空间因子包含的最具代表性的意象空间元素;最后采用问卷调查法,详细了解游客对意象空间因子及元素的感知情况,借以描绘出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游客意象空间地图.研究发现,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具有较强的“可意象性”,“历史街区游客意象空间”是游客对历史街区的一种逻辑思维结构,呈现出“街道突出,街区微弱”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旅游地与主要游客市场的空间结构(距离关系)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客年内分布、日变化等时间结构。旅游地旅游资源及旅游环境季节性特征也是游客年内分布的决定因子。  相似文献   

5.
观光旅游地客流时间分布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3  
张捷  都金康 《地理科学》1999,19(1):49-54
旅游地与主要游客市场的空间结构(距离关系)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客年内分布,日变化等时间结构,旅游地旅游资源环境季节性特征也是游客年内分布的决定因子。  相似文献   

6.
多群体视角下的成都休闲意象空间结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成都为研究区,选取本地居民、外地游客、旅游从业者三类不同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共词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探寻三类群体共同的休闲空间感知热点与不同的休闲空间意象结构。结果发现:以宽窄巷子、青城山、都江堰、锦里、武侯祠等为代表的人文景点是成都休闲空间最突出的感知热点。三类群体由于其所处环境及信息获取方面的差别,分别形成了多元化休闲意象空间结构、聚集型休闲意象空间结构和散点式休闲意象空间结构。成都"休闲之都"的旅游规划与城市建设应以挖掘资源的历史文化底蕴为重点,并在幸福指数、文化内涵、品牌效应3个方面达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城市空间分异研究对城市规划、旅游地资源配置、公共交通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2016年北京市核心六区微博签到数据,根据游客和当地居民签到行为差异,依据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和签到比率特征,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对游客与当地居民进行分类,利用局部莫兰指数和基于签到POI类型的层次聚类法实现细粒度的签到聚集区类型识别,并探究两类人群签到聚集区空间分布与签到类型的差异。结果表明:该文分类模型各项评价指标均在0.9以上,较前人分类结果有较大提升;基于该分类模型所得游客和居民社交媒体签到特征差异显著,游客签到主要集中在故宫周边,以风景名胜、体育休闲和餐饮服务类型为主,居民签到较分散且科教文化服务、商务住宅类型突出,同时发现“菖蒲河公园”等居民签到多而游客签到少的显著差异地区。利用社交媒体数据进行人群异质性角度下的空间分异研究,有助于准确捕捉不同人群在城市中的活动类型、特征并探究城市内部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8.
李屹  王凤霞 《热带地理》2024,(2):326-338
基于去哪儿网在线游记所获取的数字足迹数据,在锚点理论框架下综合运用流向统计、关联规则挖掘、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三亚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凝练不同类型旅游者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游览特征。结果表明:1)三亚市旅游流呈现“一心两核”和若干核心路径的流动格局,三亚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受景点受欢迎程度的影响,核心区处于沿海岸线区域,展现滨海旅游城市的特征;2)在三亚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中核心节点分布不均匀且结构洞现象明显;3)三亚市旅游流结构网络的中尺度旅行的旅游者占多数,其次为小尺度旅游者,大尺度旅游者最少,各尺度各游览类型的旅游者都倾向于游览沙滩型旅游地和岛区,即地文景观类旅游地,而不同尺度下不同游览类型的旅游者游览倾向又有所不同;4)三亚市旅游流的旅游吸引系统呈分级分布且有多个锚点吸引物,不同的锚点吸引物除沙滩型旅游地和岛区外,对不同游览类型和游览时间的旅游者吸引力不同。  相似文献   

9.
城市历史地区保护对城市规划学科的渗透越来越广泛深入,并且随着城市的发展,有关保护观念、方法、内容等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于变化中的城市历史地区保护规划,本文从宏观层面归纳总结了保护方式、保护目标、保护内容以及与城市总体发展密切相关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交通道路等重要方面可深入细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   总被引:82,自引:9,他引:73  
苏平  党宁  吴必虎 《地理研究》2004,23(3):403-410
本文针对我国城市居民以城市周边为目的地近距离旅游日益增长的现象 ,以北京市行政区域内除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城区以外 14个区县中的 2 35处旅游地作为研究样本 ,按照地复合分类法根据旅游地的资源属性和旅游活动的性质将旅游地分为 9种类型 ,根据北京市情况可归并为 4类 ;运用空间结构、计量地理学理论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电话调查等技术手段 ,将四类 2 35处旅游地的大量数据分别进行了城市中心距离、回转半径法、空间分布曲线、空间离散指数等旅游计量地理研究 ,从而得出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汪德根 《地理科学》2013,(7):797-805
高铁"时空压缩"效应对游客出游空间产生明显作用,进而影响到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以京沪高铁线的济南和泰山以及武广高铁线的武汉和衡山为例,从旅游地吸引空间范围、旅游地空间使用曲线、旅游地对客源地空间吸引力等3方面,实证研究高铁对旅游地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高铁开通提高了旅游地的客源市场半径,辐射范围更广;②高铁开通使近程客源市场份额明显下降,但750~1 000 km空间范围的客源市场增长明显,旅游地60%的客源市场空间范围有显著向外拓展的趋势;③高铁对旅游地客源市场吸引力提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距旅游地空间距离越大,客源市场空间吸引力变化越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从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态敏感区域梅里雪山雨崩村的旅游地—旅游者互动影响,结果表明,雨崩旅游地对进入雨崩的游客在交通方式偏好,消费方式及停留时间,文化的约束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而旅游者的进入则对当地的经济收益、环境生态问题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影响。基于此,提出通过政府做出科学合理的旅游地发展决策与规划、依托并发挥当地宗教文化特有的约束力以及加强景区管理部门对游客的生态教育等措施,达到旅游地与旅游者的良性协调共生。  相似文献   

13.
构建旅游体验量表和文化认同量表,利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体验对游客文化认同形成的作用过程,揭示游客旅游体验对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文化情感体验、活动体验与文化认同显著相关,环境体验、空间体验与文化认同相关性不强,且不同因子对文化认同指标的影响存在差异。旅游活动设计展示与历史文化氛围对游客认知认同的形成作用显著。旅游资源丰富性、旅游活动设计展示及导游讲解方式与内容是激发游客情感认同的关键。旅游地性价比、纪念品历史特色与文化创意、旅游资源丰富性与游客享受度、愉悦度情感体验程度对游客知觉认同影响显著。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旅游地性价比、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享受度与独特度的情感体验程度是影响游客行为认同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4.
论广州名城传统中轴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名城固有传统中轴线集直轴、曲轴、实轴、虚轴、路轴、绿轴、山水轴、文脉轴、网络坐标轴于一身 ,在城市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发展过程中不可他移。深刻认识其空间环境艺术、历史渊源、文化内涵 ,探讨其复兴、整治、拓展的规划手法 ,营造一个山水生态型的城市主题文化旅游集锦带 ,对切实保护名城、积极建设新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研究是旅游地理的基础内容,现有研究多针对单一旅游地的客源市场空间分布进行实证研究,未对不同类型旅游地的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差异进行规律总结。基于资源-区位角度,提出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新解释框架,利用旅游在线评论,验证了不同类型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新解释框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研究发现(:1)资源和区位条件是影响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2)随着资源独特性和区位优势的提升,客源市场的分布逐渐分散,各类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的地理集中指数愈发相近。普通型旅游地(开封、焦作)的核心市场范围延伸到800 km左右,独特型旅游地的核心市场范围延伸到1 250 km以上;(3)区位条件决定旅游地客源距离衰减的速度,旅游资源吸引力影响距离衰减的形态。该研究贡献在于明晰了不同类型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差异,并修正了经典客源市场距离衰减理论。  相似文献   

16.
将决策树方法引入到小尺度旅游目的地的游客空间行为研究中,分析人口统计特征与旅行特征对游客空间行为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江西省三清山风景名胜区510位游客在景区内的路径轨迹,通过K-means方法聚类为6种游线路径,使用CHAID决策树模型构建游客属性特征与实际游览路径、主要景点的交互关系。结果表明:影响游客路径选择的因素依次为旅游方式、停留时间、主要交通方式、职业和月收入。不同游客群体寻路行为呈现规律性特征,参团游客与亲朋出游游客会倾向不同的入口,中远距离的参团游客停留时间影响其路径选择,年轻的驴友倾向于遍历更多的景点。  相似文献   

17.
王成芳  孙一民 《热带地理》2012,32(2):154-159
基于GIS和空间句法集成的思路,以江门市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为例,结合实地调研从空间实体的“点、线、面”3个层面分别建立建筑、街巷和地块GIS数据库,利用GIS多因子评价对建筑保护价值进行综合评价,运用空间句法定性定量的分析手段剖析历史街区的街巷路网结构及用地布局,尝试探索建立在量化、实证分析基础上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的技术方法和流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量算空间句法参数可以直观解析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结构和智能性水平,对研究区的规划定位能提供较好的参考;通过空间句法与GIS集成分析对街巷和用地布局的合理性进  相似文献   

18.
空间句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解空间形式和功能的理论、空间描述手段和情景分析工具,为城市中老城区的更新规划分析和方案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该文利用空间句法轴线图模型,选择了整合度、平均深度和智能度分析参量,分析了株洲市建宁老区的空间结构,并对规划方案做了评价.应用结果证明了空间句法对规划中经常出现的前期研究和空间设计方案之间“断层”问题有所改进,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伪满时期长春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黄晓军  李诚固  庞瑞秋  黄馨 《地理学报》2010,65(10):1198-1208
遵循长春城市空间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了伪满之前长春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特征,发现至伪满成立前,长春已经形成了“中-俄-日”三极分化的社会空间结构。伪满成立后,在“国都”城市性质、“消费”经济功能、城市空间扩张、外来移民流入等背景下,长春城市社会空间开始呈现出“中日分化”的总体格局,城市中轴线成为这一格局的空间标识。总体来看,伪满时期长春社会空间已分化为伪满高级官署区、日本人居住区、民族商业区和中国贫困农民居住区等社会区类型,空间结构模型呈现出围绕城市中心形成的同心圆与扇形结构和城市边缘“孤岛”相结合的形态模式。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基础,人口城市化的畸形发展,城市建设的殖民地本质以及“新京”城市规划等是伪满时期长春社会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南京城市内部景点间游客流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靳诚  徐菁  黄震方  曹芳东 《地理学报》2014,69(12):1858-1870
以南京市为例,通过对旅游攻略的数据挖掘,构建景点间游客流动的关系矩阵,对流动格局、机制和模式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表明:① 景点具有明显的层级性,市级中心景点在流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山陵为扩散型景点,而新街口、夫子庙为集聚型景点,其他大部分景点为平衡型景点。② 距离对景点间流动起着重要影响,流量距离衰减特征明显;市级中心景点流动涉及面较广,对整体流动具有较强的支配作用。③ 景点间流动是景点流入度、流出度和景点间距离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流动符合基于幂函数的威尔逊流动模型,且游客在城市内部景点间流动对距离的敏感度相对城市间、城市内部居民日常流动较低。④ 南京景点可划分为3个系统:中山陵景点系统、夫子庙景点系统和中心城区景点系统,并抽象出3种结构类型:单中心扩散结构、单中心集聚结构和多中心平衡结构;在流动模式上,主要流动多存在于主要节点之间,次要流动多存在于主要节点和次要节点之间以及次要节点之间,一般流动多存在于次要节点和一般节点之间以及一般节点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