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卡尔·蔡司公司的诞生史 卡尔·蔡司公司(Carl Zeiss AG)是一家制造光学系统、工业测量仪器和医疗设备的德国企业。公司的名称来源于它的创始人之一德国光学家卡尔·蔡司(Carl Zeiss,1816—1888)。1846年,时年30岁的卡尔·蔡司在德国的耶拿市建立了一个精密光学仪器加工厂,并于1847年生产出了他的第一台显微镜。  相似文献   

2.
PK1988年白海军服役退伍后,第一份工作就是由当年的中国台北天文台蔡章献台长,介绍进入代理德国蔡司与日本尼康光学的”台湾仪器公司”。当年台北天文台正计划扩建为台北天文博物馆,蔡章献台长规划要选购蔡司新天象仪,PK因而接触了许多来台访问的德国工程师,了解了许多的技术数据。  相似文献   

3.
自1923年第一台天象仪在德国耶那拿蔡司厂诞生,1925年第一座拥有天象仪设备的天象厅在德国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馆诞生,天文馆事业已经走过了80余年的历程。今天,不论您走到世界的什么地方,您都有机会看到大大小小的天文馆,向广大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进行着有意义的科学普及活动。天文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对人们精神世界与文化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09年12月4日,国际天文年即将结束之际,德国首都柏林,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推出的庆祝望远镜400周年的《巨眼问苍穹》(Eyes on the Skies)和书籍和电影,从8名入围候远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美狄亚2009评委会特别奖。  相似文献   

5.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星图中,阿匹阿努斯星图是继丢靳星图之后的又一辉煌之作。该图原名Imagines SyderumCoelestium,作者是德国人彼特卢斯·阿匹阿努斯(PetrusApianus),因此,俗称阿匹阿努斯星图,1536年8月5日在德国的因戈尔施塔特(Ingolstadt)出版,一幅图,直径29厘米,木版印刷。4年之后的1540年,阿匹阿努斯在因戈尔施塔特出  相似文献   

6.
伽利略在1609年制造出天文望远镜后不久,消息就传到了中国。1618年,传教士汤若望和李祖白率先翻译了《远镜说》一书,介绍了望远镜的使用、原理、构造和制作方法。根据中德科技交流中心的说法,望远镜是在1619年由德国人邓玉函首次带入中国的。另外也可见到一种说法是,1622年汤若望首次把望远镜携入了中国。  相似文献   

7.
余恒 《天文爱好者》2009,(11):30-31
早在1946年,美军还在消化德国V2火箭研制技术的时候,美国天文学家斯皮策(Lyman Spitzer)就提出了太空望远镜的构想。在苏美两国太空竞赛的推动下,空间天文得以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9年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的《新天文学》问世400周年。他的行星运动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都在这部科学巨著中发表。为了纪念人类科学史上这一伟大事件和对开普勒深切的缅怀,美国将当年3月6日发射升空的世界首个用于探测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太空望远镜以开普勒的名字命名;德国发行了面值10欧元的开普勒定律400周年纪念币,捷克发行了面值200克朗的开普勒定律400周年纪念币,圣马力诺也发行了面值5欧元的开普勒定律400周年纪念币。  相似文献   

9.
李良 《天文爱好者》2009,(10):46-51
1609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在那一年,伽利略率先使用望远镜观测星空,开创了望远镜天文学时代。400年后,联合国将2009年定为国际天文年。此外,在1609年,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出版了《新天文学》(10年后又出版《宇宙和谐论》一书),先后提出了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虽然这三大定律是零零散散地出现在他浩如烟海的著作里的,  相似文献   

10.
施米特望远镜是折反射望远镜的一种,即由透射改正镜和反射主镜组成。1930年,德国的施米特首先发明了这种望远镜,故叫做施米特望远镜。它的主要优点是相对口径  相似文献   

11.
1846年9月23日,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加勒按照法国天文学家乌阿班·勒维烈的推算。在预定的天区发现了太阳系第八颗行星——海王星。这一天。被历史评价为“牛顿力学最辉煌的一天”。一“海王星年”(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为164.79地球年,按此推算。  相似文献   

12.
田晖,先后在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德国马普学会太阳系研究所、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学习和工作。曾为美国CoMP日冕仪团队及IRIS卫星团队主要成员之一。2015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地空学院工作。现任北京大学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太阳活动重点实验室主任、德国马普伙伴小组组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德国VLBI测地计划(Chinese-German VLBIGeodetic Campaign(CGVGC))从1989年开始,历时3年,每年观测一个月左右,使用上海天台佘山站的25米射电望远镜(中国)和Wettzell基本站的20米射电望远镜(德国)。第一年得到的UT1结果,其趋势与国际射电干涉网(IRIS)给出了加强观测结果相同。但有大约0.2-0.3ms的系统偏离得不到解释。其原因在能是位于太平洋网的佘山站坐标与位于大西洋网或欧洲网的台站联合观测中的不协调引起。  相似文献   

14.
郭霞 《天文爱好者》2012,(10):60-64
2012年10月,全球最重要的多国合作天文机构——欧洲南方天文台(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英文简称ESO,中文简称欧南台)迎来了50周年华诞。欧南台成立于1962年,目的是为欧洲的天文学家研究南方的天空提供先进的设施和便利条件,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附近的加兴,目前有15个国家参与和支持。  相似文献   

15.
耶拿天文馆(德国)1926年初建时使用蔡司2型天象仪,直径23米,400个座椅。后在1969年、1985分别更新天象仪。1996年更换为蔡司8型光导纤维天象仪,座椅变为297座。除天象节目表演外还有激光表演。  相似文献   

16.
第二届IAU图书情报会议第二届IAU天文学图书情报讨论会于1995年5月10——12日在德国慕尼黑欧洲南方天文台总部卡城举行。来自26个国家的121名图书管理人员和情报服务人员,以及一些天文书藉的出版商出席了会议。早在1988年7月,美国举行了第一届...  相似文献   

17.
从1923年第一架模拟星空的天象仪出现在德国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馆以来,天象仪已经走过了80年的历程。在这80年的时间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代表着高科技水平的天象仪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引发了一系列的革命,从最简单的表演星空的天象仪,发展到太空型天象仪和数字天象仪。作为天象仪表演平台的天文馆也经历了天象厅、太空剧场和数字宇宙剧场的发展。天象仪和天文馆在  相似文献   

18.
1923年,德国耶那蔡斯光学仪器厂鲍尔斯菲尔德研制出天象仪,开辟了天文普及教育的新途径,成就了天文馆事业。1957年9月29日,北京天文馆落成开放,由此开创了我国的天文馆事业。50年来,北京天文馆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带动了我国天文馆事业的全面发展,使我国跨入到世界天文馆先进行列之中。百废待兴中的开创1954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国家还处于经济困难、百废待兴之中。然而,党和国家着眼于天文馆是为广大公众的科学普及服务的,毅然决定建造北京天文馆。今天,回顾这项决定,备感英  相似文献   

19.
2003年8月是天文馆诞生80年。从1925年第一座天文馆出现在德国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馆以来,世界各地已经建成了大约3000座以上天文馆,小到学校的天文教室,大到科学中心的太空剧场,每年的参观人数在9千万以上。毫无疑问,天文馆是形象化地向人们传授天文知识、使公众理解科学的重要的科学文化设施。为了纪念天文馆事业80年,我们推出“世界天文馆80年”这篇文章,并在下期刊登“世界天象仪80年”。  相似文献   

20.
小行星(415)Palatia是1896年德国海德堡(Heidelberg)天文台最初发现的。苏联理论天文研究所出版的1952年小行星星历表里面,采用了列节列(Lederle)的轨道根数:但是这小行星的星历表没有把摄动计算在内。1952年的实测和星历表的方位竟相差到两三度之多。因此这小行星的摄动计算和轨道改进的工作,是值得及时加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