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荒漠化评价的物元可拓识别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可拓学是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数学的交叉学科。本文运用可拓学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金沙江干热河谷荒漠化程度综合评判模型,模型输出的结果与实际调查结果基本吻合,为荒漠化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云南干热河谷坡地资源改良利用途径与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按非地带性规律分布的干热河谷景观生态区是中国南方局部区域荒漠化过程的前奏,文中试图以云南干热河谷区为例,对其总体分布状况及特征,土地利用中的气候、生物等限制性因子进行评价分析,提出云南干热河谷坡地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后备土地资源进行了总体评价,在多年野外定点试验工作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具备一定实用推广价值的干热河谷坡地改良利用途径和技术方法,最终得出云南干热退化生境区一系列先锋树种引种选择的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盆地冲沟沟头形态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金沙江干热河谷因独特的气候类型——干、热、降水集中,冲沟侵蚀破坏十分严重。从冲沟沟头形态学特征的角度,运用分形几何学理论,以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盆地的冲沟为研究对象,对沟头的分形弯曲度和土壤分形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沟头空间形态、土壤形态与冲沟发育的相关关系及不同沟头形态所反映的自然环境特征差异性,这对研究冲沟的空间格局和动态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冲沟侵蚀治理,防止土地劣化具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水环境特性对荒漠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分析和野外实地观测,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主要立类燥红土的植被盖度与土壤持水性能和土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性.区内具有季节性的自然荒漠化过程.季节性干旱、土壤储水和稳水性能差是本区荒漠化的根本原因,水土流失是其直接动力,提出了防治水荒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5.
宫阿都  何毓蓉 《山地学报》2001,19(3):213-219
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是我国典型的土壤退化区域。通过分析土壤机械组成、团聚体及微团聚体组成、孔隙分布状况等指标,探讨了土壤结构对土壤退化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采用分散率、侵蚀率、团聚度、团聚状况、结构体破坏率、受蚀性指数EVA、孔隙度等量化指标可以较好反映土壤退化程度;2.土壤颗粒分散特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孔隙度是土壤结构稳定性评价的三个重要方面,也可反映土壤退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以云南省元谋县为例,集成3S技术,对多期Landsat-TM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信息提取及建立数据库,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度指标,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结构变化规律,提出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土地利用优化对策。并结合DEM数据分析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垂直分异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草地和林地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主体,但林地以疏林地为主,草地以低、中覆盖度草地为主,具有相当大的敏感性和脆弱性;2.土地利用较为粗放,如水浇地占耕地、人工草地占草地及城乡建设用地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等相对较低;3.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结构发生了较快的变化,耕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土地面积有所减少,而林地、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较快;4.低山区和中低山区为以林草地为主、耕地亦有一定比例的类农林牧交错带,是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带。  相似文献   

7.
沙尘暴多发区土地风蚀荒漠化诊断评价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林进  孙司衡  王君厚 《中国沙漠》1999,19(4):375-377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地面观测,确定植被盖度、裸地占地率和土壤质地3项因子为沙尘暴多发区风蚀荒漠化土地现状程度评价指标,并给出程度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到非荒漠化土地及各程度荒漠化土地在面积上的组成比例,给出区域性土地风蚀荒漠化总体水平评价模型;并通过对内蒙古赤峰市及阿拉善盟两地区的土地风蚀荒漠化总体水平评价验证,证明此模型可作为沙尘暴多发区任意大小区域土地风蚀荒漠化水平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荒漠化几个理论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张宏  慈龙骏  孙保平 《地理科学》1999,19(5):446-450
讨论了荒漠化的概念和内涵,评价指标体系及发生机制等问题,认为联合图《防治荒漠化公约》中的荒漠化定义揭示了各类型荒漠化的共同本质,是较为科学和适用的定义,荒漠化评价指标的“基准”荒漠化气候类型及评价的空间尺度是建立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荒漠化的发生机制是荒漠化理论的核心,它涉及到荒漠化的反馈关系,荒漠化的非平衡过程及荒漠化与土地系统复杂性的关系,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荒漠化的驱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金沙江干热河谷(云南段)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农业开发潜力,并提出其开发利用途径及合理布局建议,供该区农业综合开发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地荒漠化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什么样的退化土地才是荒漠化土地,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以及程度和区别等问题的定量确定,至今有关报道甚少。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类型,自然资源丰富,但土地荒漠化问题十分突出,这一现象的定量认识尤为重要。针对土地景观生态系统的复杂和模糊性,在建立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土地荒漠化程度进行定量评价,为荒漠化土地的预防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攀枝花市土地退化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建平  刘淑珍 《中国沙漠》1998,18(2):149-153
金沙江河谷区由于河谷深切、焚风效应显著、气候干热、生态环境脆弱,加上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使水土流失加剧及土地退化甚至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位于金沙江干热河谷的攀枝花市土地退化面积占本市总面积的49.1%,轻度、中度、强度和极强度退化土地面积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37.2%、8.2%、3.2%和0.5%。土地退化使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降低,破坏水利设施、影响水利工程效益,加剧自然灾害。土地退化的防冶对策为:制定正确的土地退化防治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保护现有森林,加强植树造林;巩固与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相似文献   

12.
于2016年7~12月和2017年4月的旱、雨季期间,以金沙江干热河谷苴那小流域内的银合欢(Leucaena Benth)林地、车桑子(Dodonaea angustifolia)灌丛地和扭黄茅(Heteropogon cantortus)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网格法和土钻法采集并测定了(0~1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应用经典统计法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该区域不同林草植被下坡面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含水量总体较低,雨季显著大于旱季,旱、雨季均表现为灌丛地>草地>林地,呈中度至强度变异(0.07~0.28之间)。(2)不同林草植被下旱、雨季土壤水分具有相似的空间自相关性,自相关系数均由正向负转变,但由正向负转变的滞后距离有所不同,且雨季大于旱季,呈中等或强等空间自相关性。(3)不同林草植被下的土壤水分空间结构不同,林地、灌丛地和草地旱雨季最佳拟合模型均为球状模型;相同林草植被下各土层旱、雨季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但旱季的分布格局差异更显著,不同林草植被下深层土壤水分分布比表层土壤水分的分布更为复杂,土壤水分呈明显的斑块或条带状分布,含水量高值区和低值区位置不固定。总之不同林草植被类型会改变局部地段土壤水分空间分布,降雨会加强这种差异的趋势,但土壤水分仍具一定空间连续性。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东南缘干热河谷中广泛发育黄土或黄土状土,是解读中国西南季风、干热河谷环境演变与高原隆升关系的良好载体,但目前尚无关于其成因、形成时代和古气候意义的系统研究。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华弹段中黄土状土的空间分布、粒度特征、化学风化指数以及沉积速率的分析,发现该区黄土状土拔河越高,粒径越小,沉积速率越低;结合前人物源示踪研究成果,证实黄土状土来源于金沙江谷底的河漫滩沉积和古堰塞湖沉积,局地山谷风环流为其提供搬运动力。磁性地层学分析显示黄土状土地层全为正极性,剖面中未出现B/M界线,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确定金沙江干热河谷华弹段中的黄土状土形成于中更新世中期以来。通过与同河段的古堰塞湖沉积形成时代进行对比,发现黄土状土的形成时代稍晚于同河段古堰塞湖相沉积大量堆积的时代。金沙江河谷中黄土状土与古堰塞湖相沉积在时空上的紧密关联性表明,滑坡堰塞事件控制着金沙江干热河谷中黄土状土物源的丰富程度,是影响金沙江深切河谷中黄土状土形成与沉积过程的主要因素。黄土状土的粒度与化学风化指数结果表明358 ka BP以来,该段河谷中古环境气候发生过明显冷干-暖湿波动,并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响应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4.
云南金沙江流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在人为作用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较为显著,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目前已被我国政府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本文选择金沙江中游中山高原与干热河谷区较为典型的宾川县作为研究实例,采用航片判读、实地调查与GIS等方法编制1960、1980和2000年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图,据此分析了该县1960 ~ 2000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引发的土壤侵蚀变化特征,重点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基本规律及其引发的土壤侵蚀变化过程,并提出土壤侵蚀治理的工程与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地荒漠化评价的植被指标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土地荒漠化是在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地表环境退化的总过程,其实质是土地减弱或丧失生长绿色植物的能力。因此,植被因子是评价土地荒漠化的关键因子。植被盖度和生物量能很好地反映土地是否荒漠化和荒漠化的强弱程度,但靠常规方法要获得这两项指标非常困难。以元谋老城乡为试验区,对土地荒漠化与植被盖度和生物量的关系、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植被指数与植被盖度和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研究表明,植被指数与盖度和生物量具有很高的相关性,是对二者的综合反映;植被指数为土地荒漠化评价提供了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6.
秦彤  李功权  范佳晨 《干旱区地理》2022,45(5):1490-1499
三江源黄河源园区作为黄河的发源地,它的生态系统对整个黄河流域至关重要。针对研究区2000—2020年存在的土地退化问题,选取土壤侵蚀模数、沙化特征指数与土壤湿度指数,采用空间托普利茨逆协方差聚类法开展了3个参数的聚类分析,从而进行黄河源园区土地退化时空演化分析,并采用极致梯度提升法进行时空演化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 土地退化现象最严重的地区是中部偏南地区与东北地区,其次为偏北地区。(2) 东北地区存在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2种问题,中部偏南地区以严重的水土流失为主,偏北地区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问题。(3) 近20 a来,土地退化指数呈现波动性下降,土地退化整体趋于好转,在偏南地区表现得更明显。(4) 水土流失问题整体好转,偏北地区有土地沙化的风险。该研究对掌握黄河源园区土地退化的时空分布及发展趋势、推进黄河源园区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土地退化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崔书红 《地理研究》1995,14(1):66-71
本文探讨了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土地退化的特点、分布及其危害,提出了加强基础教育、控制人口增长、改革耕作制度、继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林业和农业等于热河谷土地退化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金沙江奔子栏-达日河段大型泥石流堆积扇的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沙江上游奔子栏-达日河段属横断山区的干热河谷地带,河谷沿岸大型古泥石流堆积扇广泛发育,其成因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对该区瓦卡大型古泥石流堆积物进行了沉积结构、粒度、地球化学和孢粉等分析,揭示了泥石流的沉积环境及其形成过程.通过粗颗粒石英的光释光单片再生法(SAR)测年研究,获得金沙江上游奔子栏-达日河段古泥石流大规模暴发的年代为12 600~4 500 a BP.丰富的风化碎屑物源、陡峻的地形及雨季降水集中是该区古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全新世早期青藏高原东南缘受西南季风加强的影响,气候趋于暖湿,季节性暴雨增加.金沙江上游干热河谷区大型泥石流堆积扇的发育年代暗示其是全新世早期西南季风加强作用下的地貌响应.从地质灾害防治的角度,由于现代气候因素导致泥石流灾害的频度和规模较小,预防该区地质灾害的重点应是防止人工砍伐树木和不合理的人工切坡导致对地表环境的破坏加剧.  相似文献   

19.
元谋干热河谷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独特的生态类型,这里气候炎热,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荒漠化比较严重.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元谋干热河谷区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土地荒漠化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而科学评价荒漠化治理和零增长目标是否实现的必要前提是具有完善统一的评价体系。为此,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提出了土地退化零增长(LDN)的概念和监测指标。防治土地退化是中国的重要生态目标,中国已开展了多次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但是,如何将这些监测结果用于土地退化的评估实践,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针对中国四大沙地,利用3期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与基于UNCCD框架体系下的土地退化零增长(LDN)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基于土地沙化程度变化趋势提出了中国沙化土地退化指标体系(CSLDN)。结果表明:UNCCD所提出的LDN监测指标与中国的荒漠化监测数据总体精度为0.51,中国沙化土地监测指标与LDN指标具有宏观一致性。此外,经本地优化后的CSLDN指标克服了低植被盖度区域LDN对土地退化和恢复的评价不准确的问题,更准确刻画了精细尺度空间内的土地动态变化状况,对土地退化防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