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磁测量、编图及应用”学术交流会,于1982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部队、地质、石油、冶金、海洋、地震、大专院校及科学院等系统,共六十多人。 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30篇,涉及的内容有:地磁测量技术和资料的通化处理,地磁图的编绘、应用和基本磁场长期变化等方面的分析工作成果。会议采取大会报告和分组讨论的方式,对上述论文进行了系统的报告和广泛讨论。代表们认为:1980·0年中国地磁图和青海省及其邻近地区地磁图的编绘,  相似文献   

2.
张毅  顾左文  袁媛  张明  顾春雷  王雷  徐如刚 《地震》2009,29(2):133-140
通过在苏、 鲁、 豫、 皖交界及南黄海地区开展地磁基本场矢量测量、 数据处理和分析, 计算了该区域地磁基本场和地磁异常场总强度和水平强度的曲面样条模型, 并绘制相应的地磁图和地磁异常图, 探索研究局部地磁基本场的变化特征。 分析结果表明, 通过区域地磁基本场矢量测量, 能相对精细地反应区域地磁基本场空间分布, 分辨存在的地磁基本场异常, 为地震中长期预报提供科学数据和相关地球物理场变化背景。  相似文献   

3.
本文全面系统回顾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地磁测量、地磁图和地磁模型研究概况:主要介绍中国人独立进行的地磁测量;评述了1932年山东半岛地磁图,1915.0和1936.0年中国(部分地区)地磁图;1945.0年东亚地磁图;1946.1年四川北碚地区地磁图以及1946.1年四川北碚地区地磁场泰勒多项式模型.并根据1936年地磁数据计算研究了1936.0年中国地磁场的球冠谐模型和曲面Spline模型,以及1900.0-1940.0年5个年代的中国地磁数据集、地磁模型和地磁图.对今后我国地磁测量研究工作给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交流,加强横向联合,更好地完成全国地磁测量,推出更为合理的1990.0年中国地磁图和地磁场模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1988年10月5日—10月7日在北京召开了1990.0年地磁测量与分析方法研讨会,来自全国有关的18个单位3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地磁测量和分析方法是地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价值。地磁图和地磁场模型是航空航海导航定向的重要依据,为研究磁异常提供背景正常场。各种空间波长磁异常的研究为弄清地壳上地幔结构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探测手段,为寻找油气田、地热田和矿产资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磁测量、地磁图和地磁场模型的回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振昌 《地球物理学报》2002,45(Z1):189-196
系统回顾中国地磁测量、地磁图和地磁场模型的发展过程.我国每10a(1950-2000年)进行一次全国范围的三分量地磁测量(磁偏角、磁倾角、水平强度或总强度),并出版相应年代的中国地磁图.还出版了1965.0年青藏高原地磁图、1980.0年青海省地磁图以及1990.0年中国海域地磁偏角图.地磁场模型包括多项式模型、矩谐模型、冠谐模型和曲面样条函数模型.根据相同的地磁资料,分别计算1950-2000年中国地磁场的多项式模型和冠谐模型.  相似文献   

6.
《地磁台网标准化问题的研究》技术交流和阶段成果验收工作会议,由中国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会主持于1987年10月26日—28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国家地震局科技司、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等有关研究单位和北京、佘山、琼中、泰安等地磁台站近30名代表。中国地磁和高空物理委员会主席刘庆龄先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仪器和观测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黄鹤龄同志也应邀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期间,特邀来华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尼麦克(Niemegk地磁台 V·Auster 博士作了地磁矢量测量仪器方面的学术报告。与会代表认为通过尼麦克地磁台和北京地磁台地磁比测工作的技术交流和学术研讨,对今后国际间建立地磁测量标准的合  相似文献   

7.
基于IGRF的地磁基准图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磁导航需要获得目标区域的地磁基准图。研究了基于国际地磁参考场的地磁场要素计算和等值线绘制方法。以给定目标区域的经纬高为输入,计算高阶地磁球谐函数获取地磁矢量并计算地磁场要素,修正了因地球扁率带来的数据差异。采用具有虚节点的移动矩形网格算法来绘制地磁参数等值线,生成目标区域的地磁基准图。采用C#实现了地磁基准图软件,测试表明,获得的地磁等高线数据满足使用要求,等值线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一、行星性指数K和A 行星性指数表示地磁活动的一般状态,该指数是从位于中纬度地区(这是为了减少电急流的影响)经过挑选的一些地磁台计算出来的,并作为其余几十个地磁台的标准。但是,和所有的指数一样,由于地磁台的分布不够适当和外源场高度不规则,使行星性指数也蒙受其损害。例如,在某些情况下,极区亚暴对于所挑选的地磁台的磁照图是没有影响的,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也许由于极区电急流的赤道迁移,使得极区亚暴对磁照图也有很大的影响。实际上,行星性指数表示了许多外源场的扰动变化的混合效应,该指数对于地磁现象的相关研究是很有用的。  相似文献   

9.
一、预报情况的回顾四川是一个多震的地区,从1970年四川成立地震研究机构以来,在龙门山、鲜水河及安宁河等三个主要断裂带上先后布设了十七个地磁台站。这些地磁台大多数使用磁秤观测地磁垂直分量ΔZ的相对变化。1975年以后郫县走石山台装置了三分量磁变仪。根据上述台站资料的情况,我省以磁报震工作主要利用日变曲线,根据相对变化寻找震磁  相似文献   

10.
1 地电观测干扰地磁记录地电供电观测干扰地磁记录 ,已成为全国既有地电手段又有地磁手段台站存在的通病 ,已严重影响这些台站正常记录 ,特别是垂直分量 ,其跳变幅度在 1~ 2 0 n T左右。超过《地磁台站观测规范》要求环境干扰水平小于 0 .1 n T,地电干扰已超出《地磁台站观测规范》要求几十倍甚至百倍以上* 。为解决地电供电观测干扰地磁记录 ,我们查阅了一些有关资料 ,图 1 蒙城台地电、地磁布局相对位置分布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试图寻找排除干扰的办法。图 1是我台地电和地磁布局相对位置图。图 1中 E为地电工作房 ;F为地磁仪器房…  相似文献   

11.
航磁图为更好地编制基本磁场图增加了某些科学依据。本文探讨了航空磁力异常△Ta图在编制中国地磁图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根据航磁图填补地磁测量空白区的地磁资料;第二:依据航磁图合理地处理磁异常点;第二:参考航磁图正确选定地磁复测点的位置。文章还就如何更好地绘制地磁图,提出了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1938-1958年间,太阳γ及βγ黑子磁場区的3級与3~+級大耀斑的地磁效应。用相关及迴归分析法,計算了太阳赤緯、日軸方位角及耀斑的日面經緯度等因素对于磁扰的彭响。根据分析結果,繪出了日面地磁扰动等值图。利用水手2号飞船上量譜仪測出的太阳风速度和相应的地磁A_p指数,算出了相关关系,并用此和上述日面地磁扰动等值图配合,推算了在耀斑发生以后,太阳风的径向分量沿地球軌道的分布。参考文內各相应的曲线,可以約略估計出耀斑发生后地磁A_p指数的大小。  相似文献   

13.
<正>陈志强先生(1904~1989)是地磁学家,中国现代地磁科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地磁研究室主任,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参与的几处地磁台站观测记录以及多处野外地磁测量,为编制首幅中国地磁图提供了有价值的地磁数据。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参与制定了中国地磁台网建设和野外测量的远景规划,主持、参与了6个地磁基准台的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将廊坊、富克地磁台站数据与国内地磁台站十三陵、三亚台以及国际标准地磁台站MMB台的观测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各地磁台站数据变化幅度相近、相关性高,对地磁暴有明显响应,且磁暴期间各时段扰动幅度相近。同时,以高质量地磁数据为基础,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对廊坊与富克地磁台站的地磁观测数据开展地磁脉动提取,研究发现,两个台站在地磁暴期间均能观测到明显的Pi1、Pi2、Pc5地磁脉动,且Pc5的持续时间、平均强度、变化幅度和Pi1的持续时间、变化幅度及Pi2的变化幅度均有明显增加,为今后开展地磁脉动与高能电子增强事件相关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磁观测研究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文耀 《地球物理学报》1997,40(Z1):217-230
简述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地磁观测研究的发展概况,内容包括我国地磁台站建设、地球主磁场测量与研究、变化磁场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地磁变化与地震、气候变化等自然现象的关系以及宇宙磁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三十年来我国地磁和高空物理学的进展,作了较系统的评述,分下列14个方面:(1)地磁台的建设,(2)地磁测量和中国地磁图,(3)地磁短期变化和磁暴预报,(4)岩石磁性、古地磁和考古地磁,(5)大地电磁勘探和有关的工作,(6)磁法勘探及推断方面的发展,(7)地磁地电仪器的研制,(8)震磁关系的探索和理论研究,(9)日地关系若干统计分析,(10)高层大气结构和臭氧层测定,(11)关于电离层的探测和分析研究,(12)磁层结构和扰动,(13)宇宙线强度变化的测定和研究,(14)简短的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地磁匹配特征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旨在选择合适的地磁特征量用于匹配制导.从地磁匹配的实际要求出发,提出了选择匹配特征量时应重点考虑的几个因素,通过理论分析初步拟定了选取准则,并针对特定区域,依据IGRF(International Geomagnetic Reference Field)和WMM(World Magnetic Model)计算出的地磁数据,结合选取准则进行了综合分析,给出了初选结果,对地磁匹配基准图的制备、实时图的获取、匹配算法的研究,以及地磁场资源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地震图和磁照图是地震事件部分地球物理场的真实反映。它是地震、地磁学研究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先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记载和仪器记录,为开展地震予报,地震研究和国际资料交换创造了条件。 1874年,我国已经安装了地震、地磁记录仪,1957年已有相当规模(具备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地震台12个、地磁台4个到1980年投入工作的地震台415个,地磁台201个),  相似文献   

19.
收集数字化观测以来山西及邻区地磁台站数据,利用地磁低点位移法、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法和地磁日变幅逐日比法等多种地磁分析方法,分析了山西及邻区4次中强地震前地磁异常特征。研究发现,这些异常类型与该区域中强地震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地震多发生在异常预测线集中交汇区域,这缩小了地震预测范围;异常数量的增加提高了单一方法的可信度,预示着发震概率的增高。通过对震前各种异常类型的分析,认为地磁异常综合特征对山西及邻区中强地震的短临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江苏地区地磁(F、Z)观测台网的情况。对台网观测资料的精度进行了讨论。最后,为了探索与研究震磁关系,作者对以下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1、为捕捉地震前磁异常,有必要在地震监视地区建立简易的、长期的、密集的地磁台网; 2、在中低纬度地区应重视地磁垂直分量(Z)观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