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留凤关复理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留凤关复理石,系指东秦岭冒地槽早三迭世留凤关群的复理石建造。它位于宝成铁路的凤县至聂家湾一带(图1),向西延至西秦岭。留凤关群,早有人认为属复理石沉积,不过都未提出具体资料。1954年,靳予贵在其所绘地质图中标出“复理石式沉积”。1957年,张尔道在其发表的文章中也指出“地层是一套具有复理式结构的轻微变质岩系”。1961年,孔凡宗在其所编1:20万凤县幅地质图说明书中进一步强调是复理石建造。最近,李继亮等从理论上作了高度的概括,并提到  相似文献   

2.
秦岭三叠系分带及印支期发展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秦岭及共邻区的三叠系自北而南可分为四带.北秦岭三叠系具有富含植物化石的陆相上三叠统,其下的优地槽型细碧角斑岩系时代未定.中秦岭下三叠统为复理石夹多层砾状灰岩,后者系斜坡沉积,物源可能来自北方,安尼期为复理石.南秦岭北带在二叠纪晚期已裂陷接受复理石及以砾状灰岩为代表的斜坡沉积.早三叠世至安尼期为深水相黑色板岩、薄层灰岩、复理石并夹火山岩.南秦岭南带及巴顿喀喇从早三叠世至安尼期为扬子地台的一部分,岩相及化百群与之一致,具有发育良好的安尼期陆棚边缘生物滩.从拉丁期开始裂陷.出现鱼鳞蛤页岩、砾状灰岩及巨厚复理石,后者延续至晚三叠世,有放射虫为证.整个中,南秦岭呈现一个由二叠纪晚期开始,延续于印支期的裂陷槽发育史.它的北部—中秦岭和南秦岭北带于二叠纪末及三叠纪初先后裂陷,并于拉丁期褶皱回返.它的南部—南秦岭南带及巴颜喀喇于拉丁期裂陷,并于三叠纪末回返.这个裂陷槽是否构成印支期秦岭的主体,抑或它仅是“北秦岭小洋盆”在扬子大陆边缘的弧后扩张盆地,取决于北秦岭是否存在早、中三叠世优地槽沉积.后者尚未证实.  相似文献   

3.
合作地区位于甘肃省南部,区内三叠系十分发育。殷鸿福等系统研究了区内三叠系地层,确定本区属中秦岭地层分区(图1),并分出南、北两带。南带以扎油沟剖面为典型代表,自老至新的地层单位为下三叠统山尕岭群(T_1s)、中三叠统古浪堤组(T_2g);北带以小河沟—土门关剖面为典型代表,自老至新划分出下三叠统隆务河群(T_1l)、中三叠统古浪堤组(T_2g) 研究该区三叠纪沉积环境对了解秦岭印支期构造发展史以及区内沉积矿产的成因及分布规律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复理石的研究及其中提出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夏邦栋 《沉积学报》1986,4(1):49-63
复理石是一种构造属性很强的建造,它的研究对于查明古构造背景和古地理环境,在大范围内划分和对比地层有重要作用。复理石作为油、气的储层(砂岩)和盖层(泥质岩),有时作为生油层均具有大范围稳定的特性。因此,它的研究对于勘查油气资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我国复理石见于华南各省前震旦系、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及中生界,秦岭的三叠系,东北的前震旦系、泥盆系,川西的三叠系,祁连山的下古生界,天山、昆仑山的上古生界,喜马拉雅地区的中生界等。  相似文献   

5.
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群的重新厘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和研究,认为前人所建立的的祁漫塔格群或滩间山群包括了不同时代的浅变质碎屑岩、中酸性火山岩及基性-超基性岩。根据在东昆仑原划奥陶系祁漫塔格群第一亚群(下部碎屑浊积岩)中采集到早志留世笔石化石组合(这是首次证实东昆仑地区存在志留系地层)及同位素测年资料(鸭子大板火山岩年龄),其时代包含了奥陶纪、志留纪和三叠纪等,根据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和地层清理,对祁漫塔格群进行了解体,将其重新厘定为奥陶纪滩间山群(OT)、志留纪白干湖岩组(Sb)弧后盆地复理石沉积和鸭子泉组(Sy)岛弧火山岩、石炭纪鸭子大坂硅质岩(S i)、三叠纪鄂拉山组(T3e)、蓟县纪狼牙山岩组(Jx l)和南华—奥陶纪阿牙克库木湖蛇绿混杂岩[(N h—O)aΣ]。该成果对于祁漫塔格地区早古生代地层划分对比、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新证据。  相似文献   

6.
西秦岭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西秦岭地区南秦岭带广泛发育碳酸盐岩型二叠、三叠系。本文以选部益哇沟剖面为例,对该区界线地层进行研究,从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以及地球化学元素最优分割研究出发,确定了二叠、三叠系界线点,证明牙形石Hindeodusparvus可作为三叠系开始的标志,并且二叠、三叠系是连续的。沉积环境分析表明,三叠纪初期相对于二叠纪末发生了一次海侵。  相似文献   

7.
我国几个地区浊积岩系的特征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由于找寻沉积矿床、研究沉积环境和大地构造的需要,浊积岩(在构造意义上称为复理石)的研究有相当快的发展。作者对东北某地早第三纪浊积岩、秦岭中段三迭纪浊积岩和浙西奥陶纪浊积岩进行了野外观察和室内工作。本文就它们的识别特征、沉积环境和构造环境进行概要的讨论,可能对区测填图和普查找矿等方面工作有所俾益。  相似文献   

8.
松潘-甘孜带:是弧前增生还是弧后消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多年在该区工作实践,认为松潘—甘孜造山带前身的巴颜喀拉盆地是羌塘—他念他翁晚古生代前缘弧之后的一系列多岛弧—盆系的一个大型弧后盆地。三叠纪时,围限此“三角形”盆地三条边缘的构造动力学作用方式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东侧为扬子西缘被动大陆边缘(D—T2),中三叠晚期(拉丁期)转化为与华北和羌塘陆块有关的前陆盆地(T2—T3),由于扬子陆块向西双向斜向俯冲作用,在其北侧和南侧边缘形成南昆仑和可可西里—甘孜—理塘俯冲消减杂岩。重建的地层层序和沉积地质特征显示巴颜喀拉盆地主体三叠系复理石沉积是周缘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白乃庙地区中晚志留世复理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陆台北缘的白乃庙地区,发现了中晚志留世复理石,不整合于奥陶—早志留世白乃庙群之上;其上被晚志留世末期的海相磨拉石沉积不整合覆盖;具有较完整的韵律结构和多种类型复理石印模的层面构造,为典型的浊流沉积产物。  相似文献   

10.
此项目是地矿部“七五”期间重点攻关项目“秦巴地区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和主要矿产成矿规律”中的三级课题“秦巴地区三叠纪地层古生物群的研究Ⅲ”.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系古生物教研室承担,自1985年至1988年历时四年,全面完成了任务.同时,对晚海西一印支期构造发展史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三叠纪是秦岭地质发展史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形成大型裂陷槽,发育了巨厚的地槽沉积,在秦岭中东部有大片印支期岩浆岩.西部有发育的印支期火山岩,南秦岭主体属印支褶皱带,北秦岭亦有印支运动,三叠系中还有重要的矿产.因此,对秦岭及邻区三叠系的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1.
西秦岭三叠纪沉积盆地演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在概要介绍了西秦岭三叠系的分布与建造特征、沉积环境、生物区系特征,三叠系的构造形变特征以及与相邻地质体的形变差异性的基础上,论述了该区在中三叠世短暂的地质发展演化过程中,由扬子型稳定浅海碳酸盐岩沉积快速演变为特提斯型深海巨厚复理石沉积的演化历史,讨论了特提斯型裂陷槽由裂开接受沉积—关闭结束沉积。快速关闭并褶皱形变这一完整演化过程中的构造特征,总结了三叠系的盆地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张勤文 《地质论评》1981,27(5):405-412
川西松潘-甘孜印支地槽形成于三迭纪最早期,结束于三叠纪末。地层单位可分下三迭统和中、上三叠统二部分。主要沉积为一套巨厚陆源碎屑岩系。其下部称菠茨沟组,上部称西康群。在西康群的碎屑岩系中,广泛分布复理石沉积,如小金、道孚雅江和理县等地。本文主要对上述地区复理石沉积进行岩石和构造分析。  相似文献   

13.
若尔盖东部下包座地区广泛发育的三叠系西康群,大量沉积构造表现为一套近源相滨浅海→斜坡浊积扇→半深海盆地复理石→浅海陆棚相沉积。岩石地层格架属Ⅰ型层序  相似文献   

14.
西昆仑甜水海地区前陆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样式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冬冬  李继亮 《地质学报》2000,74(2):134-141
运用碰撞造山带大地构造朴理论,研究了西昆仑甜水海地区三叠系的沉积特征及其构造环境,晚三叠世末羌塘陆块与塔里木板块南缘的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山弧碰撞造成的前陆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样式及其演化。通过对地层构造岩石组合、沉积环境及其变形强度特征的分析,得出该区三叠纪的沉积是一套典型的深水-半深水的复理石建造,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环境;其变形具有典型的前陆褶皱冲断带特征,并将褶皱冲断带按变形特征分5个带。提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中部地区晚志留世西别河组的区域构造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允平  苏养正  李景春 《地质通报》2010,29(11):1599-1605
晚志留世西别河组是发育于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一套滨浅海相磨拉石沉积。西别河组广泛角度不整合在蛇绿混杂岩、岛弧火山岩、加里东期花岗岩和弧后盆地复理石沉积之上,揭示了其下伏杂岩之间的区域构造关联性,是内蒙古中部地区曾经发生过加里东期陆壳增生作用过程的证据。西别河组具有与欧洲老红色砂岩类似的区域构造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中部地区晚志留世西别河组的区域构造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允平  苏养正  李景春 《地质通报》2010,29(10):1599-1605
晚志留世西别河组是发育于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一套滨浅海相磨拉石沉积。西别河组广泛角度不整合在蛇绿混杂岩、岛弧火山岩、加里东期花岗岩和弧后盆地复理石沉积之上,揭示了其下伏杂岩之间的区域构造关联性,是内蒙古中部地区曾经发生过加里东期陆壳增生作用过程的证据。西别河组具有与欧洲老红色砂岩类似的区域构造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三叠系西康群碎屑岩主体为一套浊积岩复理石建造。通过对西康群砂、泥岩地球化学组成特征研究,认为其物源来自康滇古陆表壳岩及其上覆的盖层沉积,大地构造属性为被动大陆边缘到活动大陆边缘再到多岛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8.
周雄  周玉  谭洪旗  岳相元 《地质学报》2022,96(4):1380-1396
松潘-甘孜造山带中部大面积分布西康群浊积岩,为一套厚度巨大(2000~3000 m)的泥质碎屑复理石建造,以深海-次深海海底扇沉积为特征.本文通过对甲基卡稀有金属矿集区分布的西康群砂岩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粒度分析,从而揭示该区砂岩构造背景和物源属性.研究结果表明,砂岩样品SiO2、CaO、MgO、Al2 O3、Fe...  相似文献   

19.
位于印度板块北缘和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之间的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属于喜马拉雅造山带,是特提斯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奥陶纪至古近纪约5亿年期间发育一套基本连续的海相沉积,厚度达14 km,是研究特提斯洋形成演化的最佳地区。作者在对该区显生宙地层主干剖面和辅助剖面详细观察研究以及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的基础上,将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显生宙沉积地层划分为海相、海陆过渡相和陆相3个沉积相组、15个沉积相和若干个沉积亚相。作者通过对该区沉积盆地的地层系统、沉积相、沉积特征的系统研究,将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显生宙沉积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1)奥陶纪-泥盆纪为稳定陆表海演化阶段;2)石炭纪-二叠纪为大陆裂谷盆地演化阶段;3)三叠纪-侏罗纪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阶段;4)早中白垩世为前陆早期复理石盆地演化阶段;5)晚白垩世-古新世为前陆晚期磨拉石盆地演化阶段;6)古近纪-第四纪为造山隆升断陷盆地形成演化阶段。研究结果表明,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显生宙沉积盆地经历了由陆表海盆地-大陆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断陷盆地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保山地块保山地区三叠系上统南梳坝组研究程度较差,以往的资料多侧重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的研究,沉积环境资料甚少。通过1∶5万保山幅等8幅区域地质调查,在南梳坝组中发现了灰岩滑塌岩块、下超面、饥饿沉积、水道砾岩、粒序层理、复理石韵律及槽模、沟模等一系列非常重要的沉积相资料,认为其沉积环境为斜坡-盆地环境,总体为一套浊积岩,其中的同沉积"褶皱"、同沉积断层、大量的滑塌面、各种类型的滑塌褶皱组成了3条较大规模的滑塌带,是斜坡环境的沉积物在地震作用触发下形成的,剖面结构"不合理",明显具有灾变事件地层的特征。灰岩滑塌岩块有极浓的油气味,显示出生储存油气的良好环境。因此,重塑三叠系上统南梳坝组的古地理环境,不仅对发展沉积学、地层学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寻找烃源岩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