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内蒙古乌拉山群麻粒岩相岩石的变质温压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盛飞 《矿物岩石》1991,11(2):10-18
乌拉山群岩石中的辉石、石榴石、角闪石、黑云母均形成于麻粒岩相条件。二辉石地质温度计和石榴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和压力计显示,乌拉山群岩石的变质温度为750—850℃,变质压力为0.7—0.9GPa,地温梯度为25.2—28.6℃,属于偏低的中压麻粒岩相。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供了77个石榴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和斜长石等单矿物能谱和湿化学分析资料,研究了各种矿物对的分配系数。用二辉石地质温度计估算的变质作用温度为770—860℃,用其他矿物对估算的温度多数在二辉石温度计获得的温度范围内。用Wood的石榴石—斜方辉石地质压力计和Newton—Perkins以及Wells石榴石—斜方辉石—斜长石地质压力计公式估算的变质作用压力为(8—10)×10~8Pa,地热梯度为24.6—27.5℃/km,属低—中压型麻粒岩相。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供了桐柏北部秦岭群麻粒岩中石榴石、辉石和黑云母的部分电子探针分析数据,根据岩石中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和4种地质温度计、地质压力计的计算,确定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条件为790-850℃和0.8-1.0GPa,变质时的地热梯度为28-33℃/km,属中压麻粒岩相。  相似文献   

4.
红赐堡—黄土窑一带早前寒武纪孔兹岩系经历一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并可划分四个变质阶段。各阶段石榴石的分布、形态、矿物组合、化学成分及其成因条件均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成因矿物学的系统研究,结合多种地质温压计的估算结果及变质反应实验资料,确定本区孔兹岩系石榴石的结晶生长演化史及变晶变形序列。  相似文献   

5.
晋冀蒙高级地体石榴石基性麻粒岩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晋、冀、蒙交界处的高级变质岩区,沿孔兹岩和怀安麻粒岩杂岩的接触带上广泛发育石榴石基性麻粒岩,其主要特征:1)以透镜状、岩脉状分布于孔兹岩系和麻粒岩杂岩的接触带上;2)和孔兹岩系及麻粒岩杂岩的接触关系为侵入或韧性剪切接触;3)具斜方辉石-单斜辉石-角闪石-斜长石-石榴石的矿物组合及围绕石榴石发育斜长石和角闪石或斜方辉石的交生结构,部分还可见到斜方辉石后成合晶定向排列;4)在孔兹岩和麻粒岩的接触带上  相似文献   

6.
胶北地区早前寒武纪孔兹岩系的变质演化   总被引:23,自引:22,他引:1  
王舫  刘福来  刘平华  刘建辉 《岩石学报》2010,26(7):2057-2072
在胶北地区出露大面积早前寒武纪孔兹岩,主体岩石为富铝片岩-片麻岩,夹有大理岩等变沉积岩。岩相学、成因矿物学和变质反应性质的研究以及温压条件估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孔兹岩系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质演化。早期进变质阶段(M1)的矿物组合为石榴石及其内部的黑云母+斜长石+石英;峰期中-高压麻粒岩相变质阶段(M2)的矿物组合以含蓝晶石的麻粒岩相矿物组合为标志,该阶段最高的温压条件可达760℃、10.0kb;峰后近等温减压麻粒岩相退变质阶段(M3)发生一系列典型减压反应,以新生堇青石的出现为标志,形成了含堇青石的中-低压麻粒岩相矿物组合,稳定的温压条件为750~800℃、4.0~5.4kb;晚期降温退变质阶段(M4)以石榴石转变形成细小黑云母等退变矿物为特征,该阶段的温压条件为550~650℃、4.0kb。孔兹岩系变质演化P-T轨迹具有顺时针型式,先后经历了近等温减压(ITD)和近等压冷却(IBC)的P-T演化,标志着胶北地区早前寒武纪孔兹岩系曾经历了地壳加厚-构造隆升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地质学报》1966,45(2)
一、区域地质 (一) 地层与岩石区内广布前震旦纪变质岩系,主要为斜长角闪岩及辉石麻粒岩,次为黑云母变粒岩、石榴石白粒岩、磁铁石英岩。在变质岩系之上较广泛的分布了混合岩化岩石及混合岩,沿断裂带还分布有动力变质及蚀变岩石。其中石榴石白粒岩可作为标志层。区内变质岩  相似文献   

8.
在科拉中部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变质杂岩体中,已获得了新近有关其形成温度方面的资料。在确定温度时,多选择那些自相一致的地质温度计,这些温度计与实验资料吻合较好,同时利用了一些共存矿物的天然组成成分。主要应用的温度计如下所述: (1)二辉石温度计:T>900℃,Bertrand and Mercier(1985),Davidson andLindsley(1985)和Fonarev and Graphchikov(1987); (2)二辉石温度计:T≤900℃,Fonarev and Graphchikov(1987); (3)石榴石-单斜辉石温度计:Powell(1985); (4)黑云母-石榴石温度计,T>550℃,只限于应用Holdaway and Lee(1977),  相似文献   

9.
在印度南部Dharwar克拉通南端,从角闪岩相到麻粒岩相的一个连续转换被注意到了。这个太古代(~2700 Ma)地体的最显著特征是在转换带和更南部麻粒岩级孔兹岩上壳岩带内补丁状紫苏花岗岩的广泛出露,P-T资料证明前进变质作用从角闪—麻粒岩相转换带的600~700℃和5~7kb到麻粒岩带的700~800℃和5~8kb(Harris etal,1982;Faith et al,1983,Chacko el al,1987)。在含碳环境中,转换带的正片麻中形成斜方辉石,而在麻粒岩级孔兹岩带中发生黑云母+石榴石+石英=斜方辉石+钾长石+蒸气反应(Hanse et al,1987)。在转换带和孔兹岩带之间为主体的块状紫苏花岗岩带中,早期紫苏花岗岩的产状迄今仍不清楚,而后从一个广泛的变化过程和不同地质  相似文献   

10.
喜马拉雅造山带核部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是印度大陆深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经历了高压变质作用的产物,记录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历史。本文对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亚东地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的泥质麻粒岩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泥质麻粒岩经历了复杂的变质演化和部分熔融,可识别出三期变质矿物组合。早期进变质矿物组合为石榴石+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峰期变质矿物组合为石榴石+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蓝晶石+石英,晚期退变质矿物组合为石榴石+斜长石+钾长石+夕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相平衡模拟表明,该泥质麻粒岩经历了高温、高压的峰期变质条件为800~835℃和12.8~14kbar,在进变质和峰期变质过程中经历了白云母和黑云母脱水熔融,所形成的熔体量至少为5%~8%。麻粒岩的晚期退变质条件为720~740℃和7.6~8.3kbar。这表明泥质麻粒岩经历了一条以高压麻粒岩相峰期变质和降温、降压退变质为特征的顺时针P-T轨迹。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麻粒岩相变质和深熔作用发生在28.5~17.0Ma。本研究表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上部构造层位经历了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而不是以前认为的以高温、低压变质作用为特征,并为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12.
四川会理天宝山组U-Pb年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泛分布于四川会理地区的天宝山组 ,由于缺少精确的年龄数据 ,对其归属和区域地层对比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次在对分布于会理洪川桥、孔明寨等剖面的天宝山组地层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的基础上 ,通过采集天宝山组中的变质斑状英安岩样品 ,从中挑选单颗粒锆石进行 U - Pb年龄测试 ,获得年龄为 95 4— 96 1Ma,平均值为 95 8± 16 Ma。根据国际地层划分方案 ,表明天宝山组为新元古代的地层  相似文献   

13.
浙江龙泉早元古代花岗岩的发现及基底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浙江龙泉石英二长岩的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2059±52Ma,它代表了该岩体的结晶年龄,并且也是目前在浙、闽地区发现的最老的花岗质岩浆侵位年龄。由此表明,浙、闽地区最初的岩浆活动可能始于早元古代。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仅反映该岩体受到后期地质作用扰动的年龄信息。该岩体属于一种S型或改造型花岗岩类,t_(DM)~(Nd)为2600—2700Ma,反映了本区最早的地壳形成年龄属于晚太古代。上述的早元古代花岗岩的发现和由此得到的晚太古代基底的年龄信息将对进一步研究中国东南大陆地壳的演化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During the last summer (1923), 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were sent by the National Museum of Paris and by the French Ministere de l'Instruction publique for a geological mission in Inner Mongolia. Leaving from Pao T'eou, the geologists crossed the Oula Shan, took a view of the Scheiten Oula  相似文献   

15.
川西冕宁—泸沽地区早更新世双桥冰期之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良政 《地球科学》1990,15(5):495-500
  相似文献   

16.
嫩江阶底界层型剖面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黑龙江省嘉荫县东南永安村东的黑龙江南岸永安村组和太平林场组界线剖面的研究 ,发现两组界线之下是永安村组顶部的灰色厚层状粉砂质泥岩 ,界线之上整合覆盖着太平林场组的黑灰色页岩 ,页岩以产俞氏链叶肢介 H alysestheria yui(Chang)为特征。全国地层委员会 2 0 0 2年指定嫩江阶的层型剖面为黑龙江省肇州县光荣乡郑德福屯的 2 5号钻孔剖面 ,以青岗链叶肢介 H alysestheria qinggangensis Zhang & Chen的首现作为嫩江阶底界的生物标志。古生物学研究表明 ,青岗链叶肢介 H.qinggangensis是俞氏链叶肢介 H.yui的同物异名 ,俞氏链叶肢介 H.yui的首现便是嫩江阶底界的生物标志 ,因此建议将该阶的界线层型剖面由钻井岩心剖面改为嘉荫县永安村东的永安村组和太平林场组界线的地表露头剖面。该层型剖面沿黑龙江边呈陡坎出露 ,界线清楚 ,交通方便 ,化石丰富 ,易于参观和研究对比。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上古生界沉积相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培坤  纪友亮 《新疆地质》2005,23(2):152-157,i006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构造带上古生界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分析出该地发育了6种沉积相,分别为碳酸盐潮坪相、障壁砂坝-泻湖相、河口湾相、三角洲相、河流相、湖泊相.并按上古生界识别出的2个二级层序,推测出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总结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区,晚古生代沉积演化经历了拗拉槽再活动背景下的裂谷海湾充填、陆表海充填和内陆坳陷充填3个发展阶段.并结合构造、物源供给、海侵、古气候等条件分析了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上古生界沉积相演化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8.
19.
20.
浙江杭嘉湖平原区土壤中营养元素丰缺状况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根据杭嘉湖平原区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结果,对本区土壤中农作物营养元素含量及有效量特征进行了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土壤中营养元素除Mo、S含量表现缺乏外,其它元素为足量和丰富水平。不同土壤中营养元素有效量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在区域分布规律上,营养元素的含量及有效量随成土母质、成土过程和人类耕作等因素的不同而显示其差异特征。评价研究结果为本区农业生产中的合理区划、科学施肥、合理种植、土壤改良等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