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面体层在端员辉石结构中,含Si的四面体的平均T-O键长为1.618(?)到1.644(?)(表3).四个距离(四面体1.585(?)-1.612(?))中最短的键一般是Si-O2,而最长的键涉及桥接的O3阴离子,只有CaTs和C2/c Li辉石例外.桥键距离的平均值大于非桥键距离的平均值,且在一般情况下两个平均值之差(△)对于具单价阳离子M2的C2/cLi辉石为最小,而对具有二价 M2阳离子的C2/c钙辉石为最大.Pbca和P(21)/c结构的A值介于这两组结构之间。在各种不同的辉石结构间,较短的桥距是与较大的Si-O3-Si(图14)和O3-O3-O3角相关联的.键内的出-Si距离在3.01A和3.13A间变化,在单斜和斜方顽火辉石中高度弯折的B链中存在着最短路  相似文献   

2.
(2)六次配位(续)六次配位的另一典型结构是金红石结构。氧作六方最紧密堆积(近似地),阳离子充填二分之一的八面体孔隙,八面体链的延伸方向如图13所示。  相似文献   

3.
尖晶石族矿物结构的特征是;氧离子作立方最紧密堆积、阳离子占据八分之一的四面体空隙和二分之一的八面体孔隙。若将四面体位置叫做A位、八面体位置称作B位,其化学计量通式应为AB_2O_4。所有尖晶石族矿物都含有两种不同的阳离子,至少是两种价态的同种阳离子,其比例是2:1,根据含量较多的那种阳离子的分布,尖晶石结构又被划分为正尖晶石型和反尖晶石型,若较多的那种阳离子全部分布在八面体位置,则称之为正尖晶石型;若其平均分布  相似文献   

4.
郭卫东  罗谷风 《地质论评》1995,41(4):311-319
谢窦克等曾测定了大别山一个绿辉石的晶体结构,认为它具P2/c空间群;四面体链分别呈SA和OB扭转;M阳离子日位全部为6次配位的八面体:Al在所有这四种晶位另均有相当多的占有率,为绿辉石的新型结构。本文对该资料再研究后确认其真实空间群为P2/n;结构中仅有一种O旋转的四面体链;M2和M2晶位为8次配位;Al全部进入M1(1)晶位,Al-Mg呈完全有序分布,属典型的P2/n有序绿辉石。本文给出了重新计  相似文献   

5.
从氧原子最紧密堆积以及阳离子充填四面体和八面体空隙原理出发 ,以简单氧化物矿物最紧密堆积结构类型金绿宝石、尖晶石、铁钒矿为基础 ,深入讨论了复杂氧化物矿物最紧密堆积结构类型彭志忠石、尼日利亚石、塔菲石、黑铝镁铁 (钛 )矿等晶体结构构筑原理。以O表示全部为阳离子八面体配位的层 ;以T层表示阳离子八面体配位与阳离子四面体配位的混合层 ,其中T1表示阳离子八面体配位与一种方向阳离子四面体配位的混合层 ,T2 表示阳离子八面体配位与两种方向阳离子四面体配位的混合层。这类矿物晶体结构可用O、T1、T2 堆积方式表征 ,O层与T层交替排列。如 :彭志忠石 ( 6H)的晶体结构表示为…OT2 OT1OT1… ,塔菲石 ( 8H)的晶体结构表示为…OT2 OT1OT2 OT1… ,尼日利亚石 ( 2 4R)的晶体结构表示为…OT1OT2 OT2 OT1…× 3 ,等等 ;它们的晶体结构中既有尖晶石的…OT2 OT2 …晶体结构单位 ,又有铁钒矿的…OT1OT1…晶体结构单位。  相似文献   

6.
P2_1ca空间群的斜方辉石晶体,其可能的拓扑结构中包含了对称上不等同的4种四面体单链和4种八面体配位位置。八面体层按++--的顺序重复排布。四面体链的旋转方式可有16种不同的组合,但其中有12种违反Thompson的均势法则;另4种两两等价,构成以a轴为极轴的两对异极反取向关系的结构对。它们的O链与S链之比分别为3:1和1:3。从晶体化学角度来看,最可能的结构是3:1的结构。此结构中对称上和拓扑学上均不等同的两列Ⅰ形单元的构成为: ·O+O·O—O··O+S·O—S· 或 +O·S-O·S+ +O·O-O·O+两种M_2位置的构型分别为P·P和P·N。互为异极反取向关系的结构对之间可形成以(100)为双晶面的补足双晶,其双晶界面正好等于一个倒转界面。此外,当Mg:Fe原子比为1:1或3:1时,都有可能出现有序结构。  相似文献   

7.
硅酸盐辉石的晶体化学(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论辉石的一般结构早在1928年就已经知道了,那时Warren和Bragg指出C2/c空间群的透辉石结构是以在平行(100)的层中存在的四面体单链为特征的。几年以后,Warren和Modell(1930)分析出了斜方晶系Pbca空间群的紫苏辉石结构,这是由于注意到它的晶胞参数与透辉石的晶胞参数除了a轴加倍外非常一致之故。单斜P2_1/c型结构曾在1950年由Ito预测过,他假定Pbca斜方辉石是一种单斜辉石的“空间群双晶”,认为斜方辉石结构是由单斜辉石的单位晶胞通过平行于(100)的b滑移面的作用有规律地、双晶式地重复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我国西北地区几个超基性岩、基性岩、火山岩和变质岩中的17个辉石进行了X衍射,穆氏谱、电子顺磁共振及激光拉曼光谱等矿物物理研究,获得了下列结论.1.建立了Ca-Mg-Fe系列四种辉石相(C_2/c、P2_1/c、Pbcn、Pbca)X衍射物相定量解析法.2.不同岩体的辉石具有不同的物相组成、不同的阳离子分布规律和不同的Si-O链分子结构.3.辉石之矿物标型特征与地质体的生成温度、压力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我国西北地区几个超基性岩、基性岩、火山岩和变质岩中的17个辉石进行了X衍射、穆氏谱、电子顺磁共振及激光拉曼光谱等矿物物理研究,获得了下列结论。 1.建立了Ca-Mg-Fe系列四种辉石相(C_(2/c)、P2_(1/c)、Pbcn、Pbca)X衍射物相定量解析法。 2.不同岩体的辉石具有不同的物相组成、不同的阳离子分布规律和不同的Si-O链分子结构。 3.辉石之矿物标型特征与地质体的生成温度、压力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硅酸盐辉石的晶体化学(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面体层和四面体层间的连接在辉石中绝大多数阳离子的替换发生在八面体层内.这样的替换影响着层的大小,从而影响着与四面体链的连接.补偿错配的最显而易见的方法是O_3—O_3—O_3链的伸展和弯折.另外,也可以通过四面体的畸变或“偏离平面”的变形来调整(Cameron等,1973).后者的机理包括通过O_3原子远离和靠近含有O_3原子的平面的运动而使四面体变形.直到现在,还没有任何发表的资料讨论链拉直、四面体畸变、偏离平面的变形等在保持八面体层与四面体层间的连接上的相对重要性.涉及头两种机理的变化将在下面详细讨论,Ohashi和Finger(1974)报道了偏离平面的变形的增加与四面体链弯拆的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无色透明的人造 Zn(Zn_(0.1)Li_(0.6)Si_(0.3)SiO_4的室温形体(a)具有单斜对称,a=6.340(1),b=10.516(2)、C=5.011(1)A,β=90.50(2)°,空间群 P2./n,Z=4。大约在400℃,转变为斜方晶系的高温形体(β),a=6.406(3),b=10.520(8),C=5.043(2)(?),空间群 Pmnb,Z=4。根据室温和450℃的×—射线强度数据,用三维图象分析法,确定了两种形体的晶体结构。用最小二乘法分别按照最终加权 R=0.068(未加权的 R=0.068)和0.064(未加权的 R=0.070)精选了室温和高温结构。高温结构是一种具有共用系数为3的四面体架状结构。有两种不同的四面体位置:T_1,8次配位位置;T_2,4次配位位置。T_1位置包含了全部的 Zn 和 Li 以及某些 Si;T_2位置全部是 Si。T_1四面体构成平行于(010)的折曲层,这种层是由共顶角的四面体链组成,这些链是平行于[100]的。与辉石族矿物不同,所有四面体都位于链轴的同一侧。这些层按反向平行排列堆积,并由 T_2四面体将这些层交叉连接而组成架状结构。在低于转换温度条件下,8次配位的 T_1位置变为两种独立对称的4次配位位置 T_1(0)和 T_1(m),其对称从 Pmnb 变为 P_2_1/n。Zn 原子在 T_1(0)是完全有序的。转变时,Zn 原子可能集中在两种 T_1位置的某一位置。这种择位的结果就产生一种晶畴结构,其中具有两种通过交切(100)的反射而彼此联系的配位位置。有序——无序转变也产生双晶(a′)结构,这种结构具有单斜对称,空间群 B_2_,a=13.01,b=10.41,C=10.07(?),β≈90°。  相似文献   

12.
星叶石是层状钛硅酸盐矿物。M.弗莱谢尔(Fleischer)认为,本族矿物中除锰星叶石(Kupletskite)外,还包括有四个独立变种矿物,它们是星叶石(Astrophyllite)、铌星叶石(Niobophyllite)、锆星叶石(Zircophyllite)和铯星叶石(Cesium-Kupletskite)。根据前人研究,在层状钛硅酸盐中,Ti起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可以加入八面体层起着典型的阳离子作用,配位数为Ⅵ;另一方面在所有层状钛硅酸盐结构中都有钛氧八面体和硅氧四面体组成  相似文献   

13.
膨润土是一种以蒙脱石为主要成分的粘土类矿物。确定膨润土的属型,实质上是依据蒙脱石晶层间吸附阳离子的种类及其丰度。 (一) 蒙脱石吸附阳离子的主要原因 1.蒙脱石是属于一种2:1层状结构,即由二个硅氧四面体片夹一个铝氧八面体片构成的层状体。蒙脱石因四面体中Al~(3+)置换Si~(4+)和八面体中Mg~(2+)置换Al~(3+),使蒙脱石晶层间产生永久性负电荷,为了保持晶格电荷平衡,因而晶层间具有吸附阳离子和交换性阳离子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应用探针分析所获化学成分(加以一定限制的),对辽宁宽甸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3个巨晶单斜辉石进行晶体结构测定与修正。最终R因子分别为0.0239,0.0213和0.0196。结构中M2分裂为M 2和M 2′,分别由Ca~(2+)、Na~+等较大半径阳离子和Mg~(2+)、Fe~(2+)等较小半径阳离子占据。通过键价分析,阐明了M2′相对于M2的位移趋向及其配位情形。此外,讨论了Al的占位及其成因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结构矿物学的新成果(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从氧离子最紧密堆积的观点研究氧化物矿物的晶体结构氧化物在地壳中分布广泛,到目前为止,巳发现300余种,其中除SiO_2外,主要为Al、Fe、Mn、Ti、Cr、Sn、Ta、Nb、TR等元素与氧结合的化合物.结构中的化学键主要为离子键.因此氧化物的结构一般可用最紧密堆积原理来阐述.离子最紧密堆积是阴离子和阳离子一起作最紧密堆积,其结构则服从鲍林法则(Pauling's Rule)和其补充法则波尔法则(Baur's Rule).但如果阳离子的配位数为4、6,即四面体配位和八面体配位,这种情  相似文献   

16.
尖晶石型矿物因其阳离子在氧四面体和氧八面体中所占比例的不同而分为正尖晶石、反尖晶石和过渡的无序结构尖晶石。本文以微米级锌铁正尖晶石(Zn Fe2O4)为初始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XAFS)、差热-热重分析(DTA-TGA)、磁性测试(M-H、ZFC-FC)等矿物学、热学和磁学测试手段综合分析了温度对其阳离子配位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原正尖晶石结构中四面体的ZnⅡ会逐渐与八面体中的FeⅢ发生交换,910℃左右时阳离子的交换速率出现最大值,并在1 200℃加热24 h后达到热动力学平衡,此时晶胞参数a从8.440 7减小到了8.437 2;同时尼尔温度(TN)由13 K升到了27 K,反映了由反铁磁性向亚铁磁性过渡的磁结构变化。本文研究认为,由粒径不同带来的体系能量的差异是造成微米级Zn Fe2O4在高温下阳离子交换行为与纳米级颗粒截然相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安化、临武、柿竹园等地区有一类含锡、镁、铁、锌、钛、锰、铝等多种元素的复杂氧化物矿物 ,它们是尼日利亚石、镁尼日利亚石 (彭志忠石 )等。本文从紧密堆积原理出发 ,深入探讨了尼日利亚石类矿物的晶体化学特征。它们的晶体结构可用O(阳离子八面体配位的层 )、T1(阳离子八面体配位与一种方向阳离子四面体配位的混合层 )、T2 (阳离子八面体配位与两种方向阳离子四面体配位的混合层 )堆积方式表征 ,O层与T层交替排列。尼日利亚石 6H的晶体结构表示为…OT2 OT1OT1… ,尼日利亚石 2 4R的晶体结构表示为…OT1OT2 OT2 OT1…× 3 ,等等 ;它们的晶体结构中既有尖晶石的…OT2 OT2 … ,又有铁钒矿的…OT1OT1…晶体结构单位。这类矿物研究在矿物学、宝石学、材料科学等方面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Mg-Cr2+做榄石、辉石、尖晶石的粉晶X射线衍射数据,采取“整体图谱最小二乘Rietveld”方法计算了上述矿物的晶胞参数和摩尔体积,并对Cr2+在各晶体结构中的占位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各矿物的晶胞参数随含Cr2+量的增大而增大。据Vegard定律,推算出各端元组分铬橄榄石(Cr2SiO1)、铬辉石(Cr2SiO2O6)及立方铬尖晶石(Cr3O4)的摩尔体积分别为47.7,68.0,44.9cm3。精化结构参数指示,在橄榄石中,Cr2+随机分配在两个八面体(M1,M2)位置;在辉石中,Cr2+优先选择八面体M2位置;在尖晶石中,Cr2+占置四面体位置。这种晶体内离子分配可从离子半径差别或晶体场稳定能大小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很多关于岩石成因的理论都考虑到辉石的含铝量,因此研究辉石的结构及组分对于探讨火成岩与变质岩的成因有很大的意义。以单斜晶系的透辉石为例,我们知道在透辉石结构中,钙位于八次配位,镁六次配位,硅则四次配位,由于铝的离子半径介于镁与硅之间,铝在透辉石型的单斜辉石中起双重作用。一方面以铝氧四面体的形式,在硅酸盐格架中代替硅原子,这样为补偿过剩的负电荷,就有另一部分铝代替镁原子进入结构,这种结构型式通常计算为钙契尔马克分子即CaAl_2SiO_6;另一方面,如果钠原子代替钙,则又破坏了结构的电荷平衡,这时,铝  相似文献   

20.
云母的命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定义云母为层状硅酸盐。其结构单元由两个相向排列的四面体片(Ts)和夹于其间的一个八面体片(Os)组成。这些片构成一个单元层,层与层之间被非水化层间阳离子(I)分开,其顺序是:非水化阳离子层、四面体片、八面体片、四面体片、非水化阳离子层、四面体片、八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