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赵丽娴  李长辉  宋杨  李熙 《热带地理》2020,40(2):243-253
将VIIRS时间序列夜光遥感影像首次应用于粤港澳地区,结合LandScan TM人口分布图等辅助数据,采用夜间灯光统计、位序-规模法则以及由基尼系数构建的夜光发展指数等方法,在地市级、区县级2种尺度上对其城市发展空间格局进行分析,探究其城市规模的时空演变情况。结果发现,2012—2018年粤港澳地区所有城市的夜光总量均呈现出增长的态势,但中小城市的增速明显高于大城市,汕尾市的夜光增长率高达310.35%。在位序-规模分析中,地市级与区县级的q值在2012—2018年分别下降了16.86%和13.52%,城市规模分布趋于分散的力量大于趋于集中的力量,城市间规模发展日趋平衡。夜光发展指数同样随时间的变化逐渐降低,城市内部夜光与人口之间的分配水平差距正逐渐弥合,中小城市的发展相对更快。同时,夜光发展指数下降最为显著的几个地级市均位于粤东地区,说明粤东地区近年来正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规模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百萍 《地理研究》2011,30(8):1520-1527
借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较成熟的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理论,采用标准差、变差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系数等指标,对19992009年安徽省17个城市国内旅游收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旅游发展总体不均衡;安徽省城市旅游规模首位度小,分散分布明显;高位序城市旅游规模近年相对集中。通过对数据进行位序规模的回归分析:发现安徽省城...  相似文献   

3.
杨洋  李雅静  黄庆旭  黄聪 《地理研究》2016,35(9):1672-1686
复合1992-2012年DMSP/OLS稳定夜间灯光等多源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运用多种城市规模分布理论方法,对城市用地与人口规模分布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系统比较。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城市用地规模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城市人口规模增长速度,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比城市用地规模分布更为均衡;城市用地规模呈首位型分布但首位优势在减弱,城市人口规模呈位次型分布但首位优势在增强;位序迅速上升的城市主要位于山东省和河北省,位序显著下降的城市主要位于辽宁省。环渤海地区城市规模空间分布呈显著的区域差异和空间极化特征,且城市用地规模分布空间特征比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更为突出。研究结论可为优化区域城市空间开发格局、促进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位序规模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涌现出大规模的"乡—城"流动人口,深刻改变着中国的城市规模体系结构,不同规模城市间的人口集疏表现为显著的不均衡特征。根据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期人口普查数据,构建中国城市人口及其流动人口的空间数据库。借鉴城市位序规模理论,提出城市流动人口服从类似规律的假设,探究城市流动人口位序规模分布服从的数学规律,进行斜率等关键参数的测算和无标度区的识别,并根据城市人口位序规模分布与城市流动人口位序规模分布耦合关系,将城市划分为吸纳流动人口绝对超前型、相对超前型、相对滞后型、绝对滞后型等4种类型。研究表明:1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位序规模分布符合幂函数,且向高位序城市集聚的特征显著,集聚力量大于分散力量,这种极化特征不断提高。2中国大多数城市属于绝对滞后型,其流动人口规模仍未达到其理论值,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与潜力。3特大和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位序规模大多超前,其流动人口集聚能力持续提升,目前大多已相对超载;而中小城市的位序规模大多滞后,其流动人口集聚能力一直较弱,目前大多相对规模不足,提升潜力与空间极大。4城市在经济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等引力上差异、流动人口自身的地域认识和定居意愿等均是影响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位序规模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王哲  郑法川 《地理学报》2021,76(8):1910-1923
以往的中国历史时期城市体系的研究,受限于系统城市人口数据的缺失,无法进行定量化的城市体系位序规模分析。本文通过数字化1936年《中华民国邮政舆图》,在其13240个邮政网点和40余万km邮路的基础之上,分析得到了邮政网点和邮路核密度空间分布,利用泰森多边形和分区统计等GIS工具给近代中国城市的邮政能力T赋值。以T值作为城市规模的代用指标,进行城市体系的位序规模分析。结论显示:① 基于T值的近代中国城市位序规模分布符合齐普夫法则;② 1936年存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武汉和成都—巴县5个邮政聚集区;③ 1936年邮政网点和邮路空间分布存在“胡焕庸线”两侧的巨大空间分野,其西北半壁网点占比略少于人口占比,但高等级网点和邮路里程占比远高于人口占比;④ 本文将近代中国城市体系研究的样本量从以往的200左右(城市人口)提高到2360(T值),第一次发现了1936年中国城市位序规模曲线独特的“中段凹陷”而导致的曲线整体“三段式”分布,迥异于同时期的美国和当下之中国,近代约50个左右城市的开埠通商是造成“头部”城市在城市规模上与中等规模城市拉开差距的关键因素;⑤ 邮政能力T值可视为近代中国城市规模的一个优秀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6.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深入应用,夜间灯光数据被不断应用于地理教学中,其区域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为分析夜间灯光数据的区域适用性,笔者以贵州省为研究区域,利用2000年和2010年的夜间灯光数据,在省域和市(州)尺度上分析了夜间灯光数据与城镇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夜间灯光数据不适用于反映贵州省整体城镇化分布及演变过程;而在市(州)尺度上,贵阳市、遵义市、黔东南州、黔南州的夜间灯光数据与城镇化数据的相关系数均通过Pearson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夜间灯光数据在这些市(州)有较好的适用性。其他市(州)由于海拔高、地形破碎、地形起伏度大等原因,夜间灯光数据不适用于表达其城镇化发展,因此不适用于该区域的"城镇化"教学。最后,选取贵阳市"城镇化"教学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夜间灯光影像在"城镇化"教学中的应用,为中学地理教师运用夜间灯光数据进行"城镇化"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柳坤  申玉铭 《地理研究》2014,33(11):2082-2094
从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出发,采用Zipf法则和差异度指数,分析2003-2011年中国省域尺度和城市尺度下的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功能空间格局、等级体系及分形演化特征。结论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功能空间差异明显,不同尺度上均呈极化趋势,外向功能差距扩大;省域尺度上,对外服务流高度集中于北京、上海,空间演化形成新疆、山东、河南、湖北、重庆、贵州、云南、江西和福建9个省份外向功能较弱;城市尺度上形成若干个外向功能密集区,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及东北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结构特征并且特征变化明显。省域尺度和城市尺度生产性服务业对外服务流的位序规模分布均符合Zipf定律,省域尺度呈单分形特征,城市尺度呈双分形特征;第一无标度区对外服务流等级规模均衡性略优于省域尺度的均衡性。城市尺度第二无标度区和无效标度区城市均为本地服务中心城市,内部结构体系变化显著并且城市间外向功能差距扩大。外向功能城市可以划分为五级,高等级服务中心外向功能提升较快,不同规模等级服务中心之间差距在扩大。  相似文献   

8.
20 世纪美国城市体系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谈明洪  李秀彬 《地理学报》2010,65(12):1488-1495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在规模不等的城市中城市人口将如何分布?这是制订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考虑的一个重大基础问题。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经济体,城市体系成熟,100 年前的城市化水平和中国现在相当。研究20 世纪美国城市体系的演化特征,对中国会有所启发。采用美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位序-规模法则等方法,分析了美国城市系统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在20 世纪前70 年美国城市化处于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大城市的人口增长明显快于中小城市,城市体系向非均衡化方向发展;20 世纪后30 年,美国城市化进入了稳定发展的后期阶段。与美国不同的是,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中期阶段的中国(1985-2000 年),小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城市体系趋于均衡。研究认为:未来我国大城市的人口集聚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城市规模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珠三角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规模数据,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分析城市人口规模变化规律,同时运用分形理论阐释了珠三角的位序规模曲线及其特征。结果表明,80年代以来,城市人口规模已从首位分布向位序-规模分布转变,次级城市发育快于首位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由集中趋于分散;2000年后广州中心城市功能得到强化,区域人口分布分维值降低,人口重趋集中;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规模结构已从传统“金字塔形”向“纺锤形”转变;未来城市规模结构的“集中”和“分散”趋势将长期并存,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盛科荣  孙威 《地理学报》2013,68(12):1632-1642
城市体系演化动态规律的研究正逐渐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模型和美国城市体系演化的实证案例,本文研究了城市增长的一般次序和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化的动态模式。研究表明,城市增长呈现序贯模式,即发展条件较好的城市率先增长,然后较低位序的城市依次成为增长最快的城市。研究还揭示了与城市序贯增长相伴生的系列特征:城市规模分布“初级平衡型-初级首位型-高级平衡型”的倒“U”型演化特征、城市规模分布持续的分层特征、上截尾城市增长的条件收敛性。本研究结论将加深学术界对城市化和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化规律的理解,还将在制定有效的城市化政策和编制科学的城市规划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以建成区面积表征的中国城市规模分布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谈明洪  吕昌河 《地理学报》2003,58(2):285-293
选择1990~2000年中国城市用地面积位于前200位的地级及地级以上的城市用地资料,把运用在城市人口规模上的位序-规模法则移植到城市用地上,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的变化规律。然后运用分形理论,阐释了城市用地的位序-规模曲线。结果显示:(1)以建成区面积作为衡量城市规模的指标,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拟合曲线的判定系数都在0.95以上;(2)根据位序-规模曲线的形态,中国城市按建成区面积可分为3类:用地面积>200 km2的大城市,50~200 km2的中等城市和<50 km2的小城市;(3)城市建成区用地的位序-规模曲线有平行向前推进的特点,这为预测我国未来城市建成区用地规模提供很好的基础;(4)中国位于前200位的城市用地规模分布的均衡度不断增强,城市建成区用地规模总量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中国省际及主要旅游城市旅游规模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朱竑  吴旗韬 《地理学报》2005,60(6):919-927
借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较成熟的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理论,以多年入境游客数为指标,研究了中国省际层次和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规模分布规律。研究发现中国省际区域的旅游规模分布呈现首位分布,但位序-规模分布拟合度不高。根据各省市旅游规模变化和位序变化的协调关系,可以将我国省市分成:均衡型、增长缓慢型和加速增长型等三种类型。但对我国主要旅游城市旅游规模的分析表明,虽然其也基本符合首位分布,但是特征不明显。通过对位序-规模相关系数的回归分析表明,城市旅游规模分布更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发展、城市职能变化、旅游资源、边境口岸、重大事件、市场营销、突破型产品等因素对旅游规模分布的影响。文章旨在为区域旅游规模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途径,进而为国家旅游产业发展和大区域旅游投资政策的制定等宏观决策提供理论层面的参照。  相似文献   

13.
城市内部土地覆盖结构对城市生态服务功能和人居环境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与美国不同发展阶段城市不透水地表和绿地时空分布格局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基于Landsat TM/MSS影像获取1978、1990、2000、2010 年城市内部土地覆盖和不透水地表分类信息,监测并比较中国和美国六个特大城市扩展时空动态、土地覆盖结构差异及城市不同功能区特征。研究表明,在过去30 多年以来,中国城市以相对紧凑形态发展,美国城市较为离散;美国三大城市植被所占的比例是中国的2.21 倍;中国城市内部结构土地利用功能类型更加复杂,不透水地表密度更高,而美国城市CBD和居住区功能相对独立,特别居住区以镶嵌式低不透水地表和高绿地比例结构为主。  相似文献   

14.
Zipf维数和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值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谈明洪  范存会 《地理研究》2004,23(2):243-248
城市位序 规模理论和分形理论是研究城市系统的重要基础。前者可以较好地刻画城市的规模分布 ,后者可用来深入地解释城市规模的分布规律。其中 ,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值和Zipf维数是这两个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参数。在研究我国城市规模的分布规律时 ,理论上可认为分维值和Zipf维数的乘积等于 1。但本文认为这种理论上的关系并不能直接套用到统计分析中去 ,如果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值和Zipf维数是利用对于样本的OLS (最小二乘法 )估计所得 ,两者的乘积应等于判定系数 (R2 )。最后我们对此结果进行了推导和证明 ,并对其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5.
杨鑫  彭飞  张琦琦  胡伟 《世界地理研究》2020,29(6):1102-1112
全球化背景下对外贸易活动是特定地域外向联系强度的重要表现,是边境城市区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分形理论及核密度等方法,以中国边境各城市的进出口贸易额为主要指标,剖析了中国边境地区对外贸易的规模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不同阶段的中国边境对外贸易位序-规模特征明显,位序结构内部城市次序变化较大;②位序-规模分布的无标度区变化显著,在18年内出现了4段分形表现,外贸活动的规模波动性、区域化特征明显;③影响因素表现为经济地理禀赋约束下核心城市支配效应明显、邻接地缘环境影响显著、政策导向与口岸推动、内部竞争反推空间结构协调演化四个方面;④不平衡性、集聚性在中国边境地区外贸活动中凸显,空间分布呈现为“核心-边缘”结构,当前国家层级应重点支持对外贸易优势城市,省级尺度协调域内城市对外贸易层次组织与区间联系。  相似文献   

16.
城市体系规模分布与空间分布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位序-规模法则与最近邻分析,定量分析了1985~2011年间全国前300位城市的规模分布与空间分布的演变规律,并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就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中国前300位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的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从历年变化趋势来看, 规模结构指数Q值总体上呈现出“下降-上升-波动”的三阶段变化特征,说明人口集中与分散的各种驱动力量相互交织。(2)从空间分布类型来看,各年城市空间分布的R统计值虽然有较大的波动,但均远小于1,表现出明显的集聚分布模式,区域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及国家发展战略深刻影响着城市体系的发展及其空间分布。(3)在1985-2011年间,我国前300位城市的规模分布指数Q和空间分布指数R之间的变化趋势有着很大的一致性,由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与空间分布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意味着城市在谋划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自身主观的积极作为,还需考虑到周边其他城市的影响,充分利用城市间的空间联系来强化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采用首位律、位序-规模分布律和马尔科夫转换矩阵等方法,解析了中国天然气资源流动系统的规模分布、规模结构和系统内部动态变化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 中国天然气流动系统呈逐步发育态势,在流动省份数量和规模上都有显著增加和扩大;(2) 中国天然气流动系统的位序-规模分布符合齐夫法则,具有分形性质。在输流系统规模分布方面,呈现出首位型分布模式向分散均衡型模式转变,再向首位型分布模式发展的趋势。在汇流系统规模分布方面,总体表现为集中型分布模式,中间位次省份天然气流动规模比较发育;(3) 输流系统规模体系中,无流区、低流动规模地区发展不活跃,中低流动规模以上地区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汇流系统规模体系则表现出向中等规模集中的发展趋势。整体来看,中国天然气流动规模扩大的同时,不同类型之间的变动相对较为平稳。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加强天然气资源勘探,拓宽天然气生产和进口来源;加强中国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逐步建设完善沿海LNG接收站与输送管网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苏飞  张平宇 《地理科学》2010,30(3):343-349
运用城市首位指数、城市规模分布的基尼系数和分形等理论与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辽中南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的现状及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呈位序-规模分布;城市体系中大城市规模偏大,中等城市偏小,小城市规模较小;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分异明显。改革开放以来,辽中南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发生显著变化,城市规模与数量均呈快速扩张态势;城市首位指数均不断降低,城市规模结构由首位分布向位序-规模分布转变;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数不断增加,城市规模差异逐渐减小,不断向均衡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沿海城市带的发展、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重视矿业城市转型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