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匡自革 《地球》2012,(4):166-167
在太空中,星球与星球之间,相互存在有引力,就一定会发生星球与星球快速相撞的现象。太空中的所有星球都会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也就没有地球、太阳、月球和其他星球存在。用"万有引力"观点来解释宇宙太空浮旋星球的现象,与世界上存在有神,有鬼没有什么区别。地球旋转,在大气层形成向心力区域,这是不可否定的物理现象。同时也会带动周围气体层运动。因此人们很难感受到地球在旋转,更难感受到有向心力存在。地球和其他星球浮旋太空,不是"万有引力"的作用,而宇宙太空没有向心力的原因,也是还没有被早期科学家和现代科学家发现,更谈不上认可的太空物理现象。  相似文献   

2.
匡自革 《地球》2012,(5):31-32
真空的概念,是指没有任何物质存在的空间。认为宇宙太空是真空,就是否定太空的存在。有太空存在,就一定有太空气体存在。没有物质存在的空间,永远不存在。不是没有绝对的真空,而是绝对没有真空。如果宇宙太空是真空,为什么大气层的气体不去与太空真空去平衡密度呢?很明显,真空是早期科学家的一种虚拟。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小波变化分别对受磁扰时段的"天宫一号"大气质谱信号和乌鲁木齐台地磁FHDZ-M15秒数据进行频段分析.实验发现"天宫一号"大气质谱信号和地磁M15秒数据信号的频谱优势频段在0.005~0.025 Hz之内,其中主要受干扰的频段为0.01~0.02 Hz.在地磁M15秒数据的预处理数据中,将H分量和F分量的主要磁扰频段滤出,实验结果表明:含有主要磁扰频段的H分量和F分量SNR(信噪比)分别为37.17 d B和32.99 d B,滤出空间主要磁扰频段后的H分量和F分量SNR分别为215.71 d B和245.54 d B,SNR有了很大的提高.地磁M15秒数据信号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提高地磁资料对于地震监控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星载高精度GPS观测数据可提供卫星速度和位置信息,而卫星的运行轨迹又与所处位置的大气密度紧密相关,因此可通过求解大气阻力微分方程,由高精度GPS观测数据反演出卫星运行轨迹上的热层大气密度.本文从星载高精度GPS观测数据出发,给出大气密度的反演方法,以及平均平动参数nM、反弹道系数B两个重要参数的解算过程,并以天宫一号为例,给出反演结果与天宫一号观测数据的比对.结果表明,反演结果与观测值符合很好,两者的均方差在2012年1月1日、2月24日分别为8.6%和8.4%,说明利用星载GPS观测数据反演大气密度是有效、可行的,可成为今后获取高精度大气密度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长征系列火箭、"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体验舱、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实景沙盘、波浪能发电原理演示装置……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自开幕以来,吸引了各地观众踊跃参观,截至2018年12月25日,累计参观人数已经突破200万人次。作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展览由中  相似文献   

6.
人造地球卫星所经历的工作环境,包括发射环境、轨道运行以及再入大气层。在发射环境中,卫星受到很大的加速度过载和强烈的振动。因此,要求结构材料具有足够的强度。为了避免卫星和运载系统产生共振,应使二者的固有频率相差较大,要求卫星结构具有一定的刚度。由于人造卫星大多采用薄壁式结构,这就要求它的结构材料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为了尽量减小结构的动态响应,采用高阻尼材料更为有利。这些方面  相似文献   

7.
<正>很多神话传说中的妖孽能上天入地,变幻莫测。有这样一种元素,它是构成地核的主要元素之一,它也能化作多种材料安装在宇宙飞船、飞机、导弹上,就连从太空降落的陨石中也有它的身影。此外,生活中各种硬币、电池,再到陶瓷材料、遥控器,它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就是镍,第28号化学元素,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它能上天入地,大显神通。  相似文献   

8.
MACCA计划是研究在地震声出现时大气层和磁层的联系,MACCA是由该项目的俄文字头组成它是一个包括实验和理论分析的综合研究项目,旨在建立三种介质——大气层、电离层和磁层——相互作用的动力过程模式,这个过程发生在低层大气出现强烈能量释放的时候,建立这类模式是发展太阳-地球物理基础研究的需要;是为理解由地震、火山和气象现象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电离层和磁层效应的需要。 1964年3月28日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发生了8.4级地震,地震引起了电离层的扰动,在许多地方都观测到了,最远的距离约5000 km,在离震中不到1000 km的阿达克观  相似文献   

9.
《地球》2017,(2)
<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不久前公布了一组哈勃望远镜6年来拍摄的太空图景,图片中的太空如同中国神话玄幻小说中描述的太虚仙境一般,美丽又神秘,充满了魔幻气息,令人叹为观止。据悉,哈勃太空望远镜于1990年进入地球外围轨道运行。多年来,它先进的科技与高清晰度的拍摄为美国科学家们的太空研究做了不少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地磁倒转与生物灭绝因果关系研究五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勇  万卫星 《地球物理学报》2014,57(11):3841-3850
地磁场源于地球内部的地核发电机,经由近3000 km厚的地幔和地壳到达地面,穿过生物圈、大气层和电离层后延展至太空形成磁层.地磁场对生物圈有双重保护作用:阻挡了高能粒子向内入侵,也避免了氧和水等挥发性物质向外逃逸.尽管地磁场在几十亿年的时间里帮助维持了地球的宜居性,人们仍认为地磁倒转所导致的保护作用削弱会给生物圈带来深刻的负面影响,甚至是生物灭绝.本文梳理地磁倒转与生物灭绝因果关系研究的五十年发展历程,结合历史背景评介早期"一对一"假说的得与失,并着重阐述空间环境变化在最新提出的"多对一"假说中的重要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已经清晰地说明,从地核到磁层的地球各圈层是一个耦合的复杂系统,地球演化中的重大事件应当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待,并借助比较行星学来研究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天宫之梦     
周玉凤 《地球》2011,(11):37-39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天宫指掌管天庭的皇帝所居住的地方。今日,中国的目标飞行器以天宫命名,这其中不难看出中国载人航天工作者对它的期许和美好的愿景。  相似文献   

12.
及俊虎 《地球》2013,(7):40-41
正神舟十号的一小步,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一大步。6月26日8时07分,在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广袤的草原上,经过15天太空旅行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健康出舱。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新的一大步终于完美收官。"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出色完成这次任务的航天员,向所有参加这次任务的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热烈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Hilbert-Huang变换分别对磁暴干扰下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大气质谱信号和乌鲁木齐地磁基准台FHDZ-M15所产出地磁数据进行特征分析.实验首先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两种信号的能量谱,结果可得:“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大气质谱信号和M15地磁信号在磁暴时段能量较为集中,且幅值较大.该实验表明两种信号的能量分布成正相关性.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时频聚集性及处理非平稳信号的能力,实验进一步采用Hilbert-Huang变换对磁暴干扰下的两种信号进行时频特性分析.通过对两种信号的Hilbert-Huang谱分析可得:“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大气质谱信号和M15地磁信号在磁暴干扰下的频率均主要集中在0.2 Hz之内.同时,Hilbert-Huang谱实验清晰反映出了两种信号能量随时间和频率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4.
段雯娟 《地球》2013,(9):42-45
正大气中的臭氧层是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紫外线辐射"杀戮"的重要屏障。但是科学家们在极地上空发现了巨大的臭氧空洞,而且这个洞的面积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大。臭氧是大气中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作用极大的高空物质。臭氧层是地球的天然屏障,如同一把撑在大气层高空的无形"保护伞",是保护地球生物和人类安全的"天兵天将"。  相似文献   

15.
水星磁层无辐射带、电离层、等离子层,大气层明显消失,只有微弱的外逸层.?由于磁层尺度小,行星内核感应效应较为明显.?行星空间环境显著区别于地球.?"信使"号卫星对水星磁层的观测研究丰富了对水星空间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本文主要从磁层尺度及变化性、磁场重联及磁通量绳的形成、典型磁层动力学活动过程、磁层行星重离子时空变化、极端...  相似文献   

16.
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耦合(Lithosphere-Atnlosphere-Ionosphere Coupling)的研究,是揭示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出现于地面、大气层和电离层的各种异常现象及其产生机理的基础,对深刻认识震前异常物理现象,改善地震监测方法和地震短临预报等方面有本质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地震孕育过程中激发的电磁波穿过大气层进入太空,引起电离层物理参量发生变化,这些扰动信号可被卫星记录下来,因此电磁卫星作为一种监测预测地震的新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卫星记录的数据具有时空同步变化性、数据量大等特点,需要采用多种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本文分析了卫星观测的地震前兆电场数据服务的不同需求,对地震电离层异常分析的不同阶段所采用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指出了不同方法的适应条件和环境,对几种典型的算法给出了实例分析效果.这为利用电磁卫星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的工作者提供了参考,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今年4月7—9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召开的“磁暴预报和电磁扰动学术讨论会”上,武汉物理研究所黄天锡提交了《“挑战者号”爆炸和武汉电离层扰动》一文,一些同志围绕这一问题交换了意见。 1986年1月29日北京时间零时39分,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上空约16km处发生突然爆炸,爆炸激起的大气层扰动有可能以次声和较大尺度行进式电离层扰动—TID的方式向全球传播。  相似文献   

19.
在神户地震灾难后,日本政府的原科学技术厅就提出了综合地震前沿研究项目。在这个项目的框架中,RIKEN和NASDA(National Space Development Agencyof Ja-pan,日本国家空间发展协会)两个所需要承担执行为期五年的在地震短临预报中应用电磁现象的可行性研究。从1996年以来,RIKEN研究组就一直从事地电流及其相关现象的研究。同时,在NASDA“地震遥感前沿项目”中,我们从总体上对地震地磁现象进行研究,研究范围不仅包括岩石圈,还包括大气层和电离层。经过五年的研究,发现地震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岩石圈(如:超低频(ULF)电磁辐射、声发射等),还会表现在大气层和电离层(通过已有的发射信号)。最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了以电离层下部(subionospheric)甚低频((VLF)和低频(LF)信号传播为基础的地震-电离层扰动的确凿证据。我们已经开辟了一门新的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领域,“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的耦合”或“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耦合系统中的电磁学”。对三圈耦合的研究会对地震短临预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际地震动态》2008,(1):20-20
"地震就像一盏明灯, 它可照亮地球内部". 2007年12月12日凌晨,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成功启动了"明灯1号"计划, 在华北地区顺利实施了大当量人工地震爆破. 这是在我国专门用于地球深部结构探测及地球物理学相关研究的最大当量人工爆破, 它的成功起爆吹响了我国地下精细结构探测工作的前进号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