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样品采集、细菌培养和鉴定等,首次在中国大型的十红滩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容矿层中发现不同种群的细菌。氧化带主要分布铁细菌、硫杆菌、硝化菌等好氧菌,矿石带主要分布厌氧的硫酸盐还原菌,其种类和数量上具明显的生物地球化学分带性,并与岩石的地球化学分带性一致。首次利用容矿层的硫酸盐还原菌在室内进行了硫酸盐还原试验。根据细菌的代谢特征,结合硫酸盐还原菌还原试验,分析了细菌在层间氧化带形成、铀氧化迁移和还原成矿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是目前国际成矿作用研究前沿领域。本文以我国典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十红滩铀矿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矿床的有机质、微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有机质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认为好氧微生物积极地参与了矿床层间氧化带的形成和铀的活化迁移。在氧化还原过渡带,硫酸盐还原菌利用有机质生物化学作用的产物——轻烃和可溶有机物作为碳源,使容矿层地下水中硫酸盐发生还原作用形成硫化氢,地下水Eh降低和pH向弱酸性转化,导致铀的还原成矿和吸附成矿作用,有机质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控制着该矿床铀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3.
乔海明  宋哲 《地质论评》2015,61(1):229-236
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是目前国际成矿作用研究前沿领域。本文以我国典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矿床的有机质、微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有机质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认为好氧微生物积极地参与了矿床层间氧化带的形成。氧化带铁的生物氧化作用催化了铀的氧化、溶解以及迁移,为铀成矿提供了重要的铀源条件。在氧化还原过渡带,硫酸盐还原菌利用有机质生物化学作用的产物——轻烃和可溶有机物作为碳源,使容矿层地下水中硫酸盐发生还原作用形成硫化氢,地下水Eh降低和pH向弱酸性转化,导致铀的还原成矿和吸附成矿作用,有机质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兰坪金顶铅锌矿的氧化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体被沟谷切割,剥蚀垂深达三百米以上,约有一半的矿石为氧化矿。大气降水为地下水的唯一补给来源。含矿带为透水、含水层,矿带顶、底板隔水性良好,渗透水、地下水具层间流动性质。大气降水在渗透过程中对硫化矿物进行氧化的同时,其自身也被改造为宙含金属离子的含矿水。随着硫化物被溶解,氢氧化物、碳酸盐、硫酸盐矿物沉淀的反应往复进行,水中自由氧被大量消耗,缓慢流动的地下水在还原条件下释放出所携带的金属离子,最后形成硫化物沉淀,至使铅、锌、铁的氢氧化物,及硅酸盐、碳酸盐、硫酸盐、次生硫化物在氧化带依次出现。按标型矿物组合,可划分为褐铁矿——氢氧化物亚带;白铅矿——异极矿亚带;白铅矿——(水)菱锌矿亚带;铁菱锌矿——次生硫化物亚带;松散硫化物亚带。由于上述表生作用,矿石中碳酸盐围岩被大量淋失,铁、铅、锌成倍富集,形成规模巨大的次生氧化富集和次生硫化富集,地表分布有壮观的锌帽。矿体形状、内部结构都大为简单化,厚度增大,产状变缓。金顶铅锌矿氧化带分带,可与其他硫化矿床的氧化带相对比,但又自具特征。特别是发育铁菱锌矿——次生硫化物亚带。  相似文献   

5.
胡明安 《地球科学》1996,21(6):625-628
原生有机质及沥青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存在微弱的热异常,地层中原生有机质含量极低,沥青是成矿过程中由含矿热液他地带来的迁移型流体烃,流体迁烃在迁移时发生轻烃组分的分馏。在成矿部位,含有硫酸盐,铅锌和流体烃的深湖热液与携带硫酸盐还原细菌的大气降水汇合,流体烃发生生物降解和水洗溶解并引起硫酸盐的生物还原,生成硫化氢,导致铅锌硫化物沉淀,形成矿床。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东升庙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深部裂隙带中发育有氧化及水溶液淋滤作用产生的氧化淋滤泥,从微粒的角度研究这些氧化淋滤泥的组分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可以反映矿床内部的氧化作用和次生变化,从而进一步的研究矿床内部氧化还原环境的演变特征,对矿山环境恢复和治理工作起到一定程度的指示作用。采集矿床内部不同部位的氧化淋滤泥样品,使用扫描电镜(SEM)对样品内部微粒进行分析测试。结果显示矿床内部氧化淋滤泥主要由铁镁等金属的硫酸盐微粒、黏土矿物微粒和石膏微粒组成,另外还含有极少量的氧化铁微粒,不同部位样品的组分和微粒特征也略有差异。研究表明该矿床氧化淋滤带内多种矿物经历了复杂的后生氧化淋滤作用,矿床内部不同部位环境也有所差异,而这些特征和差异可以反映出矿床内部重金属的迁移规律和矿山环境的变迁情况。  相似文献   

7.
西成铅锌矿田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省利 《甘肃地质》1999,8(2):58-64
通过对西成铅锌矿田地层和矿石中有机碳含量的系统分析及有机质抽提物的气相色谱和色质谱联机分析,研究了有机碳含量与矿床的空间变化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种类与特征及有机质在矿床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有机质在铅锌成矿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可能为以下4 个方面:(1)形成矿源层;(2)控制氧化还原条件;(3)通过吸附成矿元素或金属硫化物或形成有机—金属络合物(或螯合物),对成矿元素进行活化迁移;(4)有机质作为还原剂,还原硫酸盐形成金属硫化物沉淀,并提供部分硫。  相似文献   

8.
原生有机质及沥青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存在微弱的热异常,地层中原生有机质含量极低,沥青是成矿过程中由含矿热液从他地带来的迁移型流体烃。流体烃在迁移时发生轻烃组分的分馏。在成矿部位,含有硫酸盐、铅锌和流体烃的深源热液(温度60一]00℃)与携带硫酸盐还原细菌的大气降水汇合,流体烃发生生物降解和水洗溶解并引起硫酸盐的生物还原,生成硫化氢,导致铅锌硫化物沉淀,形成矿床。  相似文献   

9.
十红滩铀矿床中微生物及其成矿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生物学方法对新疆十红滩铀矿床各亚带中的微生物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利用矿床中赋存的硫酸盐还原菌对矿床地下水中的铀进行了还原实验,并设计了水—岩—菌三相实验系统对铀矿床中的微生物成矿作用进行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十红滩铀矿不同亚带岩石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的分布特征不同,呈现出明显的生物地球化学分带性。其中优势菌硫酸盐还原菌能够通过代谢作用将矿床地下水中的铀还原沉淀。硫酸盐还原菌也可利用岩石中的有机碳作为营养物质进行生长繁殖,并将铀还原沉淀。  相似文献   

10.
安大略赫姆洛金矿床地球化学、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大略省马拉松附近的赫姆洛金矿床是现今北美最大的金矿之一。矿床呈层状产于太古代变质火山沉积岩中,主矿带由黄铁绢云片岩和块状重晶石组成。赫姆洛西部其它重晶石产地虽有发现,但北美太古界产出层状重晶石还是首次报道。矿床大量富集Au、Mo、Sb、Hg、Tl和V,碳酸盐缺乏。因变形、变质作用的影响,至今未能确定矿床成因。矿床钻孔剖面中Au品位与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相关。这一事实以及具同位素分馏的硫化物与硫酸盐共生,表明金与黄铁矿、重晶石是同时沉淀的。剖面间硫同位素和硫矿物的不对称分布连续,以及赫姆洛矿区与其西部地区重晶石中同位素组成的相似性都与同生沉积矿床的模式相吻合。硫矿物的形成有两种可能,一是来自有限盆地的外生硫酸盐在某个地热系统中部分还原形成贫~34S的硫化物;其二,硫酸盐和硫化物都是岩浆热液成因的。硫酸盐和具同位素分馏的硫化物在太古代岩石中均属罕见,但在太古代大型金矿床中却异乎寻常地或一或同时出现。因此,含有硫酸盐,并在氧化态、还原态硫之间能发生同位素分馏的这样一种适当的高fo_2值的热液可能利于金的溶解、迁移、沉淀。  相似文献   

11.
鲁苏西铜钴矿床位于刚果(金)加丹加铜钴矿带,是该区域典型层控铜钴矿床。该矿床的矿石类型依据氧化程度可分为硫化矿和氧化矿。野外地质观察和区域资料分析表明,硫化矿的成矿期可分为成岩早期和造山期,矿石矿物为黄铜矿、斑铜矿、硫铜钴矿和辉铜矿。氧化矿主要为铜钴硫化物在富水表生环境下淋滤而成。矿床的同位素数据分析表明:该矿床成岩期的硫化物为以生物还原作用为主,硫源来自元古宙海水,碳源以海相无机碳为主,放射性锶同位素与基底物质有关;造山期硫化物生成以热化学还原作用为主,成矿流体来自蒸发盐的溶解,硫源来自早期硫化物再活化和蒸发盐溶解,碳氧同位素表明成矿流体与围岩发生了强烈的缓冲反应。综合分析表明,蒸发相的海水为鲁苏西铜钴矿富集和成岩早期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造山期改造和表生期氧化对矿床品位的富集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2.
自然铜、铜合金矿物及其矿床形成机理新探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描述了自然铜、铜合金矿物及其矿床形成的新机制。在岩浆及热液中,铜及铜合金可呈氢化物、羧基配合物及纳米粒子活性、迁移、富集形成自然铜矿床,或经以后的地质事件,长期、多次迁移富集,叠加形成富而大的自然铜矿床。在表生条件下,铜的硫化矿物被氧化分解,可形成亚铜的硫代硫酸盐及氯配合物,部分可形成铜的硫酸盐配合物迁移,由于硫代硫酸盐被氧化,亚铜岐化可形成高纯度的自然铜,但它易氧化形成孔雀石、蓝铜矿、赤铜矿、黑铜矿、硅孔雀石等,因此很难形成自然铜矿床。  相似文献   

13.
张立新  王睿 《贵州地质》2008,25(1):74-79
美国内华达州的金矿,最近被认为是富金的沉积喷流矿化作用形成的矿床,平均金品位为14g/t.典型的沉积喷流矿床发现于德国的Rammelsberg矿床(1g/t)、加拿大的Anvil地区矿床(0.7g/t) ,美国爱达荷州的Triumph矿床(2.2g/t).这些矿床特征显示盆地卤水可形成金矿床.在美国内华达州的沉积喷流金矿床,代表了以前未被认识的包括大型Zn-Pb矿、中型的Zn-Pb-Ba(含Au)和重晶石的沉积喷流型矿床系列中的最后成员.矿物沉积、现代卤水和化学模拟的研究表明,沉积喷流型矿床中金属的比率和丰度的变化主要受硫的富集和氧化还原反应所控制.例如:金和钡溶解度在富H2S、贫SO2-4的流体中最高,然而碱金属溶解度在没有H2S存在时最高.化学模拟实验表明还原卤水在溶液温度为200℃时可以迁移1ppm的金(15wt% NaCl ,PH=5.5 ,H2S=0.01m).在卤水中H2S的含量主要受H2S的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的生产速率所控制,硫酸盐受流体中有机质和在沉积物中的Fe的硫化反应在液体中的迁移率所控制.因此,具有高有机碳和硫酸盐的沉积盆地形成的岩石中Fe含量低.碳酸盐岩和页岩,最有可能在能形成富金沉积喷流矿床的富含H2S的卤水环境中形成.由规模巨大的沉积喷流热水系统和盆地流体能够迁移金的证据提出了一种在沉积盆地中富集金的新机理,并为未来金的勘探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OM)在调控全球甲烷收支平衡以及缓解因甲烷引起的温室效应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成为近些年来海洋生物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一般而言,海洋沉积物孔隙水硫酸盐还原主要是通过2种反应途径来完成,即氧化有机质途径和AOM途径.长期以来,与有机质氧化途径相关的硫酸盐还原作用研究已有充分展示,而由AOM驱动的硫酸盐还原及其对自生硫化铁形成与埋藏的重要贡献却被严重低估.侧重从生物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角度,综述近些年来不同环境条件下海洋沉积物AOM作用发生的地球化学证据和AOM对沉积物孔隙水硫酸盐消耗比例的贡献大小及其调控因素.AOM过程产生的H2S会与沉积物中活性铁结合形成自生铁硫化物.与沉积物浅表层条件相比,AOM过程固定的自生铁硫化物不容易发生再氧化,更利于在沉积物中埋藏保存起来.AOM与海洋沉积物硫酸盐还原作用相偶联,由AOM驱动的硫酸盐还原过程对海底自生铁硫化物形成与埋藏的重要贡献不容忽视.该综述有助加深对海洋沉积物AOM作用的认识及其对硫循环的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15.
铂、铬、钛和硫化铜—镍等岩浆矿床均与基性、超基性侵入体有关,但并不是每一个这种岩体都含有金属矿化.常见的是,岩类相似的侵入体在一种情况下是含矿的,在另一种情况下则不合矿,而以后者居多.这个原因至令尚未安全查清,问题在于产生含矿岩浆并形成岩浆矿床的主要控制因素还不清楚.本文试图阐明含矿与不含矿的基性—超基性成分岩浆形成过程的某些规律,并根据对硫化物与硫化物-硅酸盐系统所作的实验以及多年来对铜-镍矿床的研究和一些文献资料,说明上述几种矿床的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16.
鲁苏西矿床位于刚果(金)加丹加外侧褶皱推覆带,属层控型铜钴矿床。矿床产出于新元古代加丹加超群矿山组还原性地层中,按层序关系分为三层矿体,即坎莫托段底部、白云岩化页岩段底部和刚波夫段底部,矿床受卢非利安造山活动的推覆挤压作用而呈向斜形态。矿石类型分为硫化矿和氧化矿,其中硫化矿主要矿石矿物有黄铜矿、硫铜钴矿、辉铜矿、硫钴矿等,矿化类型主要为浸染状、平行层理细脉状和脉状矿化,前两种矿化为成岩期(821~762 Ma)盆地卤水中的铜钴离子经生物还原作用沉淀形成,后者是由于卢非利安造山期(600~530 Ma)的推覆挤压作用促使早期硫化物再活化、运移并经热化学还原作用形成;氧化矿主要矿石矿物为孔雀石、硅孔雀石、菱钴矿和水钴矿,是在表生期低温(<50°C)流体作用下,经过硫化物氧化、流体酸中和、次生铜钴氧化物沉淀三个过程形成,由于铜钴元素的迁移性差异,形成氧化带上钴下铜的分层矿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我国某些盐湖和苦水湖沉积物中的硫酸盐还原细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讨论了它们所处的耐盐度、温度、pH等生态条件。从而探讨了它们对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所起的作用。同时,由于它们在还原硫酸盐时产生大量的硫化氢,导致沉积物中的金属离子以硫化物形式大量地沉淀和富集,这对次生硫化矿沉积物的形成也起着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丝状自然银生成条件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大中 《地质实验室》1994,10(4):293-300
本文研究了了丝状自然银的生成条件和机理,在表生条件下,银及铁的硫化矿物被氧化成可溶性硫化硫酸盐,迁移至一个适合环境,继续被氧化化为银及亚铁的硫酸盐,在微酸性的硫权盐介质中,Ag^ 与Fe^ 作用生成丝状自然银,同时产生的Fe^3 与SO^2-4形成较稳定的[Fe(SO4)2]^-配合物,导致EFe^3 /Fe^2 显著降低,是产生丝状自然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钴的迁移形式成矿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钴有关化合物的形成条件和理化性质,钴矿床矿物流体包裹体的化学成分、代表性钴矿物的化学成分、共、伴生矿物组合的探究,结合钴成矿地质背景和环境研究认为,钴的氢化物、合金氢化物、羰基化合物、羰基氢化物是内生钴的主要迁移形式。它们形成于地球深部高压、高温、富氢、富CO的强还原环境,通过断裂、裂隙随岩浆、热液迁移至地壳浅部,由于压力、温度骤降,氧逸度渐增、H2和CO逃逸、氧化,上述钴的化合物分解、氧化、硫化、砷化,沉淀富集形成内生钴矿床,并在以后地质事件中进一步叠加富集,形成更富更大的钴矿床。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甲生盘层控铅-锌-硫铁矿床为例,应用化学平衡及热力学计算方法定量估计同生硫化物层形成的古盐度,pH和Eh条件。计算表明,在富有机质的还原性海盆地中,细菌还原硫酸盐反应使体系pH,Eh值明显降低。甲生盘矿含矿层沉积环境为:S=70%,pH=7.08-7.17,Eh=-0.230--0.418V.高盐度,强还原及偏低的ph环境有利于硫化物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