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气象学会共同主持的“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研讨会”于卫996年8月12~14日在北京举行。出席此次会议的海峡两岸气象专家、学者和气象工作者共60.\。会议主要议题为:审议、修改试...  相似文献   

2.
2006年12月11-12日,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973“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七个课题中期评估会议在北京举行,经过专家组的严格评审,顺利通过了中期评估,获得专家的好评。  相似文献   

3.
暴雨试验理论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持,20多个单位的300多名科技人员参与的“暴雨科学、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理论的研究”课题,通过5年的攻关.全面、出色地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内容,达到了预定的关键技术指标。这包括提供了许多预报思路和指标...  相似文献   

4.
2006年9月6日08:30,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生入学教育大会召开。主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王辉副院长参加了会议并向研究生介绍了中国气象局近年来开展的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以及有关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八条轨道建设情况,同时介绍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近年来改革和发展的状况以及科研机构设置、实验室建设、目前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牵头的三个业务轨道建设情况,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学科点建设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总体情况,使新入学的研究生对中国气象局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有一个整体了解。为鼓励…  相似文献   

5.
1基本情况 2005年11月15~17日中美干旱监测评估研讨会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召开。会议由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和国际合作司主办,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国家气候中心承办。中国气象局郑国光副局长为参加研讨会的中美双方全体代表举行了欢迎招待会。  相似文献   

6.
仪清菊 《气象》1992,18(4):1-1
“北太平洋温带气旋发生发展和预报方法研究”课题,于1988年4月由国家气象局科教司下达,经过3年研究,已结题,并于1991年12月27日通过了专家鉴定。课题由丁一汇研究员负责和指导,参加单位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天动所、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  相似文献   

7.
项目在2005年继续加强研究成果集成和业务化。由宇如聪、倪允琪等负责的“AREMS中尺度暴雨数值预报模式系统”获湖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由胡志晋、周秀骥等负责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AMS云分辨模式系列的研制和应用”获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研究开发奖一等奖,由张建、许健民等负责的“暴雨系统的卫星遥感理论和方法研究”获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研究开发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8.
我国南方暴雨的试验与研究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50年以来,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几代科学家致力于暴雨研究,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尤其是最近10年,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持了3个国家级研究项目开展我国南方暴雨研究, 其中包括华南前汛期暴雨的试验与研究, 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的试验与研究以及目前正在实施的研究范围更为广泛的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的试验与研究。通过上述项目的实施, 在华南前汛期暴雨与长江流域梅雨锋暴雨的三维结构、形成机理、遥感监测与探测中尺度暴雨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自主发展配有三维同化系统的中尺度暴雨数值模式系统等方面均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 有的已经在我国各级业务部门推广应用, 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973项目, 针对引发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的β-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系统开展更为深入的试验与研究, 通过这些努力, 有望在提高我国暴雨的监测与预报、预警能力, 增强我国减灾防灾的总体实力做出更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2006年2月24-26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2005年度学术年会在上海召开,中国气象局宇如聪副局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项目首席科学家张人禾研究员、上海市气象局汤绪局长、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林洪柱助理巡视员、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中心张峰处长、上海市科委孙利源处长出席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0.
嘉兴市地处浙北平原,为我省主要粮油基地,境内河网交叉、地势低洼,为全省和太湖流域地面最低地区,距排水口门较远,水面比降平缓,实际上嘉兴已成为滞洪区。1991年6—7月间,梅雨锋带稳定在江淮一带,嘉兴市地处雨带南侧,频频遭到大—暴雨侵袭;还由于太湖水位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  相似文献   

11.
2018年10月17-19日,波兰极地区域模式对比计划(Polar-CORDEX)会议在波兰华沙举行,此次会议由波兰科学院下属的波兰地球物理研究院承办。来自该计划各项目组的约50名成员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杨堤益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应用气象学报》2007,18(2):256-256
2007年3月22—24日,世界气象组织热带气象工作组(WGTM)会议在广州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中国香港以及世界气象组织的相关官员和专家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由世界气象组织和中国气象局组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广东省气象局承办。  相似文献   

13.
1991 年6月江淮持续暴雨的云系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GMS静止卫星的红外数据处理,获得了1991年夏季江淮梅雨期暴雨大范围的平均云分布。对1991年6月6次江淮暴雨过程逐时和3小时的GMS红外云图动画和照片的分析,得到了该地区梅雨期暴雨的三种中低纬云系相互作用的云型演变模型图,并利用由卫星气象中心处理的NOAA卫星的TOVS水汽反演资料,结合低层的θse和急流分析,给出了1991年6月江淮暴雨的水汽输送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4.
近50年来, 中尺度气象学研究一直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首要课题。早在1963年,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就开始参与主持国内首次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尺度气象学试验。此后, 又先后主持了“京津冀灾害性天气监测和超短期预报基地” (1986—1990年)、“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研究” (1997—2003年)、“我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研究” (1998—2003年) 以及“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2004—2009年) 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这些项目中,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有关单位密切合作, 独立自主地完成了数字天气雷达系统、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车载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风廓线雷达系统、全自动扫描双通道微波辐射计、自动气象站网、中尺度气象资料自动收集、处理、分析及显示集成系统等研制工作, 并且研制发展了中尺度非静力大气数值预报模式。利用现代中尺度大气探测网, 组织实施了多次中尺度暴雨等大气综合观测试验, 取得了丰富的中尺度观测资料, 为我国中尺度气象发展奠定重要的科学与技术基础, 做出了重大贡献, 先后获得了16项国家科技奖励。  相似文献   

15.
全国暴雨研究学术交流会于1992年7月29日至8月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内容涉及到暴雨的气候背景,大尺度环流特征,中小尺度天气特征,暴雨的成因和诊断分析,卫星云图特征和雷达回波特征分析,暴雨的数值试验以及暴雨预报的检验、灾情的评估等。以1991年初夏江淮特大洪涝作为重点讨论的个例。  相似文献   

16.
经中国气象局批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第1届理事会于2001年1月11日成立。理事会成员由中国气象局聘任,任期为4年。 理事会职责:审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方针;审定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决定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重大科技项目的申报、实施,并进行宏观指导;进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气象局各业务中心之间的协调,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科研活动的开展;审查和评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  相似文献   

17.
东亚副热带季风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推动东亚副热带季风的研究及其成果的应用,2008年5月9日在北京召开了东亚副热带季风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上海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副热带气象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圆满完成项目任务书规定的研究任务,于2006年12月11~12日顺利通过了中期评估,并获得高度评价。经过研究人员两年的努力,已经在南方致洪暴雨的中尺度结构、机理以及监测与预报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显示出良好的业务应用前景,圆满完成了头两年任务书所规定的目标与任务,为后3年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及专业研究所2008年度学术年会”2009年2月12-13日在广东省清远市隆重举行。来自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局8个专业研究所、各省市气象局、大专院校等24个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150多名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2016年超强台风“尼伯特”和“莫兰蒂”的路径极为相似,登陆福建北上途经太湖流域后入海的路径也几乎重合,但太湖流域出现的降水却迥然不同,前者仅造成了太湖流域个别测站的暴雨-大暴雨,后者则出现大范围暴雨-大暴雨。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中国气象局的台风最佳数据集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再分析资料等,对两个台风登陆后的环流背景、台风结构特征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莫兰蒂”登陆后的低压环流结构保持良好,北上过程中与外围浅层冷空气的相互作用明显,海上水汽输送通道畅通,台风倒槽导致太湖流域大范围暴雨-大暴雨;“尼伯特”登陆后迅速减弱,环流结构出现“空心化”,水汽输送弱,高层弱冷空气与台风残余低涡的叠加触发局地短时强降水,未能导致太湖流域大范围暴雨。从预报回顾看,模式对登陆台风北上过程中强度预报过强是导致“尼伯特”在太湖流域风雨预报过度的主要原因。3 d以上的中期台风降水预报中,经验概念模型与模式集合预报结果的相互印证,有利于得出比模式确定性降水预报更合理的预报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