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于瑞海 《海洋科学》1991,15(4):15-15
牡蛎在世界上是第一大养殖贝类,在我国为4大养殖贝类之一。它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被称为海洋中的“牛奶”,深受广大国内外消费者欢迎。 牡蛎有100多种,而我国比较常见并用于养殖的种类主要有5种:大连湾牡蛎、褶牡蛎、长牡蛎、近江牡蛎、密鳞牡蛎。牡蛎养殖在世界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方沿海“褶牡蛎”的分类和订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牡蛎的种类繁多,多样性极为丰富,由于其形态变异大,已报道的中国牡蛎物种组成及分布争议甚大,中国北方沿海常见"褶牡蛎"的分类也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这严重阻碍了其他相关研究的进行.作者系统综述了中国北方沿海"褶牡蛎"的分类历史和研究现状,并对中国北方沿海"褶牡蛎"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取得了最新研究成果.确立了中国北方沿海"褶牡蛎"的分类地位,改变其分类长期混乱的局面,这对于"褶牡蛎"的养殖和其他相关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福建太平洋牡蛎种群微卫星DN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曦  黄勤  江锦祥  马平 《台湾海峡》2007,26(4):548-554
本文采用Ucdcg153、157、202微卫星引物对福建两个太平洋牡蛎(学名为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养殖种群进行扩增分析和序列测定.与采自漳浦旧镇的近江牡蛎(C. ariakensis)比较,前者对以上三种引物全部呈阳性反应,后者只对Ucdcg157显阳性.与Genebank提供的相关序列比较,福建太平洋牡蛎与Genebank样品应属同源,其中漳浦霞美和厦门白礁的样品则可能代表同一种群的两个衍生品系.本项调查结果同时显示,近亲繁殖的育苗方式已经导致福建太平洋牡蛎种群裂化;任其发展不利于维护良种优势.本次采集的样品中未发现显示葡萄牙牡蛎、熊本牡蛎和美洲牡蛎微卫星特征的个体.  相似文献   

4.
天津地区全新世牡蛎滩的古海洋学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据天津地区牡蛎滩的研究,本文确认:在渤海西岸牡蛎滩中,以天津宁河地区所见最为发育;它由长重蛎和近江重蛎2种的尸积群和埋葬群组成。据14C测年可知,它们自中全新世初期即已形成,一直延续到2kaB.P.(14C年代)余。其顶板有程度不同的起伏,即使有河口位置空间移动的影响,其顶板分布范围也仅是在现代天津地区平均低潮线下,故而,它们不能表明海平面波动,由于带状牡蛎滩近EW向分布,表明当时潮汐方向与现代相近。  相似文献   

5.
辽宁沿海巨蛎属牡蛎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采用多重种特异性PCR(multiplex species-specific PCR)技术,研究了巨蛎属(Crassostrea)牡蛎在辽宁沿海的分布。从辽宁沿海的共11个采样点共采集802个牡蛎样本,通过对COI基因的扩增,随机检测了其中的531个牡蛎样本,结果517个个体为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14个为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未发现其他巨蛎属牡蛎。结果表明,辽宁沿海有长牡蛎和近江牡蛎等2种巨蛎属牡蛎分布,其中长牡蛎为优势种,分布于潮间带和潮下带,近江牡蛎为稀有种,分布于潮下带,而且在黄海和渤海海域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6.
牡蛎是世界性广布类群,也是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的海水养殖对象,具有很重要的经济意义。但牡蛎的种类等许多与养殖、资源开发密切相关的问题在国内外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限制了一些相关学科的发展。在我国;由于社蛎种类比较混乱,甚至盲目引进了我国已有分布并开展养殖的种类,因此,尽快解决双壳类分类的难题之一——牡蛎的分类及系统演化等问题势在必行。 牡蛎的分类硏究开始较早,但直到林奈(Linnaeus,1758)时代才正式提出牡蛎属(Ostrea)的命名。以后许多学者如 Lamarck(1819), Sowerby(1870-1871),Lamy(1929)和Thomson(1954)等分别对牡蛎进行了较系统的分类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分类阶元。到70年代初,世界上记载的现存牡蛎已达100多种,然而牡蛎栖息的环境复杂,贝壳的形态变化极大,多数种类单纯依靠贝売的形态特征是很难区分的。根据推测(Harry,1985),这100多种牡蛎中大约有近2/3是同物异名。Stenzel(1971)总结了古贝类和现生贝类的分类成果,并结合原壳等特征将牡蛎亚目分为2个科、5个亚科(其中3个现生亚科)。后来 Torigoe(1981)又根据牡蛎繁殖方式的不同修正了Stenzel的分类系统,提出了一个新的亚科——巨蛎亚科,并比较系统地报道了日本的22种现生牡蛎。Harry(1985)将现生牡蛎分为2个科、4个亚科、24属,共计36种,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分类特征。以上两位学者都注意到了牡蛎的内部结构特征在分类上,特别是在亚科阶元上的应用。但在种类鉴定中, Torigoe仍然过于强调贝壳的形态差异,因而导致了许多同物异名,而Harry则特别注重环境的影响,仅仅根据壳形差异的连续性又将一些种类不恰当地合为一种,如主要分布于印度一西太平洋区的小蛎属牡蛎,以往的记载大约有7种, Harry(1985)将其全部并为一种,而 Torigoe(1981)仅在日本海域就记述了5种。60年代初就有一些学者开始借助其他手段来解决牡蛎分类中的疑难问题。Ranson(1960)研究了34种牡蛎原壳的形态,为 Stenzel(1971)对古代和现代牡蛎的系统分类奠定了基础,但在他的报告中很难看出种间差别。目前,国内外牡蛎染色体组型研究的文章有近30篇,报道了21种牡蛎(当然有些是同物异名)的染色体组型,除复瓦牡蛎(Parahyotissa imbricata)外,其余20种的染色体都为10对中着丝点或近中着丝点染色体,组型差异甚微,很难作为分类依据。 Buroke et al,(1979a,b)和Torigoe (1978,1975)等利用蛋白质及同工酶电泳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牡蛎属间的遗传差异,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涉及的种类有限,种内的遗传差异程度还了解甚微,因此,很难阐明种间的相互关系。到目前为止,在许多外形相似牡蛎的分类研究方面还没有找到比较满意的解决办法。 有关牡蛎解剖学的报道主要发表在30-60年代, Awati & Rai(1931), Leenhardt(1926)和Galtsoff(1964)分别对僧帽牡蛎( Saccostrea cucullata)、欧洲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和美洲牡蛎(Crassostrea virginica)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解剖学研究;Nelson(1938)和Yonge(1926)对欧洲牡蛎、美洲牡蛎和食用牡蛎(Ostrea edulis)的消化系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组织学、解剖学研究。由于当时贝类生理学的迅速发展,人们更多地进行组织学的研究,而很少注意到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另外,这些研究涉及的种类有限,在许多方面已不能代表牡蛎亚目的全貌。 到目前为止,还未见任何现生牡蛎系统演化方面的报道,对化石种类虽有一些研究、讨论,但尚无一致的结论。 50年代前,我国一些学者(张玺,1937;叶希珠等,1954)只是记述了牡蛎的个别种类,直到1956年张玺、楼子康才对牡蛎的分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然而随着时代的前进,这些研究已远远不能满足科学发展的需要。李孝绪(1989)研究了中国常见牡蛎外套腔的形态,证实广东养殖的“红肉”、“白肉”牡蛎应属于两个不同的种,但并没有解决他们的种名问题。 Morris(1985)仅仅根据壳形记述了香港地区的6种牡蛎。 本文根据大量的资料,对我国的牡蛎(原20种)做了详细的解剖学研究,将其修正为15个种(含一新属、新种),并在强蛎亚科中发现了第三个心耳和第三条回心静脉。文章还讨论了一些主要系统的演化过程,初步论证了现生牡蛎属间的演化关系,提出了一些新的分类依据,同时发现了一个具有重要演化意义的单行属种——爪蛎属,猫爪牡蛎。通过对外套腔的形态比较,作者将中国的牡蛎分为3种类型6个组,在原有两种类型的研究基础上(李孝绪,1989),又增加了一个新类型。 根据 Harry(1985)的分类系统和作者的修正,中国的现生牡蛎应分别隶属于2科4亚科.10属,共计15个种。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将近江牡蛎抗氧化酶防御体系参数作为海洋重金属污染生物监测指标的可行性。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重金属Cd2 胁迫对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鳃和消化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Cd2 对近江牡蛎消化腺组织SOD活性诱导的剂量效应呈抛物线型,而对鳃组织SOD活性诱导曲线呈非抛物线型,由于二者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前者的SOD活性高于后者;低浓度Cd2 (0.1mg.L-1)对近江牡蛎鳃组织SOD活性表现为显著诱导,中(0.5mg.L-1)、高(1.5mg.L-1)浓度Cd2 对近江牡蛎鳃组织SOD活性诱导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低、中浓度Cd2 对近江牡蛎消化腺组织SOD活性均表现为显著诱导,高浓度Cd2 对近江牡蛎消化腺组织SOD活性诱导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对于水体中单一因子的Cd2 污染物而言,近江牡蛎消化腺组织中的SOD活性对其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但将其作为指标应用到实际养殖水体尚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湛江港石门海区的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Gould)养殖,出现苗种大批死亡、生产不稳定等现象。本文对该海区近江牡蛎的生活环境和个体生态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它的采苗、养成、生物敌害的防除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近江牡蛎与太平洋牡蛎的同工酶鉴别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黄勤  马平  赵蓉  林能锋 《台湾海峡》2004,23(3):323-330
福建省罗源湾于上世纪80年代初先后引进来自日本、台湾和澳大利亚的太平洋牡蛎.该品种引进后不久就开始出现养殖品质退化的现象;对此,有人怀疑是与本地近江牡蛎杂交所致。本文通过同工酶分析,确认罗源湾太平洋牡蛎被测样品中不舍与近江牡蛎杂交的个体.苹果酸脱氢酶电泳可作为鉴定相关种群的技术手段.但是,本项调查结果也显示罗源湾太平洋牡蛎很可能不是纯系品种,培育纯化品系、加强种质管理对振兴福建牡蛎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牡蛎的染色体及操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宁  姜国良  李立德 《海洋科学》2003,27(10):22-27
牡蛎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珍贵海产品 ,为世界性的贝类 ,目前已发现有100多种 ,全世界濒海各国几乎都有生产。我国沿海所产的牡蛎约有20多种 ,作为主要的养殖种类有近江牡蛎 (Crassostrearivulariscrould)、褶牡蛎(CrassostreaplicatulaGmelin)、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Thunberg)、大连湾牡蛎 (Crassostreatalienwhanensis)和密鳞牡蛎 (OstreadenselamellosaLis chke)等。日本的牡蛎大部分与我国相同 ,欧美各国的牡蛎主要有食用牡蛎 (OstreaedulisL)、美国牡蛎[Ostrea(Crassostrea)virginicaGmelin]、欧洲牡蛎[Ostrea(Crypheu)angul…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室内培育手段,研究了盐度对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将人工授精孵育的面盘幼虫分别置于盐度依次为16,25,30的砂滤海水中培育至眼点幼虫。每隔一天检测各盐度组幼虫的壳长、壳高和存活数量。结果表明,16盐度组的幼虫生长最快,25盐度组次之,30盐度组最慢。从受精后第14天开始,16盐度组幼虫的生长显著快于30盐度组(P<0.05)。在整个浮游幼虫阶段,高盐度组幼虫的存活率低于低盐度组,其中30盐度组的存活率最低。16和25盐度组在幼虫出现眼点之前均出现大量死亡现象,而30盐度组并没有出现大量死亡现象。上述结果说明,近江牡蛎幼虫经过高盐驯化,对高盐环境的抗性具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阐述华南地区亚热带的河流、河口、海湾、外海不同水体中,无机氮含量的组合结构存在差异,并指出人为氮源的影响程度是造成无机氮含量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以及可从无机氮含量结构上看出水体受污染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 海岸线曲折, 港湾众多, 有多条河流入海, 适宜牡蛎栖息繁衍, 是我国牡蛎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迄今关于福建沿海牡蛎种类组成及分布情况的研究报道尚少, 鉴于近20余年福建主要海湾经历了高强度的牡蛎养殖, 有必要了解福建沿海牡蛎自然群体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占比等自然种质资源状况。基于现场调查取样, 结合采用多重种特异性PCR、ITS2杂交种鉴定和CO I测序共同鉴定福建沿海巨蛎属(Crassostrea)牡蛎种类及其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从福建沿海由北至南牡蛎野生种苗海区的19个采样点共960个样品中发现3种巨蛎属牡蛎, 分别是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熊本牡蛎(C. sikamea)和香港牡蛎(C. hongkongensis), 并未发现以往报道的近江牡蛎(C. ariakensis)。其中福建牡蛎(607个)占63.23%、熊本牡蛎(343个)占35.73%、香港牡蛎(10个)占1.04%。除个别采样点外, 福建牡蛎和熊本牡蛎在各采样海区均有分布。香港牡蛎仅在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新发现群体)有少量分布。研究结果揭示的福建沿海地区巨蛎属的物种种类及其分布为后续开展牡蛎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分化等种群遗传研究提供了关键基础资料, 为牡蛎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打下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近江牡蛎核糖体DNA片段基因序列及其分子分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罗巍  邹丽珍  郑天凌  林荣澄 《台湾海峡》2005,24(3):322-329,i0001
本文应用分子系统发育学的方法,以“白蚝”和“赤蚝”的18SrDNA、ITS1和ITS2片段序列信息为分子标记,对它们的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综合上述3种分子标记的分析结果,初步认为“白蚝”应属于近江牡蛎,而“赤蚝”可能不属于近江牡蛎.  相似文献   

15.
Biogenic reefs built by oysters and other suspension feeders are vital components of estuarine ecosystems. By consuming phytoplankton, suspension feeders act to suppress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water column. Nutrient loading increases the rate of primary production, thereby causing eutrophication. As suspension feeders consume more organic matter from increasing abundance of phytoplankton, their rate of growth should also increase if they are food limited. We show here that the eastern oyster, Crassostrea virginica (Gmelin), from St. Mary's and Patuxent rivers, Chesapeake Bay, grew faster during anthropogenic eutrophication relative to C. virginica before eutrophication. Growth of shell height, shell thickness and adductor muscle increased after eutrophication began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After 1860, growth decreased, perhaps reflecting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hypoxia, harmful algal blooms, disease and fishing on oyster growth.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view that an increasing supply of phytoplankton resulting from eutrophication enhanced growth of C. virginica between 1760 and 1860, before oyster reefs were degraded by destructive fishing practices between 1870 and 1930. Alternative factors, such as changes in water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fishing are less likely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is pattern. These resul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restoration of oyster reefs in order to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eutrophication in estuaries, as well as the paleoec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uspension feeders and paleo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16.
太平洋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软体肉重和生化成分含量的周年变化表明,牡蛎 软体肉重和3种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与牡励繁殖季节密切相关。三倍体周年软体肉重,糖元和脂类含量均比二倍体高,水分含量比二倍体低,三倍体蛋白质含量在1-7月份比二倍体低,8-12月份二倍体高。  相似文献   

17.
Estuaries are often seen as important filters between land and the sea for inorganic and organic nutrients. This paper aims at estimating the estuarine fluxes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 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 (DIP) and dissolved silicate for the major oligothrophic and pristine rivers running into the Bothnian Bay (BB) and the Bothnian Sea (BS), the northern subarctic subbasins of the Baltic Sea. Long-term data sets for these rivers and their estuaries as well as for the BB and BS were analyzed to assess whether these estuaries are sinks for inorganic nutrients. Most studied estuaries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salt wedge estuaries with little exchange between the fresh seaward-flowing river water and the inward-flowing seawater. Estimates of water transit times ranged between 1 and 14 days. In most estuaries of the BB, N-depleted river water meets P-depleted seawater during the growth period. These findings were corroborated by mixing diagrams showing that the inner areas of the estuaries were N-depleted in summer. In the BS, on the other hand, both rivers and seawater were mostly N-depleted during summer. Thus, for most estuaries of this region of the Baltic Sea, primary productivity is presumably lower than or equal to that of offshore. The low productivity is also reflected in the sediments. The coastal sediments did not differ from the offshore stations in accumulation rates as well as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and nutrients, indicating that estuarine nutrient burial is not always higher as normally observed in other temperate systems. Finally, the estuaries of the pristine rivers in the northernmost part of the BB import DIN during summer, whereas the estuaries of the rivers in the BS import DIP during winter, from the sea.  相似文献   

18.
中国河口研究五十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要过去50年中国的河口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理论研究方面,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动力、沉积和地貌研究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如河口冲淡水、河口锋、最大浑浊带、泥沙运动、拦门沙的形成、河口不连续现象、河口发育等。在应用方面,如钱塘江河口和长江河口等有许多成功的范例。然而,河口是复杂的,随着人类活动和人工控制的增强,当前河口研究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人类活动已成为第三驱动力,河口的自然适应与人工控制协调问题将是河口未来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宜兴 《海洋科学》1984,8(1):36-39
能产生名贵珍珠的合浦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Dunker)是一种栖息在近岸内湾的暖水性双壳类,是国内外珍珠养殖的主要母贝。 珍珠养殖包括母贝养成和植核育珠两大部分。从母贝育种至养成可供植核的大贝,不论从珍珠养殖的生物学考虑还是从企业的经济效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絮凝作用及其制约因素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简要介绍了人海河口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机理;以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絮凝作用的研究为例,概述了影响河口细颗粒泥沙絮凝的若干因子;着重介绍了长江口水体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于细颗粒泥沙絮凝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河口工程与环境中的泥沙问题,提出未来工作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