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海水养殖环境中硫化物含量过高的问题,利用沸石及陶粒吸附固定化耐盐硫氧化菌嗜热氢弧菌(Hydrog-enovibrio thermophilus)TT,探讨其对还原性硫化物的去除能力,研究不同改性条件下陶粒对还原性硫化物的去除效果。研究发现,相较于沸石,陶粒由于表面疏松多孔,具有较强的微生物吸附能力;改性陶粒与未处理陶粒相比对硫化物的去除效果提高了35%左右,其中通过pH=8的氢氧化钠溶液改性的碱浸陶粒去除效果最好,对硫化物的去除率达到75%。结果表明,碱改性陶粒对该硫氧化菌具有较好的吸附固定能力,在海水养殖系统硫化物污染的持续控制和治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钢渣是钢铁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是一种放错的资源。钢渣投放在水体中可显著提升水体pH值,并能吸收大量的CO2。为了解钢渣投放在海洋中可能引起的pH变化及其无机固碳能力,本研究考察了不同粒径、钢渣含量、初始pH及是否扰动等条件下钢渣/海水的pH变化特征和固碳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条件下的钢渣/海水体系,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浸出液pH初期都快速升高,后期趋于平缓,且钢渣粒径越小、投入钢渣含量越多及外加振荡作用,都可使浸出液pH提升;同时,浸出液能维持的pH水平对钢渣/海水体系固碳效率影响较大,而钢渣粒径的大小是钢渣固碳能力的最直接影响因素。本工作结果还表明,在实海环境中投放一定量的钢渣有助于预防局部水体酸化,并起到固碳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为要准确测得海水中总汞含量,从分析方法上看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提高汞的测定方法的灵敏度和降低方法的检出限,使其能简单、快速的进行测定;寻找可靠的海水样品消化和水样贮存方法。 我们曾对汞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可测出海水本底值的方法。 曾采用于作大量调查和报导过的海水中总汞测定的消化方法有酸消化法、硫酸—高锰酸钾消化法、过硫酸钾消化法、高锰酸钾—过硫酸钾混合消化剂消化法、溴氧化法、重铬酸钾氧化、酸高压釜消化以及光氧化法等。文献中大都只引用这些消化方法,而对它们应用于海水中总汞的测定在消化效果、对有关有机汞化合物的  相似文献   

4.
改性膨润土对赤潮藻种及海水中DRP、COD的去除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实验室研究了不同条件制备的改性膨润土对赤潮生物及海水中DRP、COD的去除效应.结果表明:改性膨润土有效Al为1.5%时去除效应最好.经Na2SO4、Al2(SO4)3改性的膨润土在pH=5.5时去除效应最佳.改性膨润土的去除效率随Al/SO4比值增加而增加.改性膨润土添加絮凝剂醋酸甲壳质和Ca(OH)2提高了去除功效.  相似文献   

5.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卡拉胶碱改性操作中碱浓度、改性时间和温度的优化,确定了适合工业生产的最佳工艺参数:碱浓度6%,温度67℃,时间4h。  相似文献   

6.
以海水中7种苯系物为研究目标,利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准确测定海水中苯系物的含量,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海水中苯系物的挥发、降解等衰减过程,探讨海洋微生物对苯系物降解贡献率。结果表明,7种苯系物性质相似,在不同保存条件下,海水中苯系物各组分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海水中苯系物的衰减过程受温度影响明显,室温23°C条件下比低温4°C条件下海水中苯系物衰减更快,低温4°C时苯系物衰减完毕时间约125h,而室温23°C时则为24h。天然海水中间二甲苯、邻二甲苯相对更容易挥发或降解,而苯乙烯、苯则相对滞后。敞口保存下天然海水中苯系物浓度的降低更多是挥发造成的,微生物降解贡献率相对较小;密封保存下以微生物厌氧降解为主,其对苯系物降解贡献率明显高于敞口保存,累计可达83%,室温23°C下微生物降解苯系物时间更短,但低温4°C下微生物降解苯系物更完全。在适宜的温度和密封条件下天然海水中微生物降解对于海水中苯系物的去除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固定化活性污泥处理海水冲厕污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了固定化污泥最佳的包埋剂配比,研究了不同温度、作用时间、pH值、微生物浓度和氯离子浓度条件下固定化污泥对人工海水冲厕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包埋剂最佳配比为聚乙烯醇(PVA)80 g/L、海藻酸钠4 g/L、活性炭10 g/L、SiO210 g/L、CaCO31.25 g/L。在30℃下固定化污泥对NH3-N和CODCr的去除效果最好,12 h时其去除率分别为83.9%和84.2%。固定化污泥在pH4~10之间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其适宜用量为75 g/L,氯离子浓度的增大对NH3-N的去除几乎没有影响,但对CODCr的去除效果降低。曝气试验表明,固定化颗粒运行2个月情况良好,出水NH3-N和CODCr符合二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8.
重金属从港湾沉积物释放到海水中的实验室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100级洁净实验室中研究了厦门港沉积物中Pb、Cd、Cu、Zr、Ni和Co的释放与去除行为。沉积物加入海水后,Pb、Zn、Cu在8小时内释放达最大值,Co在12小时内达最大值;随后海水中Pb和Co的浓度逐渐下降接近背景值,Zn浓度略低于背景值,Cu的浓度变化不大;海水中Cd、Ni的浓度未见明显的变化。结果表明:弱结合态的重金属可能从沉积物中通过解吸或交换释放到海水中,同时它们又在海水中形成络合物或沉淀物,吸附在胶体或颗粒上被载带下来。这两个过程同时存在,随时间和条件变化而异。  相似文献   

9.
通过2007年秋季航次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的综合调查,研究了长江口与杭州湾海域表层海水中重金属汞、砷、铜、铅、锌、镉、总铬的含量与分布,利用灰色聚类法对海水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评价。参照《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通过灰类白化权函数确定海水水质分级界限及各参评指标对不同等级的聚类权,构建了海水中重金属的灰色聚类法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客观、合理地评价海水中的重金属。评价结果表明,长江口与杭州湾海域表层海水中的重金属总体情况良好,但是汞、铅含量偏高,尤其是汞。长江口外以北、杭州湾北岸口外及舟山群岛邻近海域的海水水质相对较差,陆源排污为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0.
王娟  范迪 《海洋科学》2004,28(3):9-11
研究了海水浓度对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废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淡水中添加海水超过35%时,生物接触氧化法去除废水的化学耗氧量(COD)的效果随着海水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添加海水10%~25%时,COD的去除效果好,25%时COD最高总去除率可达87.8%.处理效果几乎与纯淡水的对照组(COD总去除率88.6%)等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山东半岛南部近海海域2006年8月、12月和2007年4月、10月的表层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镉(Cd)、汞(Hg)、铅(Pb)、砷(As)4种元素的分布。镉的浓度为0.03~0.50μg/L,四季浓度差别较小;汞、砷在夏季的浓度均较低;铅在夏冬季的浓度较高(2.2~5.0μg/L)。镉、铅、砷的含量达到一类水质标准,汞的含量略高于一类水质标准,这说明山东半岛南部近海海域水质良好,没有明显的重金属污染。各元素的空间分布主要受陆源输入影响,其次还受生物活动、水体中悬浮物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利用双壳类动物金属硫蛋白(MTs)指示海洋重金属污染,有必要确定有效提取这种生物标志物的方法。本研究以暴露于含镉海水的菲律宾蛤仔内脏为试验材料,依次采用正交设计和单因素设计对内脏MT(以粗提液中的巯基含量表示)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所得到的最佳匀浆条件为:Tris-HCl缓冲液浓度为0.02 mol/L,pH值7.8,内脏与缓冲液的质量体积比(m/v)为1/5,其中,缓冲液的浓度对提取效果影响较大。最佳除杂条件为:匀浆液首先在4℃、20 000 g离心30 min,再于80℃水浴加热10 min,然后于4℃15 000 g离心10 min。这些结果有助于重金属生物监测中蛤仔MT的经济高效提取和共存杂蛋白干扰的有效去除。  相似文献   

13.
阮正 《海洋学研究》1990,8(3):66-69
本文报导了太平洋表层海水中总汞、活性汞和有机结合态汞的浓度,并探讨了该海域汞的分布特征以及同营养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江蓠为材料,研究了在温度为5~25℃,重金属浓度为1~100μg/L的环境条件下,江蓠对铜、铅、镉的吸收和富集能力,并测定了在这些环境条件下江蓠生长速率、光合速率和光合作用色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江蓠对重金属铜、铅、镉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在实验条件下,随着海水重金属浓度的增加江蓠对铜、铅、镉的累积量也显著增加。江蓠对铜、铅、镉的富集系数最高分别可以达到2767、5149和1165。在实验的重金属浓度范围内江蓠的生长速率、光合速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处于正常的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在排污混合区利用人工养殖的江蓠净化和修复海水中的重金属污染具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将在线两步金浓集与冷原子吸收法结合,测定海水中p mol/dm~3级汞。用国产有机金水制备涂敷金膜玻璃微珠,并对还原剂用量,介质酸度、载气流量、反应时间、加热及浓集方法等进行了条件实验,选取最佳条件。该法对海水中汞的测定检出限约为1p mol/dm~3,比普通直接冷原子吸收法降低一个数量级。对p mol/dm~3级汞的海水,测定相对标准偏差<10%。海水盐度对测定结果无明显影响。对我国部分近岸海水及河口水中弱结合汞的测定表明,其浓度与世界近海和外海水中的近期测值相当。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2012—2014年8月平潮期钦州茅尾海增养殖区水质以及表层沉积物中的铜、铬、镉、汞、砷含量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茅尾海养殖区水体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水平能满足规定的海水水产养殖标准值要求,水体中重金属总含量呈递减趋势,而沉积物中则相反,沉积物中重金属总体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仍处于低水平,但潜在生态危害的程度略有上升的趋势,潜在生态危害较大的是镉和汞。  相似文献   

17.
由于汞对人体有很大的毒害,环境汞污染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极大注意。近几年来,对海水中汞的有关研究已进行了大量工作,已报道过的海水中汞的浓度为0.5—364毫微克/升。为了准确地测定不同海域海水中汞含量的自然背景值以及评价在不同的海区是否受到汞污染,对海水中汞的检测方法要求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低的检出限。虽然汞的冷蒸气原子吸收测定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用于直接测定海水中汞的自然背景值,灵敏度也还不够,需要采用预浓缩步聚。目前已有的预浓缩方法有:双硫腙-氯仿萃取法、  相似文献   

18.
汞的冷原子吸收测定具有简便快速、选择性好和灵敏度高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地用于海水中汞的分析.由于海水中汞的含量极微,一般认为是5—30毫微克/升[1,2],许多分析者常在原子吸收测定前先进行汞的预富集.各种汞的预富集步骤的共同缺点是:测定装置复杂,操作不便,样品用量大,分析时间长和易引进杂质.因此,研究海水中痕量汞的直接测定法是有现实意义的.近年来,汞的冷原子吸收测定的研究主要是改进测定方式和条件,以提高测定灵敏度.本文介绍了应用我组研制的冷原子吸收测汞仪所建立的海水中痕量汞的差示冷原子吸收测定法.用同样的测定方式和条件,差示法与非差示法比较,灵敏度提高了33倍,方法的检测限达0.1毫微克汞/100毫升.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考察了不同浓度改性粘土对浒苔微观繁殖体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去除率随着改性粘土浓度增大而逐渐提高,0.4g/L的改性粘土对初始密度为4.8?105cell/m L的浒苔微观繁殖体去除率可达到80%以上。去除实验后继续研究微观繁殖体的萌发率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不论是上层培养液中还是重新混合后的萌发率均随着改性粘土用量的增加而降低,1.0g/L的改性粘土可使其萌发率由60%左右降至低于6.5%。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适量的改性粘土能有效去除海水中的浒苔微观繁殖体、降低其萌发率,有望成为消除或减弱绿潮灾害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铜对中华盒形藻(Biddulphia sinensis Greville)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重金属污染物被排入海洋。在重金属污染物中,铜对海洋单细胞藻类的毒性仅次于汞和银。但因海水中铜的浓度比汞和银的高,使人们更加关注铜污染的潜在危害性。本文研究铜对中华盒形藻的细胞繁殖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对~(14)C吸收的影响,并探讨铜对细胞形态及细胞周期的影响,以供环保部门制定合理的海洋水质标准参考,也可为今后深入研究重金属对海洋浮游植物毒性的机制提供必要的资料。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