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研究野生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繁殖后代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作用,以随机采集的729尾4.5月龄小黄鱼为研究对象,对每尾个体的体质量(g)和8个形态性状(cm):全长(X1)、体长(X2)、头长(X3)、躯干长(X4)、尾部长(X5)、尾柄长(X6)、尾柄高(X7)和体高(X8)进行准确测定,运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分别计算性状间的相关系数、构建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获得了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进行了养殖小黄鱼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8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中,4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它们是影响体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中体长(通径系数:0.589)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应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以体质量为因变量(Y),体长(X2)、躯干长(X4)、尾柄高(X7)和体高(X8)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Y=–32.377+3.064X2–1.511X4+14.285X7+4.438X8。模型等式中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指数R2=0.927,说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以上分析结果为小黄鱼的选育测量指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花鲈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了解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本研究测量了105条2龄花鲈的眼间距(X_1)、体宽(X_2)、吻长(X_3)、头长(X_4)、躯干长(X_5)、尾柄长(X_6)、头高(X_7)、体高(X_8)、尾柄高(X_9)、体长(X_(10))、全长(X_(11))和体质量(Y)这12个形态学指标。通过模型拟合筛选,获得能够反映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关系的最佳模型;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计算了主要形态性状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相关指数,确定了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建立了最优回归方程,定量分析花鲈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体宽、体高、体长、全长与体质量的最优模型决定系数R~20.85,方程分别为:y=0.045x~(2.459)、y=-1 059.959+20.392x、y=4.8×10~(-5)x~(2.785)、y=8.42×10~(-5)x~(2.616),初步得出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体质量变异系数最大(19.770%),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中,剔除与全长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头高、体高、体长及回归方程中不显著的眼间距、吻长、躯干长和尾柄长,保留了体宽、头长、全长和尾柄高4个形态性状,其中体宽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P2=0.547)。所选4个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指数R~2=0.954,说明这些性状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参数。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906.939+16.033 X_2+2.199 X_4+0.773 X_(11)+6.127 X_9。研究结果表明,在花鲈的选育过程中,其体宽、头长、全长和尾柄高可作为重要的测量指标,为花鲈选种提供依据,保证选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东北七鳃鳗和日本七鳃鳗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测量314尾东北七鳃鳗和302尾日本七鳃鳗成体的体质量(Y)和全长(X_1)、躯干长(X_2)、尾长(X_3)、头长(X_4)、吻长(X_5)、眼径(X_6)、背鳍前长(X_7)、眼后头长(X_8)8个形态性状,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建立体质量和形态性状的多元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东北七鳃鳗和日本七鳃鳗体质量服从正态分布,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全长、躯干长、尾长、头长、吻长、眼径、背鳍前长和眼后头长8个形态性状均与体质量呈正相关(P0.01)。经偏回归系数检验,东北七鳃鳗全长、头长、眼径和眼后头长呈显著性水平(P0.05),其通径系数分别为0.636、0.202、0.060和0.105;日本七鳃鳗全长、吻长和眼后头长呈极显著性水平(P0.01),其通径系数分别为0.730、0.098和0.153。单个性状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中,东北七鳃鳗和日本七鳃鳗全长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最大。东北七鳃鳗和日本七鳃鳗形态性状的单独决定系数和两个共同决定系数的总和分别为0.855和0.857。建立以东北七鳃鳗全长、头长、眼径和眼后头长4个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体质量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Y=1.502X_1+2.699X_4+8.554X_6+1.915X_8-41.547;日本七鳃鳗全长、吻长和眼后头长3个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体质量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Y=4.895X_1+9.688X_5+6.973 X_8-157.460。东北七鳃鳗和日本七鳃鳗成体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分析为七鳃鳗优良亲本的人工选育以及其形态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4月龄军曹鱼幼鱼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4月龄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幼鱼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应。在实验中,随机选取该月龄幼鱼115尾,先逐一称其体质量(g)和测量其9个形态性状[全长(X_1)、体长(X_2)、头长(X_3)、吻长(X_4)、体宽(X_5)、眼间距(X_6)、体高(X_7)、尾柄长(X_8)及眼后头长(X_9), cm],然后统计分析获得性状间的相关性、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并进一步构建形态性状和体质量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本实验中所测的9个形态指标,与体质量间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在通径系数分析中,3个形态性状(X_2、X_3和X_9)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它们的直接作用均小于间接作用,反映多形态性状联合效应成为影响军曹鱼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以体质量为因变量(Y),X_2、X_3和X9为自变量,采用逐步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483.321+12.899X_2+36.818X_3+32.666 X9。该回归方程中总决定系数为0.919,认为方程中X_2、X_3和X_9这3个形态性状是4月龄军曹鱼幼鱼体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军曹鱼人工育种提供理想的测度指标。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淡水养殖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本研究测定了淡水养殖花鲈的体质量(Y)和吻长(X1)、眼间距(X2)、眼径长(X3)、头长(X4)、躯干长(X5)、尾柄长(X6)、头高(X7)、体高(X8)、尾柄高(X9)、体长(X10)、全长(X11)、体宽(X12) 12个形态性状,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除眼径长(X3)外,花鲈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的正相关关系;相关分析发现体高(X8)与体质量(Y)的相关系数最大(0.937),眼径长(X3)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最小(0.175)。通径分析发现,体高(X  相似文献   

6.
随机选取1176尾浅色黄姑鱼其中有600尾雌性和576尾雄性研究其形态性状对其体重的影响,测定性状包括其体长(X1)、躯干长(X2)、尾长(X3)、头长(X4)、体高(X5)、最大体周(X6)、体重(Y)。利用相关分析方法计算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并通过通径分析方法计算其以体重为依变量各形态性状为自变量的通经系数和决定系数。结果表明:雌雄性浅色黄姑鱼各形态性状与体重之间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雌性浅色黄姑鱼中各形态性状中体长、最大体周、体高、尾长、躯干长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雄性浅色黄姑鱼各形态性状中体长、最大体周、头长、尾长、躯干长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决定系数分析结果表明雌性浅色黄姑鱼的体长和最大体周对其体重的决定程度最大;而雄性浅色黄姑鱼最大体周和躯干长对其体重的决定程度最大。经多元回归分析去除偏回归系数不显著的性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陆基养殖和离岸养殖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及形态差异,在海南省陵水县室内车间及南沙美济礁深水网箱对同一批次15月龄尖吻鲈的体质量Y和头长X1、躯干长X2、体长X3、全长X4、体高X5、眼径X6、吻长X7、尾柄高X8、尾柄长X9等9个形态性状进行了测量,并进行了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个养殖条件下尖吻鲈在眼径和吻长等2个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在体质量、头长、躯干长、体长、全长、体高、尾柄高、尾柄长和体高与全长的比值等方面呈极显著差异(P<0.01)。陆基养殖尖吻鲈各主要性状间的相关关系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除眼径X6与吻长X7无显著相关性外,美济礁离岸养殖尖吻鲈的其他各性状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陆基养殖群体的X4和X5对尖吻鲈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显著水平(P<0.05),而X3、X5和X9对美济礁离岸养殖群体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决定系数分析显示,陆基养殖群体的X4和X5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之和为0.971,美济礁离岸养殖群体的X3、X5和X9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之和为0.864,说明2个尖吻鲈养殖群体的体质量分别主要由这些形态性状决定;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2个养殖群体尖吻鲈多元回归方程:Y陆基养殖=-1 128.61+3.143X4+6.418X5,Y美济礁离岸养殖=-2 054.81+7.377X3+9.196X5-10.041X9。研究表明,2种养殖模式下尖吻鲈的形态存在显著差异,美济礁离岸养殖尖吻鲈在体型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随机抽取100只同龄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 Kuster),开展其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和软体部质量的相关与通径分析。实验选取并测量了壳长(X1)、壳宽(X2)、壳厚(X3)、壳口长(X4)和壳口宽(X5)等5项形态性状以及体质量(Y)和软体部质量(Z)等2项质量性状,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和软体部质量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疣荔枝螺各项性状间的相关均呈极显著(P<0.01)。通径分析表明,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直接影响大小的顺序为壳长(0.459)>壳宽(0.277)>壳厚(0.209)>壳口宽(0.140);壳长对体质量的直接决定系数最大(0.220),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Y=-9.714+0.220X1+0.204X2+0.195X3+0.151X5。  相似文献   

9.
闽-粤东族大黄鱼生长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大黄鱼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测定了272尾7月龄闽-粤东族大黄鱼的全长(x1)、体长(x2)、头长(x3)、眼后头长(x4)、躯干长 (x5)、体高(x6)、尾柄长(x7)、尾柄高(x8)和体重(y),计算相关系数,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以体重(y)为依变量、其它性状为自变量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结果表明:全长、体长、头长、眼后头长、躯干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和体重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头长对体重的直接影响(0.429)最大,其次分别为体长(0.242)、躯干长(0.136)、体高(0.113)和尾柄高(0.079),全长、眼后头长和尾柄长对体重的直接影响不显著(P>0.05).剔除直接影响不显著的自变量建立的以体重为依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4.676 0.374×2 2.270×3 0.503×5 0 .519×6 1.254×8,其决定的数为0.940.  相似文献   

10.
为全面了解■属鱼类表型性状的种间差异,描述了我国养殖的黄条■(Seriola lalandi)、高体■(Seriola dumerili)和五条■(Seriola quinqueradiata)的形态学特征,测量了群体的表型数据,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对3种■鱼共计190尾样品的形态种质特征和可量可数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除叉长/体长(FL/SL)、体长/尾柄长SL/PL)、头长/眼间距(HL/ID)和下颌长/上颌长(LJL/UJL)外,其余9个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通径分析显示,黄条■的体长(SL)、体高(BH)、尾柄长(PL)和尾柄高(PD)是主要影响其体质量的4个表型性状;高体■的体长(SL)、体高(BH)、眼间距(ID)、下颌长(LJL)和眼后头长(POL)是主要影响其体质量的5个表型性状;五条■的体高(BH)、下颌长(LJL)和全长(TL)是主要影响其体质量的3个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中第一项主成分贡献率为34.974%,其他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依次为23.897%、...  相似文献   

11.
张超  李永仁  郭永军  梁健 《海洋通报》2019,38(4):400-404
为探讨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指导毛蚶的选育,以毛蚶天津群体为研究对象,测量壳长、壳宽、壳高、体质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壳宽是体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为0.953,直接作用为0.505,间接作用为0.448,壳长、壳高间接作用分别为0.483、0.480,综合决定系数为0.706 6。毛蚶体质量多元回归方程为Y=-40.8+0.438X1+1.124X2+0.469X3,R2=0.924;以壳宽为自变量,体质量回归方程为:Y=5.443×10-3X22.519,R2=0.937。  相似文献   

12.
陈雅琦  梁健  郭永军  李永仁 《海洋科学》2022,46(10):122-128
为研究硬壳蛤形态性状对体质量(Y)、软体质量(Y1)及肥满度(K)的影响,测量硬壳蛤的壳长(X1)、壳宽(X2)、壳高(X3)、体质量(Y)和软体质量(Y1)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体质量变异系数最高,壳宽与体质量相关系数最高(0.970)、壳长与软体质量相关系数最高(0.946)、壳长与肥满度相关系数最高(0.203)。壳宽对体质量直接作用最大(0.145)、壳长对软体质量直接作用最大(1.113)、壳长对肥满度直接作用最大(1.752)。形态性状与体质量、软体质量及肥满度的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Y=–46.359+0.288X1+1.723X2+0.640X3,R2=0.949;Y1=–6.607+0.301X1+0.157X2–0.161X3, R2=0.901; K=3.159+0.173X1+0.008X2–0.179X3, R2=0.072。壳宽是影响硬壳蛤体质量的主要因素,壳长是影响硬壳蛤软体质量的主要因素,各性状与肥满度回归关系不显著,个体间肥满度差异大。研究结果可为硬壳蛤选育及苗种繁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不同贝龄毛蚶壳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 Lischke)1龄、2龄和3龄个体各100粒,分别测量壳长、壳高和壳宽等壳形态性状,并称其体质量,采用多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各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以及壳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各性状间呈正相关,且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通径分析与决定程度分析的结果相似,不同贝龄期影响毛蚶体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壳长是影响1龄毛蚶体质量的主要因素,壳长和壳宽是影响2龄毛蚶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且两者的共同决定系数最大(0.244),壳宽是影响3龄毛蚶体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与壳高的共同决定系数最大(0.230)。  相似文献   

14.
随机选取5月龄、10月龄、15月龄的青蛤(Cyclina sinensis)混合家系各220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壳长(SL)、壳高(SH)、壳宽(SW)和活体质量(W),并采用相关性、通径和决定系数的统计分析探讨青蛤形态性状对活体质量的影响效力。结果表明:各性状与活体质量间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5月龄、10月龄和15月龄相关系数最大的均为壳高;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对不同月龄的活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的均是壳高、其次壳宽、最后壳长;5月龄和15月龄的壳高和壳宽共同决定系数最大,分别为0.269和0.262, 10月龄的壳高决定系数最大为0.338。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分别建立5月龄、10月龄、15月龄青蛤活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分别是:W5=–0.564+0.061SH+0.051SW,R2=0.933;W10=–2.585+0.040SL+0.149SH+0.101SW,R2=0.934;W15=–7.359+0.123SL+0.210SH+0.273SW,R2=0.957。本研究结果可为青蛤高产新品系阶段选优和良种选育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凡纳滨对虾净肉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择5月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1 200尾,测定净肉质量、去头质量、全长、体长、第一腹节背高、第三腹节背高、第一腹节背宽和头胸甲长共8个性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计算了以形态性状和去头质量为自变量对净肉质量作依变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相关指数,定量地分析了形态性状和去头质量对净肉质量的影响效果。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6个形态性状和去头质量与净肉质量的相关系数除头胸甲长外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所选性状与净肉质量的复相关指数R2=0.958;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去头质量、全长、头胸甲长对净肉质量的回归方程,为对虾的良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砂海螂(Mya arenaria)形态性状对重量性状的影响,建立了利用形态性状估计重量性状的回归方程,以评估砂海螂育种的选择指标。结果表明,各形态性状与体重、软体部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壳长对体重和软体部重的直接效应均为最大,其通径系数分别为0.4338和0.3265,是影响体重和软体部重的主要因素。壳宽对体重和软体部重的直接影响效应次之,但壳高对重量性状的影响主要是间接效应。决定系数分析的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上述结果为砂海螂选择育种提供了依据,以壳长作为首选指标,能有效地增加体重和软体部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