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新近系海底扇沉积特征与资源潜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利用钻井、岩心、薄片及分析化验资料研究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新近系海底扇沉积特征,并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通过井震精细标定、多属性融合技术、方差体切片、三维地貌砂体镂空等综合技术手段,精细刻画了海底扇砂体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深水区新近系海底扇是由陆架区的砂体滑塌并二次搬运形成,形成过程具有多期次性。受不同物源的影响,海底扇岩性和物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海底扇岩性及沉积构造具有砂质滑塌、碎屑流、浊流和深水底流改造的特征。海底扇的沉积微相、厚度、砂泥比和砂泥岩空间配置关系直接控制了地震振幅反射强度和频率的变化。砂体纵向叠置,横向连片,并被后期泥质水道切割分块形成多个岩性圈闭。综合分析认为,深水区海底扇砂体发育区烃源条件优越,储盖配置关系和圈闭条件良好,具备形成大中型岩性油气藏的有利条件,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
渤海海域凹陷由于资料的限制,其沉积相研究多为宏观的区域性研究,制约了储层的精细解释。基于最新采集的高精度地震三维资料,结合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等理论方法,开展渤中凹陷西斜坡BZ3-8区块东营组重点目的层,东二下层序高分辨率井震层序分析及其地震沉积学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南北两侧具有不同的物源体系和沉积相模式。低水位体系域(L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时期,研究区北部物源均形成扇形、朵形的地震多属性及振幅切片异常,对应于扇三角洲沉积;南部物源均形成NE向展布的条带状地震多属性及振幅切片异常,对应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海进体系域(TST)时期,湖平面快速上升导致扇体不发育,仅在研究区北部局部发育小规模的扇三角洲沉积。东二下层序LST(富砂)-TST(富泥)-HST(富砂)的岩相演化规律,充分反映了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层序格架中的地层岩相组合分布规律,对储层和烃源岩的预测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依据砂岩阴极发光、碎屑锆石形态及锆石U-Pb测年等资料,对舞阳凹陷核桃园组的物源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舞3和舞8井核二段的物源来自于舞阳凹陷的南缘隆起区,与前人认识完全不同。根据这一认识,对舞阳凹陷核桃园组沉积体系与砂体分布进行了重新编图,并提出了新的砂体展布模式。核桃园组沉积时期舞阳凹陷内部砂体展布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性:凹陷南部斜坡带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向凹陷内部推进距离远,分布面积大,而凹陷北部陡坡带扇三角洲砂体沿边界断裂呈小朵状分布,砂体面积小。  相似文献   

4.
莺歌海盆地乐东区峡谷水道成因及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峡谷水道储层近年来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莺歌海盆地乐东区黄流组二段发育近南北向的大型峡谷水道体系。依据二维及三维地震资料,充分运用地震沉积学理论对峡谷水道成因、物源及峡谷内部砂体分布进行综合分析,认为乐东区峡谷水道发育于黄流组二段低位时期,其成因主要受控于T40时期区域大规模的海退事件及下部大量走滑断层活动。峡谷水道物源来源于海南隆起,周缘存在多条小型补给水道,受地形及水动力条件影响,峡谷水道分为侵蚀区、搬运卸载区、水道交汇区,不同区沉积特征及地震相特征差异明显,砂岩充填也呈现出明显的分段性,砂岩集中发育在搬运卸载区及水道交汇区部位。  相似文献   

5.
潮道砂体是潮坪沉积体系中重要的储集体之一.以平湖油气田放鹤亭地区平湖组为例,依据岩心、分析化验和测井资料,利用现代沉积和水槽模拟实验,结合地震反演确定潮道砂体垂向和平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垂向上潮道砂体厚度大、粒度粗,层理特征反应了受潮汐影响的强水动力环境;现代沉积和水槽实验表明平面上潮道呈树状分布,潮道砂体越靠近陆地数量越多、规模越小、宽深比越大,表现为潮道不断分叉、数量多的特点.最后井震结合确立了目的层潮道砂体的展布特征,其结果与现代沉积和水槽实验总结的特征吻合性较好,验证并说明了潮道砂体分布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6.
东海西北部陆架表层沉积物重矿物组合及其沉积环境指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东海陆架360个表层沉积物的碎屑矿物和粒度组成,利用R型聚类方法提取稳定重矿物和重矿物分异指数作为矿物分布规律的指示因子;根据快速聚类结果将重矿物组成分为3个区:东海陆架海侵体系域晚期残留砂体区、高位体系域晚期长江水下前三角洲和浙闽沿岸流泥质沉积区、高位体系域扬子浅滩沉积区。结合粒度参数和特征矿物分布、沉积物14C年龄对各区沉积环境进行讨论,确定陆架残留沉积和改造沉积的成因、长江水下三角洲和浙闽沿岸流泥质区的范围,以及对应不同海侵层序的矿物分异特征和物质"源-汇"关系。聚类分析虽能够指示同一物源碎屑矿物分布与沉积动力关系,但物源不同,聚类结果可能误导沉积环境分析。扬子浅滩表层砂体是在距今6~4和3~2 ka 的两个潮流沉积发育期形成的多期改造沙波沉积。  相似文献   

7.
以北黄海东部坳陷某区块为研究对象,对下白垩统地层通过频谱分解技术进行储层预测和岩性圈闭。该区块是发育在斜坡上的扇三角洲相沉积,砂岩储层薄,地层横向变化大,利用常规的地震属性和地震波阻抗反演难以圈闭有利的储集区域。针对研究区储集层的特点,利用连续小波变换方法,生成调谐体和离散频率能量体,结合地震属性和水平切片技术,实现在频率域进行砂体描述和储层横向变化规律的研究。其预测结果与实际钻井资料吻合得较好,圈定了砂体的分布范围和物源方向,为研究区下一步井位部署提供了依据,也为研究区利用频谱分解方法进行储层预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在精细地层对比、沉积相分析和隔夹层分布等研究基础上,笔者采用相控方法进行渤海MN油田南区储层三维地质建模。在沉积相模拟中,以沉积模式为蓝本,将沉积亚相展布、井震结合预测的泥岩夹层分布等确定性认识和随机模拟技术相结合,同时依据各沉积亚相内储层发育的特征和差异,选择不同的"砂包泥"和"泥包砂"模拟思路,实现逐级相控、定量表征储层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以精细油田地质特征认识为基础,采用多条件地质约束的相控建模方法,可以更好地反映沉积认识,提高储层建模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9.
对闽浙沿岸东部海域8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探讨了沉积物类型和粒度参数的分布规律,并分析了物源和水动力条件对沉积物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主要有砂、粉砂质砂、泥质砂、砂质粉砂、粉砂和泥6种类型。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为2.01~7.58Φ,呈现由岸向海粒度变粗、砂含量明显增加、粉砂和黏土含量明显减少的趋势;标准偏差0.48~2.86Φ,分选较差,但由中部向东西两侧分选性变好。研究区近岸细粒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长江等沿岸河流携带来的泥沙,外部粗粒沉积物主要是具有滨岸沉积特征的陆架源残留改造沉积,而闽浙沿岸流和台湾暖流对沉积物的分布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依据粒度及其参数特征,综合考虑物源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将闽浙沿岸东部海域划分为3个沉积区:近岸泥质沉积区、中东部混合沉积区和外陆架砂质改造沉积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地质统计学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深入,效果也越来越明显。基于地震约束的地质统计学建模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是当今油藏描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实现油气储层的精细描述和建模,降低储层建模中的不确定性。测井数据在垂向上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地震数据在横向上能大范围地反映地质构造和砂体变化等特征。因此二者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特点,取长补短,获得高精度的储层描述。笔者提出的方法,采用斯坦福大学的开源软件SGeMS中的多点统计算法模块模拟,将输入数据扩展为测井数据、训练图像及砂体概率。其中训练图像综合考虑地质分析中的砂体等厚图、地震反演结果切片、曲流河的沉积体系与物源方向,并可手工绘制得出。砂体概率数据通过地震数据反演获得。通过地震约束,可以大大降低只存在测井数据模拟时的井间区域不确定性。训练图像的加入,增加了地质学家对储层的地质认识。建模结果在反映目标体形态的基础上更加忠实于原始地质特征,对于井位稀少的区域效果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琼东南盆地超深水区莺歌海组发现了多个深水气藏,展现了广阔的勘探前景。但随着油气勘探进一步推进,关于莺二段的储层物性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下一步的勘探进程。本文研究基于前人总结的区域地质资料,结合岩芯、测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建立了莺二段三级层序格架,综合分析了层序格架内物源体系及其控制下的重力流沉积特征。研究表明,重力流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莺二段下、中层序,具有南、北、轴向三大物源体系。不同物源体系控制了重力流储集体的空间展布和沉积特征:(1)南物源控制的海底峡谷充填深海泥岩,而北物源控制的海底峡谷充填的厚层浊积水道砂岩,孔渗物性好,是良好的储集层;(2)轴向物源影响的溢岸漫滩沉积,由于物性条件好,可以作为良好的油气储层;(3)南物源控制海底扇砂岩的厚度薄、粒度细、泥质含量较高,而北物源和轴向物源供应的海底峡谷和海底扇朵体的砂体面积广、厚度大、粒度粗、物性好,是深水区莺二段最重要的优质产气储层。  相似文献   

12.
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厚度、沉积速率及砂体形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文通过多年水下实测剖面对比,对黄河水下三角洲现今活动叶瓣沉积厚度、沉积速率和砂体形态进行了研究。厚度分布等值线呈椭圆形,长轴与海岸平行。口门处沉积速率最大,平均最高值可达240cm/a之多,前三角洲沉积速率小于30cm/a,平均约15cm/a,三角洲侧缘小于50cm/a,平均约30cm/a。三角洲叶瓣砂体成分受物源控制,主要由粗粉砂组成。通过与世界六种典型三角洲砂体模式对比,认为黄河三角洲叶瓣砂体有其特殊性,代表具高密度流的三角洲砂体特征。  相似文献   

13.
南沙海域油气等矿产资源丰富,但受客观因素所限,该区地质调查工作仅限于二维地震勘探和表层取样,而对沉积盆地古地理特征的了解近乎空白。因此,利用地震速度资料求取速度场分布特征、建立速度岩性关系并恢复地层分布特征,成为了南沙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工作手段。以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利用速度谱解释和层速度计算、制作时深转换尺和砂泥岩性量板、绘制砂比指数平面图,并开展探讨及相关分析。研究表明:埋深和岩性是影响速度的主要因素,通过速度岩性量板的建立,可以有效识别研究区岩性分布规律、判断物源及沉积变化;南沙东北部物源方向及沉积特征的变化与南沙地块新生代裂谷期、漂移期、前陆期的构造演化相互关联,其物源分别来自华南古陆块、内生物源及菲律宾岛弧,借此可以初步认识南沙东北部海域沉积分布。研究发现,对能量团速度的理解差异导致了海底起算时间在不同运算步骤中的不同结果,而这种差异表现应该引起重视。上述工作有助于为该区地质调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西湖凹陷花港组水动力环境复杂,沉积过程中伴生有多种砂体发育模式。巨厚的大型辫状河叠置砂体与较薄的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在纵、横向上共生,导致储层横向展布和纵向厚度变化剧烈,而埋藏深度大导致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频带窄,降低了常规储层预测的纵、横向分辨能力。提出了基于相控约束体的相控分频迭代反演方法,利用沉积和岩性信息构建模型进行正、反演研究,重构对岩性敏感的地震属性信息,建立相控约束体并实现空间上的相控建模,提高了低频模型的横向合理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分频迭代反演保护低频信息,在低信噪比、窄频带地震数据和稀疏钻井条件下,提高了中深层复杂水动力环境下多沉积类型砂体边界识别及厚度刻画的精度。  相似文献   

15.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升高,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平北地区中上始新统平湖组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显示出较大的勘探潜力。然而,该区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勘探基础薄弱,加之构造、沉积条件复杂,砂体展布规律不清,阻碍了该区的勘探进程。本文基于三维地震及钻井等资料,从构造、层序及沉积3个方面对砂体分布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认为构造古地貌及可容纳空间控制地层厚度及沉积体规模;同沉积断裂坡折带控制砂体的展布;体系域类型控制砂体的时空配置,沉积微相类型控制砂体的储集物性。综合分析控砂因素认为:断陷期的平下下段和平下上段是构造―岩性圈闭发育的主要层段,勘探方向为低位体系域控沉积断层下降盘的地势低洼汇砂区,而平中上段有利的岩性圈闭勘探区为三角洲前缘砂地比低或三角洲前端发育的潮汐砂脊带。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渤黄海120个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研究了其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与物源和水动力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类型主要有黏土质粉砂、粉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砂和砂-粉砂-黏土6种类型,以砂质粉砂和黏土质粉砂为主,整体粒度较细、分选较差,在老铁山水道、莱州湾、北黄海北部等水动力较强区域分选相对较好且沉积物粒径相对偏粗。根据沉积物粒度参数、物源、输运路径将研究区划为5个沉积区,分别为渤海湾、滦河口粉砂沉积区,黄河口、莱州湾砂质沉积区,渤海中部粉砂质沉积区,北黄海西部黏土质粉砂沉积区,北黄海北部砂质沉积区。物源和水动力条件控制了研究区沉积物粒度分布。  相似文献   

17.
研究区位于渤中凹陷与黄河口凹陷之间,其沙三段为扇三角洲沉积,而由于埋藏深、储层致密、砂体分布规律认识不清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油田的开发,因此,确定沙三段扇三角洲砂体展布规律、识别有利储层成为开发地质重点研究内容。沙三段沉积时期处于渤海湾盆地第2次裂陷作用时期,为典型的断陷湖盆,研究区沙三段层序处于湖扩体系域,靠近盆缘断裂,扇三角洲向湖盆方向发育,并随湖平面上升呈退积型沉积。本次研究参考退积型扇三角洲野外露头特征,通过井震结合,利用井位电性特征与地震同相轴对应关系及地震时频分析对扇三角洲期次进行划分;通过统计地震资料沟谷分布,对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分布及走向进行刻画,进一步根据井位砂体厚度与井距间关系式对砂体尖灭位置进行定量表征,利用以上方法将各期砂体展布情况进行描述;通过对低渗储层形成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油田沙三段有利储层进行预测,为油田下步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岩石薄片、分析化验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苏东区块山西组山1、山2段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苏东气田东北地区山西组山1、山2段发育了洪泛曲流河沉积体系,主要沉积微相有曲流河道、边滩、河漫滩、河道间等微相类型。在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区内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认为区内山2沉积期:发育曲流流河道砂体,储层以褐色含砾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细砾岩为主,并且沉积期为近物源区的冲积平原河流相沉积,受潮湿气候及弱水动力沉积环境的影响,大面积发育河漫沼泽沉积,为煤层提供了温床,纵向上形成了3~5套煤层,物源供给相对充沛,形成了一定厚度的曲流河道块状砂体沉积;山西组山1沉积期:受潮湿气候的影响,广泛发育湿地河漫湖泊、河漫滩沉积。  相似文献   

19.
重力流分支水道是下刚果盆地中新统发育的典型深水沉积单元之一.利用相干时间切片、RMS均方根振幅和3D振幅可视化等地球物理手段识别出工区内发育的深水弯曲水道,论述了复合水道砂体内部充填结构,精细刻画了深水水道砂体的内幕结构,并利用地质异常体处理与三维可视化技术相结合追踪出工区内发育的水道砂体,描述了其平面分布特征和储层特征.工区内主要发育高弯度重力流分支水道,根据深水水道充填成因分类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侵蚀充填型和侵蚀—加积型水道复合体;大型侵蚀水道内部由多期充填,主要由滑塌形成的旋转滑块和碎屑流、叠置水道及水道—天然堤沉积组成;并在三维可视化中识别出了多期水道砂体,探讨了水道砂体的地震反射特征和测井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一般采用二维数值模型和物理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对滨海核电厂的温排水影响范围进行评价,二维数值模型难以模拟近区水流和温排水的分布规律,而开展物理模型试验所需费用高、周期长。CORMIX是在浮射流理论分析和物理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开发的,对近区的稀释扩散特征模拟结果较好,且使用简单快捷、成本低。本文以我国某滨海核电厂温排水影响范围的模拟为算例,对CORMIX与二维数模、物模进行比较,结果表明,CORMIX对于近区的模拟结果优于二维数模,与物模试验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同时,本文还对CORMIX在滨海地区的适用性进行探讨,对于岸线规律、水下地形开阔的区域,CORMIX可作为温排水近区模拟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