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豫西早寒武世辛集组的一个双壳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所描述的双壳类卵形波杰特蛤(新种)Pojetaia ovata(sp.nov.)系采自河南方城杨楼辛集组上部灰岩之底部的碎屑灰岩层,位于Bergeroniellus层位之下。其时代应属早寒武世沧浪铺早期。可与澳大利亚南部产有Pojetaia runnegari Jell的地层相对比。本种是我国目前最低层位的双壳类。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宁、乌达地区石炭纪海相双壳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新省  周洪瑞 《现代地质》1994,8(4):403-412,T002
本文报道的海相双壳类化石采自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石炭纪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经研究,双壳类有13属,27种,其中某些属种为我国首次发现,并建立了3个新种:Sanguinolitesningxiaensis,Leptodesmashikongensis和Streblochondriadashitoujingouensis本文采取将石炭系二分方案.研究区上石炭统下部(靖远组和羊虎沟组)海相双壳类特别丰富,有10属21种.这一双壳类组合与西欧和北美同期(纳缪尔一维斯发期;宾夕法尼亚的早期)的双壳类面貌相似,与国内山西太原同期的动物群差别很大,而与甘肃靖远和河南固始等地的动物群关系密切,这对恢复当时的古地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双壳类的地质时代延限,前人认为是从奥陶纪或中寒武世至现代。Barrande 和Walcott 将纽约州早寒武世的Fordilla troyensisModioloides prisca等属种作为双壳类描述,但Ulrich和Bassler认为该属种是节肢动物门的甲壳类,而非软体动物门的瓣鳃类(双壳类)。  相似文献   

4.
唐古拉山北坡雁石坪群巴柔期双壳类动物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阴家润 《地质论评》1988,34(5):439-447
最近对唐古拉山北坡地层和双壳类化石的研究表明,该区有确凿的侏罗纪巴柔期双壳类动物群。可以认为侏罗纪海侵在巴柔期首次侵入羌塘地区的大部区域。在该区华南常见的侏罗纪淡水双壳类Psilunio-Cunepsis-Lamorotula(Eolamprotulu)动物群之上、下层位均获得丰富的海相巴柔期双壳类为佐证。唐古拉山地区巴柔晚期的双壳类和西藏东部,云南以及缅甸等地双壳类相比,显示出强烈的地方性色彩,和西藏南部同期双壳类动物群相比较却有较大差异。本文描述9属10种,其中大多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唐古拉山北坡侏罗纪双壳类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唐古拉山地区侏罗系发育良好,是国内侏罗纪双壳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本文描述其中的8属17种,大多数为国内首次报道的种。由于唐古拉山地区在侏罗纪时正好位于东亚分区(East Asian province)、埃塞俄比亚分区(Ethiopian province)和欧洲分区(European province)3个不同的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接合处,因此本区双壳类显示出一定的混生色彩,具有上述各区的一些特征属或种。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自唐古拉山向东南方向,包括西藏东部、云南、缅甸及泰国的侏罗系中,双壳类动物群含有大量的共同分子,并形成特殊的地方性生物群,考虑到侏罗纪古板块的构造格局,对上述特提斯北岸东缘进行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建立侏罗纪的一个新的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  相似文献   

6.
文章报道四咱天全沙坪、芦山双石、宝兴灵关等地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中丰富的双壳类动物群,建立了一个以Yunnanophorus-Permophorus-Weiyuanella为特征分子的组合带,分析了双壳类化石组合特征,描述双壳类化石5新种。它的研究对四川盆地西部和西北部须家河组地层的划分和邻区对比以及古地理概况和煤地层的认识,提供了新的素材。  相似文献   

7.
为了建立早-中三叠世双壳类的残存-复苏模式及深入探讨双壳类迟缓复苏的原因,对全球范围内该时期双壳类属的 时限分布进行了统计.总体来看,3个亚纲(Pteriomorphia、Palaeotaxodont和Heteroconchia亚纲)和5种生活方式(外栖活动 类、外栖固着类、半内栖类、内栖浅掘穴类和内栖深掘穴类)的双壳类均展示出了一致的规律,属级分异度直到中三叠世Anisian 期才恢复到晚二叠世末生物大灭绝之前的水平.二叠纪残存类型在早-中三叠世双壳类中所占的比例逐步降低,从占过 渡层的77.3%降低到了中三叠世Anisian期的33.7%,指示双壳类的缓慢复苏过程.而在整个早三叠世的漫长复苏期中,双壳 类仅遭受背景灭绝,表明双壳类的迟缓复苏受限于长时期的高压环境,随着海洋环境的逐步好转,才逐渐出现新的类型.   相似文献   

8.
贵州关岭生物群双壳类化石的古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描述了采集于贵州关岭生物群中4种双壳类化石,即顾氏海燕蛤HalobiakuiChen,平脊海燕蛤HalobiaplanicostaYinetHsü,斜锉蛤未定种Plagiostomasp.和麻生海扇未定种Asoellasp.。标本保存良好,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早—中期。依据双壳类化石的古生态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指出在卡尼期早—中期,由于大量淡水的注入,关岭地区海水发生间歇性缺氧(或贫氧)事件,从而导致浮游或假浮游类型为主的双壳类化石的灭亡。  相似文献   

9.
研究区属北羌塘盆地,上三叠统巴贡组呈NW向带状分布于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南北两侧(以往南部称土门格拉组),夹于金沙江缝合带南侧和中央隆起带之间,南部土门格拉一带产Cardium(Tulongocardium)martini-Trigonia(Kumatrigonia)huhxilensis组合,北部雀莫错一带产Halobia superbescens-Halobia disperseinsecta组合和Amonotis togtonheensis-Cardium(Tulongocardium)xizangensis组合,反映的地质时代为诺利期,但南北部双壳类组合优势种明显不同。本文从物源区、沉积岩石类型及其组合、高频旋回沉积和古盐度、古水深、古气候及岩石地球化学和古生物特征角度,探讨南北巴贡组沉积古地理格局和双壳类组合的古生态,提出南部双壳类组合生活在盐度较低、氧化、干热、弱碱性浅水环境并繁盛于海泛晚期-海退期层位中,陆源物质供应充分而物种分异度不高;北部双壳类生活在盐度稍高、弱还原、温暖潮湿的较深水环境并繁盛于海侵-高水位期层位中,生物群面貌上的差异是同一地质时期南北不同的沉积环境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遵义地区位于扬子板块上扬子台地中部,下、中三叠统发育良好,夜郎组、茅草铺组、松子坎组及狮子山组地层出露齐全。其中遵义巷口剖面是扬子台地区的经典下-中三叠统地层剖面之一,其产双壳类化石尤为丰富,是该沉积相区生物地层和生态系演化研究的关键剖面。迄今已发现双壳类15属55种(亚种)(本次研究鉴定出12属35种),多数属为世界性的分布类型,由下向上可划分出6个双壳类化石带:Pteriaussurica varibilis-Eumorphotis venetiana组合带,Claraiaconcentrica-Claraia wangi组合带,Eumorphotis multiformis顶峰带,Entolium discites microtis顶峰带,Myophoria(Costatoria)goldfussi mansuyi-Asoellaillyrica组合带和Plagiostoma radiata-Palaeoli ma subcostata组合带。其双壳类生态类群的演变与华南其他地区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李儒峰  门凤岐 《现代地质》1995,9(1):11-17,T001
本文记述了采自山东淄博地区晚石炭世太原组双壳类化石15属28种,讨论了化石组合特征.在研究双壳类动物群的基础上,划分了3个动物群落,即:Acanthopecten群落、Palacolima群落和Aitartella群落,并对各群落的生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泥盆纪双壳类分布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泥盆纪双壳类动物群的研究,开始较晚,直到七十年代早期,才描述发表了不到十种。后来,广大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先后在全国各地泥盆系中,采集了大量双壳类化石,在华南和西南地区,双壳类已被证实是泥盆系的主要门类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知的泥盆纪双壳类达40余属,200余种。现将中国泥盆系双壳类的分布概况,作一简单介绍。 中国泥盆系双壳类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从地理上看,凡发育浅海、滨海相泥盆系的  相似文献   

13.
唐古拉山地区侏罗系发育良好,是国内侏罗纪双壳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本文描述其中的8属17种,大多数为国内首次报道的种。由于唐古拉山地区在侏罗纪时正好位于东亚分区(East Asian province)、埃塞俄比亚分区(Ethiopian province)和欧洲分区(European province)3个不同的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接合处,因此本区双壳类显示出一定的混生色彩,具有上述各区的一些特征属或种。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自唐古拉山向东南方向,包括西藏东部、云南、缅甸及泰国的侏罗系中,双壳类动物群含有大量的共同分子,并形成特殊的地方性生物群,考虑到侏罗纪古板块的构造格局,对上述特提斯北岸东缘进行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建立侏罗纪的一个新的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  相似文献   

14.
古—中生代之交,伴随着显生宙历史上最大的生物灭绝,发生了最大的一次生态系结构变革,软体动物双壳类取代了腕足类在底栖生态系中的主导地位。以中国南方为代表的特提斯地区晚二叠世末至早三叠世良好的地层记录和丰富的双壳类化石材料为该时期双壳类及底栖生态系的演化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通过系统收集和整理全球范围内该时期各地区有关双壳类的研究资料及主要成果,建立各个地区双壳类带的对比关系,并对30年来的双壳类生物地层工作做了简要的总结。从分异度和生态特征等角度来说,双壳类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危机中表现出了中等程度的灭绝,并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迟缓复苏后,于早三叠世Spathian期进入了一个较快速的复苏阶段,但是直到中三叠世安尼期才真正进入快速分异辐射。在这漫长的复苏过程中,以Claraia和Eumorphotis等为代表的双壳类属种广泛分布于各种相区,这些分子的繁盛与消亡过程和机制仍需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近百年来,中国化石双壳类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基础资料的积累到向基础理论方向发展和关门自守到走向世界的过程,逐渐摆脱了“标准化石”和从属地位,走上古生物学发展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我国几代双壳类古生物学工作者们的努力,中国各地质时期的双壳类组成总貌和双壳类化石的层序地层学已经得到揭示和确定,双壳类的起源、演化、埋葬、古生态和古生物地理学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研究或探讨。双壳类古生物学已经并正在积极而有效地指导或支持地质生产。顾知微院士是我国化石双壳类学科最重要的承传和奠基人。  相似文献   

16.
四川北部广元地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产出丰富的双壳类遗迹化石,但尚未开展过系统的遗迹学工作,也未进行过行为学与古生态学分析。文中针对四川广元马家剖面平驿铺组中部地层开展沉积学和系统遗迹学研究,在陆棚至近滨带下部沉积中共识别出3个属种的双壳类遗迹化石,包括Lockeia siliquaria,Protovirgularia rugosa,Ptychoplasma vagans,以及其他无脊椎动物门类遗迹化石Cruziana problematica,Dimorphichnus isp.,Lophoctenium isp.等。对双壳类遗迹化石的出现方式、形态以及保存特征的分析表明,平驿铺组中部曾出现过2种类型的双壳类,分属具分叉足(原鳃目)和楔状足的类群。原鳃目分布于过渡带和陆棚区,营沉积物摄食生活;受高能事件或沉积物掩埋影响,它们由停息状态变为“逃逸”状态的行为产生了Pro.rugosa。具楔状足的双壳类依生态类型可分为2类:在过渡带与陆棚区,漫游的、营沉积物摄食的类型产生了Pty.vagans;而在近滨下部,滤食性双壳类居群则在不同期次高能事件的间隙对沉积物进行大规模殖居,产生了L.sil...  相似文献   

17.
文章简述了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的双壳类化石组合特征,描述了1新种(Claraiajiangyouensis)和1新亚种(Claraiasongpanensismagnus),划分出两个双壳类化石带(Pseudoclaraiawangi带和Eumorphotismultiformis-Claraiaaurita-Claraiastachei带)刊出了主要化石图版。  相似文献   

18.
对在贵州省罗甸县边阳镇中三叠统拉丁阶边阳组发现的管状遗迹化石Tisoa作了首次报道,建立一个新遗迹种,根据其特征分析,该类遗迹化石是滤食性双壳类挖掘的潜穴被充填后形成。潜穴管中的两个空管道为双壳类进出水管。此遗迹化石为“浅水型”,是在广海陆棚深水环境下沉积的。  相似文献   

19.
海生双壳类的古温度标志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大量的双壳类分类学、古生物地理学资料为基础,从双壳类分异度、动物群组成、壳体特征,生态特征和壳质五个方面论述了双壳类的古温度标志特征。  相似文献   

20.
九种现代双壳类壳体物相组成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对黄东海常见的9种现代双壳类壳体进行了物相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双壳类壳体分别属于三种类型,即文石质壳、方解石质壳、文石+方解石混合质壳。其中,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中国蛤蜊(Mactrachinensis)、四角蛤蜊(Mactraveneriformis)、薄片镜蛤(Dosinialaminata)、毛蚶(Scapharcasubcrenata)属于文石质壳,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中国不等蛤(Anomiachinensis)、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eus)属于方解石质壳,紫贻贝(Mytilusedulis)属于文石+方解石质的混合质壳;双壳类壳体物相组成与其生活方式有着一定的联系,营底栖埋入式生活者趋于形成文石质壳,底栖固着生活方式者趋于形成方解石质壳或混合质壳;不同大小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的物相组成上几乎没有差别,表明其壳体物相组成不受生命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