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分别于1986年12月和1985年3月1日—1987年3月1日在海州湾进行了波浪和含沙量观测,运用所获资料以及本区长期水文、地形资料,采用流体力学、沉积学和泥沙运动力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了海州湾淤泥质海滩剖面堆积过程的二维计算模式。结果表明,在堆积型淤泥质海滩,由于浮泥的经常性存在,使波浪急剧衰减,其对岸滩的作用甚为微弱,潮流成为塑造淤泥质海滩的主要动力,岸滩在淤涨过程中,在平均高潮位厂沿和平均低潮位附近出现两个凸点,上一个凸点外推速率大于下一个凸点,潮下带变化缓慢。  相似文献   

2.
分别于1986年12月和1985年3月1日-1987年3月1日在海州湾进行了波浪和含沙量观测。运用所获资料以及本区长期水文、地形资料,采用流和学、沉积学和泥沙运动力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了海州湾淤泥质海滩剖面堆积过程的二维计算模式。结果表明,在堆积型淤泥质海滩,由于浮泥的经常性存在,使波浪急剧衰减,其对岸滩的作用甚为微弱,潮流成为塑造淤泥质海滩的主要动力,岸滩在淤涨过程中,在平均高潮位下沿和平均  相似文献   

3.
我国淤泥质海岸侵蚀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淤泥质海岸侵蚀研究的新进展,着重对现代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与杭州湾北岸以及苏北废黄河三角洲的侵蚀状况、机理、模式模型、灾害评价及防护对策等进行了综述,展望了今后我国淤泥质海岸侵蚀研究的主要内容,即加强对非周期性事件的野外现场观测及作用评估,加强侵蚀因素的定量研究,提高岸线判别精度,完善并推广数值计算模式模型,加强侵蚀灾害的综合评价等。  相似文献   

4.
连云港新建吹泥站工程为淤泥质海滩演变提供了研究实例。观测表明,波浪是造成淤泥质岸滩冲刷的主要动力,而潮流的扩散是泥沙运移的主要动力。海滩演变主要发生在经常性破波作用范围(-3m等深线)以内。淤泥质岸滩剖面的变化与近岸泥沙供应及横向水动力强度分布有关,后者用波浪和潮流底切力表达。本文对此作了定性分析并对海滩冲淤进行了计算,结果与吹泥条件下海滩演变的观测一致。  相似文献   

5.
本部分则从淤泥质岸滩沉积物的水动力学特征出发,论述了不同状态的泥沙的不同运动规律,给出了两种不同岸段的近岸含沙量和岸滩冲淤率的横向分布的定量表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侵蚀和堆积岸滩剖面的演变模式,并与实际观测资料进行验证,最后还对岸滩冲淤转化的条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部分则从淤泥质岸滩沉积物的水动力学特征出发,论述了不同状态的泥沙的不同运动规律,给出了两种不同岸段的近岸含沙量和岸滩冲淤率的横向分布的定量表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侵蚀和堆积岸滩剖面的演变模式,并与实际观测资料进行验证,最后还对岸滩冲淤转化的条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淤泥质海岸的沉积和砂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淤泥质海岸长达2000公里,是世界淤泥质海岸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是认识世界该类海岸沉积规律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淤泥质海岸的研究能为古代同类沉积体系提供对比模式,预测若干沉积矿产的分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根据多年野外工作成果而写成,旨在对我国淤泥质海岸沉积的几个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波浪和潮汐作用下的海滩剖面动态变化过程是海岸演变及沿海防护工程设计与旅游资源规划的核心内容。本文以广西钦州湾沙井半岛人工海滩为研究区, 基于GPS-RTK采集的2018年1月—2019年12月的逐月剖面高程实测数据, 通过分析剖面冲淤和单宽体积变化, 利用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函数揭示剖面的高程变化模式, 进而探讨海滩剖面的动态演变过程。研究的主要结果表明: 1) 在观测期间, 人工海滩剖面的冲淤情况整体展现出冬春季淤积、夏秋季侵蚀的变化特征; 2) 人工海滩剖面因泥沙横向输移而导致不同横向分带的单宽体积变化趋势呈差异性, 不同横向分带具有侵蚀与淤积交替出现的情况; 3) 人工海滩剖面的变化模式可划分为由强降雨及台风导致剖面高程明显降低的主要模式、波潮影响下的剖面高程经历强降雨及台风后逐渐淤积和恢复的次要模式、波浪破碎形成卷流引起滩面冲淤变化的其他模式。  相似文献   

9.
淤泥质海岸潮间浅滩的形成和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产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发展,迫切需要了解淤泥质海岸的某本情况及其演变规律。但是,由于观测工作的困难,资料积累有限,再加淤泥质海岸的形成和演变极为复杂,因而至今尚无完整的理论,以作实际工作的指导。所以加强对该类海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港湾淤泥质海岸的岸线变化数值模拟和平衡岸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邱建立 《海洋与湖沼》1991,22(4):369-376
本文对岸线变化模拟和岸弧分析的现有方法,作了沿岸输沙方程和海岸剖面厚度等特征要素取值方面的修正,使其适用于港湾淤泥质海岸的岸线形态与动态研究;并以舟山岛野鸭山岸段和北仑地区岸段的研究为例,证明了用修正方法预测岸线变化和对比岸弧轮廓的有效性;解释了淤泥质海岸平衡岸弧的成因;还为当地海岸规划与工程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岸线动态数据。  相似文献   

11.
海滩的演变特征是海岸地形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基于在海口湾假日海滩连续33d的地形剖面观测数据和台风前后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数据, 分析了海口湾中间岸段海滩剖面及沉积物变化特征。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 得出观测期间海口湾海滩有4个主要模态, 分别对应于涌浪对海滩的建设过程、当地风浪对海滩的侵蚀过程、台风对海滩的侵蚀过程和海滩特征地形的调整过程。研究结果表明: 涌浪和风浪对海滩剖面的作用受到了潮位调制的影响; 海口湾海滩显示出遮蔽型海滩变化特征; 沉积物粒度参数对海滩变化反应敏感, 可以提供丰富的海滩演变信息。  相似文献   

12.
淤泥质、粉沙质及沙质海岸航道回淤统一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淤泥质海岸航道回淤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了拓展研究,使之统一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粉沙质海岸及沙质海岸。主要研究内容有,在波浪和潮流综合作用下挟沙力含沙量研究中引入了特定的泥沙因子F1/F,从而挟沙力含沙量公式不仅适用于淤泥质泥沙,也适用于非淤泥质泥沙;在动力因素方面,除了一般寻常潮和波浪动力外,进一步考虑了风暴潮和破波的巨大掀沙能力造成航道骤淤的可能性。并结合连云港30万吨级主航道扩建及徐圩港区10万吨级航道的回淤问题(包括骤淤可能性问题),京唐港外航道和黄骅港外航道的骤淤问题,进行预测计算及校验计算,结果都是良好的。此外,对杭州湾强潮和涌潮情况下的挟沙力含沙量也进行了校验计算,结果也非常满意。  相似文献   

13.
连云港海峡西口外淤泥海滩演变的随机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试用统计学方法对淤泥海滩演变进行随机模拟,研究区域位于江苏连云港海峡西口外淤泥海滩。 一、方差分析 近年来,随着连云港港口的大规模扩建,需要处理开挖及疏浚泥土日增。例如,自1983年起,邻近连云港海峡西口的大路口吹泥站每年向海中排放180—350万m~3的疏浚  相似文献   

14.
由河海大学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合作开展的淤泥质海岸研究,历时五个寒暑,取得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初步了解到淤泥质岸滩在海岸动力因素作用下的岸线演变、泥沙运动规律等。这对于开发我国海岸带及滩涂资源,开展河口整治、港口建设,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大陆特有的西高东低的自然地理特点,大大小小的江河汇入大海,每年约有20亿吨泥沙随之进入沿海,首先淤积在河口,形成淤积型海岸。因淤泥质海岸的泥沙颗粒  相似文献   

15.
以多期地形图、海图, 多时相航空影像图、卫星遥感数据, 多年实测数据为主要数据源, 综合运用GIS 软件室内判读与野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技术方法, 系统分析了人工干预下河北省淤泥质海岸岸线近50 a(1956~2006 年)来演变过程、动因, 深入探讨了海岸岸线演变特征及其对周边岸滩产生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 河北省淤泥...  相似文献   

16.
为全面剖析淤泥质潮滩变化规律及演变特征,运用修改后的输沙公式建立了淤泥质潮滩演变数值模型。经2000,2007年野外实测数据验证,表明该模型各参数设置准确,较真实地反演了滩涂剖面变化过程,可用于淤泥质潮滩的模拟计算。根据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987-2010年河北省沧州市淤泥质潮滩坡度不断增大,但增长速率变化不大,为0.002×10-3。0 m等深线上部坡度逐渐变缓,年均降低0.021×10-3;下部坡度不断变陡,年均增长0.022×10-3。研究区潮滩未达平衡状态,其坡度将进一步变陡。该输沙模型及研究结论对淤泥质潮滩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为其科学开发管理提供实际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江苏淤泥质海岸海岸线分形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晓华  查勇 《海洋科学》2002,26(9):70-73
结合国内外分形研究进展,系统探讨了江苏淤泥质海岸海岸线的分形机理问题,指出;江苏海岸的形成受到了构造和河流泥沙淤积的双重作用,而海岸线的走向则受到了构造,河流淤积,滩面物质组成与沿海黄海沿岸流的共同作用;另外,江苏海岸线分维的变化与海岸的淤积和侵蚀有着必然的联系;再者,江苏海岸物质组成具有分形性质,这是江苏海岸线具有分形性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冰后期以来北黄海淤泥质海岸变迁及海岸地貌的形成和滩涂的自然分带。讨论了北黄海淤泥质海岸滩涂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冰后期以来北黄海淤泥质海岸变迁及海岸地貌的形成和滩涂的自然分带,讨论了北黄海淤泥质海岸滩涂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论述了促淤工程在沙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的不同淤积形态,然后根据淤泥质海岸细颗粒泥沙的悬移、沉降特性,提出了淤泥质海岸促淤工程的淤积计算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在定性上可以解释很多自然现象,而且在定量上也得到了实际工程的初步检验,本方法对淤泥质海岸的海涂围垦和保滩促淤工程设施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