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生物礁为南海周边区域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本次基于XK-1井岩心及薄片中主要造礁生物种类、数量、分布规律与生态特征的分析,开展了西沙地区中新世以来碳酸盐岩-生物礁演化过程的研究,并推测了盆地内生物礁的发育特征。研究认为西沙地区中新世以来主要发育珊瑚、钙藻及苔藓虫三类造礁生物,同时,根据其分布特征,结合建立的礁、滩复合体沉积模式将XK-1井中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划分为13个演化阶段。提出伴随着海平面的上升,造礁生物有从珊瑚逐渐向钙藻及苔藓虫演变的趋势,而伴随着海平面的下降,造礁生物又从钙藻和苔藓虫逐渐向珊瑚演变。明确了该区中新世以来发育早中新世三亚组一段沉积时期、晚中新统黄流组沉积时期、上新统莺歌海组沉积晚期至第四纪乐东组沉积时期3个主要造礁期和早中新世三亚组二段沉积早期、中中新世梅山组沉积中期2个次要造礁期。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对香港和珠江口水域调查所获的500多份苔藓虫标本进行鉴定研究,报道了唇口目4科6个新种。  相似文献   

3.
中国首次南大洋考察,自1984年12月至1985年2月在南极半岛西北部海域,即南纬61°11′-66°49′,西经55°06′-69°19′,包括南设得兰群岛周围海域和阿德莱德岛西北海域,进行了底栖生物调查,共获得大约500号苔藓虫样品;大部分样品是由底拖网(三角网)获得的定性标本,少数为大洋采泥器(0.25㎡)获得的定量标本。 本文系根据此次考察获得的420多号唇口类苔藓虫标本系统研究整理而成。在所获样品中仅有78号样品属于栉口目和环口目,约有25种,将另行研究发表。 中国首次南大洋考察所获得的唇口类苔藓虫按群体形态可分为10个类型(colonial types, zoarial types): I. 被覆型(encrusting),共22种;II.分胞型(celleporiform),共5种;III.藻苔虫型(flustriform),共7种;IV.草苔虫型(buguliform),共19 种;V.壳苔虫型(eschoriform),仅1种; VI.索带苔虫型(vinculariform),共六种; VII. 胞苔虫型(cellariiform),共16种;VIII.网孔苔虫型(reteporiform),共8种; IX.链胞苔虫型(catenicelliform),仅1种;X.角胞苔虫型(adeoniform),共有11种。现有标本仅Smittina obicullata 群体属壳苔虫型。有的种,如被覆类型的 Osthimosia eatonensis 和 Arachnopusia monoceros,有时也能形成单层管状群体绕圆柱形基质生长。按群体生长方式可分为被覆型(encrusting type)和直立型(erect type)两类,但某些群体介于中间状态,如壳苔虫型、索苔虫型、角胞苔虫型和网孔苔虫型的某些种类,其群体最始端部分被覆在基质上,而群体绝大部分则脱离基质直立生长,其生长方式属于被覆—直立(亚直立)型。从表1可知,现有种类群体绝大多数系直立型(59种);完全被覆型的种类只有19种,匍匐(松散被覆)的种类2种,被覆一直立(或亚直立)的种类16种。  相似文献   

4.
南黄海北部海域多毛类环节动物生态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黄海多毛类环节动物的生态学研究,过去曾做了许多工作,但多限于北黄海和沿岸潮间带区域。我们于1975和1976两年分别在南黄海北部海域进行了36个站的底栖动物采样(图1)。共获得多毛类环虫标本1600号,约占采泥样品的50%。经整理、鉴定为86种,其中有一新属和8个新种。  相似文献   

5.
拟小孔苔虫属Microporella和斑孔苔虫属Fenestrulina均隶于唇口目Cheilostomida有囊亚目Ascophorina皮壳次目 Lepraliomorpha裂孔超科Schizoporelloidea拟小孔苔虫科Microporellidae。这两个属的主要区别在于:拟小孔苔虫属具有鸟头体,而斑孔苔虫属无鸟头体。我们在研究中国沿岸水域养殖贝类及其养殖笼网的污损苔虫时发现,中国一些学者以前所报道的“纤毛拟小孔苔虫”并非 Pallas(1766)所鉴定的种,而是包括不同于纤毛拟小孔苔虫Microporella ciliata Pallas,1766的5个不同的独立种,即本文所描述的拟小孔苔虫属的5个新种:空穴拟小孔苔虫 Microporella vacuatus sp.nov.、小筛网拟小孔苔虫Microporella cribellata sp.nov.、无齿拟小孔苔虫Microporella inermis sp.nov.、异北方拟小孔苔虫 Microporella antiborealis sp.nov.和项链拟小孔苔虫 Microporella monilifera sp.nov.。这5个新种与纤毛拟小孔苔虫的主要区别是:5新种的口刺为2~6根,除无齿拟小孔苔虫的口上卵胞仅具一列边缘孔外,其他4新种卵胞前表面还有分散的穿孔;而纤毛拟小孔苔虫的口刺为6根,口上卵胞细颗粒状,无穿孔。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前人所定名为“马氏斑孔苔虫”的种并非 Audouin(1826)所描述的种,而是4种不同于马氏斑孔苔虫 Fenestrulina mallusii Audouin,1826的独立种,其中两种不属于污损苔虫的范畴,另外的两种即本文所描述的斑孔苔虫属的两新种,即中华斑孔苔虫Fenestrulina Sinica sp.nov.和东方斑孔苔虫Fenestrulina orientalis sp.nov.。这两个新种与马氏斑孔苔虫的主要区别在于:两新种口刺均为4~6根,受孕个虫有2根裸露的口刺;而马氏斑孔苔虫的口刺为2~3根,受孕个虫无裸露的口刺。  相似文献   

6.
南海北部近海污损苔藓虫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南海北部近海海区污损性苔藓虫的组成及其分布.采集的苔藓虫共有34种,隶属于23属22科,浮标上24种苔藓虫,大多数附着于深水层的水泥沉块上.平台上13种苔藓虫,主要种类是误名裂孔苔虫、萨氏膜孔苔虫.文中讨论了污损性苔藓虫的水深分布、幼虫的附着行为和幼虫类型.  相似文献   

7.
在流沙湾湾口设置双桩张纲张网对海湾游泳动物进行16次采样调查,结果表明:流沙湾有游泳动物161种,隶属3纲13目55科,其中:鱼类9目43科100种,虾类2目5科32种,蟹类1目4科20种,头足类2目3科9种,鱼类种类8月初最多,1月初最少;虾类种类10月底最多,1月底最少;蟹类种类8月初最多。16次采样共捕获虾类604121尾,1024kg;鱼类201339尾,1344.7kg;蟹类15115尾,49.5kg;头足类947尾,9.9kg。游泳动物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4月底、5月初和8月底,最低值出现在1月底和12月底。游泳动物优势种依次为刀额新对虾、沙栖新对虾、多鳞鱚、近缘新对虾、短棘银鲈、孔鰕虎鱼、中型新对虾、短吻鲾、刀额仿对虾、黑鳃梅童鱼、角突仿对虾、东方箬鳎、黄斑蓝子鱼和银光梭子蟹。流沙湾游泳动物丰富度指数变化较大,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值、均匀度值变化不大。流沙湾游泳动物的种群变动和水温关系密切,在水温29—32°C时的种群生物量最大。  相似文献   

8.
苔藓动物的群体是由生理上互相连系、以无性繁殖方法复制的称之为个虫的成员组成。幼虫变态后,绝大多数苔藓虫形成构成群体基础的单一个虫,称为初虫,这些单一的初虫通常为一摄食个虫,有时则为形态多样的无摄食功能的空个虫;另一些幼虫变态后则形成2个、3个或5个个虫,称之为初虫群,初虫群的每一个体均为摄食个虫。绝大多数苔藓虫群体都由单一的初虫或初虫群以无性出芽而成,只有极少数苔藓虫群体由休眠芽产生或由裂殖方式产生。按照苔藓动物学关于群体性质的一般概念,每一群体由若干类型的个虫和多个虫部分构成,而某些群体还包括个虫外部分。个虫是无性繁殖产生、分别执行如摄食、生殖、支撑、保护等主要生理或结构功能的自然连系的形态单位。多个虫部分包括既存个虫界限外面生长的连续体壁层及其包裹的体腔,随着群体发育,它们便成为个虫之一部分。个虫外部分在群体整个生命期间都位于个虫界限之外,包括体壁(有骨骼层或无骨骼层)、非体壁之一部分的骨骼以及相邻的体腔。群体是一个可与单体动物相比拟而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完整生命机体,一般说来,群体是均匀一致的。组成群体的成员除初虫或初虫群是以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外,所有其他部分都是由细胞生理上连续的有丝分裂和非细胞部分的分泌作用产生的。如果假定它们的基因是均匀性的,那么就可以说在一群体内的个虫在形态上是同一的,然而一苔藓动物群体内的个虫在某些特征上通常是不同的。一群体内表征上不同的个虫表达了那些未必反映基因差异的形态变异,任一群体所显示的这种非遗传变异都可归于下述诱发群体内形态变异的四个非遗传因素:个虫和个虫外结构的个体发育、群体发育(或群育)、多形结构和微环境。  相似文献   

9.
南海北部沿岸污损生物中的苔藓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传燕 《台湾海峡》1992,11(1):61-68
作者于1979年9月至1989年8月,先后在广东、海南及广西沿岸港湾进行污损生物和人工鱼礁附着生物周年挂板试验,并调查沿岸港湾浮标、船只、码头、水产养殖设施及其他水下设施的污损生物,获苔藓虫3871号标本,经分析鉴定为88种,隶属3目30科。它们多数是高盐暖水种和广分布种。有少数河口低盐种,遍布于中国沿岸的有26种,黄、渤海已发表的有29种,东海31种,仅南海沿岸水域28种。南海北部沿岸苔藓虫终年都能繁殖附着,附着高峰期为冬春季节的低温月份。  相似文献   

10.
刘锡兴 《海洋科学》1978,2(2):17-23
苔藓动物俗称苔藓虫,简称苔虫,是营群体生活的一类群体生物(colony organisms)。苔藓虫绝大部分生活在海水中,是海洋底栖生物的重要组成之一。生活在潮间带和潮下带的一些苔藓虫在污损生物(fouling organisms)群落演替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有的种类参与小型底栖生物(meiobenthons)的群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描述的标本系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组成的考察队在海南岛沿岸采到的。其中包括在新盈(海南岛临高县)水深5-11米的8个潮下带拖网站及海口和三亚附近的8个潮间带站。 我们采到的标本中,唇口目(Cheilostomata) 有12种,环口目(Cyclostomata)1 种,共计13种,其中6种在南中国海是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2.
异纽类纵沟纽虫科一新属新种——中华枝吻纽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左芬  曾棻 《海洋与湖沼》1985,16(4):323-336
在我国湛江市海滨发现了一种具分枝吻的纽虫,经研究认为它是异纽目(Heteronemertea)纵沟纽虫科(Lineidae)的一新属和新种,命名为中华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 sinensis)。这种纽虫的吻由一条较长的主枝和13条互生在主枝两侧的初级分枝构成;每一初级分枝按不规则二叉式连续分枝,形成2—4个末端分枝,整个吻共有52个末端分枝。背神经纤维髓在脑中部分为两枝;腹神经纤维髓内侧有一对巨型神经索细胞。本文还将这种纽虫与其他4种分枝吻纽虫在形态学上做了系统比较,并按其分类依据编出检索表。  相似文献   

13.
1985-1986年作者在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投放于胶州湾灵山岛的人工鱼礁上获得许多苔藓虫标本,从中发现了唇口目(Cheilostomata)三个新种,本文为其描述。其中刺轴缘孔苔虫(新种) Smittina spinigera sp.nov.也发现于山东半岛北岸和浙江沿岸水域。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锥头虫科环虫,虫体多细长,口前叶圆锥形、球形或平截形。围口节1-2节,皆无附肢和刚毛。吻可外翻但无附属器官。疣足双叶型,鳃有或无。刚毛简单型:毛状、钩状、叉状或矛状等。躯干部分为两部:扁平、疣足侧生的胸部和圆柱状,疣足背生的腹部,这是锥头虫类区别于其他多毛环虫的重要形态特征。 除口前叶圆钝或平截的居虫属Naineris 栖于岩岸海藻丛中外,锥头虫多建造临时性的栖管,穴居于泥沙滩。 目前,锥头虫计有两亚科14属130余种(Hartman, 1959; Fauchald, 1977)。在黄海、东海我们只记录到锥头虫亚科的种类。 本文是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采集、保存的标本进行整理的,共报道5属14种,其中9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海多穴苔虫属和格苔虫属新种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锡兴 《海洋与湖沼》1982,13(1):97-101
作者在整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收藏的苔藓虫标本中,发现无囊亚目片苔虫科(Hincksinidae)多穴苔虫属(Antropora)两个新种和三个新纪录。本文系根据1958—1962年和1975—1976年底栖生物拖网资料(共26号标本)整理写成,报告两个新种和三个中国近海的新纪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分布在山东淡水鱼苗培育池中三种介甲目甲壳动物进行了形态分类的描述。其中的东平原狭蚌虫Eoleplestheria dongpingensis SP.nov.及涛雒真渔乡蚌虫Eulimnadia taoluoensis sp.nov.系新种;另外一种是莱阳原蚌虫Eocyzicus laiyangensis Hu,1985。列表比较了两新种分别与其相近种Eoleptes—theria chinensis Daday,1923;Eulimnadia braueriana Ishikawa,1895以及E. ovata Nayar 1965的主要形态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4种离子(K 、Ca2 、Mg2 、NH4 )和五种神经递质(r-氨基丁酸,缩写为GABA、乙酰胆碱、L-多巴、多巴胺、5-羟色胺)不同浓度溶液对多室草苔虫Bugula neritina幼虫附着的影响。结果表明,10—70mmol.L-1的K 和高于10mmol.L-1的NH4 均有效地诱导幼虫附着在培养皿底部,而1—50mmol.L-1的Mg2 则明显延长幼虫的浮游时间并抑制幼虫的最终附着。Ca2 对幼虫的附着没有明显的影响。10-2mol.L-1的GABA可以诱导幼虫附着,但低于该浓度则没有明显的作用。乙酰胆碱(10-2—10-3mol.L-1)、L-多巴(10-3—10-5mol.L-1)和多巴胺(10-3—10-4mol.L-1)均诱导幼虫的附着行为,但是却不能诱导幼虫的最终附着,这可能是由于这些物质限制了幼虫的活动能力,进而降低了其在探索过程中寻找到合适基质的机率。10-3—10-5mol.L-1的5-羟色胺通过强迫幼虫维持浮游而抑制幼虫的最终附着,据此推测5-羟色胺及其衍生物应用于开发无毒型的防污漆会有良好的前景。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苔藓虫幼虫的附着机制以及开发无毒环境友好型防污物质或是人工养殖苔藓虫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由于南海的多次扩张、拉伸、消减运动,在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发生了陆架裂陷和海水入侵等地质现象,形成了海相碳酸盐岩生长发育的基础地质条件。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碳酸盐岩的发育地质背景、地质特征、发育规律、地震响应特征以及深水区灰岩发育的主控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白云深水区主要发育两种类型的碳酸盐台地;古隆起镶边台地以及火山建隆孤立台地。台地沉积主要发育在古隆起周缘、构造高部位、火山隆起周缘,并被钻井所证实。在白云深水区东沙隆起西南缘、云荔低凸起、荔湾凹陷北缘、荔湾凹陷南缘及顺鹤隆起发育典型的生物礁,钻井证实有珊瑚、红藻、苔藓虫等造礁生物。生物礁地震特征具有强的连续反射顶、底界面,丘状反射外形,内部结构或空白、或杂乱,具有前积、加积、退积等层序结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胁迫加剧了珊瑚礁白化事件的发生;其中,海水酸化和Cu2+污染已成为部分礁区面临的主要胁迫因子。本研究设置两个pH水平(pH 8.1和pH 7.6)和两个Cu2+水平(4.25 μg/L和16.47 μg/L)的暴露实验,以探讨海水酸化和Cu2+污染短期暴露对虫黄藻Cladocopium goreaui营养同化、能量消耗和能量分配的影响。结果发现,短期海水酸化暴露能够增加虫黄藻的营养同化(糖类和蛋白质含量增加),同时显著减少了虫黄藻的能量消耗,进而增加了虫黄藻细胞内的能量分配比例;然而,单独Cu2+暴露显著增加了虫黄藻的能量消耗,进而降低了虫黄藻细胞内的能量分配比例;此外,与单独Cu2+暴露相比,海水酸化和Cu2+复合暴露促进了虫黄藻的营养同化和能量分配。综上,本研究表明,礁区海水酸化和Cu2+污染能够对虫黄藻的营养代谢和能量分配带来负面影响,长期持续暴露可能会对其生长和繁殖构成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20.
线粒体基因组的获得传统上通常是采取长PCR结合鸟枪法或步移法测序。近年来新一代测序技术蓬勃发展,以454,Solexa和SOLiD测序平台为代表。应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Solexa)并结合巢式PCR扩增,完成了大室别藻苔虫(Membranipora grandicella)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大室别藻苔虫线粒体基因组是目前国际上获得的第一条苔藓动物软壁亚目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基因组全长为15861 bp,比已完成的4种苔藓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略大。大室别藻苔虫线粒体基因组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20个转运RNA基因。通过与已测得的苔藓动物进行比较,发现目前已完成的5个苔藓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列顺序显著不同。苔藓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排列的比较,今后可能会成为探讨该类群系统演化关系的重要信息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