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笔者近年来在准噶尔盆地的札依尔山、哈拉阿拉特山、北天山及博格达山晚古生代地层中发现了14种遗迹化石属。它们的产出常与浊流沉积有关。长期以来,人们对上述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一直认为属浅海—海陆交互环境,而对其中的遗迹化石研究甚少。因此,笔者这一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陆相沉积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陆相沉积占据了较长的时期,基于现代沉积学理论和层序地层学思想,本文从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的沉积特点出发,建立一套比较切合实际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研究了该区晚古生代陆相沉积层序地层学,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盆地沉积作用和构造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3.
北山成矿带金矿床(点)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田争亮  吴锡丹 《新疆地质》2001,19(2):127-129,141
北山成矿带位于克拉麦里、天山和阿尔金山三个褶皱带的构造交汇部位。金矿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个构造带内,受EW向构造破碎蚀变带控制,产于华力西中、晚期酸性侵入体的内、外接触带上。金矿对地层的选择性十分明显,主要为前寒武纪的变质岩和晚古生代的中-酸性火山岩,次为早古生代的深变质岩。根据金矿床(点)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分布规律,指出了北山地区金矿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北山造山带是研究中亚造山带时空演化的重要地区,也是天山造山带与兴蒙造山带对接的关键地区。长期以来,由于工作条件的制约,该地区研究程度相对薄弱,晚古生代地层格架混乱且矛盾。根据近年来在该地区完成的1∶5万区调成果,通过晚古生代地层的区域分布、物质组成、时代归属等方面的系统梳理,并结合构造-岩浆配置和造山带结构的认识,重新建立了内蒙古北山地区黑鹰山地层分区晚古生代地层格架。重新划分和厘定出志留纪—泥盆纪雀儿山群红尖山组、碎石山组、清河沟组和圆锥山组,石炭纪绿条山组、白山组及二叠纪双堡塘组、金塔组,明确了雀儿山群为雀儿山陆缘弧环境形成的火山-沉积组合,包括晚志留世—中泥盆世红尖山组岛弧火山岩和碎石山组-清河沟组弧内盆地碎屑岩组合,以及晚泥盆世圆锥山组岛弧火山岩组合;石炭纪绿条山组、白山组形成于沟-弧-盆体系中,以红石山-百合山结合带为界南北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绿条山组北区为低成熟度的弧间盆地北缘滨浅海碎屑岩沉积,南区为成熟度较高的弧间盆地南缘滨浅海-半深海碎屑岩沉积;白山组北区为晚石炭世继承岛弧火山组合,南区为石炭纪陆缘弧火山组合。双堡塘组和金塔组为后碰撞-碰撞后的裂谷盆地沉积,具有下部碎屑岩、上部火山岩的二元结构,化石组合指示其时代为早—中二叠世。  相似文献   

5.
西南天山构造地层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高俊  肖序常 《地层学杂志》1995,19(2):122-128
西南天山造山带可划分为伊犁中天山、中天山南缘、南天山和塔里木4个构造地层区。伊犁中天山区出露早元古代变质结晶基底及晚期地台型稳定盖层。中天山南缘区产出一套早古生代变质俯冲杂岩。南天山区早古生代为陆坡、陆棚相被动陆缘沉积,晚古生代发育洋壳建造。塔里木区北部出露中晚元古代“优地槽建造”的变质结晶基底和早震旦世后稳定盖层。  相似文献   

6.
甘肃北山窑洞努如地区分布着一套浅变质陆源碎屑岩夹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石英岩的组合,前人1:25万马鬃山幅区调报告中命名为窑洞努如岩片,是一个非正式地层单位,时代确定为中晚奥陶世。本文在浅析该岩片的岩石组合、沉积层序及沉积环境的基础上,经同位素测年、微古植物化石等年代学研究,将其时代厘定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这对研究北山地区早古生代地层及构造演化有重要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南蒙古戈壁天山地区哈拉莫里特锡钨矿强烈云英岩化花岗岩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分析,得到其侵位年龄为(214±3)Ma,表明该锡钨矿形成于早中生代三叠纪。结合已有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出中国北山地区存在2期钨锡成矿事件,即晚古生代泥盆纪和早中生代三叠纪。蒙古戈壁天山地区哈拉莫里特钨锡矿成矿时间与北山地区第二期钨锡成矿事件发生的时间相一致。根据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时、空演化的耦合关系,提出中国北山与蒙古戈壁天山地区发育的2期钨锡成矿作用均形成于碰撞-碰撞后的构造背景,其中前者与敦煌地块和北山地块在早古生代末的碰撞事件有关,而后者则可能与古亚洲洋的最后闭合的造山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桂西晚古生代深水沉积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桂西地区基础地质研究的重要进展。阐述了桂西晚古生代深水沉积的分布特征,简介了深水相地层序列并对桂西晚古生代的构造沉积背景作了新的解释,对长期以来认为是岩的广泛分布于桂西晚古生代地层中之基性岩浆岩,认为应属火山岩;文章还对右江海盆晚生古代以来的地质发展史提出了与“右江再生地槽”理论完全不同的观点,并对桂西地区特殊的地质观象-“化石脉”的成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笔者通过胜利油区惠民凹陷南坡地区古生代地层的沉积相发育与分布特点的研究,并结合区域构造运动,揭示了该地区古生代奥陶纪到中生代侏罗纪的构造和沉积体系发展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在早古生代发育了一套碳酸盐潮坪体系,晚古生代为海陆过渡的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生代为一套陆相河流体系。三角洲体系又包括了石炭纪的海相三角洲和二叠纪的陆相湖泊三角洲。该区在古生代和中生代经历着多期次、多类型的构造-沉积演化,从整个演化过程来看,总体上体现了从海到陆的过程。在空间上,除了在早古生代沉积相对稳定外,晚 古生代和中生代均表现了较明显的沉降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笔者多年对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晚古生代研究成果,结合野外剖面实测、钻井资料分析、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研究结果,从岩性特征、地层厚度、地层接触关系、物源分析、沉积相类型多方面进行对比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上古生界是华北地台的一部分,因此,其沉积充填及沉积演化研究必须置于晚古生代大华北盆地之中。在此研究基础上绘制了晚古生代各组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沉积相平面展布图,亮点是向东部和南部进行了扩张,并详述了晚古生代沉积演化过程,为该时期华北地台原始沉积面貌的恢复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云南云县地区1∶5万漫湾镇幅区域地质调查,从前人划分的上二叠统邦沙组(P3b)分布区分解出来的一套中深变质岩系,为一套洋底玄武岩与洋内弧泥岩-碎屑岩的沉积组合,并称其为漫湾蛇绿混杂岩。该混杂岩中的火山岩,总体表现出洋中脊-准洋中脊拉斑玄武岩特点,在已变质的火山岩(角闪变粒岩)中获单颗粒锆石U-Pb谐和年龄值为295.6±0.92 Ma,表明漫湾蛇绿混杂岩形成于晚古生代。应为澜沧江洋盆闭合后的残留物,证实了澜沧江洋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受同生断裂的控制 ,在晚古生代滇黔桂盆地及邻区形成特殊的“台—盆—丘—槽”的古地理格局 ,发育了复杂而有序的盆地充填序列。根据三级沉积层序的两大特性 ,在滇黔桂盆地及邻区的晚古生代地层中识别出 2 5个三级沉积层序 ;以地层记录中的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界面为关键 ,建立了晚古生代的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 ,地层记录中的层序界面大致可以划分为 4种类型 ,即构造不整合面、沉积不整合面、淹没不整合面以及它们的相关面 ,而且它们还可以进一步归为暴露间断面以及加深间断面两种范畴的界面。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沉积相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大量钻井岩心观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背景,利用岩性、古生物、沉积构造、粒度分析、地球化学特征等鉴别沉积标志特征,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子洲地区晚古生代各时期沉积相特征,总结其演化规律。晚古生代研究区共发育5种沉积体系,分别是障壁海岸沉积体系、浅海陆棚沉积体系、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以及湖泊沉积体系。研究区晚古生代沉积演化经历两大阶段。重点分析山西期与石盒子早期盒8期沉积环境,子洲地区山西组沉积为水下还原环境,受河流三角洲作用控制,仅在山西组早期研究区南部受到短期海泛的影响;石盒子早期研究区处于完全的淡水环境,受辫状河三角洲作用控制。晚古生代沉积时气候特点体现出由温暖潮湿气候向半干旱—干旱气候转变,沉积体系表现为由海相、海陆过渡相向陆相过渡转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物源区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从构造演化、古地理变迁、源区母岩性质、陆源碎屑组分标型特征等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物源区进行研究发现:区域上的南北隆起、中部坳陷的古地理格局决定了晚古生代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物源主要来自于北缘的阴山古陆,二叠纪呈NNE向自北而南展布的河流三角洲及古流向,反映出陆源碎屑物质主要来自北部古陆,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及其北部的结晶基底以太古界和元古界地层为主,在盆地北部基岩分布及类型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并导致了东西部地区砂岩储集体岩性的差异,物源与有利储层的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南盘江盆地晚古生代盆地充填序列特征及生储盖组合划分   总被引:27,自引:9,他引:27  
以米级旋回层序为基本工作单元 ,米级旋回层序在长周期三级层序中的有序叠加形式为基础 ,在南盘江盆地晚古生代地层中共识别出 2 5个三级层序 (沉积层序 ) ;以构造不整合面为准 ,又可进一步归为 4个二级层序 (构造层序 )。根据地层、沉积特征及构造地质涵义 ,把层序界面归纳为 4种类型 :构造不整合面、沉积不整合面、淹没不整合面以及它们的相关面 ,其中构造不整合面类似于类型 界面 ,沉积不整合面类似于类型 界面。晚古生代南盘江盆地存在两个明显的造礁期。于三级海平面上升阶段主要发育礁滩相灰岩构成的储层 ;而在与三级海平面下降相关的强迫型海退过程中则发育白云岩构成的储层。因此 ,可把南盘江盆地区域性的潜在生储盖组合拟定为 3个 :以孤立台地上泥盆系生物礁和加里东运动不整合面为主要勘探对象的下组合 ;以石炭系大埔组白云岩为主要勘探对象的中组合 ;以茅口组上部和长兴组生物礁及礁顶相白云岩、东吴运动不整合面为主要勘探对象的上组合  相似文献   

16.
对前人建立的上二叠统南皮河组的层型剖面——弄巴剖面进行了详细研究 ,发现该地层属于一套被动大陆边缘浊积岩为主的沉积岩系 ,可概括为四种层序类型特征 :一为代表浊流沉积的鲍马序列 ;二为由泥质岩与岩屑石英 (杂 )砂岩透镜体 (层 )构成的水道沉积序列 ;三为由薄层状砂岩与泥岩呈韵律状互层构成的浊流远端低密度流序列 ;四为薄层状硅质岩与硅质泥岩呈韵律状组成的基本层序。该组中采获了低等蕨类植物、牙形石和笔石等化石 ,证实其时代属于早泥盆世—晚泥盆世。根据该地层的岩性组合、沉积环境等特征及区域对比 ,应归于泥盆系温泉组。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西北部发育连续沉积的古生代(O1-C1)地层.结合该地区近年来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成果,将该地区奥陶纪-石炭纪岩石地层划分为伊勒呼里山群、黑河群和燎原群3个群15个组,并将各组的岩石建造、化石组合、沉积环境等与古亚洲洋发生、发展、消亡演化历史结合在一起进行论述分析.通过古生代(O1-C1)地层方面的综合研究,为黑龙江省西北部古亚洲洋演化提供了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沉积环境方面的综合资料.根据上述地层记录,认为古亚洲洋发生于早奥陶世早期,兴盛于早奥陶世晚期-晚奥陶世,收敛期为早志留世-晚志留世-中泥盆世、消亡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  相似文献   

18.
刘训 《古地理学报》2001,3(3):21-31
通过新疆地学断面项目的研究,本文探讨了新疆南部天山-塔里木-昆仑山地区的沉积-构造演化史。本文以古生代及其以后的历史为重点,针对若干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认识。本区的地壳演化历史可以分为4个不同的时期,总体来说,表现为一个地壳逐渐从活动趋于稳定、不同时期的古洋盆闭合和不同陆壳板块碰撞拼合的过程。古生代时以古亚洲洋的活动为主导因素,到古生代末,北方形成统一的古欧亚大陆。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时受南面特提斯洋活动所控制,随着特提斯洋的闭合及南侧陆块的碰撞而发生了一系列沉积-构造事件,包括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和康西瓦缝合带的形成,南侧羌塘、冈底斯和喜马拉雅等陆块的碰撞产生的不同效应,形成了本区现代的盆山构造面貌和丰富多彩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9.
北山区域地质发展史和金矿区域成矿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北山地区地层、岩浆岩宏观和微观特征的详细研究,论证了北山南带是一个发育于前寒武纪古陆上的陆缘裂陷槽,其3次拉张闭合运动控制了古生代的岩浆活动而使其呈现有序的演化。区内的金及与其伴生的亲铜元素矿产与裂陷糟最后闭合所派生的岩浆热液活动有紧密的成因和空间联系,为其演化的端元产物。在研究本区两大金矿类型(含金石英脉和蚀变岩)的物质成分,共生矿物的标型特征和围岩蚀变的基础上,阐明了北山的主要金矿成矿规律,建立了金矿区域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20.
滇黔桂地区晚古生代至三叠纪层序地层序列及沉积盆地演化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梅冥相  李仲远 《现代地质》2004,18(4):555-563
志留纪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基本上连接成一个统一的华南板块,在这个较为稳定的构造背景下,从晚古生代至三叠纪滇黔桂地区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盆地演变过程,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层序地层序列。晚古生界可以划分为25个三级沉积层序,三叠系大致可以划分为10个三级沉积层序;35个三级沉积层序又大致可以归并为8个二级构造层序。从三级沉积层序到二级构造层序的归并,代表了滇黔桂地区从晚古生代的“滇黔桂盆地”演化为早、中三叠世的“南盘江盆地”、最后在晚三叠世早期结束海相沉积历史的沉积学和地层学响应过程,为在层序地层学框架内理解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提供了一个较为典型的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