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 开放体系是指内部系统与外界环境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的体系,开放体系条件下成矿的重要特征是成矿作用过程中成矿物质既可不断供给,也可发生流失(扩散),矿床的形成取决于沉淀(成矿)反应与扩散之间的竞争。地洼阶段以强烈的块断活动为特征,各种规模断裂的活动必将导致各个构  相似文献   

3.
地洼构造与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详细论述了我国微细浸染型金矿的赋矿层位、赋矿围岩岩性和赋矿构造,对地洼构造与微细浸染型金矿的分布以及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成矿时代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该类型金矿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 我写本文有两个目的,一是说明这个问题的历史,设法了解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各种术语的含义,二是阐明地洼构造理论以及与地洼构造理论接近的其他观点同板块构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成矿构造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成矿构造学是1965年陈国达在广西桃花金矿从事矿田构造研究及在冶勘274队讲课期间提出的一门学科,该学科把构造地质学与矿床学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但仍属构造地质学范畴,为地洼学说研究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该学说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门交叉学科。  相似文献   

7.
世界各地地洼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地洼学说及其引伸或分支学派,第二部分概述国内外学者介绍、引用、评述和发展地洼学说的情况,第三部分叙述世界各地地洼构造。  相似文献   

8.
第二届全国地洼构造与成矿学讨论会于1990年9月17—20日在庐山召开。会议正式代表104人,来自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地矿部、冶金部、有色冶金总公司、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统配煤矿总公司、核工业总公司、国家地震局等系统40多个单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中有高级专家5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等17人。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一是交流1986年第一届全国地洼构造与成矿学讨论会以来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由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陈国达创建的大地构造理论——地洼学说,30多年来,经历了孕育、诞生、成长和逐渐成熟的过程,在理论上有了重要发展,在找矿实践中已获良好效果。11月1日至3日在长沙召开的首届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学术讨论会上,与会的184名中外专家,交流的丰富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一学说在国内外的影响逐渐增长。  相似文献   

10.
1后贝加尔地区 后贝加尔地区是中亚活动带北支的一部分.依Г.B.Адeкcaндров(1975)等人的研究,它有如下特点:(1)处于内陆--分布在两个地台(西伯利亚地台和中国地台)之间;(2)位于两个全球构造--近东西向的中亚构造和近南北向的太平洋构造--的衔接点附近;(3)从晚元古宙到新生代无典型的地台环境;(4)显生宙历史中旋回性和方向性复杂地、辩证地结合;(5)晚元古宙和中生代历史特殊,不能纳入地槽区或地台区的经典图式.这是一个地洼区.在俄罗斯,本区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化是创立活化学说的样板,并且正是在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化过程中,形成了后贝加尔的基本矿床.  相似文献   

11.
1东亚 俄罗斯学者В.Л.Масайтис和Ю.ГСтарицкий(以下简称马氏和斯氏)于1963年和1964年在<论东亚的一种特殊构造类型(大陆地壳第三基本构造单元-地洼)>和<东亚的地洼构造>中,对亚洲东部的地洼区作了详细描述.他们指出:亚洲大陆东部广大地区,包括中国地台、蒙古-鄂霍次克和贝加尔古生代褶皱区、西伯利亚地台南部(它的阿尔丹结晶地盾)和若干其他构造,尽管地质历史、大地构造和岩将活动各不相同,但在中生代和新生代,无论在沉积物、岩浆活动或大地构造体制方面,都有一系列共同特点:强烈的块断运动,断裂和深拗陷的形成(堆积了以类磨拉斯建造为主的、往往含煤的陆相沉积),独特的喷出岩浆活动和侵入岩浆活动以及与其有关的成矿作用.这些现象发生在东亚整个地区上,不管每个地段以前的地质历史如何.它们既叠加在不同时代的褶皱区上,也叠加在地台上.下面分鄂霍次克带、阿尔丹结晶地盾、蒙古-鄂霍次克褶皱带和中国地台分别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12.
成矿学又可称为成矿规律学,它是研究矿产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由于不同学者或同一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如从空间、时间、地域、岩石、元素、构造等级等方面来对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进行研究,因而就产出了如立体成矿学、历史成矿学、区域成矿学、岩石成矿学、矿床成矿学、成油学、成煤学,元素成矿学、构造单元成矿学等许多分支。而本文所提出的构造成矿学,则是从构造的角度来进行矿产形成和分布规律的研究,显然,其最大的研究特色即是侧重于构造,例如大地构造成矿、断裂构造成矿、褶皱构造成矿、微构造成矿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 地洼学理论告诉我们,构造不仅有控矿作用,更重要的还有成矿作用。陈国达教授把这种与成矿作用有关的构造称为成矿构造,并建立了“成矿构造学”的概念. “七五”期间,我们在阿尔泰额尔齐斯成矿带利用遥感技术在短时间里发现了数条弧形构造,经地面采样验证,几乎100%的具有不同程度的金富集特征,并很快在这些构造  相似文献   

14.
拆离构造是当前地学中的研究热点,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经济意义。在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应《铀矿地质》编辑部之约,以“拆离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命题分八个方面在“铀矿地质”期刊断续刊登,其内容涉及:(1)拆离构造在我国研究的新进展;(2)拆离构造概念的演化与地球圈层;(3)拆离构造基本含义与相关构造术语;(4)拆离构造形成的动力学讨论;(5)拆离构造的厘定和鉴别;(6)拆离构造的研究方法;(7)拆离构造控矿理论与找矿;(8)拆离构造研究展望。本文仅就拆离构造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和地洼理论在拆离构造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作简要论叙,并以此草文敬献陈国达院士九十华诞以兹纪念。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地洼金属成矿带,其成矿受地洼构造和岩浆岩的控制,也受前地洼阶段多种建造与构造的深刻影响。在此成矿带中,控制矿田形成和分布的构造——地洼成矿区构造的基本特征是基底断裂与环形构造系的复合。可概括为两种地洼成矿区构造类型:1.优地洼中基底断裂与环形构造系复合的成矿区构造,2.地穹上基底断裂与环形构造系复合的成矿区构造。  相似文献   

16.
(上接1999年第3期) 作者还指出:"在燕山期和喜山期中国进一步被分异成各具特色的若干个构造区.中国西部和东部继续保持各自的特色,但已有了若干明显变化.强烈的南北向挤压,象从早期地质历史以来的情况一样,继续把中国西部和中部激活.  相似文献   

17.
《地质论评》1989,35(4):306
1988年儿月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和中南工业大学地质系三个单位在湖南长沙湘江客馆联合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讨论会。会议收到苏联、日本等12个国家地质学家撰写的学术论文共60篇,有102位中中外代表在会上宣读了论文,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王仁、湖南省副省长王向天、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局长孙枢、湖南省科  相似文献   

18.
地洼(活化)构造及其成矿的重要性引起国际上的重视,并支持开展更广泛深入的研究。1990年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理事会决定成立地洼研究组,推选陈国达教授担任该组主席。1993年2月国际地质工作协调执委会第20次会议,批准由蒙中俄三国合作开展IGCP第361号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19.
地洼构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地洼理论在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编制出了中国大地构造地球化学分区简图和中国东部锡元素的构造地球化学分区略图;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地洼区的化学地球动力学问题;深化了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推进了断裂构造地球化学测量与找矿的应用工作;查明了石碌矿田的一些褶皱构造地球化学问题:划分出面型、线型、点型三种成矿构造地球化学类型;阐明了一些基性岩类和花岗岩受的构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实验构造地球化学的研究;论述了超大型锡矿床具有配置齐全、发育完整、有机联系的一套成矿构造组合,以及矿床物质组分极其庞杂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上接1998年第4期)2国外和我国台湾学者介绍、引用、评述和发展地洼学说的情况1956年,我国学者陈国达发表《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一文,把“地台活化”理解为“地台区向活动区转化”,指出在地壳发展史中存在一个后地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