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谢树成  汤显春 《地球科学》1997,22(4):383-386
利用土壤中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寻找隐伏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受国外许多学者重视的一种探矿法,运用此法对我国两个金三角洲地区进行了尝试研究,详细叙述了蜡样芽孢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在已知的金矿区均检测到了很明显的蜡样芽孢杆菌孢子计数异常,异常区每克土壤中的蜡样芽孢杆菌孢子数最高可达19000个,异常区比背景区要高几百至几千倍,并发现该异常与土壤中的金异常有一空间上的分离,蜡样芽孢  相似文献   

2.
利用土壤中蜡样芽孢杆菌(Baciluscereus)寻找隐伏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受国外许多学者重视的一种探矿法.运用此法对我国两个金三角地区进行了尝试研究,详细叙述了蜡样芽孢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在已知的金矿区均检测到了很明显的蜡样芽孢杆菌孢子计数异常,异常区每克土壤中的蜡样芽孢杆菌孢子数最高可达19000个,异常区比背景区要高几百至几千倍,并发现该异常与土壤中的金异常有一空间上的分离.蜡样芽孢杆菌法很适合于成矿远景区内的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3.
叶荣  张必敏  王勇 《现代地质》2013,27(6):1265
以新疆金窝子金矿田210金矿带为例,实验研究了该区地气和土壤活动态测量等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的效果。实验表明地气测量和土壤活动态测量可以有效地反映覆盖层下隐伏矿体。揭露矿体覆盖层的钻孔研究表明,金活动态形式具有“C”型分布特征。采集矿体上方地表异常位置土壤孔隙中地气、土壤样品,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实测样品中微粒物质的粒径、形貌和成分,在地气和土壤中观测到了Au-Cu、Au-Bi成矿元素纳米微粒,此微粒是形成地表深穿透地球化学异常的物质,来源于覆盖层下隐伏矿体。微粒到达地表,可以形成地气和土壤活动态异常。纳米微粒具有可从土壤颗粒表面分离的性质,在其向上迁移过程中,可以从吸附固定状态解吸,此性质可以用于解释活动态异常在钻孔垂直剖面上的“C”型分布。  相似文献   

4.
陕西煎茶岭金矿金的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煎茶岭金矿原生矿为微细浸染型金矿。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约占3%。黄铁矿多以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分布于碳酸盐中,其粒度极为细小,多为几微米至几十微米;脉石矿物约占95%,以碳酸盐、石英为主。矿石中金品位为7.78×10-6,金矿物为含银自然金。金矿物的粒度分布于0.154~2.304μm,一般为0.384~0.768μm,可能还有更细的次显微金存在。黄铁矿是本矿床中金的最主要载体矿物,约有86.18%的金以包裹体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  相似文献   

5.
曾远  罗立强 《岩矿测试》2017,36(3):209-221
随着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发现有地表露头矿床的几率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其造成的重金属污染严重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自然界中的微生物与扩散到环境中的重金属会产生相互作用,具有这种特异性的细菌既可应用于指示隐伏金属矿床,亦可应用于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本文从特异性微生物与重金属相互作用微观机制、微生物找矿、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三个方面,对其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评述,重点对特异性微生物与重金属离子发生的吸附、累积与转化过程,微生物改变重金属元素分布、赋存状态和毒性作用机理,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与金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寻找隐伏金矿的应用潜力,特异性微生物通过代谢产物吸附去除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及其辅助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阐述。  相似文献   

6.
铜石金矿化集中区金矿形成与铜石次火山杂岩体有关,受铜石破火山口构造控制,五种矿化类型产于不同的构造部位,受不同的断裂系统控制。其中似层状浸染状灰岩中金矿化受杂岩体外侧的北西向断裂控制;隐爆角砾岩带型金矿受杂岩体边部放射状断裂控制,隐爆角砾岩筒型金矿受杂岩体边部放射状断裂与东西向断裂交汇联合控制;古溶洞型金矿受与断裂有关的古溶洞构造控制;斑岩中的金矿化则与杂岩体中心部位的放射状断裂活动有关。提出了次火山杂岩体边部受断裂控制的隐爆角砾岩筒以及外缘张性断裂发育区是今后在该区重要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7.
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在山东大尹格庄金矿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大尹格庄金矿埋深距地表距离大于200 m,属典型的隐伏矿床。选择大尹格庄金矿开展金属活动态测量、地球气测量、地电化学测量、土壤全量测量的方法,以检验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勘查隐伏矿的有效性。试验结果显示:在埋深达300 m的隐伏金矿体上方发现了较明显的地球气、水提取与地电化学Au异常,异常与已知金矿体位置吻合程度较高,而土壤全量测量只在蚀变带头部有所反映,显示了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在隐伏矿勘查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地球化学方法是金矿勘查中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微量金分析技术的突破,使金矿地球化学勘查的效果日益显著.水系沉积物测量是区域普查找金中最有效的地球化学方法.基岩地球化学测量在详细找矿阶段中应用广泛,X-射线荧光测量和p能谱测量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壤中汞气测量同土壤中金的快速分析相结合,是加快详查地段局部矿化体地表评价的值得推广的技术.本文主要综合应用国内金矿地球化学勘查的成果,并参考国外资料,分析了勘查地球化学的特点及其在金矿勘查各阶段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钻井沟金矿主要的矿石类型为含金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和含金白云母石英岩,矿石结构以粒状晶结构、碎裂结构和包含结构为主;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和浸染状构造。金矿物为自然金,以裂隙金为主,少量包裹金,金矿物以中粗粒金为主,载金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和石英。矿石中金的品位高,赋存状态简单,有害元素砷、锑、硫、碳等的含量低,属易浸型矿石。采用浮选—氰化联合工艺流程,金的综合回收率可以到达99.24%。  相似文献   

10.
不同景观区内金矿床(点)上覆土壤中金的含量取决于该区金的丰度、赋存相态、地球化学活性以及风化成土作用聚集金的能力。本在对4类不同景观区内金矿(点)上覆土壤同一层位中金的赋存相态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对表生介质中金的不同相态提取方法应用于金矿勘查及其表生地球化学异常评价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覆盖区寻找隐伏矿床是解决目前资源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内外所发展的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对已知隐伏矿床开展了大量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无法确定地表金属元素异常是否直接来自深部矿体,使上述方法未在未知覆盖区开展广泛的找矿工作,因此急需发展地表异常示踪技术。贵州水银洞金矿是我国超大型全隐伏的卡林型金矿床,成矿流体富含S、Au、As、Sb、Hg等元素。本文以该矿床为研究对象,采集地表微细粒土壤样品,分析5种微量元素(Au、As、Cu、Sb、Hg)的含量,以验证微细粒土壤全量测量技术在该矿床的找矿效果,并用S、Pb同位素识别地表土壤异常来源。研究发现:(1)微细粒土壤测量技术在该矿区的指示效果好,Au-As-Sb-Hg高异常区与隐伏矿体和断层的分布较为吻合,其中Hg对隐伏矿体的指示效果最好;(2)隐伏矿体及断层上方土壤中δ34S值、放射成因的w(207Pb)/w(204Pb)和w(206Pb)/w(204Pb)显著高于围岩区土壤,可有效示踪地表微细粒土壤中的异常来自于深部的隐伏...  相似文献   

12.
新疆小于赞金矿位于伊宁市北部也里莫顿晚古生代裂陷盆地。为建立一套适用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地球化学勘查综合模型,对研究区的深部进行勘查找矿,在新疆小于赞金矿区投入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壤中气测量、壤中气汞测量、地电提取技术和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5种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开展找矿勘查研究。运用这些方法在工作区内圈定各类综合异常靶区共4个,通过地表工程及钻孔工程验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深入开展找矿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3.
张振强 《地质与资源》2000,9(4):206-210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北训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砂金矿产资源,已探明中小型砂金矿床数十个,砂金矿中金主要来源于该区花岗岩.在野外工作及室内研究基础上,从岩石学、岩石化学、锶同位素、稀士元素等方面,对两种成因的花岗岩即深熔成因(I)型和陆壳改造成因(S)型的金成矿地质条件进行研究,认为"S"型花岗岩因交代重熔金丰度较高的基底岩石(板岩、片岩等)而使其金含量大大提高,是本区砂金矿床的主要金源体."S"型花岗岩的人工重砂中金粒的出现说明一部分金以自然金的形式存在。今后本区应注重在"S"型花岗岩发育的地区寻找原生金矿及砂金矿.  相似文献   

14.
曾志方 《黄金地质》2001,7(4):56-59
湖南青京寨和三德堂分别为破碎带蚀变岩型,残积红土型金矿床。地表存在较厚的残(坡)积覆盖层,应用壤中气汞量测量法寻找隐伏含Au构造蚀变带及金矿体。区内气汞异常带及其峰值与隐伏含Au构造蚀变带及金矿体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利用这种对应性并结合区内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施工适当的工程进行验证。在青京寨对6条气汞异常带进行工程揭露验证,各带均发现含Au蚀变带。三德常矿区圈定的金异异常与气汞异常基本一致。壤中气汞量测量法不仅适有于寻找中代温热液型金矿床,而且也适于寻找刚化残积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5.
李生郁  徐丰孚 《物探与化探》1997,21(2):128-138,127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硫化物气体作指标勘查金属矿床的工作国内外均处于初试阶段。近几年我们用硫化氢、二氧化硫及轻烃气体(C1—C4烷烃和烯烃)作指标对十个不同景观条件不同地区的铅锌矿、铜钼矿、金矿、铜镍等多金属矿床进行了土壤及地表岩石测量勘查隐伏矿的方法试验,取得很好的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寻找多金属隐伏矿的一种有效的气体测量方法,它可用于寻找覆盖厚度几米到400多米运积物覆盖区隐伏矿及基岩面下埋藏400多米盲矿的地表土壤和岩石测量以及岩体评价找矿工作。试验结果还表明该方法用于岩石测量的效果优于土壤测量。  相似文献   

16.
冯台子矿区成矿元素主要有金、铜、钼,水平分带性明显,成矿与卧龙岗杂岩体关系密切,在岩体内存在西沟斑岩型铜矿(紧邻矿区),岩体接触带附近以铜钼矿、金铜矿为主,侏罗系火山岩中(岩体围岩)主要赋存金矿。前人工作主要以找金为主,该区存在较好的Cu、Mo土壤异常,在全面分析矿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该区的成矿机制,在找金的同时,提出寻找隐伏斑岩型铜钼矿的找矿方向及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7.
全鑫金矿为变质碎屑岩型金矿,矿石的化学成分较简单,主要为SiO2(73.60%)和A l2O3(10.40%),有用元素主要为Au(平均3.45×10-6),其次为Ag,有害元素主要是C有机,As,S,含量很低。主要金属矿物为褐铁矿、赤铁矿及黄钾铁钒;脉石矿物以石英、长石、绢云母及粘土矿物为主。矿石为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浸染状构造。矿石中金大多为自然金,粒度一般<0.005 mm,主要以微细粒包裹金的形式存在,部分为裂隙金,金的载体矿物主要为褐铁矿、黄铁矿。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老挝帕奔金矿进行金属活动态测定试验,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各相态金含量,分析研究土壤中元素各相态与其总量变化的关系,从而指导热带雨林景观条件下寻找隐伏金矿体。结果表明,处于热带雨林景观区的帕奔金矿区,上覆土壤中的Au、Hg主要以残渣态存在,水提取态和铁锰氧化物态含量偏低,土壤中相态的发育程度与赋矿围岩、土壤物化性质和元素本身的地球化学特性关联较大。金属活动态对老挝湿润热带雨林景观区寻找隐伏金矿床有较好的示踪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金的地球化学勘查基于金的准确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金含量通常处于ng/g水平,需先进行分离富集,再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进行测定。当前,隐伏矿床勘查是地球化学探测技术的发展前沿,金活动态提取技术是寻找隐伏金矿的有效手段之一。相比于全量分析,金的活动态含量更低,需要解决选择性提取、高效预富集与准确测定等一系列难题。本文采用柠檬酸铵与土壤中黏土矿物及次生矿物作用促使吸附和可交换组分的金进入提取液,以硫脲和硫代硫酸钠络合金使活动态金向提取液中扩散,达到选择性提取的目的,建立了提取液中金的预富集及ICP-MS测定方法。实验确定的分析条件为:采用5g/L柠檬酸铵-2g/L硫脲-5g/L硫代硫酸钠为提取剂,提取时间24h,在酸性硫脲介质下用活性炭富集金,金吸附率可达89.6%~109.2%,灰化解吸温度为650~700℃。本方法检出限为0.05ng/g,相对标准偏差(RSD)为9.4%~10.2%,加标回收率为91.2%~93.4%。与已报道的硫酸铁-硫脲-硫代硫酸钠溶液提取再GFAAS测定的方法相比,本方法具有检出限低、测试线性范围宽、测试速度快的优势;应用于森林覆盖区黑龙江东安金矿区地球化学探测试验,金活动态异常与隐伏金矿位置一致。  相似文献   

20.
我们工作过程中发现了建宁华光庵斑岩型金矿,金矿体赋存于燕山晚期花岗斑岩脉中,至少有两个矿化阶段,第一阶段与斑岩体结晶分异期相对应,形成了浸染状黄铁矿和包体金,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斑岩体;第二阶段与次火山热液期相对应,形成了多金属硫化物和粒间金,为金的主要矿化阶段,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斑岩体围岩。斑岩体围岩中金的高背景值以及早先金、金银、金铅矿体的存在表明该斑岩型金矿具有很大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