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通过实验室土柱模拟实验,研究垃圾渗滤液污染晕中不同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和生物地球化学降解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在前28 d的增长速度较快,平均每天增长1.7×105个;TOC在土壤中以“梭形”向前迁移,而且微生物的增长对其衰减具有明显的影响;NH4 -N在土壤中以“活塞式”向前推进,其衰减和微生物的增长在短期内未见明显的关系;TOC在土壤中的迁移速度比NH4 -N的迁移速度快,TOC的迁移速度约为3.0 cm/d,而NH4 -N的迁移速度约为2.4 cm/d。  相似文献   

2.
水力旋转填料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中试规模的新型水力旋转填料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利用新型填料的独特构型,增强反应器的传质性能,探讨了接触氧化池对COD、NH+4-N的去除,及水力停留时间、气水比、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为2~2.5h,气水比为(7~8)∶1,进水COD、NH4+-N浓度分别为130.1~366.5mg/L、11.3~19.2mg/L的条件下,两者的平均去除率为75.9%、65.4%,出水COD、NH4+-N浓度均已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气水比和水力停留时间对接触氧化池处理效果的影响较为明显;低温下接触氧化池对有机物、氨氮的去除仍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在百花湖沉积物中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量氨单加氧酶基因(amoA)的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分析了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在百花湖沉积物中的垂直分布。以氨单加氧酶基因(amoA)数量来衡量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结果表明:百花湖沉积物中AOA的amoA基因数量在1.74×105~2.00×106拷贝/克沉积物(湿重)之间,且22~30cm的各层沉积物中,AOA的数量是1~21cm各层沉积物的2倍左右;AOB的amoA基因在百花湖沉积物中的数量随深度的增加变化不大,其拷贝数在6.10×106~3.88×107拷贝/g沉积物(湿重)之间;AOB与AOA的amoA基因的比例在浅层沉积物和深层沉积物中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结果表明AOB和AOA都参与百花湖沉积物中的氨氧化作用,从两类微生物的数量来看,AOB是参与百花湖沉积物中氨氧化作用的主要微生物,而AOA对氨氧化作用的贡献则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4.
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水力负荷周期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江涛 《地学前缘》2005,12(Z1):49-54
人工快渗(CRI系统)源自快速渗滤污水土地处理系统(RI系统),并沿用了其中的干湿交替工作方式,因此, 水力负荷周期同样也成为CRI系统的重要设计参数,也是系统设计的一大难点。目前CRI系统水力负荷周期的设计,不仅需要根据已有的经验,而且还要通过一段调试运行才能确定,设计过程中缺乏理论依据和设计原则。为此,笔者研究了CRI与RI系统两者之间的差异,充分考虑水力负荷周期调整对CRI系统运行的各方面影响,分别从防止NH4 N穿透和保证系统NH4 N充分硝化两个角度,提出了水力负荷周期中淹水时间和落干时间确定新方法,并通过松岗试验实例进行了初步验证,为今后CRI系统水力负荷周期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和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5.
甲烷氧化与氨氧化微生物及其耦合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烷氧化与氨氧化过程分别对控制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方面有着特殊作用,土壤及湿地等环境中的甲烷氧化菌和氨氧化菌在生态系统碳、氮生物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论述了甲烷氧化与氨氧化过程的微生物学机制,甲烷氧化菌和氨氧化菌的群落结构变化,分析了甲烷氧化菌和氨氧化菌在碳、氮循环以及它们在控制重要温室气体排放中的环境功能,阐述了甲烷氧化菌和氨氧化菌的关联作用机制。以期深入揭示甲烷氧化菌与氨氧化菌的空间分异与耦合机制,为深入探讨这类微生物的生态机制和环境功能提供科学线索。  相似文献   

6.
选择不同填料对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生活污水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应用,探讨了温度、接触氧化停留时间等因素对其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8℃~20℃,水力负荷为70m l/m in时,采用鹅卵石和沸石的复合填料挂膜,进行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生活污水,在降解NH3-N和氨氮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COD、NH3-N去除率都高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7.
对韩国产EPP填料应用于曝气生物滤池(BAF)处理二级出水的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填料的BAF系统处理二级出水,CODCr,平均去除率为49.1%,BOD5平均去除率为51.4%,NH4^+-N平均去除率为76%,SS平均去除率为52.6%。系统稳定运行后,出水水质达到了城市杂用水水质控制指标。改变水力负荷和气水比对CODCr、BOD5、NH3^-N的去除效率都有影响,但对SS去除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土壤氮在植物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识别盐渍化地区非饱和带氮的迁移过程,以河套灌区典型盐渍化耕地为例,通过非饱和带监测和水化学统计分析,探究了土壤剖面中氮素分布的差异性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0~100 cm土层深度土壤氮含量处于较低水平,NO3-N、NH4-N和NO2-N含量平均...  相似文献   

9.
史春潇  雷怀彦  赵晶  张劼  韩超 《沉积学报》2014,32(6):1072-1082
本研究应用微生物16S rRNA-DGGE和T-RFLP技术,结合环境参数,对我国天然气水合物潜在区南海九龙甲烷礁附近973-4柱状样沉积物中3个层位12个不同深度(表层20 cm至382 cm,中层552 cm至796 cm,深层862 cm至1 196 cm)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分布进行了对比研究.其中T-RFLP实验表明,细菌丰度、香农指数和均匀度变化趋势相同,由深层到716 cm处先降后升,中层716 cm深度范围处微生物群落丰度、均匀度、香农指数相对较高,716 cm至表层先降后升.DGGE图谱和T-RFLP色谱峰聚类分析表明:表层20 cm至192 cm相似性较高,表层236 cm至382 cm与深层1 082 cm、1 196 cm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但中层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表层及深层均有较大差异.环境参数表明中层甲烷含量较高,推测甲烷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T-RFLP色谱峰与微生物数据库比对及DGGE条带测序也表明了:本区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群,其中α-、γ-、δ-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为主要的细菌亚群,其他细菌包括放线菌(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为次优势菌群.甲烷含量较高的中层,甲烷氧化菌(Methanotrophs),硫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等与甲烷密切相关的细菌均有被检测到,表明该区域存在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释放相关的微生物群落.  相似文献   

10.
土壤含水层处理系统(soil aquifer treatment,SAT)是一种重要的人工回灌地下水方式。以再生水为回灌水源时,水中含有的"三氮"可能会对回灌区地下水造成污染风险。研究各种因素对在SAT中去除再生水中"三氮"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通过高200cm、内径50cm土柱试验,研究了SAT系统中粒径、干湿比(落干期与淹水期的比值)、在系统表层增加生物炭及渗透流速对实际再生水"三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湿比1∶1条件下,实际河道细砂和中细砂柱底部出水中NH_4-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3%和66%,去除机理主要为吸附和硝化作用,NO_2-N基本被去除。系统中硝化作用导致NO_3-N浓度升高,出水中NO_3-N浓度平均增长了3.0%~4.1%。在深度115cm以上,中细砂柱内比细砂柱内的硝化作用更强,这导致了更高的NH_4-N去除率和更低的NO_3-N去除率。延长落干期后(干湿比3∶1),系统具有了更强的复氧能力,促进了硝化作用,使得NH_4-N的平均去除率提高了20%,而NO_3-N的降低了3%~4%,增加了NO_3-N污染风险。在中细砂层添加5%重量生物炭后,吸附性能增强,使其对NH_4-N平均去除率增加了20%~32%,但对NO_3-N影响不明显。渗透流速与NH_4-N的去除和NO_3-N的增加均呈负相关。综合分析可得出,影响SAT系统去除"三氮"的最主要因素是干湿比和渗透流速,在回补水源中NH_4-N浓度较高时,可考虑在SAT系统表层添加生物炭以增强其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1.
The microbial molecular ecology techniques,which were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molecular,were applied in studying the bacteria in Constructed Rapid Infiltration(CRI) system.These techniques are very efficient in better describing the bacterial diversity,microbial community distribution,and relations between microbial group structure and nitrogen contamin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icrobial nucleic acid sequence fragment in CRI.The results further revealed the removal mechanism of contamination,which is ...  相似文献   

12.
13X沸石分子筛对饮用水中NH_4~+-N吸附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白峰  马鸿文 《现代地质》2003,17(2):163-170
研究了 13X沸石分子筛对饮用水中低浓度NH+4 N的吸附性能 ,包括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沸石对NH+4 N的吸附效果、沸石的再生效果及沸石对NH+4 N的吸附机理。实验表明用NaOH处理的沸石比未处理的沸石对NH+4 N的吸附效果要好。在 pH值为 6 5~ 7 5、吸附时间为 2 0min、吸附温度为 2 0~ 30℃的条件下 ,沸石对NH+4 N的吸附率接近 10 0 % ,沸石对NH+4 N的吸附量可达 16 32mg/g。用直接焙烧法进行再生活化处理后的沸石对NH+4 N的吸附率仍接近 10 0 % ,沸石对NH+4 N的吸附机理是以离子交换吸附作用为主。 13X沸石吸附NH+4 N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式。实验证明 ,利用 13X沸石净化含低浓度NH+4 N的饮用水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对积雪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积雪是高寒地区不可忽视的生态因子,不仅直接影响土壤温度、水分,而且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为研究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对积雪变化的响应,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7月在青藏高原东缘红原县高寒草甸,通过人工堆积的方法建立4个不同积雪梯度,以自然积雪量为对照(CK),2倍于自然积雪量(S1)、3倍于自然积雪量(S2)、4倍于自然积雪量(S3)。运用Biolog-Eco板法研究不同积雪梯度下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并测定积雪变化对土壤温度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积雪期内,0~10 cm土层土壤温度随着积雪量的增加而降低,而10~20 cm土层随积雪量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增加积雪量处理后0~10 cm土层全磷(TP)、有机碳(SOC)显著增加(P<0.05);而10~20 cm土层仅S3下全氮(TN)、TP、SOC增加。每孔平均变化率值(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在0~10 cm土层表现为CK > S2 > S1 > S3,而10~20 cm表现为S2 > S1 > CK > S3。在0~10 cm土层,S3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McIntosh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P<0.05); 10~20 cm土层,S1和S2处理下多样性指数显著增加(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氨基酸类和酚酸类是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类型。相关性分析表明:多样性指数与TP、SOC、碳氮比(C/N)显著负相关(P<0.05),氨基酸类碳源与TP、C/N显著负相关(P<0.05)。因此,冬季积雪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壤温度和土壤养分,进而影响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The experiment included ten soil column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in 1-2 year duration. Data on the columns continuously flooded with waste water indicated that when total input of NH_4-N reached to above 70% of the NH_4-N adsorption capacity in soil the breakthrough would appear in the output . Adequate removal of nitrogen from the waste water would require at least 170 cm deep groundwater table . Fine textured soil would promote denitrification . The columns simulating discontinuous waste water irrigation indicated that denitrification existed only in the partial microenviroument of reduction . Groundwater table depth had no strong influence on nitrogen removal . The investigation in field revealed that the groundwater recharged with waste water was not polluted by nitrogen when the aeration profile was in finer textures owing to the combined contribution of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相似文献   

15.
贵州红枫湖沉积物有机质的酶及微生物降解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文章通过DNA、α-葡萄糖苷酶和硫酸盐还原菌等的变化,研究了贵州红枫湖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酶及微生物降解.有机质在微生物及其分泌的胞外酶的作用下被降解,在沉积物深度11cm以下被降解到相对较低的含量.DNA的分布表明表层9cm的沉积物深度内微生物的活动较为强烈,是微生物降解有机质的主要位置.α-葡萄糖苷酶在悬浮层含量最高,达0.75μmol/min*g干沉积物,提示有机质中的淀粉和糖原等物质在悬浮层降解较为激烈,被大量分解;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α-葡萄糖苷酶活性减弱,在有机质降解明显开始变缓的11cm沉积物中,α-葡萄糖苷酶活性已降低到0.17μmol/ming干沉积物.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红枫湖沉积物表层7cm是硫酸盐还原菌的主要分布位置,结合有机质和SO2-4含量的研究结果,提示红枫湖沉积物中SO2-4不可能成为有机质氧化的主要电子受体,硫酸盐还原的限制因素也不是有机质供应.  相似文献   

16.
文章研究了采用酸、碱、盐改性红辉沸石和加热活化红辉沸石对改性红辉沸石去除水溶液中氨氮的影响效果。实验结果表明:(1)用红辉沸石去除溶液中氨氮的实验条件选择如下:1搅拌时间为30min;2沸石粒度为40~60目;3沸石用量为2g;4氯化氨溶液浓度为40mg/L;5氯化氨溶液用量为80ml。(2)采用高温活化对提高红辉沸石去除氨氮效率的作用不明显。(3)酸和碱改性对提高红辉沸石去除氨氮的效率有一定的作用,其中盐酸改性的红辉沸石去除氨氮效率为16.2%,硫酸改性的红辉沸石去除氨氮效率为13.1%,碱改性的红辉沸石去除氨氮效率为25.6%。(4)盐改性对红辉沸石去除水溶液中氨氮的影响效果巨大:经盐改性后,去除率由9.6%升高至72.6%。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免培养的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指纹、 克隆测序、 系统发育分析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前沿高山草甸冻土活动层古菌群落的垂直分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号冰川前沿高山草甸冻土活动层存在一些优势种群, 在所有6个取样深度的土层中均有分布.但不同深度土层古菌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浅表层检测到一些特异的序列, 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它们分别隶属于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的盐杆菌纲(Halobacteria)和热原体纲(Thermoplasmata), 而在深层土样没有检测到. 1号冰川前沿高山草甸带冻土活动层古菌群落以奇古菌(Thaumarchaeota)类群占据绝对优势, 全部隶属于被称为group1.1b的谱系.其中, 一些序列与不可培养的Nitrososophaera氨氧化古菌序列亲缘关系较近, 可能预示着这些中温泉古菌在氨氧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其群落结构及生态学贡献还有待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红树林覆盖区域和光滩沉积物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在驱动红树林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了解东寨港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分布特征,对探究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湿地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东寨港的演丰西河...  相似文献   

19.
鸟粪石结晶法预处理垃圾渗滤液中高浓度氨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鸟粪石结晶法预处理垃圾渗滤液中的高浓度氨氮,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探讨了pH值、添加剂种类、添加剂比例、反应时间4个因素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结合反应过程中的经济成本得出鸟粪石结晶法最佳工艺条件为:pH=9,添加剂为MgC12·6H2O和Na2HPO4·12H2O,n(Mg2+):n(NH4+):n(PO43-)=1:1:1,反应时间15min,氨氮去除率达到90.13%,剩余氨氮在300mg/L以下。通过XRD和ESEM分析,沉淀产物为鸟粪石。实验表明鸟粪石结晶法可以有效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高浓度氨氮,为后续使用生物法处理提供条件,也可以弥补矿物吸附法去除氨氮的不足。可将其与生物法、矿物吸附法等方法组合使用,综合处理垃圾渗滤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