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疆天山北坡四棵树河冰洪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棵树河是新疆天山北坡的一条灾害性较大的河流,除了夏季洪水致灾外,另一种更引人注目的是冬季冰洪突发成灾.从该河流的自然地理条件分析入手,阐述了该河独特的冰洪特征,结合气温、地形等影响因素分析了四棵树河的冰洪成因.冰洪形成往往与当时当地的气温和地形变化有关.因气温逐渐或突然升高,冰骨架结合力下降,当虚冰坝阻水形成的水压力超出了冰骨架支撑力时,上游某一虚冰坝破裂垮塌,冰水则迅猛下泄,致使下游虚冰坝连续垮溃形成河流冰洪.此外,对冰洪沿程变化、冰洪量差异显著、冰洪年际变化不均、稳定封冻期及解冻期不出现冰洪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水文》1959,(12)
随着国民經济建設的蓬勃发展,特別是水利水电建設事业的不断跃进,对于解决冰情問題提出了愈来愈多的要求,如在結冰河流上进行綜合利用規划設計,象南水北調,松辽运河的規划設計工作,都提出了需要考虑冰的問題。由于水利工程修建后,改变了天然河道的水力条件,随之冰情現象也会在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冰携泥现象及其产出的冰成沉积构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实验模拟,在黄河三角洲发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冰-(水-)泥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冰携泥现象。冬末春初,冰雪融化,位于冰层底部的细粒碎屑沉积物质(粉砂或粘土)常被冰向上携起。研究认为,冰携泥的发育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沉积物的破碎、冰层底部融化-泥沙被冰垂向搬运及泥沙下落-冰成球粒等的形成。在冰携泥的整个过程中可产出冰劈裂缝、冰成球粒和冰成泥沙片等特殊的沉积现象(构造),它们是冰携泥现象留下的重要的地质记录,对于恢复这一特殊现象及其形成的环境条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另外,初步探讨了冰携泥现象形成的两种可能机制:毛细作用和冰融水对流作用,并认为在冰融水能及时渗漏或排出的开放系统中,只有毛细作用机制发生作用;在冰融水不能被渗漏或排出的密闭系统中,两种机制共同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疆天山北坡中段河流冰凌洪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万金泰  张建国  苗燕 《冰川冻土》2007,29(5):819-823
冰凌洪水(冰洪)是新疆天山北坡中段河流冬季的一种特殊洪水,其暴发主要受气温、逆温带范围、冬季河流来水量、冰情冰厚、地势.河道弯曲率和河床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冰洪"具有随机性、规律性和不重复性三种特性,冰凌洪水的峰型类似于暴雨洪水具有陡涨陡落的特点,峰前陡峭而落峰则相对缓一些.以四棵树河为典型流域,对冰凌洪水的成因、发展和运动规律进行研究,并发现冰凌洪水具有"水鼓冰开"现象.对四棵树河1967-2006年冰洪流量的年内、年际分布情况看,20世纪70-80年代由于冬季气候寒冷,是"冰洪"发生最多的时期;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冰凌洪水呈现衰退趋势,气候变暖对冰洪影响非常大.  相似文献   

5.
努尔兰·哈再孜 《水文》2022,42(1):80-84+96
1997年3月29日额尔齐斯河南湾水文站发生了有记录资料(1985年12月至今)以来唯一一次特殊“武开河”解冻冰情现象,冰情极其特殊且影响后果严重,有必要全面分析其特殊冰情现象、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1997·3·29”推冰前后的实测冰情、气温、水位等资料,对特殊“武开河”推冰现象、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其他年份解冻期气温缓慢稳定上升,这次“武开河”推冰现象发生前气温偏低;受气温转正时间短,气温偏低和冰厚较厚因素制约,“武开河”冰情发生前整个河流断面无推冰迹象,岸边无融冰,只有冰上流水现象;上游开河略早,来水量增加迅猛。“武开河”发生与最大冰厚间无必然因果关系,但上游来水量的急剧增加,水位快速上涨对于“武开河”解冻冰情现象的发生起了决定性作用。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生冰凌溃坝型洪水的风险较低,对冰凌灾害的研究与预防方面应主要加强对推冰现象及过程的研究与预警方面。  相似文献   

6.
问与答     
问什么是凌汛?凌汛的种类及危害是什么? 答冬季,我国北方河流多有结冰现象,这是由于水体与大气对流失热,水温下降至略低于0℃所致。而河冰在水流的作用下,常在弯曲、狭窄或宽浅等河段受阻形成冰塞或冰坝,使河流过水断面面积缩小,水位急剧上涨;或者在解冻过程中,由于槽冰融  相似文献   

7.
弯槽段冰塞形成及其厚度分布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河流冰塞是寒冷地区河流的共性问题,弯槽段易于卡封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但对其形成机理的认识尚有待探索.借助于实验室的试验水槽,通过改变水流条件和冰流量条件,研究了弯槽段冰塞形成和厚度分布的规律.结果表明:当弯槽段先铺有模拟冰盖时,初始冰塞头部向下游推进的速度随水流的Fr增加而增加;当在弯槽尾部加上模拟的初封条件时,水流条件的变化可以产生冰塞发展的两种不同顺序,提出了实验室条件下的弯槽段冰塞体形成与否的临界Fr数.  相似文献   

8.
封冻河流測量冰厚是一項很繁重的工作。尤其在黑龙江、松花江、鴨綠江等河流,冰厚达1~2公尺,在这样冰厚的測站进行一次冰厚平面图的测量工作是非常繁重的,其原因固然是因为冰厚平面图本身的任务龐大,但是目前的測冰工具还相当落后也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为了改进冰鑽的落后現象,我認为它主要的途徑有兩种,一是“机械”冰鑽;一是电力冰  相似文献   

9.
冬季在施测流量时,穿鑿冰孔是一件費时又費力的事情,特別是在冰很厚的时候更为不便,在我國用冰穿穿鑿冰孔时(冰厚为1~1.5公尺),往往需要30分鐘至1小时,而在苏联使用冰鑽,鑽一个冰孔(冰厚也为1~1.5公尺),只需1~3  相似文献   

10.
驳施雅风“冰臼”“负球状风化”成因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同林 《地质论评》2010,56(4):538-542
施雅风院士最近撰文指出笔者等近年来在中国东部发现的若干"冰臼"并非冰川遗迹,而是花岗岩经"负球状风化"而成。然而,他所谓的"负球状风化说"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和客观存在的事实完全相悖。冰臼是地表负地形之一,现今是"堆积区"而不是"侵蚀区",以现代常见的侵蚀作用产生冰臼的所谓"风说"、"壶说"、"风雨说"、"差异风化说"、"负球状风化"等,都是不可能的。这些假说是对过去业己形成冰臼群进行不同成因推断,是对冰臼群成因的最大误解。冰臼只能由大量冰川融水沿冰川裂隙自上向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形成滚流水钻,强烈冲击下伏基岩产生。从河流流水动力学特点上看,急流旋涡主要产生水平力为主,而冰臼的形成主要是垂直力才有可能产生,因此河流流水也是无法产生冰臼的。  相似文献   

11.
加里寧[參1]所提出的根據總來水及用匯流曲線來推算和预報逕流的方法。已得到廣泛的採用醒朐笱芯克透鞯胤剿臍庀蠊芾砭炙霭娴脑S多著作證實了這點,這些著作都以上述方法爲基礎。但是至今這種方法僅限用於情况較爲類同的河流——蘇聯歐洲部分的平原性河流。因此把這種方法試用於其他對象,特別是試用於多山區流域內的各河流以求其實践結果是有意義的。  相似文献   

12.
钻探证实,镇江市谏壁镇长江北岸高桥镇北部埋藏硬粘土层,之上为冰后期松散沉积物。沉积物主要为粉砂、粘土质粉砂、砂泥互层,中部局部夹含细砾中细砂,顶部见淤泥质粘土;夹数十层植物炭屑层;以水平纹理为主,局部见小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表明冰后期以来该地处于水动力较弱的河湖环境,为多期湖沼相沉积夹汊道河流相沉积,局部有海相沉积物加入。根据碳化植物碎屑14C年龄,推测冰后期底界年龄约13 000 aBP,海侵到达该地的时间约为9 000aBP,海侵最高位时间约为6 500 aBP。冰后期平均沉积速率约为4.9 m/ka,湖沼相3.4~6 m/ka,河流相10~15 m/ka。对全新统的底界年龄和海相层的埋藏深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冰力学性质的研究在冻土工程、冰工程中都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冰中未冻水含量的变化会导致冰整体性质随之改变。目前,在微观分子尺度上针对冰中未冻水含量控制因素方面的研究尚不充分。本研究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5种温度、3种应变速率、4种晶粒尺寸、3种升温速率下单晶冰与多晶冰的单轴拉伸与压缩试验,研究了不同影响因素下冰晶体力学性质及内部的微观结构变化,揭示了分子尺度上未冻水在冰晶体变形过程中的产生过程与变化规律,以及未冻水比例对冰晶体力学性质影响的内在机理。模拟结果显示,单晶冰力学性质与未冻水比例间的关系不显著,与冰晶体六元环结构的破损程度直接相关。此外,力学性质受温度、应变量、应变速率等多因素影响,且在拉伸和压缩过程中单晶冰均表现出明显脆性破坏,其强度随温度降低和应变速率加快而增强。相比之下,多晶冰力学性质与未冻水比例变化密切相关,且未冻水比例主要受温度、晶粒大小及其界面状态控制。而且,多晶冰对温度和应变速率更敏感,说明晶界处的结构变化对其力学性能起重要作用。与弹性变形不同,晶界滑移、晶粒旋转、非晶化和再结晶等过程主导多晶冰的塑性变形。  相似文献   

14.
印度尼西亚多岛海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的穿越流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印度尼西亚穿越流是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热量传输的重要载体,穿越流的活动由潜在地影响El Nino和季风现象进而影响到全球气候变化。通过对爪哇海SHI9006岩心LGM以来氧同位素、有孔虫与CaCO3沉积量、浮游有孔虫浅层水种与深层水种比值反映的古温跃层变化等的研究,得出结论:研究区末次冰期氧同位素2期穿越流活动微弱,冰后期穿越流活动增强;特别是冰消期终止期IA,穿越流活动由弱迅速增强,是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印度尼西亚岛弧古海水通道开放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水文》1960,(2)
一、绪言凌汛。特别是春季流冰,对北方河流上的水利建設经常带来很大的危害。为了采取正确的防冰、泄冰措施以保障施工的順利进行和建筑物的安全,必須作好流冰量的预报。过去在冬春时节水利建設經驗也告  相似文献   

16.
曹伟征  肖迪芳  李桂芬 《水文》2014,34(6):72-76
在分析高寒山区河流水文气象特点、河道特性的基础上,探索了黑龙江冰坝的成因,计算了河槽水(冰)量、融雪径流量、融冻期降水径流量、临界冰盖强度,建立了冰坝最高水位预报模型,使以往预报方法得到了改进,并具有了物理成因理论基础,可提高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川藏铁路波密段穿越冰川覆盖区,分布多条与断裂复合发育的大型河流,水量丰富,可与断裂共同构成构造高压涌水突泥灾害风险源。本文通过多期测流和对大气降水、冰川、河流和地下水水化学、同位素特征分析,研究了大型河流的流量变化特征和地表水与断裂带裂隙水的转化关系。结果表明:西藏波密冰川覆盖区河水主要接受冰川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雨季河水的δ18O和δD值小于旱季,说明河水雨季和旱季的补给源结构不同。旱季气温低,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雨季冰川融水量陡增,为主要补给源。断裂影响范围内的古乡沟、比通曲和龙冲曲河水流量较大,均超过4×104 m3/d,但年内流量波动幅度小于非断裂带影响范围的河流。河流可渗漏补给断裂带水。浅层循环断裂带水年龄5~10 a,中深层断裂带水年龄超过4000 a,水岩作用较充分。非断裂带影响范围的河流与基岩风化裂隙水存在较密切的水力联系和较频繁的相互转化。研究成果可为青藏高原东部冰川覆盖区铁路隧道高压涌水突泥灾害的早期识别和灾害防范措施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冰层厚度传感器及其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结冰和冰融化过程中的电阻、电容、温度物理参数与被检测冰表面以上的空气层或冰下水层的电阻、电容、温度有一定的差异,有些差异在数值上比较明显。基于这一特点,笔者提出了利用空气、冰与水的物理特性差异实现对冰层厚度及冰下水位接触式检测的新思路,对含有导电杂质的冰、冰-水混合物、水、空气的电阻、电容特性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得到冰的弱导电性质和冰与水的电容区间单调特性,据此提出了冰层厚度传感器结构及其冰厚检测原理,介绍了新型冰层厚度传感器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陈丰  李雄耀  唐红  王世杰 《矿物学报》2015,35(2):255-266
水(冰)是最简单的化合物,也是宇宙中丰度最大的矿物。通常认为,水无嗅、无味,无处不在。然而,液态水或固态水却是异乎寻常的物质。水具有某些其它物质没有的,特别是赋予生命所要求的特殊性质,如氢键、水簇和kosmotrope离子等。本文综述水(冰)的结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分布以及与生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锅穴一定是第四纪冰川的标志吗? *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尚哲 《第四纪研究》2006,26(1):117-125
锅穴地貌现象在西方地学界已有长足的研究,在中国地貌学界也并不陌生。锅穴通常形成于山区溪流河床,也形成于风化风蚀、石灰岩溶蚀、湖滨海岸浪蚀等作用。北美、北欧末次冰期大冰盖覆盖过的地方有冰水形成的锅穴。因此,锅穴是一种多成因的地貌现象。见到锅穴而不加多方辨别论证,一概说成是冰川形成,显然是十分危险的。风化和溶蚀形成锅穴属于物理化学作用,而流水和浪蚀形成锅穴属于水动力作用。关于水动力如何形成锅穴,西方地学界早就形成了公认的解释。冰水锅穴经过反复研究也确认,其形成机理与山区河流无异,均属湍急流水在河床局部形成环流驱动沙砾长期磨蚀的结果。既非西方人19世纪提出的"Moulin Hypothesis"能够成功解释,更非眼下国内少数人倡导的"滴水穿石"能够说明。河谷跌水比想象的冰川终端冰崖缺水更加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