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塔中古生界油田水的成因和混合的证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春芳 《地球化学》2000,29(5):504-510
塔中地区奥陶纱、志留系和石炭系油田水的主元素、微量元素、^87Sr/^86Sr、δD、δ^18O及全岩的^87Sr/^86Sr测试结果表明,油田水相对于海水蒸发曲线,富Sr^2+、Ca^2+、CF而贫K^+、Mg^2+,系水-岩反应改造的产物。远高于海水的^87Sr/^86Sr值表明油田水具有钾长石等矿物溶解的影响。油田水^87Sr/^86Sr-1/Sr的关系显示具有两种混合趋势,一种是奥陶系油田  相似文献   

2.
油田水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综述了油田水化学成分与分类、油田水成因与演化、有机酸来源与分布、油田水化学成分与油气藏的关系等几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我国油田水地球化学研究的若干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油田水的成因与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蔡春芳  曾凡刚 《地质论评》1997,43(6):650-657
塔里木盆地油田水具有高矿化度,相对贫镁,富钙,富锶等特点,在含油层中铝浓度高,铝可能以有机络合物形成存在。氢氧同位素测量值表明;侏罗系,三叠系及寒武系-奥陶系内幕油田水为成岩改造原生水;白垩系,第三系为同生沉积水蒸发五余;侏罗系与石炭系,三叠系与石炭系的不整合面附近及奥陶系顶部,塔中地区石炭系是淡水与成岩改造或蒸发残余原生水混合成因。  相似文献   

4.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一些背斜构造单元的古近系-新近系中,赋存储量巨大的油田卤水,有望成为第四系盐湖卤水的后续利用资源。通过对小梁山、南翼山、油泉子、开特米里克、油墩子、油砂山等典型构造区石油钻孔自喷的油田卤水以及地表盐湖卤水、晶间卤水取样分析,讨论了其水化学特征及资源分布,重点通过与海水、青海湖水蒸发曲线对比,分析了油田卤水的化学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油田卤水中K、B、Li资源远超工业开采品位,Br、Sr等也达到工业开采品位,有优越的高品位综合开发利用前景;油田卤水资源元素富集规律表现为平面上以中部南翼山背斜最为富集,向北、向南相对降低,垂向上深部油田卤水比浅层晶间卤水、湖表卤水资源元素相对更为富集;油田卤水的化学演化主要受控于水岩反应、深部水的混合以及蒸发浓缩和盐岩的溶解作用,这些作用为卤水分异演化、富集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地球化学条件。  相似文献   

5.
模糊数学在扶余油田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有臣  徐军  李小玲 《地下水》2011,33(5):19-20,49
运用模糊数学法,参考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对扶余油田地下水水质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地下水水质普遍较差,潜水全部属于Ⅴ类水,已经不适宜饮用,其中石油类、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等超标严重超标;大部分承压水水质也属Ⅴ类水,只有极少部分属Ⅲ类水。根据地下水水质的污染状况,并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即以油田开采的工业污染为主,提...  相似文献   

6.
冀中拗陷古潜山油田水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宝平 《地质科学》1989,(3):263-273
冀中拗陷油气田87%的储量产于海相碳酸盐岩古潜山中,在油气生成、运移、集聚和散失的过程中地下水起了重要作用。本文根据50个试样的水化学分析资料,运用对应分析方法对冀中拗陷古潜山油田水进行了分类并初步探讨了水化学成分演化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油田水文地球化学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蔡春芳  李伟 《地球化学》1996,25(6):614-623
塔里木盆地油田水总矿化度60g/L-320g/L,与氯离子浓度呈正相关,总体上受铝酸盐矿物的成岩改造影响甚小。油田水主要为部分贫镁型和完全耗镁型两种。部分贫镁水型被认为来自方解石的白云石化作用和斜长石的溶解作用;氧同位素值,Li,B和Al浓度随埋深而增大,高的锶浓度指示了水-铝硅酸盐矿物反应是受温度控制的Mg-Li可指示古地温。  相似文献   

8.
南海北部沉积盆地油田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田水是沉积盆地中的重要流体,研究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油气生成、富集等有重要指示意义。为进一步研究南海珠江口盆地珠三拗陷和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田水的特征和成因,分别在珠三坳陷的珠江组和珠海组采集油田水样5个,在涠西南凹陷的涠洲组采集油田水样4个,对研究区油田水进行了常规阴阳离子含量、D和18O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珠江口和北部湾盆地油田水溶解性总固体总体较高,均为Cl—Na型水,油田水各特征离子间关系(钠氯系数、氯镁系数、钙镁系数)和氢氧同位素关系共同显示两处油田水均起源于海水并储存于封闭性较好的地层中,在埋藏过程中可能还经历了较小程度的蒸发和降水补给,并推测其形成受薄膜渗滤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9.
库车前陆盆地流体化学,成因与流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库车前陆盆地寒武系-第三系流体分析显示:寒武系-奥陶系和侏罗系油田水与白垩系-第三系有所差异,前者总矿化度相对较低,为90g/L~110g/L;相对富Ca^2+和HCO3^-;后者总矿化度介于73g/L~310g/L,主要为130g/L~290g/L,相对富K^+Na^+和Cl^-;而大宛齐第三系油田水则相对富Ca。影响水化学演化的因素包括:膏盐类、沸石类矿物溶解以及白云化作用和富镁绿泥石形成等。  相似文献   

10.
油田水地球化学技术综合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武  程同锦  吴传芝  胡斌 《物探与化探》2003,27(6):416-418,422
介绍了油田水分析测试技术、油田水化学成分分类及模式识别技术、油田水化学成分与油气藏的关系综合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油田水地球化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应用储层流动单元进行油气储层评价研究自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受到了石油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文中以辽河油田欢 2 6断块为例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 ,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密闭取心井岩芯分析资料表明剩余油饱和度与储层流动单元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利用流动单元流动带指标计算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沉积微相内部对应着多个流动单元类型的组合 ,不同的沉积微相其流动单元组合形式也不同 ,表现出的渗流能力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从而为表征流体渗流的平面差异性和评价剩余油分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 ,欢 2 6块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在本研究成果指导下 ,4口井 6个月累计增产原油 4 556t ,取得了良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刘伟  潘金明 《矿物岩石》1999,19(2):65-68
采用采油速度和油田综合含水率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储家楼油田不同断块的开发阶段及特征,指出中北断块已处于开发结束阶段,油藏剩余潜力较小;中南断块尚处于开发下降阶段初期,油藏剩余潜力较大。并根据剩余油的分布特点,提出了中北断块调剖堵水,中南断块强注强采,扩大开展WPS表面活性剂水驱矿物应用试验,实现稳油控水,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田梦  林海  孙跃武  徐衍彬  高平 《世界地质》2003,22(3):279-283
头台油田是构造—岩性油藏。裂缝型、特低渗透是其显著特点,常规注水开发后经常出现严重的油井水淹,造成油田开发低效。本文以头台油田研究为例,认为对于裂缝型特低渗透油田,采用注水吞吐采油技术,通过套管直接向地层注水,利用储层毛管力作用,进行油水置换,实现单井自注自采吞吐采油,可以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减缓产量递减。适合注水吞吐采油基本条件是岩石润湿性为弱亲水和岩石饱和非润湿相。影响注水吞吐采油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储层吸水状况、微缝发育状况、储层非均质性、注入体积和关井压力等。吞吐采油技术可作为改善裂缝型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一种新的模式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针对DH1油田大部份油层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水淹,为了了解各小层水淹情况,为后期勘探开发提供依据。这里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建立神经网络识别模型来预测油层是否被水淹,然后针对识别出的水淹层,定量计算剩余油饱和度S_o、含水率F_w、驱油效率η等参数,最后结合实际情况,给出研究区水淹程度划分标准。通过对DH1油田七口新井的水淹层进行水淹级别划分表明,正确率可达80%以上,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塔河油田中生界泥质砂岩油气层类型多,经测试可确定的油气层类型有:凝析气层、油气层、油层和软沥青等.目前应用测井资料能划分出油(气)层,但尚不能识别油气层类型及其流动性.通过测井资料与测试资料的对比分析,应用冲洗带、原状地层间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式,建立了识别油气层类型、油气可动性的计算公式,并用交汇图来识别油气层类型及油气可动性,通过实践确定了自动划分储层类型标准,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6.
吴彦君  孙卫  杨希濮  屈乐  QU Le 《云南地质》2011,30(2):242-245,237
物性较好且孔隙结构分选和连通性较好的储层,其驱油效率较高;在注水开发初期,提高注入压力和增加注入量,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较明显,当注入量超过3Pv之后,二者的增加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将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7.
海相成油新理论与塔河大油田的发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塔里木盆地北部超亿吨级塔河油田是中国第一个海相古生界大油田,它的发现、探明与创新理论的指导及采用先进技术有直接关系,本文阐述古生代海相成油理论、塔河油田的发现、基本特征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