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SF-1型岩石声发射测试仪是岩石力学实验研究的一种非常有用的测试仪器。它可以用来监测岩石或岩石样品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化过程中由微破裂所产生的声发射现象。它不仅可以研究微破裂与应力、变形、波速、时间等的变化规律,而且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微破裂与主破裂(大破裂)的关系。所以它在岩石或岩体的变形破坏实验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在进行岩石力学研究中一直缺少适用的声发射仪,从而影响了这方面工作的开展。为了当前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地震是地壳破裂现象。目前对地震发生后弹性波的研究已有相当进展,但对于作为破裂现象的地震所进行的研究却进展不大。其原因是,将破裂作为非线性现象所进行的研究十分困难。不过,茂木(1962,a,b,1963,a,b)关于岩石破裂实验中所产生的微破裂微震活动性与天然地震的地震活动性相关关系的研究是地震破裂动力学研究的开端。他认为,地震与岩石破裂图象的特征是物质(地壳、岩石试样)不均匀性。茂木的研究给人以很大启  相似文献   

3.
冯玮  杨书田 《地震学报》1989,11(4):402-410
通过实验证实,超声作用可提高岩石射气水平,每经历一次超声振动,其射气水平都有更明显的增长;使用麦吉斯肯2型图象分析系统,首次对振动后的岩石进行了微破裂特征的定量分析,并得出微破裂的程度与振动次数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确认于超声作用下,岩石射气的异常行为与微破裂特征有本质的联系.但是超声振动时,岩石的射气强度不能作为预测地震震级的判据,而振动结束后,其射气能力并无改变.   相似文献   

4.
强震水氡前兆场异常特征及其物理解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岩石中微裂隙的产生与地下水氡浓度变化的关系以及孕震过程中微裂隙时空变化图像,揭示了水氡前兆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孕震过程中岩石微破裂的生长是导致地下水氡含量升高及地震前出现水氡异常的原因;震源区及附近地区的膨胀和微破裂最早出现,并最为发育和集中,因此水氡异常也最早出现,也最为集中;孕震过程中微破裂增加,导致地下水氡含量升高,水氡趋势异常以趋势性升高为主。  相似文献   

5.
1 研究背景 声发射是指岩石在受力过程中发生变形和破裂,其应变能释放所监测到的一种物理现象,而b值是表征地震震级—频度关系的参数,研究人员发现,b值具有非线性特征,且与岩石破裂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岩石试件变形破坏过程中产生的声发射事件模拟地震,进而研究不同加载条件下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b值变化特征,可用于监测岩石受力破坏过程中内部预存微裂隙的活动状态,有助于揭示岩石损伤机理及岩石的破坏程度,也可作为岩石失稳预警参数,捕捉地震发生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6.
1.前言地震是地壳破裂的现象。目前,尽管有关地震发生后的弹性波(地震波)的研究已有很大进展,而把地震作为破裂现象的研究却基本上没有什么进展。之所以如此,是由于破裂现象只能作为非线性现象对待,而这样做又非常困难。不过,茂木将岩石破裂实验时发生微破裂的微震活动性与天然地震活动性联系起来的研究可作为把地震视作破裂现象、力图阐明破裂动力学的开创性研究。茂木认为,地震和岩石破裂模式的不同特点取决于物质(地壳、岩石样品)不均匀性的程度。茂木的研究富有  相似文献   

7.
逾渗与岩石破裂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了岩石破裂的逾渗模型,给出了在微裂隙随机分布情况下破裂集团的分布图象、破裂集团的大小分布规律、总破裂集团数、集团平均大小、b值、逾渗分维D及临界情形。所得结果与其他模型和实验基本一致,表明通渗模型是描述岩石破裂扩展演化过程的一种较合适的模型。还发现了岩石破裂过程存在的两个转折点,深入研究这两个转折点附近岩石的宏观性质,可为探索地震孕育演化过程的前兆性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姚孝新 《地震学报》1981,3(1):49-54
本文对济南辉长岩经历不同应力途径后岩石晶粒内的微破裂特征的观测进行了研究.实验中岩石样品首先承受较高的围压(使应力差达到岩石强度的80%),然后分别按 A,B,C 三种途径进行实验.三种途径已在另一文中作了叙述(见地震学报第2卷第3期237页).实验结束后,将岩石样品切开,制成标准薄片及光片.通过显微镜的观测发现,三种应力途径所引起的微破裂性质明显不同.在 B 型实验中,长石晶粒内的微裂纹表现得短小,其长度多数不超过长石晶粒短轴的长度.整个岩石样品内微裂纹的分布密集于较小的范围内.在 C型实验中,倾斜裂纹数量增多,长石晶粒中的裂纹比 A 和 B 实验更长和更多,出现一种星状的微裂纹.观测到的辉长岩的微观现象可能说明与岩石标本过密、超膨胀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9.
热红外震兆成因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0  
耿乃光  于萍 《地震》1998,18(1):83-88
对完整岩石破裂前和既存断层粘滑失稳前的红外辐射温度场进行了遥感观测研究,发现岩石破裂前出未来断层处出现条带状的红外热像,粘滑失稳前断层闭锁点出现升温现象,声发射测量表明,岩石破裂前已有大量微破裂产生,地壳中的既存断层和大震前的微小破裂均可能为震前地壳中的热能转移提供通道,从而导致地面热外震兆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讨论了实验地震学研究中很少论及的岩石破裂和破坏的很大差异,指出仅以岩石破坏实验模拟地震特别是前兆研究存在诸多不足.建议以岩石破裂来模拟地震特别是前兆研究,由此可给出较为完整的地震活动图像.岩石破坏前兆已研究的相当多,但大破裂前则未必出现如破坏那样的前兆.大破裂前兆特征比破坏前兆更能反映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其识别更难,更符合实际.同时议及以岩样的整体黏滑模拟地震研究特别是前兆研究的不足.建议加强对局部现象——大破裂(或黏滑)的前兆特征、预测方法的深入仔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受压岩石裂隙相互作用导致破裂的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伪张力法,研究了在压应力状态下岩石内部任意多条随机微裂隙的相互作用和扩展聚集机理.即在受载岩石裂隙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一个裂隙较易聚集的方向,岩石的宏观破裂与此方向有关.给出了岩石宏观破裂判据,并确定了破裂面的方位.指出库仑准则所确定的初始剪切破裂方向仅为本文的一个特例.作为实例分析了雁形裂纹的形成和扩展机制.  相似文献   

12.
对于高放射性核废物地下处置库设计而言,宿主岩石的热力学特性的研究受到人们广泛地注意.花岗岩在热冲击的高温氧化环境下变成了一个风化的含大量微缺陷的材料,对于其破裂面的微观特征观察  相似文献   

13.
依据对具有较高微裂纹密度的筑波花岗岩和极低微裂纹密度的花岗斑岩 2种极端的岩石标本、在等应力速率的快速加载 (约 6MPa/min)和蠕变加载 (轴向应力保持在约 95 %破坏强度 ) 2个极端的加载条件下的实验结果 ,讨论了预存微裂纹密度与加载速度对多晶质结晶岩变形破坏过程的影响。实验中利用高速多通道声发射波形数字记录系统 (每秒可记录多达 5 0 0 0个声发射事件的 32通道波形 ) ,获得了岩石标本破坏前微破裂活动的详细时空分布数据。声发射的发生率、震级 -频度关系中的b值及震源的空间分布揭示出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微破裂活动具有 3个典型阶段 :初期阶段、第 2阶段和成核阶段。尤其是在成核阶段 ,还观测到发生率和b值有大幅度前兆性起伏。一般而言 ,在相同加载条件下预存微破裂密度越高 ,或对同一岩石加载速度越慢 ,对应的断层成核过程就越长 ,因此最终破坏的可预报性也越高。为了进一步探讨微破裂活动的阶段性特征及其物理本质 ,还利用亚临界破裂扩展模型对声发射数据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阿尔山五岔沟地区在某些测震学指标方面的特征分析,并与内蒙博克图1980年5.6级地震和其它几次中强地震震前特征对比,研究,探讨了该区近几年内地震活动趋势.笔者认为,阿尔山五岔沟地区,当前可能处在中强地震孕震阶段的第一阶段末期或第二阶段初期,即相当于膨胀—不稳定模式(IPE)中的岩石均匀微破裂向微破裂加速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5.
岩石破裂电磁辐射频率与弹性参数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研究岩石破裂电磁辐射特征,本文根据岩石破裂电磁辐射是由岩石破裂时产生带电粒子扰动引起的假说,通过断裂力学理论中的张开位移法计算岩石破裂过程中的裂纹宽度,由电磁辐射频率与破裂宽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电磁辐射频率与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表达式.通过建立具有中心贯穿裂纹的无限大平板模型,根据破裂宽度计算了在该模型条件下几种岩石破裂过程中产生电磁辐射频率范围.理论模型计算出来的频率范围主要集中在实验观测的中高频段,并体现出频率随弹性参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陆阳泉  赵家骝 《地震学报》1998,20(2):194-200
用采自现场的500 mm500 mm1 000 mm的天然灰岩,在注水条件下模拟扩容-扩散(D-D)孕震模式,并以多种监测手段追踪受载岩石样品从变形、微裂到大破裂全过程有关的物理场的时空演化特征.分析视电阻率结果表明:① 受载岩石从微裂到大破裂全过程与电阻率前兆的时空演化进程基本吻合;② 电阻率前兆的时间进程具有阶段性,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③ 岩石大破裂前观测到明显的趋势异常和短期前兆,并发现部分似可被确认为临震异常的电阻率前兆.电阻率的变化和分布特征似乎显示了与岩石样品受载过程的膨胀现象有某种内在联系.但未找到岩石膨胀的直接证据.最后,从理论上探讨了受载岩石样品电阻率变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17.
水氡异常的水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车用太  鱼金子 《地震地质》1997,19(4):66-357
在水氡异常机制研究中,人们以往都强调岩石力学机制,即孕震过程中岩石微破裂产生氡射气。然而,大量的震例表明,水氡异常可出现在孕震早期,可见于距震中较远的井中,那里的与那时的含水层岩石很难处在微破裂状态。因此,笔者提出水氡异常的水动力学机制,即在较低的应力水平下含水岩体的变形与其水动力状态的变化引起水氡异常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不同温度与围压条件下的岩石三轴试验,研究了水、温度、有效围压对饱水的新沂砂岩变形破坏过程的影响及此过程中孔隙压力变化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饱水砂岩的强度比风干岩石低20—30%,而排水条件下的这种差异更大;(2)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孔隙压力的变化可划分出四个基本阶段:上升、缓升、下降与保持不变阶段,其中第二阶段相当于微破裂发生阶段,第三阶段相当于微破裂发展成为宏观破坏的阶段;(3)饱水砂岩的强度随环境温度的升高和有效围压的下降而减小,而且排水条件也促使强度降低,因此可以推断,井孔水位对震前异常反映灵敏的岩石力学与水动力学条件是:含水层的渗透性强、温度高、埋深浅、水头高。  相似文献   

19.
序列活动特性与岩石破裂强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实验室内的岩石声发射实验,研究了 b 值、能量释放和岩石破裂强度的关系,同时也对比研究了我国境内近期发生的强震。发现:(1)同种材料的平均(?)值很接近,甚至对于不同的孕震过程也比较稳定。(2)对于化学成分相同的灰岩,其平均(?)值与岩石破裂强度密切相关。(3)微破裂释放的总蠕变量、蠕变释放速率与岩石破裂强度亦密切相关。(4)脆性相近的介质(如松香、花岗岩等)平均(?)值亦接近。(5)我国近期发生的强震,震前平均(?)值,蠕变释放速率与震级大小相关,震后看不出有多大关系。  相似文献   

20.
岩石实验中常通过声发射定位了解岩石内部微破裂发生的时间和位置.如果将地震学中震源机制反演算法引入声发射研究,就可获得微破裂机制,对分析力学过程很有帮助.然而岩石样品中的声发射与野外地震不同,有一些难点:①声发射采集系统的采集通道一般较少,根据少数一些点的初动方向,无法精确勾勒出节面的空间分布;②岩石在围压不高时破裂不一定是纯剪位错,也就是说不一定符合双力偶模型,初动方向有可能不是四象限分布;③构造物理实验中常观测到成千上万个声发射事件,到时识别、初动方向识别很难依靠肉眼识别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