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4 毫秒
1.
天然气溶解过程中组分分馏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气不同组分在水中溶解度的差异,导致溶解相与残留游离相天然气组分组成不同,即发生组分的溶解分馏效应。溶解分馏效应在天然气水溶运移、溶解散失等过程中均有发生。揭示天然气组分的溶解分馏规律、建立定量分馏模型,有助于天然气气源对比和成藏过程示踪。以Henry定律为依据,对不同组分溶解特征分析,提出了溶解度分数的概念,并建立了溶解分馏模型。根据该模型和各组分的溶解度分数和天然气溶解量,可计算各组分的溶解分馏量,恢复天然气初始组成特征。计算表明,威远震旦系气藏初期的天然气组成为:CH4为72.70%,C2H6为0.09%,CO2为22.41%,N2为4.07%,干燥系数(C1/C1-5)为99.876%。溶解作用使天然气中CO2含量显著降低,烃类气体含量增加,而天然气干燥系数降低。结果有助于天然气成因判识和气源对比等。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16,(4)
CH_4、C_2H_6、CO_2、H_2S、N_2等气体是很多富水地质流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模型的研究方法上,气体溶解度模型大体上又可分为:(1)γ-φ(活度-逸度模型)。模型中的活度系数方程用于表达液相行为,而气相组分的逸度系数由状态方程计算。(2)φ-φ模型。使用某一状态方程同时描述液相和气相的性质。对Duan的模型进行讨论,通过Duan的公式计算CH_4和CO_2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按照水溶液中溶解的气体组分数量,又可将气体溶解度模型划分为两类:(1)单组分气体溶解度模型。(2)混合气体溶解度模型。研究者们开发的各种模型适用的温度压力和盐度范围各不相同,精度大小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原油族组分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及其标定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卢双舫  付晓泰 《地质学报》1997,71(4):367-373
利用等温密封热解实验技术及恒速升温热解实验与PY—GC分析技术的结合,本文分别建立并标定了原油中各族组分,即饱和烃、芳烃、非烃和沥青质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原油中不同族组分成气的过程均可用平行一级反应描述,但不同组分在平均活化能及活化能分布上有明显的差异。各族组分在地史过程中成气的过程可由各自的化学动力学模型来描述。这将使原油成气过程的定量、动态描述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Orinoco地层油的开发特征及组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Orinoco地层油具有较高的气油比和沥青质含量,在模拟油藏开发状况时,使用油罐油和天然气配制的模拟油。利用大直径长岩心模型进行压力衰竭实验,得到Orinoco地层油的流动特点及模拟开发效果。结果显示:(1)高于泡点压力阶段,模拟油显现弹性驱动特征,采收率很低;(2)在泡点和“拟泡点”之间的降压阶段,模拟油表现出缓慢的膨胀性能,采收率近似线性增加,斜率接近1,此时具有最大的开采效益;(3)低于拟泡点压力阶段,产气量增大,采收率增加缓慢。实验测定了Orinoco地层油的详细组分,并以此为依据配制模拟油。对模拟油PVT性质进行分析,结论是:气油比和少量的轻质组分对相对体积的影响很小,沥青等重质组分对气体保持稳定状态起主要作用;脱气状态的地层油在60 ℃时粘度仍高达6 194 mPa·s,而较高的气油比使地层油粘度陡降,特别在压力降低至泡点压力后,仍存在一个粘度缓慢变化的阶段,显示了Orinoco地层油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5.
张斌  黄凌  吴英  王辉  崔洁 《地学前缘》2010,17(4):270
库车坳陷以产天然气为主,同时产出少量原油和凝析油,油气充注不同步,普遍具有"油早气晚"的特点,晚期大量天然气的侵入,必然对早期聚集的油藏发生改造作用。对气藏中原油成分变化的定量计算和讨论,可为天然气的注入强度定量评价提供直接证据。未遭受气洗的原油,正构烷烃摩尔浓度的对数与相应的碳数呈线性关系,而气洗作用可使轻组分的正构烷烃最先溶解于干气中,并随着天然气继续向前运移,原始油藏中的轻组分正构烷烃大大减少。以此为理论基础,建立了正构烷烃损失的定量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克拉2构造原油正构烷烃损失程度最高,平均可达70%左右,大北构造带原油正构烷烃损失程度差异较大,与该地区断块发育有关。气洗作用导致原油正构烷烃减少,而金刚烷、多环芳烃等在天然气中溶解度较低的化合物得以浓缩富集,相对含量大大增加。轻芳烃含量也会随之而增加,原油芳香度增加,石蜡度降低。在模拟实验基础上对气洗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初步估算表明,克拉2构造原油遭受的气洗作用最强,是其他构造带的2~5倍。  相似文献   

6.
非饱和黏土质砂的渗气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强强  陈正汉  张磊  黄雪峰  钱尼贵 《岩土力学》2010,31(12):3746-3750
为了探讨非饱和黏土质砂的渗气规律,对常规三轴仪进行了改造,使其能够进行非饱和土渗气性量测,改进后的渗气装置具有构造简单、制样方便、试样均匀性好、加载系统稳定、可用量测的气压力梯度范围较大、提高了量测精度等优点,并解决了量测空气体积困难的问题和渗气试验气体从刚性壁和试样边缘流出的问题。使用该套仪器研究了不同干密度和不同含水率条件下气体流速与渗透系数随压力梯度变化的规律,分析了气体流速、渗气系数同含水率和干密度之间的依存关系,建立了渗气系数与含水率和干密度之间的函数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试样在所研究的含水率、干密度范围,非饱和黏土质砂中气体流动可用达西定律描述。  相似文献   

7.
CO_2脱沥青作用形成重油油藏的一个实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气体的脱沥青作用是引起油藏变稠或形成沥青垫的因素之一。对苏丹ME盆地某古近系稠油油藏的地质特征、原油物性、原油溶解气组分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原油普遍具有高沥青质、高含蜡、高凝固点、高酸值和低含硫的特点;原油溶解气中CO2含量的变化与原油API度具有正相关关系;含油包裹体中含有较多的CO2。结果表明气体溶解在原油中产生的脱沥青作用是引起该油藏密度变大的主要原因;而且气体主要是无机成因的CO2,来源于邻近油藏的沟通地幔的深断裂。  相似文献   

8.
油藏中注入CO2可形成CO2原油地层水三相动态平衡,CO2在油水系统中的溶解度将直接影响CO2驱油效果和封存潜力。为了对CO2在油水系统中的溶解度模型进行研究,以吉林油田某油水系统为例,利用高温高压PVT分析仪开展CO2在不同体积比例油水系统中的溶解度实验,明确了CO2在油水系统中的溶解规律,并基于实验数据,分别利用网格搜索法(GS)和贝叶斯优化算法(BOA)对核岭回归算法(KRR)的参数进行优化,建立了CO2在油水系统中的溶解度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CO2在油水系统中的溶解度随CO2注入量的增加而增大,也随油水体积比升高而增大;基于KRR算法的优化模型中,GSKRR模型和BOAKRR模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6.758%和1.998%,说明BOAKRR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利用BOAKRR模型预测并绘制不同温度、不同油水体积比下的CO2在油水系统中的溶解度图版,可为CO2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
异常高压凝析气顶油藏的气顶油环协同开发过程伴随着复杂的相态变化。综合考虑气顶反凝析、油环溶解气逸出、原生水蒸发、储层岩石弹性膨胀、外部动态水侵等因素,依据体积守恒原理建立了异常高压凝析气顶油藏物质平衡方程。此外在物质平衡方程的基础上采用迭代计算的方法计算出了凝析气顶油藏的原始地质储量,并对影响地质储量计算的各项因素进行了敏感性评价。应用实例表明,以综合考虑各因素得到的地质储量为基准,分别忽略气顶反凝析、油环溶解气逸出、原生水蒸发以及地层岩石膨胀等因素而计算得到的原始天然气地质储量均偏大,误差最大的是忽略气顶反凝析,其次是忽略油环溶解气的逸出,较小的是忽略地层岩石压缩系数和水蒸汽含量。  相似文献   

10.
吐哈盆地水溶气组分与同位素特征形成机理及意义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测量了吐哈盆地 6个水溶气样品的组分和碳同位素值,并通过与盆地天然气的对比,探讨了水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特征形成机理及其应用的可能性。水溶气基本受制约于烃类气体溶解度的特征,与盆地天然气应属同源,但二者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如C1/C1~ 5值水溶气应大于天然气,实际反而较小,甲烷同系物碳同位素均较天然气富集-6 C。作者认为这些特征的形成与水溶气的溶解量小于扩散运移量相关,并认为水溶气与天然气组分和同位素差异的大小可用于探讨采样层位与天然气动态成藏体系关联的紧密程度。  相似文献   

11.
青海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气田油源与成藏机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气田不同油气藏间原油性质特征变化明显,油层在纵向井段上分布范围逾3000余m。通过地球化学实验并结合构造等地质条件分析,认为该区各种深、浅层油气藏中的原油具有煤成烃的基本地球化学特征,并且为同一来源,油源为临近地区较深部位中侏罗统煤系地层;该区深、浅层原油物性间的差异也反映在地球化学指标上,其成因或成藏机理是:深部早期油藏在断裂等地质作用下发生了明显的蒸发分馏作用,其分馏出的产物在浅部再次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2.
Anyone in the Earth Sciences community involved in the training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new to electron microprobe and scanningelectron microscope instrumentation has, in the past, alwayshad problems answering the inevitable question regarding textsthat the student may study. There are a number of excellentbooks that could be recommended. Chapman (1986), Goldstein etal. (1992), Scott et al. (1995) and, dare I say it, Reed (1993)would feature on any reading list. Unfortunately, other thanChapman (1986), such books are for the specialist. They aretheoretical, comprehensively detailed, and highly numerical.When practical aspects are discussed (as in Goldstein et al.)these are heavily biased towards the materials scientist orbiologist. On the other hand,  相似文献   

13.
The second edition of Dr Anthony Hall's undergraduate textbookhas been published some 9 years after the first edition. Thisedition is a significant revision although the approach hasnot changed, and many of the comments of this journal's reviewerof the first edition are still appropriate (Macdonald, 1988).The structure of this edition is largely the same as  相似文献   

14.
含(油)气流体体系压力及相变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流体体系的观点出发,应用物理化学原理,分别对含(油)气流体的流体压力和存在相态进行了研究,着重阐述了流体压力的组成和体系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定量计算方法,重新界定了静水压力和异常压力及其相互关系,对含气流体在运移过程中的存在相态进行了分类,并分别探讨了流体自身成分、温度和压力对流体相变规律的影响,为定量研究流体压力和运移相态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古油藏石油储量计算过程中,一般是根据沥青的分布面积确定古油藏面积或者根据古圈闭面积确定古油藏面积,这些方法存在局限性.针对现有确定古油藏石油地质储量方法的缺陷和不足,本文以四川盆地安岳气田震旦系灯影组气藏为例,创建了古油藏储量计算公式,同时建立了古油藏面积与现今气藏面积之间的关系式以及古油藏孔隙度与现今气藏孔隙度之间...  相似文献   

16.
以甲烷的量子化模型及正构二十四烷(n C24)金管限定体系裂解成气实验为基础,从理论上进一步论述了量子化模型应用于重烃气体(乙烷和丙烷)碳同位素动力学模拟的适应性,计算了甲烷、乙烷及丙烷生烃动力学与碳同位素动力学参数, 重点探讨了δ13C2与δ13C3变化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n C24裂解生成的气态烃碳同位素与早期报道的n C18、n C25及原油裂解生成的气态烃碳同位素具有可比性,可应用于地质条件下解释原油裂解气的某些地球化学特征。n C24生烃地质模型表明,其在150~160℃是稳定的,主要裂解温度介于180~200℃之间,与目前所报道的原油裂解地质模型吻合。随热解程度的增加,δ13C2与δ13C3体现了比δ13C1更明显的变化。气藏充注历史控制的同位素累积效应对天然气碳同位素有很大的影响,与累积聚集气相比,阶段聚集气的δ13C变重,并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了演化曲线的分异。在此基础上,应用n C24裂解成气碳同位素分馏地质模型探讨了塔里木盆地某些油气藏天然气碳同位素值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稠油区浅层天然气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谭吕  王力群 《地质科学》2013,48(3):908-921
中国含油气盆地稠油分布广泛,在这些稠油分布区与稠油伴生一些浅层天然气,这些天然气大多数甲烷碳同位素较常规天然气碳同位素轻,干燥系数大,非烃中氮气含量高,研究认为这些与稠油伴生的浅层天然气为原油在厌氧细菌(主要是产甲烷菌)作用下形成的原油降解气,同时混有少量热成因天然气。通过对稠油分布区的地质环境、地层水组成和储层特征等方面研究,提出微生物降解原油具备形成天然气所需的地质条件,认为原油降解气具有较大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8.
深层油气勘探是未来油气资源的重要接替领域。渤海湾盆地下伏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自油气勘探取得新突破以来,一直是深层油气领域研究的热点。黄骅坳陷新部署的QG8井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和YG1井二叠系砂岩储层获高产凝析油气流,其来源判别问题是深层油气勘探的关键。针对QG8、YG1井凝析油气开展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和原油物性研究表明:两口井的凝析油均为低黏度、低密度的典型轻质原油,具有姥鲛烷优势(Pr/Ph>2.8),QG8井凝析油饱和烃δ13C为-29.1‰、芳烃δ13C为-26.8‰;天然气δ13C1偏重,介于-39.7‰~-36.4‰之间,干燥系数大于0.8,重烃可达16.2%,为偏干湿气。QG8与YG1井凝析油特征与黄骅坳陷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饱和烃δ13C为-29.26‰~-26.87‰,芳烃δ13C为-26.62‰~-24.15‰)及KG4井原油物性(0.757 1~0.840 2 g/cm3)相近,天然气特征则相似于济阳坳陷GBG1井的煤成气(δ13C1为-43‰~-35‰),表明高产的凝析油气来自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证实渤海湾盆地深层石炭-二叠系煤系具有生烃潜力和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9.
膨胀石墨对机油吸附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不同温度下膨胀石墨对纯机油的饱和吸附,采用静态吸附和动态过滤方法研究了膨胀石墨对水面漂浮机油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饱和吸附量与其膨胀容积和温度有关,最大可达80.7g/g;在小于饱和吸附量的情况下,静态吸附后水中残留油含量与初始油浓度和膨胀容积有关,一般在50mg/L以下,经一次动态过滤,滤液中残留油含量已低于检测限,多次过滤冲洗亦未使已吸附机油脱附。膨胀石墨对机油具有超大饱和吸附量,静态和动态方法都可有效清除水面漂浮机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