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胡艳霞  徐东来  童金南 《地层学杂志》2006,30(2):T0001-T0002
贵州紫云四大寨剖面下三叠统发育较齐全,化石较丰富。在此剖面上发现了大量牙形石、双壳类、菊石等生物化石,其中牙形石在该剖面上为首次发现,并识别出了早三叠世Neospathodusdieneri带、Neospathoduscrista-galli带、Neospathoduswaageni带和Neospathodushomeri-Neospathodustriangularis带的重要牙形石分子或带化石,可与国际同期地层中相应的牙形石化石带进行较好的对比;同时还发现了Claraiagriesbachi-C.concentrica组合和Claraiastachei-Claraiaaurita组合带的双壳类代表性分子。通过对这些化石综合分析,大致拟定了本剖面下三叠统格里斯巴赫亚阶(Griesbachian)、亭纳尔亚阶(Dienerian)、斯密斯亚阶(Smithian)和斯派斯亚阶(Spathian)的年代地层单位界线。  相似文献   

2.
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上三叠统结扎群双壳类组合与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雀莫错一带上三叠统结扎群采获大量双壳类化石,根据产出层位,建立了Quemocuomegalodon orientus-Neomegalodon boeckhi、Halobia superbescens-Halobia disperseinsecta、Amonotis togtonheensis-Cardium(Tulongocardium)xizangensis3个组合.这一生物组合反映的地质时代为诺利期,依据双壳类化石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特征及围岩岩石化学分析,说明垂向上双壳类生活的结扎群具浅—深—浅的古地理变化特征,为区域上地层对比及生物生存环境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青藏高原羌塘地块西南缘鸡夯地区原划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群中新识别出一套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地层。本文根据该套地层的岩石组合以及古生物面貌特征,初步探讨了该套地层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特征,对其中发育的玄武岩夹层采用锆石U-Pb(LA-ICP-MS)同位素测年方法,获得其年龄为118.3±2.1Ma。在发育的生物碎屑灰岩夹层中采集了珊瑚、双壳类、腕足、腹足类化石,化石资料显示该套地层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这是首次在南羌塘地块发现该时期海相地层,这一发现证明南羌塘地块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海水并未完全退出,而是局部发育海相三角洲。  相似文献   

4.
南非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岩石地层研究着手,介绍了南非卡鲁盆地内综合地层研究的相关成果.在生物地层方面,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的研究在该区具有传统优势,孢粉化石的研究则是在最近几年才取得较大进展,在陆相界线地层研究中菌孢化石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处约1 m厚的地层内的富集事件属首次报道.在地球化学地层方面,南非有机碳同位素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变化趋势与海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存在相似的对应关系,可以作为海、陆相界线地层对比的辅助标志.在磁性地层方面,南非卡鲁盆地内的磁极性存在从反向到正向然后再反转(R-N-R)的变化,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则位于第一反向极性带的顶部.同时,结合目前全球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研究现状及特点,分析了陆相界线地层研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指出华南地区可能为突破传统观念的研究地区,陆地事件地层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北羌塘地区北缘上三叠统若拉岗日岩群分布于北羌塘陆块与拉竹龙-金沙江缝合带之间的若拉岗日冲断带,以砂泥质复理石、中基性-超基性火山岩及大理岩组合为特征,夹晚二叠世灰岩岩片及蛇绿岩残块。岩石低-中级变质,构造变形强烈,顶底均被断层切割断失,为总体无序、局部有序的构造-地层体。若拉岗日岩群中基性火山岩具有洋岛和岛弧型成因,它是金沙江洋盆在晚三叠世向南俯冲,而在其南缘形成的岛弧带沉积。在若拉岗日岩群采获大量上三叠统常见的孢粉、腕足、双壳类生物化石,其玄武岩年龄值为201±4Ma(Ar-Ar法),时代属诺利期。  相似文献   

6.
陈海霞  赵兵  陈陵康 《地质通报》2009,28(4):493-500
对蒲江县熊坡背斜一带出露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进行了实测和系统采样分析。根据古生物化石组合的特征将其划分为2个生物组合带:即Weiyuanella rhomboidallis-Permophorus emeiensis双壳组合带和Zamites jiangxieensis-Clathropteris植物组合带,结合岩性特征及层位对比, 认为该区仅出露有须家河组五段和六段。沉积相分析表明,须家河组的沉积环境为辫状河三角洲,并细分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证实须家河组与上覆中侏罗统新田沟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缺失下侏罗统  相似文献   

7.
安徽巢湖地区下三叠统综合层序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印度阶一奥伦尼克阶界线的全球层型候选剖面之一位于安徽巢湖地区;巢湖地区的下三叠统也是国际上同期地层中生物地层序列最有代表性、多重地层学手段应用齐备、研究效果最好的地层序列之一。根据巢湖地区3条代表性下三叠统剖面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碳同位素地层的最新研究成果归纳出本区早三叠世综合地层序列,作为区域地层对比研究的标准.巢湖的下三叠统明确包含8个牙形石带和6个菊石带。它们具有区域甚至全球对比意义;巢湖地区早三叠世碳同位素δ^13Ccarb的演变呈现2个显著的漂移周期,这种有特色的碳同位素漂移,不仅具有地层学价值,而且可能对于三叠纪初的生物复苏和生态系演变具有指导意义.在综合地层序列基础上,将3条剖面的古地磁学研究成果链接,形成了巢湖地区完整的早三叠世磁性地层序列,包括5个主要的正向极性带和5个反向极性带,这也是目前在本区乃至华南获得的最完整的早三叠世磁极性序列之一.这些为该区域乃至全球相关地层研究树立了一个基本格架。  相似文献   

8.
安徽巢湖地区下三叠统牙形石生物地层分带及其全球对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安徽巢湖地区早三叠世处于下扬子碳酸盐岩缓坡较深水区域,地层序列完整、清晰,各类化石是区域乃至全球最为丰富、序列最为完整的,是研究国际早三叠世年代地层最经典地区之一.对安徽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平顶山北坡剖面、马家山南剖面系统采样和精细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结果表明,下三叠统至少可以划分为8个牙形石带,建立了在华南具有代表性的下三叠统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自下而上为(1)Hindeodus typicalis带;(2)Neogondolella krystyni-Neogondolella planata带;(3)Neospathodus kummeli带;(4)Neospathodus dieneri带;(5)Neospathodus iaageni带;(6)Neospathodus pingdingshanensis带;(7)Neospathodus homeri带;(8)Neospathodus anhuinensis带.并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期地层进行精确对比,为建立下三叠统印度阶与奥伦尼克阶界线的全球层型(GSSP)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滦平盆地张家沟侏罗-白晋系界线上下为连续沉积的浅湖一半深湖序列,介形类和叶肢介类化石丰富,是中国陆相J/K界线理想的层型候选剖面。通过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介形类,叶肢介生物组合及沉积学与成因地层学的综合研究,认为陆相侏罗-白垩系生物生物地层界线以介形类大个体滦平介Luanpingella的消失,女星介Cypridea的出现,叶肢介Nestoria,Pseudograpta及Keratestheria等的消失以及Eosestheria的始现,扇三角洲平原或前缘亚相或等同亚,微相带的结束为标志,陆相界线层型研究和定义异于海相盆地,陆相环境生物化石的自然缺尔可以通过地层格架建立及沉积亚微相序列高精度地划分,对比予以弥补,并应纳入陆相界线层型的定义中。  相似文献   

10.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陆相地层对比研究对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定义以及全面认识该全球性重大生物与环境突变事件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国际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选择贵州六盘水仲河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该剖面的化石面貌和有机碳同位素演变特征.结合黔西滇东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良好的陆相、海陆过渡相和浅海碎屑岩相地层记录,初步搭建了海、陆相生物地层与有机碳同位素地层对比框架.值得关注的是,综合已有研究的陆相和海陆过渡相剖面植物有机碳同位素和海相剖面无机碳同位素数据,发现均存在相同的碳同位素演变特征,且与生物地层对比方案一致.据此,认为高分辨率的有机碳同位素化学地层是实现海-陆相地层对比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侏罗纪年代地层学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沙金庚 《地层学杂志》2005,29(2):124-129
“国际地层表”依据菊石带建立起来的侏罗纪年代地层系统在全球海相侏罗系的划分和对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却很难直接应用于非海相侏罗纪地层系统中。中国的侏罗系多属非海相,近年来我国地质工作者们不但将中国的海相侏罗系与全球侏罗纪年代地层系统进行了较合理的对比,发现了穿越海相三叠系-侏罗系界线的连续沉积的剖面,而且建立了非海相侏罗系的阶。但是中国非海相侏罗系区域性阶的时代和不同阶之间的界线有待海相化石和地层测年来确定或检验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南海域中生代地处欧亚板块东南缘, 夹持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之间。以往对于该区域的油气勘探多集中于新生代。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 结合新近获得的地震资料, 开展了中国东南海域及周缘油气地质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南海域中生界分布广, 东海南部、台湾岛以及台西南盆地发育中生界深海相硅质岩, 可能与冲绳缝合带和菲律宾巴拉望缝合带形成有关;南海北部及周缘陆区发育上三叠统下侏罗统海相和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及上侏罗统白垩系陆相碎屑岩, 可能与印支期缝合带的形成有关。从海域钻井及周缘陆区沉积层序资料推断, 中国东南海域有两套发育良好的烃源岩, 具有较强的生烃潜力:上三叠统下侏罗统海相泥页岩, 有机碳质量分数为0.28%~14.96%, 干酪根类型主要以Ⅱ2型和Ⅲ型为主;下白垩统海相泥页岩, 有机碳质量分数为0.60%~2.00%, 干酪根类型以偏Ⅱ2Ⅲ型为主。该海域发育两套生储盖组合:一套以上三叠统下侏罗统泥页岩为烃源岩, 中、上侏罗统砂岩为储层, 下白垩统泥页岩为盖层;另一套以下白垩统泥页岩为烃源岩, 白垩系砂岩为储层, 上白垩统泥页岩为盖层。它们相互可以形成"古生新储"、"自生自储"油气藏组合。因此, 中国东南海域中生界是值得关注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13.
羌塘盆地雁石坪地区侏罗纪沉积物特征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藏北羌塘盆地地层出露以海相三叠系、侏罗系为主。盆内侏罗系为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具“三砂夹二灰”的特征。侏罗系分布广泛、层系连续、发育完整、化石丰富。羌塘盆地雁石坪地区位于青藏公路旁,露头较好,许多地质工作者前来考察研究。本文所涉及的区域是雁石坪地区向斜南翼,主要为中株罗统夏里组、上株罗统索瓦组。夏里组以碎屑岩沉积为主,广泛发育紫红、暗紫色泥岩与灰绿色粉砂岩、细砂岩不等厚互层;索瓦组以灰岩为主,层理发育、化石丰富,这些都是各种环境条件的记录。通过野外实测剖面,采集大量的样品以及室内的分析,结合沉积岩特征,借助相标志,初步分析夏里组为潮坪沉积环境,索瓦组为碳酸盐缓坡环境,为恢复重建古沉积环境——岩相古地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朱国信 《吉林地质》1991,10(1):13-21,T002
本文记述了在吉林省抚松县小营子组首次发现的炭蚌、珠蚌、篮蚬超科中的共6个属,8个种,4个新种,并对它们的分类位置、组合特征以及该层的对比、地质时代、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The discovery of ultrabasic rocks and of diamonds in Upper Triassic-Lower Jurassic kimberlite pipes in the Siberian platform gave impetus to the search for diamond deposits in this area. Also, the discovery of diamond placers in Mesozoic and Cenozoic marine and nonmarine sediments in 1948 intensified the search. The geology of the area is characterized, as is that of the African diamond fields, by considerable faulting and heterogeneous composition of the bas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depressions, and a magmatic cycle dominated by basic and ultrabasic magmas. Many unexplored areas within the platform, undoubtedly having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are potential diamond producers. --G. E. Denegar.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南部侏罗纪地层问题讨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青海省南部侏罗纪海相双壳类异常丰富.根据近年来新测制的地层剖面和化石资料,本文分析了该区双壳类动物群的时代意义,从而确立了本区侏罗系应包括中,上侏罗统;海相侏罗纪沉积大致自巴柔阶到基末里阶.东特提斯区北缘的弧形地带,诸如青海南部、藏东、藏北、滇西,缅甸掸邦和泰国呵叻等地在中,晚侏罗世基本上属于同一个生态环境较特殊的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双壳类动物群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性色彩,特别是淡水双壳类动物群cuneopsis—Psilunio—Lamprotula组合,半咸水动物群Corbula—Neomindon组合以及淡水(微咸水)动物群Peregrinococha组合完全是该区特有的土著分子,从时代对比意义上来说,它们之间可对比度更高.云南和平乡组双壳类动物群和本区相比较后表明,和平乡组沉积时代大致相当于巴柔期(含早巴通期).缅甸南瑶系中的双壳类动物群时代不应晚于巴通期.藏东和青海南部产出的奇异蛤动物群时代则应不早于基末里期.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东北区的龙瓜沟群和鸡西群中部,由含有侏罗纪化石的海相与非海相岩层组成.龙爪沟群属中,上侏罗统,鸡西群可能全属上侏罗统,其中部的城子河组产有启末利阶的带化石细线雏蛤Buchia tenuistviata(Lahusen).非海相的热河动物化石群中的软体动物分子与上侏罗统启末利阶海相双壳类化石在城子河组中同组共存,进一步核实了热河动物化石群的侏罗纪年代.  相似文献   

18.
刘明良 《湖南地质》1991,10(2):146-152
本区地槽型煤田,主要是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由一套浅海相碳质板岩为主组成的含钒石煤岩系,与下伏地层呈整合关系。地台型煤田有下石炭统测水煤系和上二叠统斗岭煤系,它们是以一套海陆交互相的细碎屑岩为主,夹菱铁矿或黄铁矿结核及煤组成,与下伏地层呈整合关系。其中斗岭煤系的煤层分布广,煤层及煤质较好,是本区找煤的对象。地洼型煤田,为上三叠—下侏罗统煤系,呈零星小块分布,是一套以陆相,杂色粗碎屑岩为主,夹泥岩及煤组成,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关系。主要发育在资兴市和宜章县一带,找煤条件次于斗岭煤系。  相似文献   

19.
湘中地区穹盆构造:褶皱叠加期次和成因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研究认为湘中地区存在三套不整合面,划分了四个构造变形期次:加里东期、印支早期、印支晚期和燕山期,并对各个构造期次的变形特征作了详细的论述。加里东期与印支早期分别为近东西向的褶皱,印支晚期为一近似平行于祁阳弧断裂的弧形构造,燕山期则以北东—北北东向的左旋走滑为主。通过分析各构造期次的复合叠加特征,本文提出:湘中地区的穹盆构造是由于加里东期褶皱与印支期褶皱叠加而形成的,并在燕山期时受到北东—北北东向的左旋走滑断层的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