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损失评估与数据库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树桢  尹之潜 《中国地震》1993,9(3):264-275
1989年10月大同-阳高地震后,国家地震局首次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震害评估,为政府进行抗震救灾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加快灾区重建,减少地震损失起了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大同-阳高地震的评估经验和近期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震害快速评估实用方法,介绍了震害评估计算程序(EDEP),并以实例说明程序的主要功能和使用方法。最后,为更快地评估地震损失,建议建立重点监测区震害评估数据库系统,并提出数据库系统的建立方法。  相似文献   

2.
调查了日本3个内陆大地震余震的深度分布状态。这3个地震分别是:2000年鸟取县西部7·3级地震、2003年宫城县北部6·4级地震和2004年新潟县中越6·8级地震。对这3个地震,发现在主震发生后,孕震层都向更深和更浅的区域扩展。深层和浅层地震比中间层的地震活动衰减更快。当应力增加很快时,脆性断裂可能发生在一个应力延展衰减过程中。研究结果显示,断层活动可能延展到从地震活动背景估计的孕震区的外部。这应该在地震危险性评价中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3.
震后功能恢复能力是指建筑物、社区或城市等遭受地震影响后实现功能恢复的能力。以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对象,基于OpenSees有限元分析平台,对其进行增量动力分析,得到其对应于不同损伤状态的地震易损性曲线。进而基于单体建筑损失评估理论,评估该结构在不同强度水准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等。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直线型、指数型以及三角函数型功能恢复模型,在不同强度水准地震动作用下,分别计算该结构的震后功能恢复能力。结果表明: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加,基于3种恢复模型计算得到的震后功能恢复能力都在下降,而且直线型和三角函数型恢复模型得到的恢复能力均比指数型的下降更快;在同一强度水准地震动作用下,基于指数型恢复模型计算得到的震后功能恢复能力均高于直线型和三角函数型恢复模型,即使在较强水准地震动作用下,根据指数型恢复模型得到的恢复能力依然较大。而在各个强度水准地震动作用下,基于直线型和三角函数型恢复模型得到的震后功能恢复能力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4.
经验性的地震预测在中国地震预测研究与实践中 ,特别是在综合地震预测中 ,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并将在今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发挥主要作用。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 ,地震预测中一些经验和掌握这些经验的专家 ,是目前的计算机所无法取代的。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是 ,如何使这些经验变成可继承、可重复、可发展的知识体系。与此相应的 3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在地震机理仍不清楚的情况下 ,如何尽可能清楚地阐明一些经验的物理意义和统计显著性 ;二是如何使老一辈地震专家的经验更高效率地变成新一代地震专家的知识 ;三是如何就中国式的经验性…  相似文献   

5.
地震区划原则和方法的研究——以华北地区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时振梁  鄢家全 《地震学报》1991,13(2):179-189
本文基于对我国华北地区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不均匀分布的认识,吸收了近20年来地震预测方面的科研成果,采用目前国际通用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通过对华北区划的试验,对地震区划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如下改进: 1.以地震带作为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统计单元.引入地震活动趋势估计因素,评定表征地震活动水平的年平均发生率,以使区划结果同预测未来时间段地震活动水平相适应; 2.采用按震级挡次分配各潜在震源区的年平均发生率,可以合理地评估高震级地震的危险程度; 3.采用以震级挡次为条件概率的空间分布函数,刻画地震带内各潜在震源区之间发生相应震级挡次地震的相对危险程度,使区划结果更好地反映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均匀性分布的特点; 4.在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中,引入了方向性函数项,使得分析模型更接近我国地震震源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小湾水库库区的16个地震台2011年至2012年的地震目录资料进行重新定位,得到了更精确的震源参数。定位结果显示了小湾水库库区地震震源分布的更加精细的图像;揭示出该地区地震活动与活动构造的密切关系;并对原始目录和重定位后的结果进行比较。应用结果表明,震源相对位置精度有了明显提高,更加清晰地反映出活动构造图像。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震工程地质学之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中国地震工程地质学(亦称为地震岩土工程学)在过去50年中的发展,历史地震年表、中国地震目录、中国地震区划图和新中国地震烈有等是本学科发展初期的里程碑。在进一步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两个学科分支:区域地震危险性评定(SHA)和场地抗震性能评价。1966~1976年的一系列强烈地震发生后,SHA和地震小区划的方法有了迅速改进,更深刻地认识了局部地条件对地震中强地震动和场地失效的影响。若干“地硅工程  相似文献   

8.
地震地面运动的局部谱密度描述及其估计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介绍地震动描述沿革的基础上,分析了使用时变谱密度,即局部谱密度来刻画具有时频非平稳特性的地震动的必要性。从理论上详细比较了小波变换与其它几种局部谱密度估计方法,指出利用小波变换来估计局部谱密度比其它方法精度更高,速度更快,使得方便高效地将局部谱密度应用在地震工程和结构抗震的诸多领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海上高分辨率地震实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莺歌海盆地油气勘探中,应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评价DF1一1气田,探明了储集层顶面的水道冲蚀,给出了正确的气田地质模式;并应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做气藏描述,比较准确地估算了储集层的厚度与孔隙度,减少了评价井数.应用高分辨率地震的亮点加平点技术,在原认为是空构造的LD8一1构造发现了高产天然气。理论和实践都表明,若要得到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提高地震子波的频率是很重要的,但保护低频比提高高频更重要。高分辨率地震波阻抗剖面比地震偏移剖面更直接、更清晰地反映地下地质情况,直接用波阻抗剖面做地震解释和油藏描述可得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综合考虑震中地区地质构造背景、震源机制解结果、余震分布以及我国西部地区地震动参数衰减特征,运用考虑场地效应的震动图快速生成方法,将收集到的62组强震台站的峰值加速度作为插值使用,估计了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S6.5地震峰值加速度震动图. 利用地震后获得的强震记录计算了强震台站观测值与借助经验性衰减关系得到的估计值之间的系统偏差,校正了缺少台站地区借助经验性衰减关系得到的估计值,获得了校正后的峰值加速度分布图. 结果显示,鲁甸MS6.5地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随距离的衰减速度比前人对我国西部衰减统计的结果更快,对数偏差校正的结果更符合本次地震的衰减规律. 校正后的峰值加速度大于40 cm/s2的区域面积近8000 km2,比未经校正的峰值加速度大于40 cm/s2的面积减小了40%左右.   相似文献   

11.
使用基于伴随方法的反演策略,研制出了南加州地壳的三维地震模型。该模型涉及到16次层析成像迭代,需要6800次波场模拟和总计80万个中心处理单位小时。与南加州地震中心给出的最初三维模型比较,该新的地壳模型揭示了更强的非均匀性,包括±30%的局部变化。模型说明了诸如沉积盆地和横跨断层的构造反差的浅部特征。也揭示了深部的地壳特征,从而帮助重建诸如俯冲捕获洋壳碎块的南加州构造。新模型有助于对地震危险性做出更实际而准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多重分形分析方法,考察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新西兰的地震活动广义应变释放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 结果表明,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与不同地球动力学环境关系密切. 强震活动时间分布在板间地区具有比板内地区更明显的丛集性, 对中小地震这种丛集性差异较小;强震活动空间分布在板内地区具有比板间地区更强的丛集性,但对中小地震则相反.   相似文献   

13.
特大地震的震害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我国发生的17次8级以上的大震资料,着重讨论了特大地震的震害特点、破坏类型及若干对策问题,强调指出了区域性的场地条件,特别是黄土和软土分布区对震害的影响,因此,在选择建筑场地时,除应避开发震断层外,更主要地应避开易产生各种场地震害的地段,同时要注意等震线的不对称性和长周期震动对远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使用强地面运动资料的反演分析,构造了1997年日本山口地震的一组震源破裂模型。对低频带和高频带,分别采用合成格林函数和经验格林函数(EGF),高频模型的滑动区在空间上相应于低频模型的大滑动区边缘,在时间上相应于初始破裂。计算的滑动-应力关系显示,高频模型的应力衰减速率更快,并且所有模型在恒定应力水平时几乎没有滑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芦山地震强地面运动记录为基础资料,研究了阿里亚斯强度和Newmark位移两个地震动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衰减特征以及与其它地震动参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阿里亚斯强度的空间分布与地震断层空间展布和地震破裂方向具有相关性;阿里亚斯强度与峰值加速度(PGA)有较好的相关性,场地条件对二者的相关性具有显著影响,PGA相同时,场地越软,阿里亚斯强度越大;震级也是影响阿里亚斯强度与PGA相关性的重要因素,PGA相同时,震级越大,阿里亚斯强度也越大;Newmark位移与PGA和阿里亚斯强度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与阿里亚斯强度的相关性更强,相关系数可达0.94以上。研究还表明,现有模型不能较好地描述芦山地震的阿里亚斯强度和Newmark位移衰减特征,这说明了芦山地震在持时和破裂过程上的特殊性。芦山地震的特殊性揭示了我国西部地震地质构造环境与其它地区有显著差异,因此应该研究适用于我国西部地区地震的地震动参数预测方程。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我们从更多方面了解地震动特性以及我国地震灾害的预测预防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地震预报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当今地震预报科学水平还很低,而社会又强烈地期望实现地震预报的情况下,地震社会学问题更显突出。地震预报策略,就是管理部门在充分尊重地震预报专家地震预测预报意见的基础上,以何种形式和口径向上级领导机关报告或向社会公众通报的策略,以取得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最佳效果。论述了目前使用的9种地震预报策略的要点及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17.
李桂华  何家斌 《地震研究》2002,25(2):163-165
采用一致的地震震相和台网布局,应用昆明数字地震台网资料,对2002年月1月4日-1月7日的漾濞地震及序列作进一步核定,得出了更精确的地震震源位置,并作出三维空间图。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煤层冲刷带地质模型,进行正演模拟计算,利用正演模拟数据研究煤层冲刷规律.应用地震属性技术,谱分解/地震相分析技术和地震反演技术获取多种地震岩性信息.利用这些信息,结合钻孔资料和矿井地质资料,对煤层冲刷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与传统解释方法相比,地震岩性信息综合解释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圈定煤层冲刷范围.  相似文献   

19.
黄冰树  庄昆元等 《地震》1995,(2):125-130
地震现场预报数据处理系统是供分析预报人员在地震现场使用的一套实用性计算机软件。该系统根据国家地震局颁布的《地震现场工作大纲和震情分析指南》及目前在地震现场预报中常用的各类方法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研制了该数据处理系统。它既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系统,又可以作为一个子系统与专家系统、数据库系统紧密地结合成一个功能更强的地震现场预报专家咨询系统。该系统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功能模块:(1)计算机自动处理;(2)用户选择运行;(3)震前活动参数的计算。  相似文献   

20.
地震波形的分形判别与特征提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地震波的复杂性和它的自相似性以及计算地震道时间序列分数维等一系列特征问题,能得出地震波在复杂构造及断点位置的一系列特征,能轻易地实现地震道异常点的计算机自动拾取。对更深入地研究地震波和更准确地解释地震资料,会有很大的帮助。本文提出了计算地震道分数维的一般方法。实验表明地震道时间序列的分数维在异常点会具有不同的数值,其变化点能够定量指示出异常的准确位置。这对更精确的研究时间剖面上断点及不同地质构造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