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例研究提倡教师的研究回归本原,就是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即教师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首选,以课堂为研究的主要场所,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征,以指导教育实践获取策略知识、促进教师成长为首要目标。本文以高中地理“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一节为课例,从“讨论式”教学的角度来探讨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做研究。  相似文献   

2.
使用改进的S—T分析法和ThomaL.Good&JereE.Brophy的课堂观察技术对高中地理课堂提问行为进行分析,以《百节名师风采课》中“荒漠化的防治”一节为例,得出的结论如下:“荒漠化的防治”这节课主要是在提问行为为主的对话型教学模式下完成的;注重了问题引入方式的多样性;提问方式采用群体与个别提问相结合和鼓励性的教学反馈等四大亮点。同时,该节课的课堂提问行为有四点待改进:需要注意高层次的提问类型与低层次的提问类型相结合;减少教师自问自答;鼓励学生提问;适当增加提问后停顿时间,正确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3.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理念,师生角色换位法,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某个问题、某个知识点、某节课的内容交给学生,由该生当“教师”在讲台上向自己的同学讲授课程,教师在台下和学生一同听课,并对学生的讲课进行评判,  相似文献   

4.
以初中地理"水资源"一节为教学内容,实践"先学后导问题引领"教学模式,通过实施课前教师"导"与学生"学"、课中教师"引"与学生"探"、课后教师"领"与学生"悟"的三个教学环节,确立了地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提高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前,新的教育理念已在大多数地理教师的课堂上得到了体现,地理已越来越成为学生爱听、爱学的一门课。然而,在课堂上却又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过度”现象,颇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进行分类、编码,并对18节中学地理公开课和研究课中的相关教学行为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地理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教师努力改进课堂评价的方式,在课堂上较为关注学生的学习反应,呈现师生互动的倾向;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讲解行为是地理课堂的一种主要教学方式;课堂中学生主动发起的行为很少,学生的接受式学习行为多于产生式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7.
李万龙 《地理教学》2014,(17):48-51
正2013年11月20~21日我有幸作为江苏省的代表参加了在江西省九江市举行的全国高中地理优质课评选活动。作为第3小组的评委听了12节课,课题是"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如果用传统的眼光来看我所听的这12节课,不用说,这些课都是好课,正如《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主编雷鸣在点评中所说的,这些课反映出上课的老师们在五个方面十分用心。一是对讲述内容的准备非常用心;二是教师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方面非常用心;三是教师对  相似文献   

8.
栗宁 《地理教学》2007,(12):37-37
精彩的导入虽是成功的一半,但恰到好处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再掀波澜,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结课是教师在一节课结尾时,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巩固、扩展、延伸、迁移,使课堂教学完美结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艺术化的结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总结巩固和突出本节重点的作用,而且能够达到及时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从而起到“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高中地理“地质灾害”一课中关于地质灾害防御的内容,地理知识原理与人类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通过对案例一、二的不同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和研究,认为精心组织课堂小组探究,进行角色设定在本节课的问题探究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0月,有幸参加了在江苏苏州第十中学举行的"诗性课堂、有效教学"——江浙沪三地名校"聚焦课堂"活动。来自不同城市的教师同课异构"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以下对其中两位教师的课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11.
耿峰 《地理教学》2013,(9):38-39
正在我们的课堂中,常常见到这些现象:面对教师的提问,当学生不会回答时,教师会说"请坐下来再想一想";当一位学生回答不全时,教师会说"谁能够帮帮这位同学";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教师的课前预设中,或者一下子不知道对还是错时,教师会说"他的想法对不对呢?有没有道理呢?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去研究研究";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会提醒"再想想,老师提的是什么问题"……然而不知道我们的教师注意到没有:这些学生会很"识相",这节课就一直低着头,再也没说过一句话。长此以往,课堂氛围逐渐沉闷,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于是我们不由佩服那些名师在课堂上的沉稳、睿智,感叹为何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总是能兴  相似文献   

12.
“收听天气预报”这一节实践性强,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的素材容易挖掘。我把这节课用活动课形式上,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良好。现介绍课堂设计:  相似文献   

13.
徐以强 《地理教学》2011,(13):58-59
众所周知,新授课之前一般都有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的课前提问环节。传统的课前提问方式都是一对一的口头提问,即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们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后,举手回答或教师点名回答。当这名同学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同班的其他同学大多不注意听这位同学的答案,而是庆幸自己没被提问到,从而导致提问效果低下,课堂效率不高。  相似文献   

14.
“大气的组成和受热过程”中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部分,既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理论很抽象,非常不好讲,尤其是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处理不好的话,教师很容易占据主角自己大讲特讲。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同课异构"的研究思路,从"2015年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优质课比赛"获奖的视频课例中选取四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课作为样本,对四节高中地理优质课中的师生对话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比较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四节课中师生对话频繁,课堂氛围活跃,但师生对话在认知水平、对话结构、师生话语权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将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产生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前,"同课异构"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国培计划(2013)"示范性集中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项目华中师范大学高中地理班在武汉市育才高级中学举行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节复习课为切入点,对来自不同省份的两位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各自的独特之处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探索高中地理复习课的教学方法,为地理教师进行复习课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赵怡 《地理教学》2010,(1):39-40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节内容,不同教师不同构想、不同上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形式。“同课异构”是教坛新秀,是优质课评比中常用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曾多次参与这类活动,同时也在思考:怎样在“同课”的基础上实现“异构”,如何在“异构”的设计中打造精品?  相似文献   

18.
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是最常见的一种教研活动,为了在一节课中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恰当的教学行为和良好的教学效果,通常由教研员与执教老师一起精心准备(备课、试讲),然后与听课、评课老师一起观摩。其实,笔认为,真正能给教师带来启发的应该是这节课的设计过程,比如试讲课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调整解决、产生怎样的效果差异。将这些幕后的“故事”挖掘出来,呈现给听课、评课老师,或许更有研讨的价值,教师也更容易认同与接受这节课中所体现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地理复习课,常常是教师把所学过的知识像“炒冷饭”似地再现给学生,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口若悬河,学生听课却索然无味,听课效率不高,达不到效果。为使复习课上得更生动,真正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妨尝试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来进行地理复习。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并赋于一定分值,题型一般包括必答题和抢答题  相似文献   

20.
一、广集信息资料。在课堂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受时空环境的限制较大。在45分钟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安排学生在网上当堂搜集所需的补充材料,也几乎没有整理和查阅资料的时间。因此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学习素材,必须是师生预先准备齐全的。否则将难以解决时间的有限性与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这一对矛盾。本节课通过学生市场调研、网上查询、教师准备素材,形成经过一定程度整理的资料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