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利用黔西南州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20年的极端最高、最低和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以年代为周期,分析近60年黔西南州极端最高、最低和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及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极端最高气温在60年代至80年代处于持续上升趋势,在90年代略下滑,进入21世纪后又持续上升。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近60年平均最高气温升高0.96℃,平均极端最高气温升高0.43℃;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近60年平均最高气温升高0.73℃,平均极端最高气温升高0.62℃。冬季,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平均最低气温及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在70年代至80年代处于持续上升趋势,90年代略下滑,而进入21世纪又转为上升,近60年平均最低气温升高0.92℃,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升高1.64℃;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及平均极端最低气温近60年呈持续上升趋势,平均最低气温升高2.35℃,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升高3.32℃。  相似文献   

2.
1 荔枝种植的气候环境分析 钦州市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22℃,极端最低气温仅1955年出现过-1.8℃,其余年份极端最低气温均在0℃以上,荔枝的安全越冬不成问题,冬季干凉少雨,夏季高温湿热,对荔枝的正常生长发育较为适宜,但在高产、稳产、优质的生产上,与邻县灵山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因素,其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3.
前 言临夏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侧边坡区,大部粮播区海拔高度为1800~2600m,年降水量为293.1~622.8mm,年平均气温为5.0~6.8℃,≥10℃持续日数为100~130d,积温为1400~2000℃,山区积温不足1400℃,属高寒阴湿区和干旱少雨区。春小麦是临夏州主产作物,每年播种达4.5~5.7hm2,占全州总粮播面积的33%~40%。高寒阴湿,热量不足,农业气象灾害多,是制约本地春小麦稳定增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就临夏州地膜覆盖春小麦增温增产效应,进行了地温观测和对比试验。试验…  相似文献   

4.
1996年度(1995年12月至1996年11月),各地年平均气温为16.0-22.7℃,全区大部比常年偏低0.4-0.7℃;年降水量为973.0-2277.4毫米,钦州、防城港两市和南宁、玉林两地区南部比常年偏少1-2成,百色地区大部偏我1-2成,其余地区正常;各地年日照时数为1121.5-2266.5小时,大部分份地区偏少80-300小时。1996年度主要气候事件及其影响以夏季洪灾害及春季低温  相似文献   

5.
天水市地处陇中黄土高原与陇南山地之间,北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区,南部为西秦岭山地,地形复杂,沟壑纵横,相对高差大,气候垂直和区域性差异显著,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境内年平均气温5—12℃,年平均气温日较差23.9—26.1℃,无霜期141—185天,年降水量480—610毫米,太阳辐射量5394.12—5583.66兆焦/平方米,平均5454.36兆焦/平方米。本文试用关联分析的方法,对天水市进行农业气候区划。  相似文献   

6.
我区位于云贵高原西北边缘的金沙江河谷地带,地形复杂,区内相对高度近2000米,形成了我区气候垂直差异显著的特点。在海拔940—1500米的金沙江河谷地带是高温区,年平均气温19—21℃;低温区在海拔2300—2900米左右的山区,年平均气温10—14℃。若以气温划分气候带,1500米以下的金沙江河谷地带,大致属“南亚热带”;1500—2300米的半山地带,大致属“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2300米以上的山区大致属“南温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雨量增多、相对湿度也增大。  相似文献   

7.
建德位于浙江省西部,地处亚热带中部,山区丘陵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本文试以1957~1991年35年来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日照时数变化的某些事实,对建德近35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作一初步探讨。一、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建德气温常年平均值为16.8℃。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曲线(见附图)来看,历年年平均气温的变化主要可分为以下二个阶段: 1.1959~1968年偏暖阶段此阶段除1962、1965年年平均气温16.7℃略低于常年平均值外,其余各年均高于常年平均值(见  相似文献   

8.
宝鸡地区地处我国大陆中部,属大陆季风气候。热量资源较为丰富,年平均气温,川原区在12—14℃,年降水量约为600—700mm,为一年两熟的粮棉产区。廿多年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粮棉产量不断提高,但由于伏旱等自然灾害而影响到粮棉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年份儿达半数以上,因此,及早予报伏旱的有  相似文献   

9.
1996年度(1995年12月至1996年11月),各地年平均气温为16.0~22.7℃,全区大部比常年偏低0.4~0.7℃;年降水量为973.0~2277.4毫米,钦州、防城港两市和南宁、玉林两地区南部比常年偏少1~2成,百色地区大部偏多1~2成,其余地区正常;各地年日照时数为1121.5~2266.5小时,大部份地区偏少80~300小时。1996年度主要气候事件及其影响以夏季洪涝灾害及春季低温冷害最为突出,7月19日柳州市发生了本世纪以来最大的洪水;其次是冬季霜(冰)冻天气及春、秋干旱。本年度气温偏低,日照偏少,洪涝严重,全年气候条件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弊多利少,属偏差年景。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文成县茶树栽培气候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茶树栽培的气候区划指标,借助文成县1∶25万地形数据,应用GIS和小网格推算技术,对文成县茶树栽培进行了气候区划.结果表明,≥10℃积温在4 500℃以上,且年平均气温大于15℃的地区划分为茶树最适宜栽培区;≥10 ℃积温在3700~4500℃,年平均气温在12 ~ 15℃之间的地区划分为茶树较适宜栽培地区;≥10℃积温低于3 700℃,年平均气温不足12℃的地区划分为茶树不适宜栽培区.  相似文献   

11.
桂平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雨量为1714.0mm,最多年可达2485.0mm,最少年1026.5mm,4~9月为汛期,平均总雨量为1279.3mm,占年雨量的74.6%,汛期多大雨、暴雨和大暴雨,易发...  相似文献   

12.
洛阳市地处豫西山区,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696.9 mm,年平均蒸发量为933 mm,干旱、季节性干旱年年发生.近30年的气象数据表明,洛阳夏季经常发生局部强对流天气,平均每两年就会出现一次较大的冰雹灾害.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严重影响着洛阳市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八角是广西南亚热带地区特有的经济树种,林产品为八角、茴香油,足国内外喜爱的调味品,是香料工业、制药工业的重要原料。八角是我国传统的出口物资。 八角适生于300—1000米的低山地形,要求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腐殖质丰富的酸性沙质壤土。八角喜欢湿润,冬暖夏凉的山区气候,要求年平均温度20—23℃, 1月平均温度 8—15℃,年降雨量1200—2000毫米。幼苗、幼树易受霜害,成年林在-4℃  相似文献   

14.
人影工作在洛阳气象事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洛阳市地处豫西山区,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696.9mm,年平均蒸发量为933mm。干旱、季节性干旱年年发生。近30年的气象数据表明,洛阳夏季经常发生局部强对流天气,平均每两年就会出现一次较大的冰雹灾害。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严重影响着洛阳市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气温异常的区域特征研究   总被引:87,自引:3,他引:84  
用REOF法对中国的年和春、夏、秋、冬季平均气温年际变化进行了分区,并研究了各区气温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年平均气温可分为8个变化区,春季7区,夏季9区,秋季7区,冬季5区。从年平均气温看,近46a来中国的主要升温区为东北、华北北部和新疆自治区,升温幅度为1.2℃左右。降温区为四川、贵州,幅度为0.3~0.4℃。东南部、西北东部、西藏和云南地区1970年代初以前降温,以后升温,与北半球气温变化一致。各季节升降温区与年平均有一定的差异。升温区范围和升温幅度最大的为冬季。降温主要集中在春季西部、华南地区和夏季长江流域和新疆南部。降温幅度最大的为夏季。秋冬季全国则无降温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中国大陆2300个气象台站网中遴选出138个参考站,对614个国家级气象站和138个参考站1961 2004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进行了非均一性检验和订正,利用REOF(旋转主分量)分析方法,按照气温变率空间相关特点将中国大陆划分为6大区域,并采用经纬度网格面积加权平均法分别建立了中国大陆及其6大区域平均的国家站和参考站的月、季、年地面气温时间序列,对国家站和参考站序列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国家站资料建立的中国大陆年平均气温序列在44年间线性增温率为0.278 C/10 a,而由参考站资料建立的中国大陆年平均气温序列同期增温率为0.202℃/10 a。就中国大陆平均来说,1961 2004年国家级站城市化增温率为0.076 C/10 a,占全部增温率的27.33%。在6大区域中,除北疆区外,其他地区年平均城市化增温率均非常显著。其中城市化影响最大的地区是江淮区,年平均热岛增温率为0.086℃/10 a,其后依次为东北华北区、青藏高原区、华南区和西北区,年平均热岛增温率分别达到0.060、0.059、0.042和0.042℃/10 a。各区域年平均热岛增温贡献率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江淮区55.48%、青藏高原区23.23%、华南区23.20%、东北华北区15.35%、西北区13.73%、北疆区-1.57%。因此,中国大陆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城市化造成的国家站地面气温增暖偏差非常显著,今后应予以订正,以便建立代表背景气候变化的区域平均气温序列。  相似文献   

17.
象头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室气湿润、湿季长、干季短、植物生长期长、风向随季节改变、气候垂直变化大等特点,有大风、台风和雷暴危害。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冷暖变化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河南省107个观测站1961-2006年46 a的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南省冷暖变化的年际和年代际特征及其区域差异和季节差别.结果表明:河南省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都呈现增温趋势,增温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全省7个气候分区年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具有整体一致性,都呈现升温趋势,但各区域的增温幅度不一,增幅最大的区域是太行山气候区,最小的区域是豫西山地气候区.平均最高气温南阳盆地、淮北平原、豫北平原3个气候区呈略降趋势,其他4个气候区呈升温趋势,豫西山地气候区增幅最大;各季气温变化呈现春、秋季平均气温变化幅度相对比较平缓、冬季增温幅度最大的特点,自20世纪90年代初始,暖冬现象明显;在全球和中国气候将继续变暖的背景下,河南省平均气温按10 a增加0.22℃计,估计未来50 a升高1~2℃.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防城港新一代天气雷达塔楼的年预计雷击次数和可接受的最大年平均雷击次数的分析,得出相应的防雷参数。在设计中加强了塔楼直击雷防护,防雷击电磁脉冲,屏蔽保护以及等电位连接等防雷防护措施,从而达到了强雷区的防雷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20.
夏季南亚高压与邻近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水汽变化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9-2015年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南亚高压(SAH)与邻近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水汽空间分布特征,讨论了二者的相关关系和因果联系。结果表明:(1)在对流层上层,水汽大值区位于南亚高压的东南侧,并随高度升高向西北倾斜到100 hPa,水汽大值中心基本位于南亚高压中心附近。(2)南亚高压偏强(弱)时,南亚高压东部UTLS区水汽显著偏多(少),而南亚高压西北部水汽异常不显著。(3)南亚高压偏强(弱)时南亚高压中部UTLS区水汽偏多(少)可能与南亚高压对水汽的抽吸和对水汽输送屏障有关。(4)而南亚高压东南侧UTLS区水汽偏多(少)时南亚高压偏强(弱)可能与深对流输送的水汽潜热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