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近日,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受科技部农村科技司的委托,在厦门主持召开的国家“微生物菌种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整理整合与共享试点”子项目验收会上获悉,人们只要登陆www.mccc.org.cn网络共享平台,就可获得大量微生物资源所需信息。这得益于国家“微生物菌种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整理整合与共享试点”子项目的启动和建设。  相似文献   

2.
廖然  马辉 《海洋学报》2011,33(6):79-84
光学散射方法被广泛用于获取海洋微生物的形态和浓度信息.通过测量散射光的空间分布可以测量海洋微生物的形态和浓度;而最近发现,散射光的偏振特征却对细胞内部亚微米级散射颗粒更加敏感.把海洋微生物等效为粒径远大于入射波长的“米氏”粒子和远小于入射波长的“瑞利”粒子的混合体,以两种不同粒径的实心球作为微生物偏振光散射模型.利用蒙...  相似文献   

3.
日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组织实施的科技部“海洋微生物资源整理、整合与共享试点平台”项目全面启动。该项目是从实现国家科技跨越式发展的高度,满足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快速、持续发展,建立国家科技条件平台总体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己制定的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规范的基础上,对已有的菌种资源进行标准化整理、整合,通过数据化和网络化制定适合微生物资源收集、保藏、评价、交流、共享的法规和条例,加强海洋微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共享,最终实现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信息资源、研究开发、共享利用、微生物产业的基础平台和功能性平台,逐步提高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共享的数量与质量,为工业、农业、食品、医药、林业、环境等行业的生产、科研及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4.
《海洋世界》2009,(9):7-7
自然大灾难,如行星撞击、火山爆发和大规模的森林大火,有可能暂时将地球推入一片黑暗之中。没有了太阳的照射,地球上的生命将如何生存?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是黑暗中的“勇士”。为了研究微生物是如何度过黑暗期的,英国科学家查尔斯·科克尔和他的团队将淡水微生物和海洋微生物置于黑暗中长达6个月——这个时间长度与自然灾难所导致的大黑暗的时间长度类似。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对珊瑚骨骼的侵蚀作用相对肉眼可见的大型生物侵蚀更加隐蔽, 研究也相对稀少, 国内更是空白。本文对采自涠洲岛、大亚湾以及西沙琛航岛的滨珊瑚骨骼切片在扫描电镜下开展微生物侵蚀研究。在涠洲岛和大亚湾的滨珊瑚骨骼切片中存在微生物侵蚀形成的“橘色条带”, 可能与当地水体富营养化有关, 而琛航岛的样品中则没有类似的条带。扫描电镜观察发现, 这些“橘色条带”为内生藻Ostreobium quekettii, 是一种热带珊瑚礁区常见的侵蚀微生物。O. quekettii侵蚀的珊瑚骨骼结构被破坏, 其厚度减小, 孔隙率提高了1.54%至6.76%、抗压强度下降了27.1%至51.2%, 使得珊瑚骨骼变得更加“疏松”, 且在整个骨骼次表面形成了一层“骨质疏松层”。该种侵蚀微生物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 使珊瑚更容易被大型生物侵蚀, 而大型生物侵蚀又会进一步促进微生物侵蚀, 该“正反馈效应”正好解释了在富营养化的南海北部发现的珊瑚骨骼内侵蚀加剧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益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 益生素的由来20世纪初人们开始利用细菌来治疗人类和动物肠道疾病,早为人知的是Ellinger1980年、Sandine1979年用嗜酸乳杆菌和乳酸杆菌来防止大肠杆菌感染。Hidu1963年发现有益细菌可改善养殖水体环境,促进动物的生长。Parker1974年首次使用“Probiotic(s)”一词来描述给动物使用的有益微生物,其定义为:有助于肠道菌群平衡的微生物和物质。在1994年的德国汉堡研讨会上,学者们将Probiotics狭义地定义为“改善微生物和酶的平衡,或刺激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机制的活菌和(或)死菌(包括组分和产物)”[1]。Austin等用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  相似文献   

7.
《海洋世界》2007,(10):4-4
9月21日,日本探测船“地球”号载着科学家启航,在东京以南一处水深2500米的太平洋水域钻探,从海底R-F钻入7000米深的地球内部,进行探测、钻孔、取样和安装地震监控仪器。科学家希望能够借助本次尝试钻入地幔层的研究来揭开气候变暖的秘密、找到有助于解释生命起源的微生物及了解地震的成因,同时也希望此次研究工作能打破以往人类在海洋钻探地心的纪录——2111米。[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海洋世界》2011,(4):10-10
科学家沿着米勒的思路继续前行,发现了生命在宇宙散播的“种子”。  相似文献   

9.
《海洋世界》2010,(5):8-8
细小的微生物联结起来组成地球上最大质量的生命体.应该算是一件恐怖的事情。 人们通常认为虎鲸之类的动物是典型的海洋巨无霸,但最新的研究发现,这些大型海洋哺乳动物可能不得不给微生物让出“天下第一”的宝座。全球海洋生物大普查发现,微生物占了海洋总生物质的50%到90%。  相似文献   

10.
《海洋世界》2008,(3):8-8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重要防线。它保护着人体。防止细菌、病毒等病原性微生物和其他病原性物质的入侵。细菌和病毒要在人体内“作乱”,必须首先通过免疫防线。最近。英国约克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嗜血性流感杆菌入侵人体、攻破免疫防线的“独特手段”——利用人体内的唾液酸。研究者发现了细菌的一种有活性的酶,这种酶可以高效捕捉从人体细胞表面释放的唾液酸。  相似文献   

11.
在“极地”号船于1986年10月~1987年5月赴南极暨环球航行的199d中,分7次对该船作了空气微生物监测.结果表明,该船舱内空气微生物含量的大体范围是97.5~4323.0CFU/m3。平均在1000CFU/m3左右.其分布状况大体上是上层较中、下层的少.霉菌的检出率约45.7×10-2.霉菌与微生物总数量约17.4×10-2左右.舱内外空气微生物数量变化受制于船只所处地理位置和季节,舱内空气微生物的变化有其特异性.这些结果基本上客观地反映了该船的空气状况.同时,环境洁净程度与人们的主观努力很有关系。“极地”号船尚有改善环境的余地。  相似文献   

12.
海洋微生物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浩瀚的海洋世界具有高盐、高压、低温、寡营养等诸多特点。海洋中生存着丰富多样的海洋微生物,它们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生物信息物质、药用活性物质、海洋生物毒素和生物功能材料等。其中海洋生物毒素是当前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它具有化学结构多样、分子量小、生物活性高及作用机理独特等诸多特点。几乎所有的海洋生物种类都有产毒的个体,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作为一个庞大的类群,海洋微生物产毒种类繁多,如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微藻等。与此同时人们还发现海洋微生物与其它的一些生物毒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研究较多的河豚毒素源于微生物的的观点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和其它的毒素一样,微生物毒素既有对人类有害的一面,也有造福人类的一面,而微生物毒素在进一步研究利用中的优势地位也使人们对其投注了更多的目光。作者拟就海洋微生物毒素的产毒种类、毒素特点、检测方法以及资源化利用等方面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傅青主女科》是中医妇科的经典传世之作,其中“种子篇”对不孕症治疗有着极大的启发,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种子篇”十方中所涉及的药物出现频次较高的主要是:白术、人参、巴戟天、当归等,体现了其以补益为主的用药特色,且在剂量上有明确的君臣之分,利用不同的炮制方法与药对增强药物功效,使全方药物精简又疗效显著。在治疗特色方面重视先天之精,注重平调阴阳、调畅脏腑气机以助女性更好地受孕。  相似文献   

14.
贝类血细胞活性氧体内防御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张峰  李光友 《海洋科学》1999,23(2):16-19
不论是在海水还是淡水,贝类的生存环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寄生虫和病原体。因此,贝类必须具备一个有效的防御系统来抵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使其免受感染。虽然贝类具备坚硬的外壳形成一个物理和化学屏障,但仍然需要一个有效的体内防御网来对付通过伤口或其他途径偶然进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贝类的体内防御系统不同于高等动物,缺乏特异性免疫机制,是以血细胞为防御基础的,这些血细胞能够通过吞噬和包囊来清除体内的外来病原微生物。血细胞释放一些毒性物质来杀灭和消化病原微生物,这些毒性物质中有一类是血细胞在吞噬过程中释放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深渊生物资源研究的需求,自主研发了用于全海深深度的深渊沉积物、水体和宏生物的保压取样装置,深渊沉积物保压转移装置,深渊微生物原位过滤及保存装置和高压培养高压酶学测定装置。在深海模拟环境验证了取样装置在万米深度下的工作性能。相关装置在“探索一号”科考船的TS15、TS21-1和TS21-2大洋科考航次中,搭载“奋斗者”号载人潜器、“2号”深渊着陆器、“原位实验”号着陆器于西菲律宾盆区和马里亚纳海沟进行了海上试验,成功获取了万米深度沉积物、水体和宏生物保压样品以及微生物原位过滤滤膜;成功进行了沉积物保压样品的保压转移试验。初步形成了深渊海域生物资源取样的装备技术体系,为深渊海底生物和基因资源开发,深渊生命过程等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在微生物的大家族中,不同的成员,有不同的习性。科学家们发现,有不少微生物的成员喜爱“吃”石油,它们的“吃”法很特别,通常是吸取石油中的碳作为自己的繁殖养料,然后再使石油降解氧化掉;其中三分之一的石油被微生物“吃”进了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在海洋强国的建设过程中,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对海洋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海洋环境问题从实质上说是治理机制问题,因此,有效的海洋生态环境“微治理”机制的形成,是将海洋环境问题碎片化、细微化的根本途径。文章通过分析海洋生态环境“微治理”机制的五大功能,明确其机制内涵并构建出开放空间参与和协同合作共建两种治理模式,通过搭建微治理平台、完善微治理保障制度和强化微治理参与度来建构其实现路径,对从基层层面完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提高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树林中有丰富的固氮微生物,尽管它们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但相对于其它成分,同氮微生物的研究较为薄弱。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些固氮微生物与红树植物生活在一起,可以相互从对方获得生长所需的营养物,同时这些微生物又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微生物产生相互作用。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固氮微生物的固氮活性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演替阶段的红树林中有较大的差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的研究进展,相对于其他系统的固氮微生物的研究,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的研究还有待于加强。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水动力条件及种源高程会影响盐沼植物定植初期的种子扩散活动,导致盐沼不同的扩张格局,进而影响其对潮滩防护工程补充保护的作用。以崇明东滩优势先锋种——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无网格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波高(0.01 m~0.11 m)、水深 (0.3 m~2.5 m)、种源所处高程(1.3 m~3.1 m)等条件对定植初期种子扩散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在海陆方向和沿岸方向上的扩散距离与波高呈高度正相关,且当波致切应力达到一定值时,种子在两方向上均存在扩散距离突变现象;种子在海陆方向和沿岸方向上的扩散距离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且随水深增大种源扩散前端位置离岸距离减小;此外,种子在海陆方向和沿岸方向上扩散距离与种子所处高程均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解释了盐沼植物种子扩散活动的机制,从而为以种子为生态修复材料,以“机会窗口”为概念的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科学解释。  相似文献   

20.
在海中,电波不能通。很早即用“声”来测定海底情况。从船上发出声信号,通过到达海底返回来的时间,来测量深度。然而海底并非平坦,比陆地起伏更大。用“点”和“线”来测深,无法探明地形.因此须用“多狭幅波束(mulfi·narrow beam)”声波,从面上来测量方可。这种新装置,除日本“拓洋号”外,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作业实验船“海洋号”也有装备。发出12千赫声波信号,将海底分割成16个,进行测深。对1万米级水深,可一次测出8公里宽的海底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