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小飞 《地质与勘探》2022,58(3):585-596
赣南西华山钨矿是与侏罗纪花岗岩有关的大型石英脉型矿床,也是我国南岭成矿带赣南地区典型的钨矿床。本文选取西华山钨矿成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分析,旨在揭示花岗岩的形成时间并推断岩石成因及其对成矿的指示。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西华山中粒黑云母花岗岩锆石206 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为154.8±6.0 Ma。锆石形态、激光拉曼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花岗岩受到岩浆热液的影响。锆石的176 Yb/177 Hf和176 Lu/177 Hf比值较高,表明源岩浆有强烈的流体出溶作用。西华山黑云母花岗岩的εHf(t)变化范围较小,呈明显负值(-12.8~-10.8),且集中在华夏地块古老基底范畴内,指示其形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东部那丹哈达地体位于锡霍特—阿林造山带中部西缘,中生代以来发生了剧烈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发育有热泉型、火山热液型、浅成低温热液型以及矽卡岩型等铜金矿床。笔者等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四平山、先锋北山、258高地和跃进山4个典型矿床的成矿岩体进行主量元素、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以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旨在探讨研究区燕山期铜金成矿构造背景与成矿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四平山金矿床、先锋北山金矿床、258高地金矿床和跃进山铜金矿床成矿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2.5±1.1 Ma、117.0±0.4 Ma、116.9±0.8 Ma和115.7±1.1 Ma,矿床成矿时代属于早白垩世晚期。4个矿床的成矿岩体具有相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属于中分异I型花岗岩,岩浆来源于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源区,形成于碰撞后构造背景。结合矿床地质背景、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区域构造演化,笔者等认为四平山金矿床、先锋北山金矿床、258高地金矿床和跃进山铜金矿床的成矿时代基本一致,成因均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相关,属于同一成矿系列,铜金成矿作用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  相似文献   

3.
《地学前缘》2017,(5):109-119
梅树坪钨钼矿床位于南岭成矿带崇余犹矿集区内,矿体发育于九龙脑岩体南缘接触带,构造上受北北东向断裂控制,矿化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钨钼矿化,并发现了细粒花岗岩中浸染状白钨矿化,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以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本文在矿床地质工作基础上,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获得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的年龄为(157.2±1.70)Ma;并利用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获得黑钨矿化石英脉中的辉钼矿的年龄为(156.2±0.93)Ma。研究表明梅树坪花岗质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基本同时,均为燕山晚期,成矿紧随岩浆就位发生。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梅树坪钨钼矿与华南地区钨多金属大规模成矿作用时间150~160 Ma一致。梅树坪钨矿与西华山钨矿等具有相同的成矿时代、成矿背景和相似的成矿条件,预测矿区隐伏岩体南延之内接触带和震旦系变质砂岩外接触带具有很好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4.
天宝山大型多金属矿集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缘,西拉木伦-长春断裂带与敦(化)-密(山)断裂带交汇部位的北东侧,已发现矽卡岩型Pb-Zn-Ag矿化(如立山和选厂后山)、隐爆角砾岩中的Pb-Zn-Ag矿化(如新兴)、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型CuPb-Zn矿化(如东风南山)和热液脉型Mo矿化(如东风北山)等多种矿化类型。为建立该区的成岩成矿年代学格架,采用LAICP-MS单颗粒锆石U-Pb法,对立山成矿闪长岩与东风北山含矿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开展了同位素测年研究;并对东风北山钼矿床开展了辉钼矿Re-Os法测年。结果表明,立山闪长岩体与东风北山黑云母石英闪长岩体中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66.2±3.9Ma(MSWD=14)和278.4±1.8Ma(MSWD=2.9),两岩体均属海西晚期岩浆事件的结果;东风北山钼矿床中6件辉钼矿样品的Re-Os模式年龄介于190.3±3.1Ma~194.6±2.8Ma,等时线年龄为192±3.1Ma,表明钼的成矿作用发生于燕山早期。立山铅锌矿化属接触交代型,成矿岩体的年龄基本代表成矿时代,所以立山铅锌矿床形成于海西晚期;东风北山钼矿床为热液脉型,虽然含矿岩体的侵位时代为海西期,但钼矿化发生于燕山早期,成矿与矿区深部或外围的燕山早期侵入体有关。因此,天宝山矿集区至少发生过海西期和燕山期两期大规模岩浆成矿事件。不同期次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叠加应是该矿床矿化类型复杂、矿种多和规模大的主因。  相似文献   

5.
庐枞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重要的铁铜多金属成矿区之一。2014年在矿集区北部首次勘探发现了东顾山钨多金属矿床,其成矿与隐伏黑云母花岗岩体关系密切。东顾山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岩浆岩明显不同于该矿集区内已知的斑岩型铜金矿床和玢岩型铁矿床有关的岩浆岩。本次工作在详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东顾山钨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岩体的岩石学和成岩成矿时代研究。研究表明,东顾山矿床为矽卡岩型钨多金属矿床,其锆石LA ICP-MS U-Pb定年结果为99.7±1.5Ma~99.9±1.7Ma,与钨矿化形成于同一期岩浆热液活动的辉钼矿的Re-Os定年结果为97.22±0.77Ma,成岩成矿时代相近,表明东顾山钨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与东顾山岩体几乎同时形成,二者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通过与区域成岩成矿时代的对比,本文首次提出庐枞矿集区内存在100Ma左右的成岩成矿事件,在成矿时代和矿床类型上明显区别于成矿带先存的140Ma的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和130Ma的玢岩型铁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新的一期成矿作用产物,据此将成矿带的燕山期成矿时代范围重新确定在145~97Ma之间,说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存在与华南中生代第三次大规模成矿作用对应的伸展地球动力背景下的成矿事件。东顾山钨多金属矿床为下一步在庐枞矿集区及区域上开展100Ma左右的钨多金属矿床找矿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为区域成岩成矿作用的动力学背景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年代学研究是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研究的重要内容,多种定年方法的联合有助于对岩浆演化及稀有金属元素富集成矿过程的精细刻画。论文选择栗木矿区具代表性的金竹源、老虎头和水溪庙花岗岩型钨锡铌钽矿床和(长石)石英脉型钨锡矿床,进行LA-ICP-MS锆石U-Pb和LA-MC-ICP-MS锡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老虎头细粒铁锂云母钠长石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216.3±1.7)Ma,长石石英脉型钨锡矿床锡石UPb年龄为(210.1±4.9)Ma;两件金竹源花岗岩型钨锡铌钽矿床锡石U-Pb年龄分别为(219.6±1.5)Ma和(219.9±2.2)Ma,石英脉型钨锡矿床锡石U-Pb年龄为(217.3±3.2)Ma;水溪庙长石石英脉型钨锡矿床锡石U-Pb年龄为(210.7±2.5)Ma。本次研究可以看出,金竹源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与花岗岩型钨锡铌钽矿床及石英脉型钨锡矿床的成矿年龄间隔较小,表明含矿花岗岩可能在较短时间内经历了岩浆冷凝结晶、富集成矿和热液锡矿化过程,是短暂矿化事件的产物,而非以往认为的岩浆-热液长时间演化的结果。同时,基于不同测年方法的对比结果显示,在含锡花岗岩中,锡石年龄既能代...  相似文献   

7.
广西珊瑚钨锡矿田位于桂东北姑婆山-花山岩体南缘,以发育石英脉型钨矿为特征。盐田岭岩体是矿区内唯一出露的小岩株,但是其成岩时代及其与珊瑚钨锡矿床的关系还不十分清楚。本文利用锆石LA-ICP-MS U-Pb法和绢云母Ar-Ar法对盐田岭岩体进行了岩体侵位及热液活动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盐田岭花岗岩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06±13 Ma,热液蚀变绢云母Ar-Ar坪年龄为103.6±1.2 Ma,等时线年龄为103.9±2.1 Ma,表明岩体侵位和岩浆期后热液活动事件均发生于早白垩世晚期,为姑婆山-花山地区岩浆演化的末期,与珊瑚矿田内长营岭钨锡矿床热液蚀变绢云母Ar-Ar年龄一致。本文认为珊瑚钨锡矿田的形成可能与盐田岭岩体的侵位有关。  相似文献   

8.
金竹坪矿床是南岭东段赣南地区钨多金属成矿带内一处典型的石英脉型钨矿床。燕山期隐伏中粗粒(或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早期矿体受后期热液交代作用改造强烈而表现多世代成矿的特征。关于隐伏岩体与多期成矿活动的时间,目前依然缺乏精确的年代学制约。本文利用锆石和黑钨矿LA-ICP-MS U-Pb测年方法对矿床内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3个世代的黑钨矿进行定年,揭示成矿多期演化史,并探讨成矿作用过程。结果显示,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浆锆石年龄为(155.2±0.7) Ma, 3个世代黑钨矿年龄分别为(164.9±2.4) Ma、(157.4±1.0) Ma和(144.8±1.8) Ma。综合分析认为金竹坪钨矿床隐伏岩体侵位于159~155 Ma,三期热液钨矿化作用形成于164.9~144.8 Ma,它们均系燕山期南岭钨锡多金属成矿带大规模成岩成矿作用的产物。前两个世代钨矿化年龄与花岗岩体侵位时代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处于南岭中—晚侏罗世成矿高峰期;而第三个世代钨矿化则较岩体形成晚约10 Ma,可能代表中晚侏罗世成矿作用后新发生的一期早白垩世钨矿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兴蒙造山带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产出有一系列的钨多金属矿床。沙麦钨矿位于内蒙古二连浩特—东乌旗成矿带东侧,是兴蒙造山带发育的典型石英脉型钨矿床之一。通过对沙麦矿区出露的花岗岩开展独居石U-Pb测年,总结区域钨矿化的成矿年龄与矿化特征,探讨区域钨矿成矿时序及构造动力学背景。测年结果显示,沙麦矿区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独居石U-Pb谐和年龄分别为(141.6±1.1) Ma 和(141.4±0.3) Ma,进一步确认沙麦钨矿形成于早白垩世。而二连浩特—东乌旗成矿带及其邻区钨矿化存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白垩世两期,成矿时代分别发生于约300 Ma和140~130 Ma。300 Ma成矿期钨成矿作用受古亚洲洋的影响;140~130 Ma成矿期为区域钨矿成矿作用高峰期,成矿作用受到古太平洋和蒙古—鄂霍次克洋构造体系叠加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潘大鹏  王迪  王孝磊 《中国地质》2017,44(1):118-135
江西省晚中生代大湖塘钨矿是近年来中国勘查出的世界级钨矿产地之一,位于新元古代江南造山带的东段,地处赣北武宁、修水、靖安三县交界处。该区属于江南地块中生代钨铜钼等多金属成矿带,大规模出露晋宁期闪长岩和燕山期花岗岩。文章对赣西北大湖塘石门寺钨矿区新元古代和燕山期的4种花岗岩进行详细的岩相学,锆石和锡石U-Pb年代学、微量元素的研究。锆石U-Pb研究结果表明,新元古代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的成岩年龄为(829.9±4.7)Ma;燕山期云英岩化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云英岩化黑云母花岗斑岩的成岩年龄分别是(148.3±2.6)Ma,(145.5±3.6)Ma和(147.7±1.5)Ma,与锡石所获得的U-Pb年龄相互吻合。主要含矿的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锡石所含的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燕山期花岗岩,暗示了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岩浆中高的钨含量。锆石钛温度计表明,燕山期的花岗岩均形成于较低的温度,加权平均值的变化范围为734~788°C。锆石的微量元素结果表明,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形成于较低的氧逸度环境,更有利于形成钨矿。  相似文献   

11.
小土尔根是近年来阿尔泰诺尔特盆地发现的首例斑岩铜矿床,其成岩成矿年代学的研究可以对矿床模型构建、区域成矿规律的总结提供制约。矿区侵入岩发育,矿化受花岗闪长斑岩控制,少部分赋存在地层中。文章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法对矿区岩体进行了成岩年代学研究。含矿花岗闪长斑岩、黑云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中锆石的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401.0±2.9)Ma、(398.1±2.2)Ma和(400.5±2.0)Ma,为早泥盆世同一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不同侵入岩。侵入岩年龄结合凝灰岩年龄,将矿区地层划归早泥盆世诺尔特组。含矿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年龄限定小土尔根斑岩铜矿床成矿时代略晚于401 Ma,即矿床形成于早泥盆世。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那仁乌拉石英脉型钨多金属矿床是我国大兴安岭西南段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以钨为主,伴生有铋、银、锌、铜的大型矿床。然而,该区经历过多期次复杂的构造-岩浆活动,目前该矿床与区内不同期次岩浆活动的关系还不清楚,这不仅制约了对该矿床成因的认识,也阻碍了该地区钨矿找矿勘查工作的部署。本文选择区内粗粒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独居石以及石英脉型矿体中的黑钨矿、锡石开展精细的原位LA-HR-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进而构筑精细成岩成矿年代学框架。结果显示,花岗岩的锆石和独居石U-Pb年龄分别为146.2±2.2Ma和144.2±0.8Ma,二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含矿花岗岩形成于晚侏罗世;主成矿期石英脉型矿石中的黑钨矿和锡石的U-Pb年龄分别为136.7±1.0Ma和137.8±1.9Ma,二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该区钨锡矿化主要发生于早白垩世。由于含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与成矿年龄之间存在超过10Myr的时差,考虑到同一岩浆-热液演化过程难以长达10Myr,表明含矿花岗岩仅仅为赋矿围岩,而与钨锡矿体无成因上的联系,并暗示区内存在与钨锡成矿有关的早白垩世隐伏的高分异花岗岩小岩体,深部具有钨锡矿找矿潜力。结合区域已有资料,本文提出那仁乌拉钨矿的形成主要受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伸展过程控制,并可能受到古太平洋俯冲作用远程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牛苦头矿床和卡而却卡矿床是青海祁漫塔格地区重要的多金属矿床。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测得牛苦头矿床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为394.0±1.3Ma,卡而却卡矿床B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406.4±4.2Ma。这些年龄与区内野马泉、乌兰乌珠尔及夏日哈木矿床成矿岩体的形成时代范围基本一致,说明青海祁漫塔格地区早、中泥盆世可能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和与之有关的成矿作用。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已发表的地质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可知,青海祁漫塔格地区早、中泥盆世处于后碰撞伸展的构造背景,暗示早、中泥盆世可能是青海祁漫塔格地区又一个重要的多金属成矿期。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红花尔基钨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红花尔基钨多金属矿床是近年在大兴安岭中北部新发现的一处储量达大型规模的钨多金属矿床,矿体受含矿花岗岩体控制,总体呈平缓似层状赋存于花岗岩体内的顶部接触带。含矿花岗岩为不等粒结构,岩体无显著变形变质特征,保存基本完好。岩体含矿部位均遭受强烈的绢云母化、云英岩化、硅化等蚀变,与成矿有关的蚀变主要为绢云母化。矿床主要有用金属矿物为白钨矿和辉钼矿,岩体内辉钼矿与白钨矿大体具上钼下钨的分带特点,其钨矿体呈细脉状或稀疏大脉状分布于灰白色蚀变花岗岩内,多伴随硅化石英脉。辉钼矿呈细脉状、薄膜状或团块状产于花岗岩内,地层中局部可见与黄铁矿、黄铜矿、白钨矿共生,显示该矿床为一高温热液脉型钨多金属矿床。笔者对矿区2件含矿花岗岩样品——黑云母花岗岩HHW-1、HHW-12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2件样品的年龄结果具有一致性,谐和年龄为(179.4±2.3)Ma~(179.2±1.8)Ma;同时,对矿区7件辉钼矿样品进行了铼-锇同位素分析,获得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76.8±2.2)Ma(MSWD=0.29),岩体的形成年龄稍早于成矿年龄,在测试误差范围内具有一致性。结合野外地质特征及岩相学研究,我们认为黑云母花岗岩体与成矿密切相关,矿床成岩及成矿时代均为早-中侏罗世,属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阿克塔斯金矿床位于新疆阿尔泰造山带南缘,矿体赋存于黑云母花岗岩与中泥盆统北塔山组中性火山岩接触带,矿石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矿区中酸性侵入岩体的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近矿的黑云母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29.5±1.8)Ma,成岩时代为早石炭世;主成矿期的金-黄铁矿-石英细脉中的绢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247.7±1.3) Ma、等时线年龄为(245.1±1.4)Ma,成矿时代为早三叠世。研究表明,阿克塔斯金矿成岩与成矿时代相距80 Ma,为碰撞造山和后碰撞造山不同地质作用的产物。该矿床具有造山型金矿的特点,额尔齐斯断裂带的右形剪切走滑作用控制金矿成矿过程。  相似文献   

16.
紫金山矿田位于华南褶皱系东部,闽西南凹陷西南部,是我国大型-超大型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区内发现多个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的金、银、铜等金属矿床.对紫金山矿田东南矿段与成矿密切相关的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开展了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和锆石稀土元素、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LA-ICP-MS法获得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中岩浆结晶锆石206Pb/238U-207Pb/235U谐和年龄为109.5±1.9 Ma(MSWD=0.74,N=16),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07.44±0.94 Ma(MSWD=1.06,N=16),二者在误差范围内结果一致,结合锆石稀土元素和岩浆振荡环带特征及Th/U比值,上述年龄结果可代表岩石的结晶年龄,表明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侵位于燕山期早白垩世.细粒黑云母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初始比值εHf(t)均为负,介于-4.99~-1.06(平均值为-2.99);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介于1 233.7~1 485.4 Ma(平均值为1 362.4 Ma).样品的εHf(t)、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分布范围变化较小,暗示岩体的岩浆来源具有较为均一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紫金山矿田东南矿段早白垩世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反映了闽西南早白垩世的岩浆成矿活动时间和源区特征,其成因与中国东南部岩石圈伸展减薄和壳源物质参与岩浆形成演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保山地块早古生代过铝质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尚存在争议,为进一步探讨岩石成因,对云南清水河花岗岩开展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清水河花岗岩主要由二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组成.二云母花岗岩岩浆结晶年龄为473~462 Ma,黑云母花岗岩岩浆结晶年龄为479 Ma,侵位时代都为早古生代.含较...  相似文献   

18.
上房钨矿床是武夷山成矿带新近发现的大型白钨矿矿床,也是福建省发现的钨矿新类型.矿床产于上房似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上,赋矿围岩主要为古元古代大金山岩组斜长角闪岩和黑云斜长变粒岩,矿体产状与围岩的片理一致,矿石类型为石英细脉型和浸染型,金属矿物主要为白钨矿和辉钼矿,其次为少量磁黄铁矿、黄铁矿和黄铜矿等.野外地质观察和矿化特征研究表明,上房钨矿的矿床类型为接触交代型.采用LA-ICP-MS锆石U-Pb和辉钼矿Re-Os测年技术,对与成矿有关的上房似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和与白钨矿共生的辉钼矿进行成岩成矿年代测定,获得上房似斑状正长花岗岩体的成岩年龄为158.8±1.6 Ma(1σ),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159.40±0.86~149.92±1.39 Ma(n=5),模式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156.5±4.0 Ma,等时线年龄为158.1±5.4 Ma(2σ).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上房钨矿床与矿区似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关系密切,二者均形成于晚侏罗世,与华南地区中生代大规模钨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一致.传统观点认为,华南地区晚侏罗世(160~150 Ma)钨多金属矿床大规模成矿作用集中于南岭成矿带中东段的湘南、粤北和赣南地区,而本文的研究结果则说明这一区域成矿作用向北东延伸进入到武夷山成矿带的闽西和闽北地区.因此,华南钨多金属矿床的空间分布不是传统认为的近东西向,而是具有北东向或北东东向展布的特点,是滨太平洋构造-岩浆-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对南蒙古戈壁天山地区哈拉莫里特锡钨矿强烈云英岩化花岗岩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分析,得到其侵位年龄为(214±3)Ma,表明该锡钨矿形成于早中生代三叠纪。结合已有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出中国北山地区存在2期钨锡成矿事件,即晚古生代泥盆纪和早中生代三叠纪。蒙古戈壁天山地区哈拉莫里特钨锡矿成矿时间与北山地区第二期钨锡成矿事件发生的时间相一致。根据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时、空演化的耦合关系,提出中国北山与蒙古戈壁天山地区发育的2期钨锡成矿作用均形成于碰撞-碰撞后的构造背景,其中前者与敦煌地块和北山地块在早古生代末的碰撞事件有关,而后者则可能与古亚洲洋的最后闭合的造山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大埠复式花岗岩体位于赣南腹地,是于都-赣县钨多金属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岩期次及成岩成矿关系尚不十分清楚。文章采用LA-ICP-MS锆石U-Pb法测定了该岩体的成岩时代,结果表明:其东南体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年龄为(430.0±1.1)Ma,西北体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年龄为(152.7±1.1)Ma。东南体虽对内外接触带铀矿的矿质来源有所贡献,但与西北体形成时代相差甚远,并非同一地质构造背景下的产物;西北体与内外接触带的钨矿床形成时代相近,成因联系密切。矿集区内岩浆活动具多旋回特征,以燕山早期尤其是158~153 Ma的花岗岩浆活动对钨多金属成矿作用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