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赣北张十八铅锌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张十八矿床中部分矿石矿物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温度、盐度、气液相成分及氢氧同位素的测试,并且对数据进行分析。首次利用四级质谱技术测定了石英等透明矿物内流体包裹体气相成份,再加上配套的矿区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资料,对成矿流体来源、组成和演化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安徽铜陵凤凰山铜矿床成矿流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铜陵凤凰山铜矿床为例,通过对成矿流体特征的研究以及碳、氢、氧同位素分析,探讨矿床的成矿机制,分析成矿流体性质以及成矿流体来源。凤凰山铜矿床石榴子石、石英和方解石普遍发育流体包裹体,其类型为V-L型、V-L+S型、V-L富气相型和V型。石榴子石、石英和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分别集中于3个区,其流体包裹体的温度和盐度区间代表成矿流体演化的3个不同阶段。成矿流体经历了从高温度、高盐度向低温度、低盐度的持续演化过程,与成矿作用阶段基本对应,降温、流体沸腾是导致流体中巨量铜元素卸载的主要因素。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可能在成矿晚期混有少量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3.
三岔金矿位于中祁连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中晚期岩浆弧带,是一个陆块与岩浆弧叠置的构造单元。本文在详细的野外矿床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与金成矿密切相关的各期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包裹体成分的LRM、碳-氢-氧同位素等方面的分析对比研究工作。结果表明:早期成矿阶段的隐爆石英角砾岩流体包裹体发育气液两相、含子矿物三相和富液相CO2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200~280℃,盐度(w(NaCl))集中于6.00%~18.00%,密度集中于0.64~0.73 g/cm3;主成矿阶段的黄铁绢英岩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60~240℃,盐度为2.00%~6.00%,密度为0.80~0.95 g/cm3;晚期的石英脉阶段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120~190℃,盐度为2.00%~6.00%,密度为0.76~0.86 g/cm3。碳-氢-氧同位素组成揭示三岔矿床的成矿流体早期主要以岩浆水为主,至演化后期,成矿流体有大气水加入;硫同位素研究反映了成矿物质深源性特征。因此,认为三岔矿床属中温热液脉型矿床。  相似文献   

4.
湘西北铅锌矿床碳氢氧同位素特征及成矿环境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杨绍祥  劳可通 《矿床地质》2007,26(3):330-340
文章简要介绍了湘西北铅锌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铅锌元素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和岩石中的分布情况,并通过研究湘西北铅锌矿床中的洛塔、花垣、凤凰3个铅锌汞矿床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阐明了未蚀变的围岩(正常灰岩)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轻微蚀变灰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及方解石脉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根据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流体包裹体的一般特征进一步探讨了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如成矿过程中的成矿温度、成矿压力、盐度、成矿流体的化学性质、成矿流体的pH值和Eh值,并试尝提出了湘西北铅锌矿床的成矿模式。认为湘西北铅锌矿床属于密西西比型矿床。  相似文献   

5.
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本文通过湖南祁东清水塘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探针成分,以及氢、氧同位素等综合研究,并参照前人研究成果,探讨清水塘铅锌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流体包裹体显微观察表明,不同矿物载体中流体包裹体发育程度不一,但以富液相两相水溶液包裹体为主。其中闪锌矿和方解石载体中的流体包裹体相对比较发育,数量较多;石英载体中包裹体不太发育,数量较少。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显示闪锌矿、石英和方解石的均一温度分别为109~188℃、122~239℃和144~326℃,盐度分别为9.47%~20.97%,NaCleq.、0.18%~16.62%,NaCleq.和0.18%~7.31%,NaCleq.。闪锌矿的均—温度和盐度相对比较集中,其中富气相两相水溶液包裹体的气相成分主要为水蒸汽。含矿石英的氢、氧同位素的δD(H_2O,V-SNOW)值为-98.9‰~-79.3‰,δ~(18)O(H_2O,V-SMOW)值为-8.10‰~0.63‰,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混有大气降水。以上研究表明清水塘铅锌矿床的成矿流体演化相对比较单一,成矿主要以混合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6.
吉林延边闹枝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闹枝金矿床地处延边—东宁金矿带西段,为一主体产于海西期花岗闪长岩体内的石英脉型矿床。矿床地质特征及含金石英脉内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含金石英脉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及少量的含子矿物三相、气相--富气相包裹体。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83.5℃~375.9℃,盐度为3.4~8.13 wt%NaCl;富气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416.5℃~431.6℃;含NaCl子矿物三相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03.9℃~393.2℃,盐度为38.21~45.3 wt%NaCl。包裹体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热液为主,可能混有少量大气降水。矿床成因属中温岩浆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7.
相山居隆庵矿床铀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来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居隆庵矿床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单个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成分及群体包裹体成分的对比研究,查明了成矿流体的基本性质(温度、盐度及成分等);根据成矿流体的碳、氢、氧等稳定同位素特征,并结合矿床的地质-构造特征,探讨了成矿流体的来源。研究表明,居隆庵矿床铀成矿流体为富含成矿物质及挥发分(CO2、H2、CH4等)的中-高温、中-高盐度流体,其成分以C、H、O、N等为主,并溶有多种碱金属、P及卤素(F、Cl)等微量组分的C-H-O流体,成矿流体具有深源(幔源)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661铀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流体来源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显微测温学和激光喇曼光谱方法,研究了661铀矿床与铀成矿作用有关的脉石矿物(萤石、石英和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结果表明,成矿早期脉石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30~250℃,盐度为1.65%~3.44%(NaCl),密度为0.81~1.01 g/cm3;成矿晚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95~150℃,盐度为1.48%~1.64%(NaCl),密度为0.88~0.96g/cm3。这些资料揭示出该矿床的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中等密度热液。激光喇曼光谱气相成分分析主要为H2O,未见其他气体成分。明显不同于岩浆热液矿床中的包裹体特征及其成矿流体的性质,结合该矿床成矿地质特征、氧同位素及区域铀矿床成矿物化条件等资料,进一步分析推断成矿流体的水可能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红花尔基白钨矿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花尔基白钨矿矿床为内蒙古大兴安岭中北段地区新发现的一处钨矿规模接近大型的W-Mo矿床。文章通过系统的岩相学、矿相学、流体包裹体和碳、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红花尔基白钨矿矿床属岩浆期后热液充填-交代矿床,可划分为钾长石、钠长石阶段→白钨矿-石英阶段→辉钼矿-石英阶段→铜、铁、铅、锌硫化物-石英阶段→碳酸盐-石英阶段5个成矿阶段。矿床内的白钨矿、石英以及碳酸盐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以富液相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为主。白钨矿-石英阶段的均一温度范围为290~395℃,峰值为360~370℃,盐度w(Na Cleq)范围为0.88%~7.02%,峰值为2%~3%,结合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得出与钨矿形成有关的流体为中高温、低盐度的Na Cl-H2O体系的结论。白钨矿和石英的H-O以及碳酸盐的C-H-O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是岩浆水,并有少量大气降水的混合。成矿流体为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富钨等成矿元素的热液。矿区花岗岩的云英岩化可能将钙萃取进入流体,参与白钨矿结晶、沉淀。  相似文献   

10.
青海共和县加当根斑岩铜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当根矿床是近几年新发现的研究程度较低的斑岩型铜矿床,文章对含矿斑岩、石英脉和绢英中的石英岩开展了详细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氢、氧同位素组成研究.该矿床流体包裹体类型丰富,以大量发育含子晶多相包裹体为特征,子矿物种类多样,包括石盐、钾盐、石膏、黄铜矿、黄铁矿、赤铁矿等.石膏、赤铁矿的出现,暗示着岩浆结晶早期处于氧化环境.成矿流体由来自岩浆的高温、高盐度流体和以天水成因为主的中-高温、低盐度流体2个端员组分组成,高温、高盐度流体为主要载矿流体,形成温度> 440℃,w(NaCleq)为30%~82%,其是在浅成条件下于岩浆结晶的最后阶段从浅部岩浆中直接出溶形成的;中-高温、低盐度流体主要来源于天水或天水与晚期岩浆热液的混合,温度主要集中在220~360C,w(NaCleq)< 20%.石英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流体混合在卸载成矿上的重要性,石英脉和绢英岩化阶段是含矿物质沉淀的主要阶段.脉石英的流体温度集中在280~440℃,绢英岩化蚀变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介于240~340℃.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赣中大王山钨多金属矿床成因类型及地质特征, 笔者对主成矿期石英和硫化矿物进行了流体包裹体、H-O-S 同位素研究。 结合野外矿体产出形态, 可以将研究区划分出3 期成矿作用, 早期以矿囊状为特征, 与围岩无明显的蚀变现象, 主成矿期为大脉状, 与围岩发生云英岩化, 成矿晚期可见含矿石英晶洞。 主成矿期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结果显示: 石英中主要发育气液二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CO2三相包裹体和气-液-固三相包裹体 ; 包裹体均一温度为 180 ℃ ~280 ℃(峰值为190 ℃ ~210 ℃), 盐度为7.86% ~20.22% NaCleqv (峰值为11%~17% NaCleqv ), 结合前人对赣中石英脉型黑钨矿中的黑钨矿测温结果, 推测大王山形成于中温、中高盐度;石英包裹体δDV-SMOW 值介于- 93.1‰~-72.5‰, δ18OH2O 值介于0.9‰~3.4‰, 石英包裹体的温度-盐度关系图显示成矿流体混入了低温、低盐度的流体相;δ34S 值介于-1.3‰~+1.9‰之间, 表明成矿物质硫源主要来自深源岩浆。 结合前人研究显示, 黑钨矿较石英早结晶, 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 大气降水参与成矿, 硫源与深部岩浆有关。 赋矿碱长花岗岩中见有W-Mo 多金属矿囊和细晶岩、伟晶岩脉, 其成岩时间和成矿时间一致。 指示了大王山钨多金属与围岩碱长花岗岩具有一定的亲源性, 并且岩浆-流体液态不混溶作用是导致W-Mo 多金属矿沉淀的主因。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磨石山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磨石山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磨石山—红星铜多金属矿集中区内。对该矿床主矿体含矿石英脉石英矿物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和单个包裹体气液相成分激光拉曼探针分析研究表明,流体包裹体类型分为Ⅰ型含CO2包裹体、Ⅱ型CO2包体及Ⅲ型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为205.9℃~297.6℃,流体盐度变化为2.2~9.2wt%(NaCl);该矿床成矿流体为一含CO2、中等盐度的NaCl--H2O--CO2体系流体。成矿流体的不混溶(沸腾)作用是铜、钼多金属矿化富集的重要因素。该矿床成矿压力为75~110MPa,成矿深度为2.5~3.7km,反映矿化形成于中等深度,矿床属中温岩浆热液矿床,成矿作用与晚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混合岩型铀矿是康滇地轴上最有希望取得找矿突破的铀矿类型,海塔地区的铀矿化即是该类型铀矿的典型代表。本文针对区内的长英质脉矿石、富晶质铀矿石英脉矿石和含矿热液石英脉中的石英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塔地区混合岩型铀矿的成矿作用可分为2个阶段:早期混合岩化热液成矿阶段为高温、中低盐度流体,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380~540℃,盐度变化范围为16.15%~23.18%NaCl eqv,是区内铀成矿的主要阶段;晚期热液叠加改造成矿阶段为中低温、低盐度流体,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40~220℃,盐度变化范围为5.56%~23.18%NaCleqv,是区内富铀矿的形成阶段。流体包裹体的气相成分测试表明,长英质脉矿石石英包裹体中以CH4、CO2为主,其次为H2O和N2;而富晶质铀矿石英脉及含矿热液石英脉石英包裹体中以H2为主,部分含有CO2、CH4、H2O。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早期混合岩化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可能为岩浆水与变质水的混合,而晚期热液叠加改造成矿阶段成矿流体中可能有大气降水的加入。  相似文献   

14.
南龙王庙金矿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产在清原群表壳岩的北东端.主要容矿岩石为新太古代的磁铁石英岩,控矿构造为葫芦头沟-大荒沟韧性剪切带.矿石以细脉-浸染状构造为主.主要蚀变类型有白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和绿帘石化.对矿区细脉-浸染状矿石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显微测温分析.结果显示,矿石石英中存在两个不同阶段的流体包裹体:早阶段形成的包裹体主要为含子矿物的三相包裹体(I);晚阶段形成的包裹体包括气液两相包裹体(II)、纯CO2包裹体(III)和含CO2三相包裹体(IV)三种类型.流体演化过程为:早阶段的中温、高盐度、中等密度的流体,萃取清原群表壳岩中的Au;晚阶段在剪切带韧性变形向脆性变形转化过程中,流体演化为中温、中低盐度、低密度的特征,Au成矿元素达到饱和,在有利的构造空间沉淀成矿.成矿作用的方式由早期的扩散交代逐渐转变为晚期的充填作用,分别形成细脉-浸染状矿体和含金黄铁矿石英脉型矿体.  相似文献   

15.
五凤金矿床是位于延边地区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矿脉的产出受不同方向断裂构造控制,主要分布于碱长花岗岩、角闪安山岩等侵入体及地层之中。研究表明,热液金矿化可分为石英--冰长石--方解石阶段,石英--方解石1阶段,石英--方解石2阶段及方解石阶段4个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研究区主成矿阶段石英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其均一温度范围为129.8℃~236.5℃,峰值区间为190℃~220℃,盐度w(NaCl)为0.83%~1.98%。成矿流体为低温、低盐度的NaCl--H2O体系热液。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五凤金矿床成矿流体为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矿床属浅成低温热液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16.
撒岱沟门斑岩型钼矿床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东段,矿体产于印支期二长花岗岩中,矿化类型以细脉状、网脉状和浸染状辉钼矿为主.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示,成矿前期的无矿石英脉和成矿期含钼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形成较好,以气液两相为主,存在少量的单相包裹体和三相包裹体.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研究结果显示,成矿前期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96.2~390.0℃,盐度5.70%~17.52%(NaCl当量);成矿期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61.5~340.3℃,盐度在2.06%~13.29%(NaCl当量).激光拉曼光谱测试结果显示,成矿早期以H2O为主,存在少量CO2和CO32-;而成矿期包裹体成分中有H2O和CO2的两相包裹体、含CO2的三相包裹体、SO2和CH4气体.流体特征变化指示成矿流体从成矿早期到晚期,温压条件不断降低,从氧化环境向还原环境转变.成矿流体经历了沸腾作用、流体不混溶作用,并伴随着大气降水混入形成了典型大陆碰撞体系下的浆控高温热液-斑岩型钼矿床.  相似文献   

17.
根据山后金矿床的矿物组合和矿物生成顺序,将成矿阶段划分为4个阶段:黄铁矿-石英(钾化)阶段、石英—黄铁矿(绢英岩化)阶段、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对区内主成矿阶段的石英中流体包裹体进行岩相学、显微测温及氢氧同位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矿石中的包裹体主要有含CO2三相包裹体、气液两相包裹体和CO2包裹体三种类型,矿石中的包裹体普遍富含CO2。成矿过程中,流体经历了CO2-H2O—Na Cl体系的不混溶作用。成矿流体具有低盐度(4.0~9.0 wt%Na Cl.eqv)和低密度(0.70~0.89 g/cm3)的特点。主成矿温度为260℃~300℃,成矿压力为83~100 MPa,对应成矿深度为7.45~8.25 km。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介于地幔初生水和岩浆水之间,部分向大气降水线方向漂移,表明山后金矿成矿流体以幔源流体为主,并有大气降水和其他流体的加入,初步确定山后金矿床是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乌奴格吐山大型铜钼矿床位于得尔布干成矿带西南段。矿体产于燕山早期二长花岗斑岩、流纹斑岩等构成的火山通道相与外围黑云母花岗岩接触带内外。矿床从中心向外发育典型的热液蚀变分带: 钾化带、绢英岩化带和伊利石—水白云母化带。根据矿物组合不同,将热液成矿期分为早、中、晚3 个阶段,其矿物组合分别为石英+钾长石+黄铁矿±辉钼矿、石英+绢云母+ 黄铜矿± 辉钼矿+黄铁矿、石英+碳酸盐矿物+黄铁矿±闪锌矿。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乌山斑岩铜钼矿床发育L 型富液相包裹体、V 型富气相包裹体、S 型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以及PG 型纯气相包裹体。激光拉曼探针分析表明,石英斑晶和早阶段石英内水溶液包裹体除H2O 外,多数含CO2,少数还含有 CH4,C4H6 等,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中子矿物主要有赤铁矿和黄铜矿; 中阶段石英内只有少量V 型包裹体含CO2,多数只有H2O,S 型包裹体中子矿物有黄铜矿和黄铁矿,不再含有赤铁矿; 而晚阶段石英内包裹体只含H2O。成矿流体由H2O--CO2 --NaCl 体系逐渐演化为H2O--NaCl 体系。成矿早、中、晚3 个阶段均一温度分别集中在340℃ ~ 460℃,240℃ ~ 360℃和120℃ ~ 240℃; 盐度变化范围分别为 5. 32 ~ 53. 26 wt% NaCl. eqv,1. 65 ~ 41. 58 wt% NaCl. eqv 和0. 66 ~ 14. 05 wt% NaCl. eqv。初始流体是直接从浅部结晶冷凝的岩浆熔体中出熔的高温、高盐度和高氧逸度的成矿流体。富气相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和含矿物的多相包裹体普遍共生,流体的沸腾可能是早期金属硫化物大量沉淀的重要机制。结合氢、氧同位素研究,认为中--晚阶段天水的混入导致的流体混合及降温作用在成矿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川西北马脑壳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性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马脑壳金矿床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川西北地区发现的一大型微细浸染型矿床,它赋存于中三叠统扎尕山组地层之中,矿体产出受北西向次级断裂构造的控制。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成矿前金初步富集、热液成矿作用-原生矿石形成及麦生氧化-金次生再富集第三期主要成矿作用过程。热液金成矿作用可进一步划分为(1)黄铁矿-毒砂-石英;(Ⅱ)石英-(白钨矿)-辉锑矿;(Ⅲ)石英-雄(雌)黄及(Ⅳ)石英-方解石等4个矿化阶段,其中Ⅰ、Ⅱ阶段为金的主要沉淀富成矿阶段。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前(Ⅰ′)及热液成矿Ⅰ-Ⅳ阶段石英中共发育液相、纯液相、含CO2三相、富CO2相及含有机质等5种类型的原生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Ⅰ′及Ⅰ-Ⅳ类石英中液相及含CO2三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0-300℃,热液盐度为0.5%-11.0%;包裹体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热液阳离子以Na^ 、K^ 及Ca^2 为主,阴离子主要为HCO3^-及CI^-,气相组分除H2O外,尚含一定量的CO2及CH4等;热液pH值为6.7-72,Eh值为-0.85~0.69eV;成矿热液总体属中低温、低盐度、近中性和弱还原性的含有机质Na^ -K^ -Ca^2 -HCO3^--CI^-体系类型。H、O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成矿前热液主要来源于变质水和地层建造水,成矿期以来大气降水不断 混入并逐步占据优势。主成矿阶段成矿热液发生过明显的注体混合相分离作用,对金的沉淀富集成矿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扬子地台西南缘形成的大面积自然铜矿化是峨眉地幔柱成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四川省昭觉县拉一木玄武岩铜矿流体包裹体为研究对象,通过与自然铜矿共生的石英和方解石中各类型包裹体测定,将该自然铜矿成矿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其中早阶段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高盐度的盆地热卤水与有机流体的混合作用特征,流体组成为H2O,含少量甲烷、烃类及沥青,液态烃以荧光性强的芳烃为主,包裹体均一温度140~306 ℃,w(NaCl)值分布在3%~10%、11%~14%、21%~24%三个区间,平均盐度为8.6%;晚阶段流体表现为低温低盐度特征,均一温度80~190 ℃,w(NaCl)值0.2%~8%,平均值4.8%,表明流体是由地表下渗的大气降水经水岩反应后转变而成。研究区自然铜矿流体包裹体与滇东北昭通地区玄武岩铜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基本一致。无机物与有机物反应、地幔流体促成不同类型流体与其混合以及缺硫条件和有机质的还原作用是导致本区自然铜沉淀富集成矿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