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现在市面上所谓的"美国松"其实大多经过一种Zachery的处理方法,本文采用放大观察、紫外-可见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荧光光谱仪、红外光谱仪等测试手段,对Zachery处理绿松石进行了宝石学、矿物学、化学成分和谱学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由于自然界产出的绿松石的光泽、结构、密度、硬度等变化范围较大,因此常规宝石学测试无法区分Zachery处理绿松石,紫外-可见光谱仪和红外光谱也无法鉴定Zachery处理的绿松石,只有X荧光光谱仪测试结果显示K+元素含量高以及扫描电镜显示表面具结晶现象可以作为绿松石经过Zachery处理的准确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彭晶晶  王铎 《地质科学译丛》2010,(2):29-31,I0002
近期在云南和广州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玉石,与翡翠混合镶嵌,其外观与翡翠极为相似,对检测工作造成了复杂性。通过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岩矿鉴定和IR与XRD分析,对该玉石成品和原料样品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玉石的主要矿物组成为符山石,含少量的钙铝榴石,为一种符山石玉,其产地不详。根据该玉石的常规宝石学特征、偏光显微镜下的特征以及IR和XRD特征可明显地与翡翠相区分。  相似文献   

3.
针对市场上出现的一种外观酷似翡翠的透辉石微晶玻璃,利用常规宝石学检测仪器、X射线粉末衍射和红外光谱等测试方法,对该材料样品的宝石学特征、物相组成及谱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在宝石显微镜下透辉石微晶玻璃显示特征的放射状晶花,具球晶结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表明,其主要物相为透辉石和玻璃质;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该样品的谱学特征与翡翠的红外光谱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与翡翠伴生的含钠长石质玉石的外观与传统翡翠非常相似,但成分比较复杂,宝石学参数不再典型,性质常介于钠长石玉和翡翠之间。通过对标本的观察、常规宝石学测试和红外光谱测试,对该过渡类型玉石进行仔细区域调查,总结特征,建议国家标准应加强对翡翠与岩石过渡类型具体的成分标准和物理性质的归钠总结,对相应的类型划分与种类界定提出规范性和统一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辽宁桓仁软玉的宝石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维峰 《岩矿测试》2012,31(5):794-797
利用常规检测及薄片观察、红外光谱、化学分析法,对产自辽宁桓仁的一种灰白色玉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及宝石学性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测得其折射率为1.60,相对密度为3.08,摩氏硬度为6.5±。偏光显微镜下显示玉石的主要组成矿物为透闪石及普通角闪石,杂质矿物为透辉石、磷灰石、碳酸盐矿物、蛇纹石等,呈不等粒变晶结构、叶片状变晶结构及交代结构。玉石的组构特征导致其透明度较差,颜色不均匀,具黑色斑点及绿色团块状包体。红外光谱特征与标准的透闪石特征非常相近,证明该玉石为透闪石玉(软玉),其化学分析结果与和田玉及岫岩软玉结果相近。普通角闪石的存在(已黑云母化)一定程度影响了玉石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珠宝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商业名称为"红碧石"的玉石,因其外观,特别是红色的体色与南红相近,常被作为南红的仿制品进行出售。本文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红外光谱、激光拉曼光谱、X射线粉晶衍射、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等方法,对"红碧石"样品的宝石矿物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碧石"整体呈现弱-中等玻璃光泽,折射率范围为1.53~1.54,摩氏硬度为6~7,与石英质玉石基本一致。红外光谱、激光拉曼光谱、X射线粉晶衍射的测试结果表明:"红碧石"的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次要矿物为赤铁矿和钙铁榴石。近红外光谱中5166~5200 cm~(-1)和4322 cm~(-1)附近的吸收指示了其中分子水及-OH的存在。对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进行一阶求导分析,"红碧石"样品均显示576 nm处赤铁矿的主峰,表明"红碧石"为赤铁矿致色。  相似文献   

7.
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是高品质绿松石的主要产地之一.本文通过常规宝石学、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X射线粉晶衍射、红外光谱、显微观察、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等方法,对天然美国睡美人绿松石以及扎克里法处理、注胶处理的睡美人绿松石进行研究,测试分析其宝石学、矿物学特征,并对其颜色和高硬度成因进行探讨.结果显示,美国睡美人绿松石较其他产地绿松石结构致密,致蓝色元素(Cu2+)含量高,从而形成了其较高的硬度和纯净的蓝色.经过扎克里法和注胶处理的绿松石,其结构更为致密稳定,扎克里法处理绿松石中K元素含量增高,注胶处理绿松石的红外光谱在1 735 cm-1处有特征的弱吸收带,为有机质胶中ν(C=O)伸缩振动所致.  相似文献   

8.
近期在市场上出现一种绿松石仿制品,外观与天然绿松石极为相似,极具迷惑性.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方法、红外吸收光谱、显微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荧光能谱对其宝石学性质、光谱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结果 表明:这种绿松石仿制品具有粒状结构,可见角砾状颗粒,颜色分布均匀,具有典型的再造宝石特征.该绿松石仿制品折射率为1.56,与绿松石一致,相对密度为2.34,略低于绿松石.无损显微红外吸收光谱显示该绿松石仿制品主要由顽火辉石与石英组成,并含有胶结物质.顽火辉石的红外吸收峰为1083 cm-1,1009 cm-1,938 cm-1,855 cm-1,721 cm-1,647 cm-1,505 cm-1,478 cm-1,424 cm-1.石英的红外光谱吸收峰为1182 c m-1,1112 cm-1,800 cm-1,692 cm-1.有机胶结物的红外吸收峰为2978 cm-1,2937 cm-1,2878 cm-1,3055 cm-1,3035 cm-1,1612 cm-1,1512 cm-1,1385 cm-1,1458 cm-1.X荧光光谱分析显示主要含有Ba,Ti,Sr,Fe,Ni,Zn元素,与绿松石的成分不相符.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显示在680 nm、630 nm处具有吸收带,应是样品呈现蓝绿色的原因.本次研究旨在利用无损检验方法确定样品为仿绿松石,并确定有环氧树脂胶结物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采用x射线粉晶衍射(XRD)、博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码以及拉曼光谱等方法对安徽马鞍山具磷灰石假象的绿松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主要矿物组成为绿松石,保留了磷灰石六边形的形态特征。XRD~U试的特征谱线d值为36745~36748(111)、29008~29025(123)、34247~34293(2101、32709~32781(113)、61626~61781(011)3020130~20162(301),与绿松石的标准衍射谱线基本致。红外光谱测试分析表明:3510~3465cm。间的谱带归属绿松石0(OH)的伸缩振动,3300~3070cm’间的谱带归属为绿松Nu(M-H。O)伸缩振动,1210-1012cm’间的谱带归属为绿松石U3口O。)ira缩振动,在838cm。附近的吸收谱带归属为绿松石6(OH)弯曲振动,655-480cm。间的谱带归属为绿松石u4(P04)弯曲振动。拉曼光谱测试分析表明:3466cm’附近的尖锐拉曼谱峰归属于绿松石(OH)基团的伸缩振动所致,宽缓的拉曼谱峰3281cm’~03078cm’归属于绿松石中水合络离子的伸缩振动,798cm’谱峰则是由于OH的弯曲振动所致。  相似文献   

10.
申晓萍  李坤 《地质科学译丛》2010,(2):39-40,I0002
在珠宝市场上白玉的仿制品较多,目前除了常见的仿制品外,又出现了两种新型仿制品。采用常规宝石学检测方法,测试了白玉及其两种仿制品样品的鉴定特征并进行了比较,但未能确定两种仿制品的宝石品种。进一步测试和分析了两种玉石样品的红外反射光谱特征,并与宝石的标准红外图谱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种白玉仿制品分别为石膏和硅灰石。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宝石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X射线粉末衍射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测试方法对近期在北京珠宝市场上大量出现的一种仿苏纪石材料样品进行了常规宝石学、矿物学、谱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仿苏纪石材料是以透闪石为主要矿物、石英为次要矿物的染色玉石;其与天然苏纪石的主要鉴别特征为:该仿苏纪石材料的密度较大,表面较粗糙以及特征的红外光谱。  相似文献   

12.
黄绿色明矾石玉作为近年来市场上新出现的玉石品种,目前有关其宝石矿物学特征的研究相对不足,为其科学鉴定和质量评价造成一定困难。为此,本文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粉晶衍射、拉曼光谱、扫描电镜、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及紫外可见光谱等测试技术,从矿物组成、显微结构、化学成分等方面对黄绿色明矾石玉进行系统研究,并分析其颜色成因。结果表明:黄绿色明矾石玉的主要矿物组成为明矾石,未见其他矿物成分;玉石整体呈隐晶质结构,粒尺寸小于5μm,这是样品呈现细腻玉石质感的主要原因,但由于缺少如纤维状或鳞片状交织结构,韧性相对较差;黄绿色明矾石玉主要化学成分为O、Al、S、K,此外过渡金属元素V、Fe、Cr含量较高,平均含量分别为23591.52μg/g、4717.99μg/g、2077.67μg/g,结合紫外可见光谱测试存在的500nm以下和以826nm为中心的吸收,认为其黄绿色形成与V~(3+)、Cr~(3+)和Fe~(3+)进入明矾石晶格中类质同相替代Al~(3+)有关;明矾石玉黄褐色风化皮结构相对较粗,主要组成矿物为明矾石和石英,含少量针铁矿和极少量锐钛矿,其黄褐色主要受以针铁矿为主的表生褐铁矿浸染所致。本研究基本明确了黄绿色明矾石玉的宝石矿物学特征及其致色机理,可为今后该玉石的科学鉴定和质量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以湖北天然绿松石、浸胶绿松石和注有色胶绿松石为研究对象,结合优化处理工艺过程及所用的胶水混合液,通过宝石学常规测试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光谱仪等宝石学现代仪器的测试分析,研究有效鉴别湖北天然绿松石和浸胶绿松石、注有色胶绿松石的测试方法。结果表明,注有色胶绿松石的颜色较呆板,浸胶和注有色胶绿松石相对密度较低且在长波紫外荧光灯下显示强至弱的蓝色荧光;扫描电镜下可见浸胶和注有色胶绿松石微晶之间的空隙被不同程度的胶质物充填,但该方法为有损法,不推荐使用;红外光谱中2 930、2 860、1 730、1 460 cm-1附近由有机物基团振动所致的红外吸收谱带可有效区分三者,是最为快速、无损、准确的方法;拉曼光谱中2 942、2 873、1 452、1 620、830 cm-1附近的吸收峰可作为鉴别湖北天然绿松石和浸胶或注有色胶绿松石的重要依据;紫外可见光谱中较弱的429 nm吸收峰和宽缓的677 nm吸收带可作为区分天然绿松石和注有色胶绿松石的鉴别依据,但无法区分天然绿松石和浸胶绿松石。  相似文献   

14.
针对市场上出现的三种仿和田玉品种叶腊石岩、蛇纹石滑石岩、透闪石质玉(含碳酸盐),采用常规宝石学鉴定仪器以及偏反光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对样品的折射率、相对密度、矿物组成及红外光谱特征进行分析检测,通过对比研究认为三种仿和田玉品种虽在外观上与和田玉极为相似、难以区分,但其常规宝石学参数、主要组成矿物、红外光谱谱峰等特征均与和田玉有所不同,在实验室测试条件下可将其准确区分。  相似文献   

15.
采用常规宝石学鉴定方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测试方法,对市场上统称为桃花玉的石英质玉、菱锰矿和蔷薇辉石进行了常规的宝石学、光谱学特征鉴定。结果表明,三者的常规宝石学特征及红外光谱特征等都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6.
近来实验室收到几块外观与和田玉极为相似的玉石样品,为了更好地鉴别该玉石,采用常规的宝石学测试、薄片分析、化学全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拉曼光谱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该玉石样品的主要矿物组成是夕线石,并含有少量的云母和高岭石,其结构为柱状纤维变晶结构,主要呈柱状、纤维状、毛发状分布,样品呈黑色的原因可能与晶格中Fe~(3+)替代Al~(3+)有关,Fe~(3+)含量越多颜色越深。  相似文献   

17.
"韩国料"是目前软玉市场上出现的一个"新品种"玉石产品。对一批典型的"韩国料"样品进行了常规宝石学测试、偏光显微镜薄片观察、红外光谱以及X射线粉末衍射等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该"韩国料"样品的主要矿物组成为透闪石,其常规宝石学特征以及红外光谱均与软玉的吻合;依据现行的国家标准,其鉴定名称可命名为"软玉"或"和田玉"。同时,有部分测试结果可作为该"韩国料"样品的产地鉴别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8.
针对市场上出现的一种外观酷似和田玉的微晶化玻璃,利用常规宝石学测试手段、扫描电镜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以及红外光谱分析等测试方法,对该材料样品的宝石学特征、表面微观形貌特征、光谱学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样品为一种含氟的硅碱钙石微晶化玻璃,它是由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基础玻璃在特定的温度条件下逐渐析晶而成的,其微观结构与和田玉的有一定的差异,可以通过红外光谱和XRD对其进行结论性鉴定与区别。  相似文献   

19.
孙丽华  王时麒 《地质科学译丛》2010,(1):23-25,42,I0002
绿帘石透闪石玉是市场上发现的一新品种,主体呈特征的黑绿色和黄绿色,商家称其为“青花玉”。采用薄片观察、电子探针、红外光谱等测试手段,对其样品的矿物学、宝石学、谱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主要矿物组成为透闪石和绿帘石,含有少量的石英、方解石、绿泥石、褐铁矿和榍石等,因此,将其定名为“青花玉”不恰当,建议定名为“绿帘石透闪石玉”。其结构致密,硬度高,是一种较好的玉石材料,以特征的颜色和结构易与其它玉石相区分。  相似文献   

20.
绿松石的某些磁性、光谱特性和颜色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绿松石[CuAl_6(PO_4)_4(OH)_8·4H_2O]做为一种高级玉石,在公元前就被人们所熟知,并一直为人们所鉴尝。其主要原因是它具有特殊而娇艳的翠蓝、淡青、苹果绿等不同色调的蓝绿色。经过琢磨、加工后的绿松石制品色彩鲜艳、光泽柔和、雅洁。绿松石的颜色是决定其经济价值的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多年来,关于颜色问题的探讨一直是绿松石矿物学研究及宝石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