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5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叶蜡石、高岭石和迪开石的吸收光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地区叶蜡石、高岭石、迪开石的吸收光谱测量及其高斯谱拟合说明,三各矿物的吸收光谱均由一个吸收边和三个吸收峰叠加而成。主吸收峰在562nm左右,峰高以迪开石为最大,高岭石次之,叶蜡石最低。同一地区不同颜色的叶蜡石,其主吸收峰位置随铁含量的增加向短波方向移动,相对峰高也随之增大。叶蜡石的颜色主要取决于主吸收峰的位置、高度和吸收边位置。可以认为,此吸收边为Fe^3 →O^2-荷移谱的低能拖尾部分,吸收峰则为铁离子的晶场谱带或晶场谱与Fe^2 →Fe^3 荷移的叠加。  相似文献   
2.
绿松石的某些磁性、光谱特性和颜色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绿松石[CuAl_6(PO_4)_4(OH)_8·4H_2O]做为一种高级玉石,在公元前就被人们所熟知,并一直为人们所鉴尝。其主要原因是它具有特殊而娇艳的翠蓝、淡青、苹果绿等不同色调的蓝绿色。经过琢磨、加工后的绿松石制品色彩鲜艳、光泽柔和、雅洁。绿松石的颜色是决定其经济价值的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多年来,关于颜色问题的探讨一直是绿松石矿物学研究及宝石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某些含水矿物的核磁共振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64年E.M.帕塞尔(Purcell)、R.V.庞德(Pound)、F.布洛赫(Bloch)、W W.亨森(Hunsen)等分别发现核磁共振现象到今天只有30年的历史,但目前核磁共振对研究物质结构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近年使用电子计算机的脉冲-福里叶变换技术迅速发展,核磁共振法测定的原子核种类大为增加,而弛豫时间的测量也变得比较容易,从而大大提高了核磁共振法解决物性问题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热发光现象虽然早在十七世纪就已被发现,但是由于从理论上没有很好解释它,所以迟迟得不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六十年代末,利用电子顺磁共振建立了电子-空穴心的模型和结晶磷光体中光灵敏中心的模型,阐明了捕获中心和发光中心的性质,为热发光理论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热发光中心是普通的发光中心,它给出与光致发光、阴极射线发光、X-射线发光等相同的发光谱(只是在谱线强度上有所差别)。加热并不直接激发发光,而仅仅是供给能量使之  相似文献   
5.
金红石和锡石的喇曼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成因类型矿床的金红石和锡石及人工合成的金红石样品进行了室温下的喇曼光谱测定。每一粉末样品的喇曼图谱中都见有群论所预言的四条本征喇曼谱带。对于每一谱带的归属进行了说明。对单晶体的喇曼光谱测定说明,不同的入射和接受方向只对谱带的相对强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