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达人 《地质论评》1959,19(11):527-527
长春地质学院黑龙江区测大队第二分队在公司涼子实测剖面过程中,发现古植物化石数块。经长春地质学院地层古生物教研室鉴定为:侏罗纪-白垩纪的支脉蕨(Coniopteris sp.)和苏铁杉(Podozamites)。化石存在于黑色粉砂岩  相似文献   

2.
贵州发现珍稀古生物化石--鱼龙类卵胎生的新例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龙类为适应在水中生活而四肢特化,不能登陆产卵,生殖方式改为卵胎生。通过对一些鱼龙类化石的观察和研究,在我国首次发现了其母体内保存有数具尚未发育完全的小幼体的鱼龙标本,这些化石的发现,为鱼龙类的生殖方式是卵胎生提供了新例证。  相似文献   

3.
新疆天山石炭纪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式溥  孙喆华 《地质论评》1984,30(3):201-206
最近几年,新疆地质局所属各地质大队在野外工作中,不断发现一些遗迹化石,其中保存较好的要属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以下简称区调大队)10分队于1977年7月,在玛纳斯县清水河地区的中石炭世地层中采获一些遗迹化石。1980年第7地质大队2分队在托里县苏鲁乔克超基性岩体北侧砂岩中也采到较好的遗迹化石,第5地质大队1分队在托里县齐依求矿区,第3地质大队1分队在库尔勒一带的石炭系中均采到一些遗迹化石,共采集标本有20余块。根据遗迹化石的形态特征,初步鉴定有3属4种(其中包括两个旧种1个新种和1个未定种)。  相似文献   

4.
关岭海生爬行动物群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丽君  吴慧珍 《地质论评》2007,53(3):318-322
贵州省关岭县上三叠统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自1999年被发现以来,先后有12属17种被报道,其中包括我国首次发现的檑齿龙类和海龙类。由于化石的保存状况以及标本的修理难度等多种原因,已经发表的材料中包括了大量的同物异名现象以及无效的属种。通过对已发表文献的全面回顾和总结,确认了该动物群中命名有效的5属6种——即周氏黔鱼龙、黄果树安顺龙、新铺中国豆齿龙、多板砾甲龟龙、孙氏新铺龙和巴毛林新铺龙,指出两种尚未命名的大型海龙类和鱼龙类的存在,这一组合基本反映了关岭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的真实面貌。同时提出了关岭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研究过程中,标本的真实性、化石修理及学术沟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杨钟健和董枝明曾在1972年指出中国发现的早三叠世鱼龙Chaohusaurus geishanensis与欧洲的Grippia前肢和头部相似,具有系统关系。但后来中国该时代鱼龙类化石大多前肢特化或不完整,难以进一步对比研究。本文记述了湖北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中发现的2件较完整的鱼龙前肢化石新材料,对中国的古老鱼龙类相关信息进行了补充。通过形态学对比,认为湖北被归入Chaohusaurus的早三叠世鱼龙前肢总体特征与同属的Ch.geishanensis接近而与Ch.chaoxianensis有明显差别,而且其以相对较大的个体、间中骨挤压变形以及豌豆骨发育等特征表现出与Grippia、Utatsusaurus、Parvinatator等其他早三叠世鱼龙类前肢的相似性。据此分析推测,早三叠世鱼龙类可能存在两个演化方向。即在二叠纪末大灭绝(EPME)事件后不久,鱼龙类起源并在奥伦尼克期出现分化,一部分个体相对较大、前肢未特化、运动能力较强的鱼龙类实现了跨区交流,另一些个体相对较小、前肢特化、运动能力较弱的鱼龙类则成为地方性(东特提斯区)的独立演化分支。但两者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以及Chaohusaurus的单系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揭示。  相似文献   

6.
混鱼龙(爬行动物:鱼龙类)在云南罗平中三叠统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孝红  程龙 《地质学报》2009,83(9):1214-1220
本文首次报导和系统描述了在云南罗平中三叠统关岭组上部发现的混鱼龙Mixosaurus kuhnschnyderi Brimkmann, 1998,并与国内外同期地层中已知的混鱼龙种进行了比较。此外,还简单介绍了该鱼龙化石在云南罗平一带中三叠统发现的生物学、地层学和生物古地理分区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期在贵州省西南部,特别是关岭地区发现了大量三叠纪的海生爬行类化石,其中不仅包括过去已经报道的真鳍龙类和鱼龙类,还包括我国首次发现的齿龙类和海龙类。为了查清这些化石的产出层们和分布范围,确定动物群的性质,在贵州的关岭、兴义、安龙和云南的罗平等地开展了野外调查,实测了三条地质剖面,它们是:贵州关岭新铺法郎组瓦窑段下部及竹杆坡段上部地层剖面,贵州顶效法郎组竹杆坡段地层剖面,以及云南罗平法郎组竹杆坡段地层剖面。结果显示,该区域的脊椎动物化石主要产于自中三叠统至上三叠统的4个层位。贵州地区最早出现的海生爬行动物是真鳍龙类(Eusauropterygia)的宋氏清镇龙(Chinchenia sungi)和邓氏三桥龙(Sanchiaosaurus dengi),化石产于贵阳附近关岭组一段(安尼期早期)的白云岩中。贞丰县牛场上坝村的这一层位中还发现了初龙型类的足印化石。关岭组二段(安尼期晚期)的中厚层灰岩中含有丰富的鱼和鱼龙类化石,这是鱼龙类在贵州地区出现的最低层位。法郎组竹杆坡段(拉丁期,或依据牙形刺定为卡尼期早期)中的海生爬行类化石包括鳍龙目肿肋龙科的胡氏贵州龙(Keichousaurus hui)、幻龙科的幻龙未定种(Nothosaurus sp)以及鱼龙类和海龙类。化石主要分布于贵州兴义、安龙,和云南罗平地区的泥晶灰岩中,该层位不仅在化石种类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关岭组,而且是海龙类目前已知的最低层位。迄今为止共了法郎组瓦窑段(卡尼期)海生爬行类共11属13种,它们是以周氏黔鱼龙(Qianichthyosaurus zhoui)为代表的鱼龙类,以黄果树安顺龙(Anshunsaurus huangguoshuensis)为代表的海龙类,和以新铺中国豆齿龙(Sinocyamodus xinpuensis)为代表的齿龙类。化石主要产自关岭县新铺乡瓦窑段下部的泥晶、泥质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中。该地层是目前产出化石最丰富和唯一产齿龙的层位。  相似文献   

8.
江苏宜兴五通群中一个楔叶新种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5年我院地质系部分师生,赴江苏宜兴丁山镇乌龟山大潮山一带,进行地质实习。在大潮山北坡五通群中发现大量植物化石。除有Sublepidodendron mirabile(Nath.)Hirm.,Sublep.wusihense Sze.lepidodendron hirmeri Lutz,Sphenophyllum pseudotenerrimum Sze等化石外,还发现数块保存好、颇为奇特的大型扇状叶片。其中一块显示出了叶轮,表明这些大型扇  相似文献   

9.
早三叠世是鱼龙起源和早期演化的关键阶段,Chaohusaurus则是该时期化石材料最丰富、研究程度最高的鱼龙类群之一,但其标本几乎全部产自华南下扬子区的安徽巢湖,此外仅在中扬子区北部的湖北远安曾有少量发现和报道。本次对一件曾初步研究的远安Chaohusaurus zhangjiawanensis标本开展进一步修复和观察,对该属种形态信息缺失较多的头骨进行描述并重点与Ch zhangjiawanensis最早报道的两件标本及安徽研究程度较高的其他Chaohusaurus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补充完善对Ch zhangjiawanensis比较解剖和形态功能特征的认识并加强对Chaohusaurus内群演化、生活环境和活动范围等方面的了解。发现Ch zhangjiawanensis与Ch chaoxianensis、Ch brevifemoralis等安徽分子的骨骼整体比例和头骨各孔构成等特征相似,但较Ch chaoxianensis和Ch brevifemoralis上颌骨更长、附着牙齿更多且更密集强壮,外鼻孔的后置不明显,骨架更粗壮,躯干更僵硬。研究认为Ch zhangjiawanensis与安徽Chaohusaurus的骨骼形态差异可能是不同环境导致,推测其多而强壮的后部上颌牙和僵硬的躯干可能是因其以高度骨化的湖北鳄等脊椎动物为食和生活在局限、高盐度的浅海环境而发生的适应性演化,但也不能排除是继承自更古老的类群,或是其活动范围更大、食物来源更广等原因。据此分析,由于早三叠世恶劣的海洋生态环境,碎片化分布的小生态地理区可能广泛存在,使典型的游泳型生物鱼龙在起源和辐射后又在这些缺乏交流的“避难所”中分别演化并形成不同的形态属,但这也导致从特殊骨骼形态探讨早期鱼龙各类之间的演化关联及追索其共同祖先变得困难,因此尚需继续加强对已知早三叠世鱼龙化石层下部层位及相应化石产区附近同时期不同环境海相化石的追寻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采自云南泸西县城附近小兴安村晚三叠世卡尼期小凹组的海龙化石,是关岭生物群海龙类化石在贵州关岭之外地区的首次发现。该化石标本共保存有9枚较好的背椎骨,21条完好的肋骨及若干腹肋。靠近头部的4枚背椎骨为有次序的自然排列。背椎椎体长约12cm,椎体横突发育,椎体腹侧轻微凹入,呈双凹形,近似圆形。这一特征与鱼龙类脊椎骨明显的双凹特征有所区别,故暂且将其归于海龙类。新采集的该化石标本为探讨海龙类的古地理分布,以及寻找规律生物群新化石产地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11.
湖北峡东地区震旦纪软躯体后生动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8年11月,峡东震旦系专题研究成果验收会议期间,一位代表在野外考察灯影组沿江剖面时,发现了一块可疑化石标本(化石产地位置见图1).经杨遵仪教授初步鉴定,确认是一种化石.1979年6月笔者重赴标本产地,在同一地点相同层位,又采获一块同类化石碎片.经鉴定命名为Charnia dengyingensis sp.nov.标本产于峡东震旦系层型剖面的灯影组石板滩段黑色薄层含有机质石灰岩中,化石在地层柱中的位置见图2.  相似文献   

12.
辉木属(Psaronius Cotta 1832)是莲座蕨目星囊蕨科(Asterotheceae)的一种树蕨茎干化石,在世界上分布广泛,在我国则较少发现,过去仅报道过贵州威宁的中国辉木(P. sinensis Sze 1942)、水城汪家寨煤矿的辉木属未定种(Psaronius sp.)和四川的六角辉木(P. hexagonus Gu et Zhi 1974)。 1980年6月6日,笔者与云南省地矿局测试中心以及云南省轻工厅的同志一道在昆明东郊进行地质调查时,李志德同志采到一块硅化植物茎干化石。同年7月20日,笔者同本馆肖永福同志再次到化石标本产地进行调查,在化石产地附近的玄武岩中找到含植物化石的硅质  相似文献   

13.
纯海相层,以变质复理石层为主,夹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礁灰岩,含海相化石有孔虫、珊瑚、固着蛤等。1981年第四分队再次赴该地调查,在狮泉河附近相当于日松群的上部发现了滨海相砂页岩及植物化石碎片,在离上覆早白垩世中晚期的甲岗群约30—40米处采获的化石保存较好。日松群在产植物化石地区未见底,其岩性简介如下(图2)。日松群为砂岩、页岩夹板岩,下部为含砾砂岩(2),与下伏超基性蛇纹石化方辉橄榄岩(1)呈断层接触,上覆甲岗群为炭岩(3),日松群与甲岗群为整合关系。化石产地离剖面又有3—4公里。经复查追索,在日松地区日松群上部亦存在该滨海相砂页岩,但未保存可以鉴定的植物化石。  相似文献   

14.
有关辽东五行山群“水母化石”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东五行山群的“水母化石”(以下简称“化石”)是刘桂芝1974年冬首先发现的。后经邢裕盛、刘桂芝(1979)以及段吉业、林蔚兴(1980)的研究、描述并发表。 澳大利亚M. F. Glaessner到化石产地进行考察后认为,五行山群的“水母化石”乃是气体逃逸或水渗漏形成的构造而非水母化石1)。这引起国内地质界的广泛注意。 1981年9月,笔者实地考察了五行山群“水母化石”产地,采集了标本,进行了观察研究。并观察了沈阳地矿所和辽宁省地质局科研队的丰富标本和薄片,得到了较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核工业部西北地勘局219大队5分队于1984年夏季普查找矿中,在甘肃省武山县发现人类化石(以下简称武山人)及石器时代文化遗物。后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专家、教授进行了初步鉴定,认为该化石为一个18岁左右的晚期智人(新人)化石。并按国家文物法规定于1984年12月中旬向甘肃省人民政府及有关文保部门写信报告。尔后,于1985年3月底将几十件文物全部移交给甘肃省博物馆长谢骏义等,供考古专业人员进行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16.
西藏定日一带三叠系新发现的鱼龙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地质大学西藏队在西藏定日县进行 1∶ 2 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 ,在定日县海拔 470 0 m的卡贡三叠系曲龙共巴组上部采获两块西藏喜马拉雅鱼龙( H imalaysaurus tibetensis)化石。该类化石除董枝明 [1] 在西藏聂拉木县土隆剖面上首次报道之后 ,在其它地区还未见报道。两块化石均为鱼龙前肋骨 ,大者长 2 0 cm,直径 4cm,横切面上可清楚地见到脊椎动物骨骼的哈佛氏构造。肋骨中密质骨部分具明显的纤层骨组织 ,且具分层现象。松质骨部分被密质骨包围 ,由放射状的方解石晶针组成 ,晶针一般长 0 .1~ 0 .3cm。与董枝明[1] 发现的个体进行比较后发…  相似文献   

17.
贵州贵阳地区下三叠统沙堡湾组遗迹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一分队在作贵阳片区1:50000区调过程中,首次发现该区(图1)下三叠统沙堡湾组上部灰岩中有大量丰富的生物潜穴化石存在。本文在介绍该组遗迹化石的基础上,根据遗迹化石特征和其它沉积标志对黄铁矿是否一定指示沉积底层水体为还原环境和遗迹化石组合是否绝对受海水深度控制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8.
<正> 内蒙古达茂旗巴特敖包一带的志留—泥盆纪地层,分布较集中,出露尚良好。主要为一套正常浅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化石丰富,种类繁多,是研究我国北方志留—泥盆纪地层学的重要地区之一。 1960年,李寿耆、赵泽国等同志在本区发现了这套志留—泥盆纪地层,并在西别河东岸测制剖面、采集化石,又在附近作了路线调查,建立了西别河组,确定其时代为中泥盆世。1965年,内蒙古地质局区测队六分队在本区测制了一些剖面,认为西别河组之上还有一套巨厚的地层,遂又创立了查干合布岩组、哈力齐岩组、艾不盖河岩组、格少可布岩组和  相似文献   

19.
廖士范 《地质论评》1958,18(3):224-226
(一)前言 1955年6月在笔者西南地质局529队(原507队5分队)工作时,在云南会泽以礼河流域的皮嘎银厂坡灯影灰岩分布区域内找获一种杆状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卢衍豪同志鉴定为Hyolithes sp;属下寒武纪产物。同年11月我们又在金沙江西岸四川会东县小街子地区的  相似文献   

20.
正甘肃恐龙遗迹化石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62年,当年兰州大学谷祖纲教授在海石湾地区采集到4块恐龙足迹化石。可惜的是,后来不仅标本下落不明,也未留下任何可以考证的资料。甘肃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的正式报道是在199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省地质局区调队联合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时,在兰州市红古区花庄镇的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恐龙足迹化石。1999年,李大庆带领的科研小组在永靖县盐锅峡地区开展生物地层调查时,在当地居民称为"老虎口"的地方发现了多处恐龙足迹化石点。经过进一步发掘,揭示出了"一处世界罕见的、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恐龙遗迹化石产地"。2001年,该产地被国土资源部批建为"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成为我国首个以恐龙足迹化石群为主要地质遗迹景观的国家地质公园。2003年以来,省地矿局三勘院古生物研究中心在临洮中铺、永靖关山、玉门昌马等地零星发现过恐龙足迹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