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秦岭钡成矿带重晶石与毒重石成矿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我国扬子地块北缘南秦岭一带的早古生代硅质岩建造中,存在一大批重晶石矿床和毒重石矿床,构成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大型钡成矿带。根据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重晶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低于毒重石流体包裹体峰值。这些矿床中重晶石的3δ4S值比同期海水3δ4S值高(除去文峪矿区重晶石一个3δ4S值与同期海水3δ4S值接近),表明当时细菌对硫酸盐的还原作用引起了重S的富集。各钡矿床中的毒重石有各自的1δ3C和1δ8O值范围,毒重石中的C来自有机质事件反应。根据热力学计算表明,小于162.42℃的温度有利于形成重晶石矿石;在温度高于162.42℃时,海水中积累充足的CO32-(来自有机事件)有利于形成毒重石矿石。在重晶石矿床形成的晚期,如出现贫Ba2+热液,且海水中积累足够的CO32-和温度高于162.42℃,CO32-可以交代重晶石中的SO42-,形成交代成因的毒重石。  相似文献   

2.
陕西石梯钡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陕西石梯重晶石-毒重石矿床产于南秦岭早古生代大型钡成矿带中。矿石类型有重晶石矿石、毒重石矿石、重晶石-毒重石混合矿石和钡解石矿石,但以重晶石矿石为主。经显微测温表明,重晶石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为103.4~253.1℃(主峰值140~160℃),盐度范围为(0.35~10.73)wt%NaCleqv;毒重石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为152.8~303.7℃(主峰值200~220℃),盐度范围为(0.18~9.73)wt%NaCleqv;钡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为107.8~260.0℃(主峰值160~200℃),盐度范围为(0.71~8.41)wt%NaCleqv。经激光拉曼分析表明,在矿物流体包裹体的气相组成中,各矿物有一定差异:重晶石含一定量N2、H2S和CH4,毒重石含大量CO2和N2,而钡解石含有CO2、N2和CH4。成矿流体温度相对较高、富含CO2是形成毒重石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紫阳黄柏树湾毒重石矿床和竹山文峪河毒重石-重晶石矿床呈层状或似层状产于下寒武统下部或其相当层位的硅质岩中,矿体受岩性和岩相控制作用明显.对矿床中毒重石、钡解石和方解石的锶同位素及碳氧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形成这些矿物的碳主要来自沉积物中的生物有机质在早期成岩阶段经降解、缩合及脱羧基作用所形成的烃类物质或生物气;而锶主要为沉积物孔隙水中海水锶与沉积物中火山碎屑物质蚀变过程中所释放的锶的混合.毒重石形成于早期成岩阶段沉积物的孔隙水介质中,形成毒重石的成矿流体主要为早期成岩阶段沉积物中由海水、有机质组分和火山物质组分相互叠加和混合而组成的孔隙水有机成矿流体.毒重石矿石中广泛发育的生物碎屑及粒屑结构说明生物作用通过生物成因重晶石 (bio- barite)的形式将海水中的 Ba2 浓集并沉降于海底,形成钡矿床的初始富集体.因而,海水中生物作用和沉积物的早期成岩作用是形成本区毒重石矿床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刘家军  柳振江  苏文超  杨艳  石龙 《矿物学报》2007,27(Z1):277-278
钡以BaSO4形式存在的重晶石矿床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以BaCO3形式存在的毒重石矿床极为罕见.目前,全世界只有三个国家具有生产碳酸钡的毒重石矿床:英国Settlingstones、土库曼斯坦Karakala和我国大巴山一带.关于毒重石的形成机理问题,一般认为是在先形成重晶石的基础上,由CO32-交代重晶石而形成的(Sidorenko等,1947;Chamberlain等,1986;Hancox等,1934).针对我国大巴山一带的层状毒重石的成因,一些学者提出了交代作用、陆源化学沉积、生物沉积、火山热液沉积和热水沉积等观点.然而,在我国大巴山一带的毒重石矿床中,普遍存在由毒重石与硅质岩、毒重石与重晶石相间而构成具有截然界线的条带状、层纹状、软变形状等沉积构造.这些特征用"交代成因"(包括成岩交代)观点是难以解释的.生物沉积、火山沉积、热水沉积等作用对毒重石矿床的形成均可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但这些成因观点均没有对由比重相近的毒重石、重晶石两种矿物分异构成典型沉积构造的原因进行具体解释.作者通过对毒重石、重晶石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后,提出了毒重石矿床的新成因观点--水溶液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  相似文献   

5.
秦巴山区重晶石与毒重石矿床成矿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巴山区按地质成矿特征可划分大巴山、平利、南秦岭三个区。重晶石与毒重石矿床分三条成矿带 :南带为毒重石矿带、北带与中带为重晶石矿带 ,成矿具有多期作用 ,含火山喷发、大陆边缘沉积、裂谷与脉体成矿叠加。本区找矿前景是乐观的。  相似文献   

6.
经研究确认,内蒙古查干哈达庙铜矿床属于块状硫化物型富铜矿床。该矿床类型的首次确认,为华北陆块北缘寻找古生代块状硫化物型富铜矿床提供了例证。查干哈达庙铜矿床位于华北陆块北缘,赋矿地层(即含矿岩系)为石炭系上统本巴图组流纹质凝灰岩、凝灰质板岩,其上为条带状结晶灰岩、生物碎屑结晶灰岩。含矿岩系中存在硅质岩、含铁硅质岩、碧玉岩及萤石重晶石矿层。硫化物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于流纹质凝灰岩、凝灰质板岩岩层中,产状与岩层产状一致。矿床含矿岩系具有"火山碎屑岩、硫化物矿体、碧玉岩"的"三位一体"特征。矿石具有条带状、层纹状构造。矿石中主成矿元素为Cu,伴生有益元素为Au,S,Pb,Zn,铜矿石品位较高,属富铜矿。矿床地质特征表明其属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床。该类型矿床的找矿标志是,在海相酸性火山岩及碳酸盐岩之间,地表存在与硅质岩共存的黄钾铁矾、铁帽型硫化物氧化带;具有以铜为主的铜、锌组合的化探异常;具有低阻高极化的物探异常。  相似文献   

7.
新晃县贡溪重晶石矿床地质特征及形成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晃县贡溪重晶石矿床是一个浅海盆地边缘相化学沉积型矿床,是目前国内外为数不多的特大型重晶石矿床之一。矿体出露于湘黔边境复式背斜南东翼的贡溪复式向斜两翼。主要含矿层位为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属盆地边缘相;次要含矿层位为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属半封闭台地相的泻湖相。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矿石的有用矿物为重晶石,脉石矿物主要有方解石、含炭的粘土矿物和石英(含玉髓)等。矿石的主要结构是镶嵌粒状变晶结构;主要构造是块状和条纹状构造。矿床的形成严格受古构造、古地理、层位和沉积岩相的控制。钡物质的来源与陆源和海底火山喷发、水下含矿(钡)热卤水有关,且以后者为主。  相似文献   

8.
新晃贡溪重晶石矿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个沉积型重晶石矿。矿区位于湘黔两省接壤处。大地构造位置属扬子地台江南古陆的雪峰古陆湘黔桂隆起带。含矿岩系为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白云岩、留茶坡组硅质岩及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下段碳质页岩。其中后者是主要含矿层,由碳质页岩、重晶石、钙质磷块岩、硅质岩组成,厚10.8—  相似文献   

9.
雒昆利 《地层学杂志》2006,30(2):149-156
根据鲁家坪组的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变化以及区域分布特征,原定义所包含的岩石内容过于庞大,混淆了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通过对鲁家坪组的命名地点和标准剖面所在地——北大巴山南部的陕西紫阳县鲁家坪村的鲁家坪剖面及其他剖面的详细研究,原鲁家坪组按岩性可分为三段,下段以白云岩为主;中段以厚层硅质岩为主,中段下部的硅质岩中夹磷质白云岩和灰岩,其中产小壳化石Archaeooidessp.、Protohertinasp.、Chan-celloriasp.和Hyolithids,中段上部的硅质岩中夹多层毒重石或重晶石矿层以及砂炭(石煤)和火山岩层,即以硅质岩类为主;上段以黑灰色(风化后为浅灰色)含硅炭板岩和泥灰质含炭板岩为主。根据原鲁家坪组各段岩层的岩性、岩相、岩层层序、厚度和分布范围等,原鲁家坪组的下部的厚层状灰质白云岩和硅质白云岩等与原鲁家坪组中部的厚层硅质岩及硅质板岩,以及上部的板岩和千枚岩和页岩的岩性和岩相差别较大,应从原鲁家坪组划出,暂仍称为灯影组,与三峡地区的灯影组可对比;原鲁家坪组的中上部为鲁家坪组的主体,仍称鲁家坪组。厘定后的鲁家坪组与扬子地台的下寒武统的筇竹寺组(云南)、牛蹄塘组(贵州)和宽川铺组(陕南宁强)可以对比,而与后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的下部以黑色页岩为主、硅质岩岩层薄,而鲁家坪组下部的硅质岩特别发育,厚度大,常常夹有毒重石矿层、砂炭和火山岩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旬北铅锌矿集区发现了长达近百公里的铅锌矿带及钠长石岩带,铅锌矿多顺层整合产在以志留系为主的细碎屑岩中,沉积特征明显,含矿层内热水沉积岩发育,围岩蚀变不明显,矿体下部钠长石岩发育,底板多见铁碳酸盐岩,矿层内常见热水沉积微晶硅质岩,矿石多具块状、层状、层纹状构造。热水沉积可能是铅锌矿主要成矿方式,成矿物质来自盆下深处。  相似文献   

11.
秦巴山区钡矿床分带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涂怀奎 《甘肃地质》1999,8(2):53-57
秦巴山区钡资源丰富,钡矿床(重晶石、毒重石)分3 带:南带为毒重石矿带,北带与中带为重晶石矿带。成矿条件与成矿类型各不相同。在秦巴山区寻找大型、超大型钡矿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12.
铜陵矿集区块状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蚀变-流体填图揭示,铜陵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喷流沉积含矿岩系中普遍存在块状硫化物矿床,上部为层状块状硫化物矿层,下部为浸染状、细脉-网脉状硫化物矿体,具有典型的双层结构。自下而上矿石具有垂直分带性:硅质矿石、石膏矿石、黄铁矿矿石、黄铁矿-重晶石矿石和菱铁矿.铁质燧石矿石。矿石发育胶状和莓球结构,微细层纹状-马尾丝构造。矿石成分以黄铁矿和菱铁矿为主。矿床发育一套独特的热液气爆角砾岩不规则网脉和相互连通的虫管状.树枝状-姜块状黄铁矿管道系统,矿化形式为弥散式多喷口席状矿化,厚度一般不超过100m。  相似文献   

13.
陕西神河钡矿床位于南秦岭钡成矿带的北矿带,重晶石和毒重石为主要的矿石组成.显微测温分析表明,重晶石、毒重石和钡解石内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分别为108~205℃(峰值130~170℃)、118~274℃(峰值150~210℃)和146~227℃;盐度w(NaCleq)分别为0.53% ~9.86%、0.18% ~8....  相似文献   

14.
秦岭式层控铅锌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秦岭地区泥盆系中的层状铅锌矿床命名为秦岭式层控铅锌矿床,它赋存于细碎屑岩—碳酸盐岩系中并具硅质岩型矿石建造。该类矿床属受改造的热卤水同生沉积矿床,据后期改造程度划分为弱改造型和强改造型两个基本类型。矿床改造的强弱取决于含矿岩系岩性序列的不同和硅质岩的多寡。通过与国外典型层控矿床对比,秦岭式层控铅锌矿床属广义的以沉积岩为主岩的海底喷气沉积矿床,介于以碳酸盐岩为主岩的喷气沉积矿床和狭义的以页岩为主岩的喷气沉积矿床之间,并自成一类——秦岭式层控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5.
贵州天柱大河边超大型喷流沉积型重晶石矿床位于湘西-黔东南前陆隆起之雪峰-武陵逆冲褶皱带内,赋存于留茶坡组中上部的硅质碎屑岩地层中,重晶石矿床的北西边界为坪地断裂F1。为查明F1断裂对重晶石矿层破坏及保存情况,进一步指导深部及外围找矿勘查工程部署,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并结合以往勘查成果,针对天柱大河边重晶石矿床坪地断裂F1开展系统研究,鉴别断层性质并探讨其对矿层的改造影响。结果表明,坪地断裂F1为成矿后断裂,具逆-右行平移性质,其在圭禄山地段错断了含矿岩系及重晶石矿层,垂直断距700~800 m,永发地区(钻孔ZK1205)至断裂F1下盘边界区域,含矿岩系留茶坡组内仍赋存厚大重晶石矿层,找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6.
杨瑞东  魏怀瑞  王伟 《矿物学报》2007,27(Z1):129-130
黔东天柱、湘西新晃地区寒武系底部普遍存在重晶石矿层,其为极大型重晶石矿床,仅贵州天柱大河边-大公塘矿区的地质储量就达到2亿吨以上,属于特大型重晶石矿床.矿层产出层位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底部,呈层状、似层状、产状稳定,与上下地层产状一致.矿层沿走向延伸数公里至20 km,矿层厚度变化不大,一般1~3 m,最厚达5 m.矿石具有层理、微层理、条带状、透镜状、柱状、饼状、结核状构造.矿石多为黑色、黑灰色,少数为白色、灰白色.矿石含BaSO4一般85%~95%,有机碳丰富,一般为1.56%~10.78%,大多数在4.56%~6.28%之间.  相似文献   

17.
刘灵  杨宏辉  石庆鹏 《贵州地质》2019,36(3):207-214
贵州热液型重晶石矿分布主要在黔东北、黔南及黔东南地区,矿床具有成群、成带和集中分布特点。按照构造分区、矿床式及矿床边界等原则,将贵州热液型重晶石矿床划分为务川-湄潭重晶石矿集区和施秉-都匀重晶石矿集区,按矿床产出构造部位不同分为丰水岭式和顶罐坡式。前者产于黔北隆起区,矿床以萤石、重晶石共生为特征;后者产于黔南坳陷区,矿床以单一重晶石为特征。矿床主要受地层、岩相、构造和Si/Ca界面的控制。建立"矿源层-容矿层-盖层"的找矿模式,区内下寒武系牛蹄塘组(留茶坡组)黑色岩系为主矿源层;当大气降水下渗地下,受地热增温作用发生水-岩反应形成热卤水,热卤水与Ba元素混合形成含矿流体;当成矿流体通过深大断裂运移上升至Si/Ca界面附近发生侧向分异,导致矿液在容矿层(碳酸盐岩)断裂构造带内充填-交代成矿。  相似文献   

18.
该矿床是典型的层状沉积矿床,赋存在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中,矿层与硅质岩的厚度关系密切,矿石中矿物成分简单,大多数含有机碳及原生微粒状黄铁矿,矿区主要受镍,钴、砷有关的持续高含量的矿介质溶液控制,矿层与顶底围岩的物质来源相同。矿床处于震旦纪至寒武纪同沉积期的深大断裂带古构造成因的斜坡带的中下部位,下寒武统为一套半深海沉积。  相似文献   

19.
云南金平县太阳寨铌矿床,呈不规则面状分布于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岩体之上,可分为上部浅表残坡积物含矿层和下部片麻状二长花岗岩风化壳含矿层两部分。矿床规模达到大型,矿体厚14.32m~74.08m;矿石品位变化幅度不大,Nb_2O_5平均品位在0.014ω%~0.37ω%。属风化壳型矿床。  相似文献   

20.
钡以BaSO_4形式存在的重晶石矿床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但以BaCO_3形式存在的毒重石矿床极为罕见。在南秦岭早古生代硅岩建造中,发育大量层状毒重石和重晶石矿床,两类矿床在空间上表现出既共生又分离的分布规律,构成世界上极为独特的大型钡成矿带。本文对毒重石、钡解石、重晶石及石英等矿物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各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都变化于90~310℃,主要集中范围为120~220℃。尽管如此,毒重石、钡解石的形成温度峰值比重晶石高出40℃,而石英的形成温度分布较均一,没有出现明显的峰值。矿物流体包裹体的盐度虽变化于1%~15%NaCl_(eqv),但毒重石、钡解石和石英样品中的盐度值普遍大于5%NaCl_(eqv),而重晶石中的盐度值小于5%NaCl_(eqv)的样品数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于重晶石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以NaCl-H_2O型包裹体为主,而毒重石中富含大量N_2-CO_2-H_2S-CH_4等复杂组分水溶液型包裹体,显示出毒重石与重晶石在成矿环境上有较大差异。由此笔者明确提出,水溶液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是形成毒重石矿床主要机制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