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陆壳的岩石地球化学成分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上陆壳成分及其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根据对化学分析,地质图,地层剖面和同位素年龄等资料的综合研究,确定了原始上陆壳的平均化学成分随时间而变化,太古宙高的深成岩/上壳岩比值可能部分反映了2.5Ga前有不同的地壳形成模式,后太古宙绿岩中,长英质火山岩和杂砂岩增多;在太古宙/元古宙界线,绿岩中科马提岩的含量几乎减少至零。  相似文献   

2.
为准确识别太古宙与元古宙之间在岩石成分上的变化,必须对比相似岩性组合的岩石,以限制构造环境的影响。大多数绿岩组合(以火山岩为主的海相上壳岩)中的玄武岩和安山岩,具有与现代弧体系中对应部分类似的俯冲带的地球化学组分。有岛弧地球化学亲合性的玄武岩在太古宙绿岩中占支配地位,而有钙碱性亲合性的玄武岩在元古宙绿岩中最丰富。前寒武纪各年代中,具有 MORB 或大洋板块内地球化学特征的玄武岩稀少。与晚太古代绿岩玄武岩(2500-3500 Ma)相比,现存的早太古代绿岩玄武岩(≥3500Ma)反映较少亏损的地幔源。与所有太古宙地幔源相比,元古宙绿岩玄武岩是源于相对富集的地幔源,这一特征可能是因为随着晚太古代大陆迅速的生长,大陆沉积物进入地幔中产生再循环作用而造成的.前寒武纪安山岩在地球化学方面相似于现代岛弧安山岩,唯太古宙安山岩亏损 HREE 及 Y。此与太古宙安山岩形成于下降的镁铁质地壳的部分熔融(有角闪石/石榴石留在残余物中)是一致的,而元古宙(和更年青的)安山岩是由玄武岩的分离结晶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了太古富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一些基本特征,国内外有关早期地幔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太古宙岩石圈地幔的岩石组成和化学组成;2太古亩地幔同位素体系;3.太古亩地幔热状态和结构特征;4.幔内地质事件。通过研究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早太古代岩石圈演化以壳-幔分异作用为主,晚太古代以壳内分界作用为主;2.太古宙存在一个又厚又冷(200km)的岩石圈;3馒内地质作用与克拉通化存在成因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各时期初生上地壳平均化学成分是根据化学分析、地质图、地层剖面和同位素年龄估算的。太古宙上地壳的深成岩/表壳岩比值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5Ga前的一种不同模式的地壳形成作用。后太古宙绿岩序列的长英质火山岩和杂砂岩增加,太古宙一元古宙(Ar/Pt)界线处科马提岩的含量几乎降到零,而显生宙的安山岩含量增加。与古太古代相比,新太古代及后太古宙的上地壳亏损Mg、Cr、Ni及Co,且后太古宙上地壳富集L  相似文献   

5.
《元古宙地壳演化》一书由K.C.康迪主编,是1992年由Elsevier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元古宙地壳演化》(Protero。oiCCrustalEvolution)是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217项的最终研究成果。该计划项目主要研究了下列几方面问题:(1)元古宙和太古宙上壳岩组合的对比,充分认识太古宙和后太古宙构造体制的差异性;(2)充分认识太古宙和后太宙沉积物之间的地球化学差异,评价控制沉积成分的各种因素;(3)用错石U/Ph和全岩StwNd研究,2.4-2.0Ga大陆地壳“生长间断(generationPP”的真实情况;(4)利用单颗粒错石测年新技术,深入认识元…  相似文献   

6.
前寒武系在中国广泛分布。前寒武纪可划分为太古宙和元古宙两个时间单元,时间界线置于2500百万年。 据地质和同位素年龄资料,太古宙可两分,以2800百万年作为早—中太古代和晚太古代的时间界线。元古宙分为早、中和晚三代。以1900百万年和1000百万年分别作为元古宙内部划分的时间界线。寒武纪和前寒武纪的界线年龄推测为610百万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太行-五台山区太古宙、元古宙和中生代等不同时代的花岗岩类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并将晚太古时期花岗岩类同国内外同时期花岗岩类进行对比,确定了本区晚太古时期花岗岩类岩石组合为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或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并以奥长花岗岩演化趋势为主,叠加了部分钙碱性演化;而元古宙、中生代花岗岩类岩石组合则主要为花岗闪长岩-花岗岩或花岗岩,以钙碱性演化趋势为特征。可以认为晚太古时期的太行-五台山区正处于陆壳演化的初始阶段和成熟阶段之间的过渡性阶段。  相似文献   

8.
在太古与后太古界面上,活动构造背景下沉积的浊积岩成分有重大变化。与后太古活动边缘浊积岩相比,太古绿岩浊积岩表现出更一致的Th/Sc值(但具有与后太古浊积岩相近的平均值),较大的HREE亏损(GdN/YbN>2),较小的Eu亏损(大多数Eu/Eu~*>0.85)和缺少较低的Th/u比值(Th/u>3)。这些数据表明在太古代期间存在着不同的地幔源区和或不同的地幔熔融条件。壳内分异岩(较老的克拉通或年轻的分异弧)对太古代浊积岩源区成分的影响就显得相对不重要了。相反,在高级地体的太古代地台层序中保存的一些沉积岩表现出较大的Eu负异常,与大多数后太古页岩相似,这表明,包括壳内分异作用的克拉通化的一般过程至少从3.8Ga起就已发生了。但几方面证据又说明,这样的地区总范围较小。从平衡的角度上讲,沉积物数据应与太古代顶部上地壳成分变化相一致,代表了地质记录中第一次特性。人们普遍的意见是,陆壳生长的主幕出现在太古代顶部,地壳的生长在整个地球历史上也表现出这种幕的性质,地壳生长好象也发生在早期。大多数模型认为地壳的50%大约在2.5Ga时就有了。早期地壳生长与较热的太古代地球有关,但地壳演化的不连续性了解得还不是很清楚,对于一个连续的冷却地球,考虑到超大陆旋回的影响,就有可能协调统一这些特性了。超大陆旋回出现在晚太古代,并重叠在地球长期冷却的格架上。  相似文献   

9.
新疆前震旦纪基底陆壳问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塔里木—天山地区基底陆壳由太古宙灰色片麻岩、绿岩和可能是紫苏花岗岩的含钾花岗岩类组成的陆核及其古元古代和少量中元古代增生带组成。基底陆壳的基本轮廓于早元古代末已奠定。它们在元古宙中、晚期拼合成哈萨克斯坦—塔里木联合古陆 ,并成为冈瓦纳超级大陆的一部分 ,中元代末固结。新元古代为板内阶段 ,760 Ma的塔里木运动使基底陆壳全面隆起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太古宙地质体组成、阶段划分和演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沈其韩  钱祥麟 《地球学报》1995,16(2):113-120
我国太古宇陆壳主要见于华北克拉通区内,由高级变质的麻粒岩相带、角闪宕相区和低、中级变质的绿岩-花岗岩区组成。按地质时序可划分为始、古、中、新太古4个阶段。麻粒岩相带的组成主要由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为主和少量表壳岩或主要由表壳岩含一些花岗质岩石。绿岩-花岗岩区时代主要属新太古代,绿岩属基性火山-沉积建造,基性岩的原岩物质来自相对亏损的上地幔,形成于大陆边缘的裂谷环境。太古宙末,板块体制已经形成,麻粒岩相带是板块体制的俯冲碰撞机制的产物。对克拉通古陆块能长期成为大陆的解释,应认为是下地壳的挤压环境,促使陆壳以板底垫托叠置、垂直增生所致。  相似文献   

11.
白瑾  戴凤岩 《地球学报》1990,11(1):23-24
<正> 在中国陆壳上太古宙岩石有广泛的分布,除大量出露在华北地台外,在塔里木地块的周边和扬子地台的西北缘,也多有出露,此外,由于元古宙造山运动的再造作用,许多太古宙小岩片还出露在元古宙造山带之中。 同世界上其它地区一样,中国太古宙包括花岗片麻岩地体和火山岩为主的绿岩带,并普遍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诸如2900Ma左右的迁西运动、2500Ma左右的五台运动,以及最后造就华北地台结晶基底的1800Ma左右的吕梁运动。  相似文献   

12.
太古宙地表环境是地质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现仅就太古富典型地区创面及其沉积物所反映的地表环境特征作一介绍,以飨读者。1太古宙地区的典型剖面这里主要介绍巴伯顿、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哈默斯利、加拿大诺兰达和格桂兰伊苏阿地区的典型剖面。】.1巴伯顿剖面巴伯顿绿岩带是显著名的太古亩绿岩带。该带的火山岩放射性同位素年龄为35亿年左右。巴伯顿绿岩带保存完好,出露也好。未变形,同时研究的比较深入,已成为世界各地绿岩带地层对比的典型地区。该带岩石统称为斯威士兰岩系(或超群),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自下而上为昂韦瓦…  相似文献   

13.
通过30个组合样品的分析,研究了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到第三纪的碎屑沉积岩地球化学变化.结果表明,华北克拉通后太古宙沉积岩组成并不均一.元古宙沉积岩组成变化范围较大,元古宙以后的沉积岩Eu/Eu,w(Cr)/w(Th),w(Sc)/w(Th)和w(Sm)/w(Nd)等元素质量分数比值较低,具有后太古宙沉积岩的典型特征.三叠纪泥质岩的上述元素比值明显增大,相容元素质量分数很高,表明其源区有较多镁铁质组分加入.作者将这一变化归因于三叠纪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发生的陆-陆碰撞作用.碰撞过程中秦岭-大别造山带深部地壳的镁铁—超镁铁岩大量出露,随后被剥蚀、搬运至华北克拉通的沉积盆地内.  相似文献   

14.
1绪言(陆松年)地球系统以一种复杂和不可逆的方式随时间而演化,如果以最简略的语言概括地史演化特点,那么太古宙系以全活动构造、绿岩带的发育及与其共生的金、铜、镍、铁为其特色;元古宙以稳定克拉通、活动带沉积盆地及SEDEX铅锌铜矿的发育与太古亩沙然有别;而显生宙则以大量动物的出现,板块动力学机制的统治和没成热液矿床的发育区别于前期历史。元古宙长达19亿年的历史在地球演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元古宙时期第一次出现大规模的区域性冰川活动记录(北美~2.3Ga的休伦岩系),第一次出现红层,第一次出现超大型喷…  相似文献   

15.
太古宙—元古宙过渡分界及成矿动力体制转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太古宙与元古宙之间分界时限较窄、测年数据偏新和混乱, 极大遏制了地球早期基础地质的深入研究.通过太古宙与元古宙分界标志和过渡标志的确定, 将太古代—元古代间动力体制转换类型划分为4种: 挤压体制向扩张体制转换; 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间转换; 水平主压应力场转换; 地幔柱体制向板块构造体制转换.太古代与元古代间动力体制转换产物主要为真核生物、放射性元素、岩浆、矿产, 各自形成时限可达(3~5) × 108 a.太古宙与元古宙之间分界不应以单一年代划分, 而是一个渐变过渡的界线, 可初步确定在2.2 0~2.80Ga之间.太古宙—元古宙界线的划分应与地球动力学和构造体制等重大事件相联系, 此研究为探求早期深部成矿作用带来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1科拉半岛前寒武纪岩墙根据目前收集的和发表的实际资料分折,可将科拉半岛发育的岩墙分为四个大的时代组:1)太古富深部变质的和受移位的岩墙,2)早元古代形成的多种成分和时间的岩墙,3)晚元古新相含橄揽石粗玄岩平行岩墙群,4)古生代放射状岩墙群,其空间分布和成因与中心型碱性和碱性一超基性岩体有密切关系。每~组岩墙的空间分布,岩石成分、构造位置和岩墙分布的分带性特征都反映了相应阶段的内力状态。太古宙岩墙一在绿岩带可能有洋壳性质的如芬兰北东的NOP。ya区,在花岗片麻岩区有陆壳性质的。最近用放射性方法(诸石U-Ph…  相似文献   

17.
马达加斯加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特征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达加斯加岛是全球重要的前寒武纪变质单元之一,是冈瓦纳大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地质调查过程从19世纪初至今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至今20几年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应用使得其基础地质研究得到飞跃发展.根据现有研究,将马达加斯加岛构造单元划分为:太古宙Antongil块体、太古宙-元古宙Antananarivo块体、太古宙Tsaratanana绿岩带、南部元古宙块体和北部新元古宙块体5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可进一步细分不同的构造单元.该岛整体上经历中新太古代变质基底形成和新元古代构造活化两个阶段,其中新元古代构造活化与冈瓦纳大陆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芬诺斯堪的亚(波罗的)地盾的前寒武纪历史可以追溯到3.1Ga以前。按照Gaal and Gorbotsclev(1987)的意见,其主要的构造单元可划分如下:太古域(3.1—2.5Ga),位于地盾的东部,由Karelian(卡累利阿拉)省的花岗绿岩地体和Belonorian与Kola(科拉)半岛省的中高级变质岩所组成;地盾西部由元古宙所组成,由东向西年龄逐渐变新,即Svecofennian(瑞芬系)域(2.0—1.75Ga)、Transscanidinevian花岗绿岩带(1.78~1.6Ga)和西南部的Scandinavian域(1.7.5—9Ga)。早元古宙岩石以太古宙陆壳盖层(2.5—2.1Ga)或克拉通间活动带(2.2—1.9Ga)的形式存在,构成Pechenga-Tmaolra-Varzuga带、Ioplancl麻粒岩带和Kainuu片岩  相似文献   

19.
建议的中国太古宙划分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前寒武纪地层分会在对太古宙划分的酝酿方案中,提出以3.6Ga,3.2Ca和2.8Ga为时间界线,将太古宙分为Eoarchean,Palaeoarchean,Mesoarchean和Neoarchean等4个代。这是可以接受的划分方案。但作者根据中国目前测得的太古宙年龄资料,特别是反映热-构造事件的深成花岗岩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建议以3.8Ga,3.3Ga和2.9Ga为时间界线,将太古宙4分为冥(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和新太古代。新太古代可再分为上、下两个单元,时间界线约在2.65~2.7Ga之间。太古宙的顶部时间界线仍定为2.5Ga。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太古亩大漕.沙厂表壳岩系的麻粒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年龄,苇子峪TTG(A)-MMe杂岩中表壳岩系的高角门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年龄,以及两个单元中的早期TTG质岩成岩年龄均为2650Ma左右,推测表壳岩成岩时代为中太古代晚期;四合堂表壳岩系的低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年龄和该单元内太古宙TTG质岩的成岩时代约为2539Ma至2580.7Ma,推测表壳岩系成岩时代为新太古代早期(2650~2800Ma);阳坡地TTG-M-Me杂岩中的太古宙晚期ITG质岩成岩时代为2522~2563Ma,推测其中表壳岩系的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及早期TTG质岩的成岩时代稍大于2563Ma;马圈子TTG-M-Me杂岩中TTG质岩成岩时代为新太古代晚期(2500~2650Ma)。结论为本区太古宙表壳岩系峰期区域变质作用和太古宙TTG质岩形成时代均发生于新太古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