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晚古新世的气候环境在地质上具有全球快速变暖、时间间隔短暂的特征。这个时间间隔为晚古新世高温期 ,或称为LPTM。该时期深海快速变暖4~8℃ ,赤道和高纬大洋表层水变暖1~6℃。在深海底栖有孔虫中出现了大范围灭绝事件 ,而表栖浮游生物和陆生哺乳动物也经历了明显的种交替和多样性变化。经过测年 ,LPTM始于54.93~54.98Ma ,LPTM中也可观察到明显的碳同位素负偏移(CIE)(2‰~3‰) ,这在海洋和陆生化石记录中已得到证实。同位素异常的特征表明了极度富含 12C的储层(例如甲烷气体水合物)曾向海洋…  相似文献   

2.
稳定同位素过去很少成功地应用于对原油地质年代以及各自源岩的沉积环境进行限定。几种与主要时间界限(例如寒武纪—奥陶纪、三叠纪—侏罗纪、老第三纪—新第三纪)相应的原油的δ13C的长期幕式变化似乎反映了生物化学过程对有机碳和无机碳保存的影响。通常 ,地质年龄越小 ,原油越趋向于富集13C。这些变化似乎与原油的源岩类型无关 ,表明根据原油的δ13C有可能限定它们的地质年龄。然而每个地质时间段的原油的δ13C值都具有一定的范围 ,并且地质年龄越小 ,这些值的范围越大。因此 ,必须对空间因素如何影响时间上同位素变化进行…  相似文献   

3.
来自SantaBarbara盆地ODP893站位的晚第四纪碳同位素记录表明,在60~25ka间底栖有孔虫和浮游有孔虫均具短暂的正δ13C峰值。突然大量的甲烷输入水柱的各个层位可以解释这一峰值的出现。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在独特的浅沉积深度(2~25m)处展示了似海底反射层(BSRs),这一现象遍布西部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在大的海底滑坡地区尤为明显。我们认为向上运移的甲烷可能会在通过相对渗透的上第四系粉砂岩和砂岩时扩散,在非渗透层(包括浅甲烷水合物层)下聚集成藏。孔隙流体压力减弱了穿过潜在滑塌面的有效正常…  相似文献   

4.
奥地利三叠纪—侏罗纪界面有机碳同位素记录奥地利肯德巴奇剖而三叠纪—侏罗纪界面总有机碳碳同位素分析表明,在泥灰岩边界的有机碳的δ13C正偏移与碳酸盐的δ13C负偏移具有相关关系。在该剖面未发现与生物生产率相关的原始变化证据,因而推断同位素数值的变化是成...  相似文献   

5.
中太平洋CP25岩心沉积物中钙十字沸石、蒙脱石/伊利石比值(M/I)、稀土元素含量、铈异常(δCe)、铕异常(δEu)及Sr、Nd同位素特征作为海底火山活动的证据,揭示了中太平洋海盆晚新生代以来火山活动和沉积的历史。其结果是,早中新世约20~17MaB.P.间,火山活动逐渐强烈,在17MaB.P.最强烈,使得沉积物具有高M/I和∈Nd、低δCe和87Sr/86Sr。17~1MaB.P.发生沉积间断。1MaB.P.至现代,火山活动较早中新世减弱  相似文献   

6.
印度南部热带泥炭晚第四纪气候变化的δ ̄(13)C记录R.Sukumar等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比值作为古气候的指示剂,取决于C3和C4植物型对生态环境的不同要求,它们的 ̄(13)C/ ̄(12)C之比差异较大。C3和C4植物按照各自固碳的光合作用途径,二者分...  相似文献   

7.
艾比湖最近20Ka的氧碳同位素记录与气候突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根据新疆艾比湖ZKooB孔中30个氧碳同位素样品的测试数据,制作了艾比湖最近二万年来的氧碳同位素变化曲线,氧碳同位素记录的研究表明,最近二万年来艾比湖的δ^18O变化主要是受湖水的蒸发作用和淡化过程所控制,艾比湖的水体环境在最近二万年中至少经历了八次明显的波动变化,δ^18O变化所反映的环境演变过程与全球性气候变化基本一致。二万年来δ^13C值的波动主要受湖泊水体中TDIC变化以及湖泊水体与大  相似文献   

8.
造礁珊瑚骨骼δ^13C及其反映的环境信息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余克服 《海洋通报》1999,18(3):82-88
造礁珊瑚骨骼δ^13C是记录环境变化的重要参数之一,本文总结了其研究概况:(1)光合作用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参数如日照、云量等影响珊瑚骨骼δ^13C的主要因素;(2)珊瑚骨骼δ^13C能揭示日照时数、ENSO等环境信息;(3)珊瑚骨骼δ^13C与δ^18O有正相关、负相关和无相关3种情况,可以解释相应的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9.
白垩纪-第三纪分界期前的全球环境变化E.Barrera大洋钻探计划690(65°10′S,1°12′E)、750(59°36′S,81°14′E)和761(16°44′S,115°32′E)钻位的有孔虫样品的δ ̄(13)O、δ ̄(13)C和 ̄(87)...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南海采集的岩心中的高分辨率浮游有孔虫记录表明 ,最近3万a中西太平洋边缘海气候的千年尺度快速变化。中国南海是亚洲大陆东南最大的西太平洋边缘海 ,该地区现在盛行季节性季风变化。对岩心中浮游有孔虫动物群丰度的定量分析表明了自从3万a前的氧同位素3期开始 ,主分类单元的相对丰度从上向下有很大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 ,作为海平面温度(SST)(13~19℃)和深水混合层深度(MLD)(100~125m)指示种G.inflata的丰度显示出突然偏移 ,在氧同位素2期和3期中 ,准周期短时限(2~3ka)使G.in…  相似文献   

11.
最近的研究表明,海相碳酸盐所记录的δ13C明显偏移也可能反映在陆源有机物中,尽管木质和叶片碎屑的碳同位素值部分反映了化石生成,成岩作用或环境因素。本文提供和讨论了英国南部怀特岛白垩系下统(Weald组和下Greensand组)剖面木化石的分析数据。利...  相似文献   

12.
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气候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本文对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碳同位素的形成条件及其与环境气候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碳同位素主要由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决定,因此也涉及有机质合成所需碳的来源。此外,还受湖水化学性质(pH值、硬度等)、湖泊初级生产力、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流域水文特征、区域自然环境、沉积环境以及沉积物埋藏后的保存状况等因素影响。有机质碳同位素与气候条件存在着一联系。 ̄(13)C值高,一般对应于气候的暖期; ̄(13)C值低则对应冷期。但两者关系实际远非如此简单,一些地区的湖泊沉积物有机质 ̄(13)C对气候波动并不敏感,有时甚至具有反向的变化,本文就这些问题作了详细论述。另外,通过对鄱阳湖、呼伦湖等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碳同位素特征分析,认为 ̄(13)C值对区分湖泊沉积中间夹的非湖相(河流、风沙沉积等)沉积环境也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格陵兰东南部和相邻大洋表层气温时序中记录了一个急剧的事件。这一事件大约出现在3100a(模拟年) ,持续约40a ,以温度降低3°C为特征。由于其峰值比平均值高6个标准偏差(σ)以上 ,可以认为降温是急剧的。如果该区域年平均表层气温时序正常排布 ,那么这种异常可能每数亿年出现一次,如此大幅度降温持续那么久的概率极小。如果将不足40a的变化从时序中去掉 ,那么事件高峰期表层气温低于平均值10~11σ。大气层较低层位的这种急剧降温源于海面温度急剧下降。大约3086a开始 ,格陵兰东海岸中部滨外发育了约0.5°C…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用样品和James等(1993)已描述样品的同位素成分的变化范围在混合后的贫13C和18O的大气胶结物之间,蚀变灰岩的δ13C和δ13O值接近+1‰。如果沉积物在海水中发生蚀变,那么它在海水中暴露的时间较长会促进这一蚀变过程,例如,较低的沉积速...  相似文献   

15.
一口研究甲烷水合物的探井由MITI(国际贸易和工业部)和南海海槽近陆端钻探。水深945m ,BSR出现在海底以下300m深处。除了可见气水合物以外 ,孔隙水中氯化物含量异常表明气水合物出现在海底以下200~270m的3个不连续区间(1~10m厚)。22个沉积物气样在168~320m之间由头空取样方法采集。气体由PTCS(保压保温岩心取样器)采集。进一步的沉积物气样在1997年由MITI井站位北北西方向200m和400m的2口调查井采集。甲烷和二氧化碳碳同位素成分和烃类成分表明甲烷系由CO2 的细菌产…  相似文献   

16.
南沙渚碧礁生态系营养关系的稳定碳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稳定碳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了南沙渚碧礁生态系食物网主要生物类群之间的营养关系。结果表明,生物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与其营养来源有密切关系。浮游植物的δ^13C为-18.3‰,与其所处海域的环境条件一致,浮游动物的δ^13C值变化较大,范围为-20.4‰~-10.9‰,表明可能存在浮游植物和碎屑两种营养来源。珊瑚和砗磲的碳同位素组成(-17‰~-15‰)与浮游动物相差较大,暗示共生虫黄藻可能在这些珊瑚的营养来源中起重要作用。底栖海参(-9.6‰)和蜘蛛螺(-12.5‰)的碳同位不比组成与它们沉积物食性的营养特征吻合。鱼类的δ^13C值变化范围较大(-17.7‰~-10.9‰),未表现出随营养级升高而增大的趋势,说明影响鱼类碳同位素组成的因素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7.
在太平洋—澳大利亚弧前会聚/扭断边界(北爱尔兰东部,新西兰)发生的烃渗漏已持续了近20Ma。沿这500km左右的边界分布的实质流体排出的证据包括13处在下—上中新统获得甲烷的碳酸盐沉积层,达13处现代海上渗漏和350多处海岸油、气和卤水的渗漏。C1—C4烃至丰富海洋源石油的海岸渗漏是由从露头获知的白垩系—上新统地层地球化学有关的热成因和生物成因过程形成的。中新统站位以不同大小(巨砾至300m×100m×40m的土丘)的自生碳酸盐为特征,北部沉积以双壳类为主,并且碳酸盐碳同位素值降低到-51.7‰…  相似文献   

18.
T.  M.  Hill  J.  P.  Kennett  D.  L.  Valentine  庄畅 《海洋地质》2010,(1):14-23
俄勒冈州外海水合物脊现代甲烷渗漏区的发现,为研究甲烷对活体有孔虫生态和地球化学方面的影响提供了机会。2002年在水合物脊南部高点获取一批岩心。样品经保存和染色后用来测定Uvigerina peregrina、Cibicidoidesmckannai和Globobuliminaauriculata3个底栖有孔虫属种的活体(经染色)和死体的碳同位素(δ13C)组成。有孔虫样经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检查,未发现有成岩作用或自生碳酸盐沉淀作用的迹象。渗漏区活底栖有孔虫单体记录的乎δ13C值在-0.4%--21.2%0之间,说明受高浓度甲烷碳同位素的影响。渗漏区底栖有孔虫护C平均值(由单体样品计算)范围在-1.28%--5.64%0之间,而背景区(没有甲烷渗漏)的介于-0.81%--0.85%之间。为了解环境因素对底栖有孔虫δ13C值的影响,对细菌席和蛤床两种截然不同的甲烷渗漏环境的底栖有孔虫进行研究。细菌席区的有孔虫单体比蛤床区的具有更负的δ13C值。我们解释这种差异是食物来源或共生细菌对底栖有孔虫δ13C值影响的结果,通过溶解无机碳(DIC)作用于底栖有孔虫,使其δ13C值负偏移。对比活体和死体底栖有孔虫的δ13C值,并未发现统计上的差异。这说明自生碳酸盐沉淀作用未在观测到的同位素组成中起主导作用。然而,少量极度亏损δ13C(〈-12%)的死体底栖有孔虫确实显示了自生碳酸盐岩沉积对有孔虫δ13C值影响的潜在证据。  相似文献   

19.
南海东北部末次冰期-全新世古海洋学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0  
据加速器质谱仪14C测年,RC26-16孔提供了南海北部近15200a来古海洋学的连续沉积记录。其古海洋学发展过程可分为3期,(1)最后冰期(15.2~13.3ka);(2)冰消期(13.3~9.0ka);(3)间冰期(9.0ka~现代)。末次冰期至全新世时,冬季海水表层温度由18℃上升至24℃,夏季则保持在27~29℃之间。在11ka时,冬季水温曾短暂的一度变凉(约3℃),此可能代表区内新仙女木事件。末次冰期时,夏季与冬季温度差约为9℃,它的变化幅度较全新世的5℃要大。末次冰期时,表层水(0~50m)与次表层水(50~100m)间碳、氧同位素递减梯度较全新世的为小。15~13ka时大洋表层动物衍生营养含量相对较高,推测这与较强的冬季风导致较强的上升流,而造成高养分和高生物生产率有关,全新世时冬季风变弱。全新世碳酸盐补偿深度和有孔虫溶跃层较浅,5.3ka时有短暂的变深,浮游有孔虫保存高峰和碳酸钙高峰值发生在14~12ka间,相当于全球性的TerminationⅠ事件。  相似文献   

20.
甲烷是最丰富的天然气,主要通过微生物对有机化合物的吸收(微生物成因)和对有机物的热分解(生热成因)而形成。虽然对地球深处地幔甲烷的生成仍有争论,但根据从贫沉积物的洋中脊流出的高温流体、具陆地超铁镁岩区域的渗流、前寒武纪地盾的流体以及地幔和火成岩的流体包裹体的报道提出了地壳中甲烷的无机(非生物成因)成因说。几种地球化学指示剂已用来区分不同成因的甲烷,主要是微生物成因和热生成甲烷。应用于测年的主要标准包括CH4/(C2H6 C3H8)比值和甲烷的碳(C)和氢(H)同位素成分。然而,极少有什么指示剂或者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