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运用CT技术反演地壳面波品质因数Q值空间分布,采用在医学上X—CT技术中的卷积反投影方法,引用 Radon 变换反演和图像重建方法来拟合地壳面波 Q 值的空间分布。由600次地震实际的2200条地震波射线的面波振幅、周期资料,进行实际地壳 Q 值反演,首先获得四川盆地附近:北纬26°—34°,东经103°—112°范围的面波 Q 值分布,作出该区 Q=210-255的等值线图,其平均 Q 值为225,在四川盆地中部面波 Q 值偏高,这可能与该盆地中部沉积物介质比较均匀,非弹性成分较少有关。然后以上述经纬度范围的四川盆地为基地,将面波扫描的方框分别向北、向南、向西、向东移动各2度,再做四次 Q 值成像,取其中间重迭部位,计算 Q 值的平均值及其残差,得每经纬度为半度的像素中观测误差的空间分布图。求得该范围的平均误差为8%。进一步将平面范围地震面波 Q 值成象扩大成球面上的投影成像:系将上述单框 Q 值图像沿经纬度方向各移动2度进行叠加,使若干个平面小单框复盖在预想的球面上的大区域上,除去边缘部分之外,在该范围的经纬度网上都叠加有一个以上的 Q 值数据,通过计算每个网点上的平均 Q 值及其标准误差的等值线,可获得球面上大范围的 Q 值成象图。得到了7×7框范围内的面波 Q 值分布图。本文探讨了 Q值成像在改进面波震级标度和解释地震震级的路径校正值以及为地震监测预报服务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医学上常用的卷积反投影法转用于面波品质因数 Q 值空间分布的扫描反演,在前文中已应用于反演四川及其附近地区而波 Q 值的空间分布,由台站记录的面波振幅、周期等数据,通过计算每条射线的吸收特征时间,利用卷积反投影法反演出 Q 值的空间分布,为了求得在较大范围内面波 Q 值空间分布,就要使反演区域能够覆盖更为广阔的面积。文中叙述了如何将扫描单框进行移动和叠加,使得较大的球面区域的 Q 值分布能够由较小单框的平面 Q 值分布值,经过移动和叠加,直至所有参加反演的平面小单框都能覆盖住预想的球面大区域,除去边缘部分之外。在经纬度网上都有一个以上 Q 值数据,通过计算每个点上的平均 Q 值和均方误差,可以获得大区域中的平均面波 Q 值分布及其均方误差的等值线.经过进一步的加权处理,获得效果较好的 Q 值分布结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地震面波的射线理论,引入Radon变换和卷积反投影,先由假设的地壳面波品质因数Q值为椭园分布的模型,由正演方法计算若干组面波吸收特征t~*,然后基于这组t~*,用x-CT技术上常用的卷积反投影方法计算该处附近的Q值空间分布,并将这两组Q值分布进行比较,求得面波Q值拟合反演的误差在10%左右.  相似文献   

4.
本文引用在医疗CT技术中行之有效的卷积反投影作图象重建的方法,移植到地震学中来,根据面波射线理论,由面波振幅周期的观测数据计算出每一条面波射线的吸收特征时间t°,对当前所选定的一个确定区域北纬26°—34°,东经105°—114°范围选取面波射线扫描数据然后按射线方位角分为9组,每组又按射线距离中心座标30°N,109°.5E点的距离延拓为正负方向9组,运用Radon逆变换的卷积反投影法得到上述地区地壳内面波Q值的二维非均匀的分布图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证明了远震面波,近震Lg波震级起算函数和地震波吸收特征时间t及地壳品质因数Q值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从而可利用面波及Lg波振幅周期资料进行Q值成象。其次,作为实验,利用1481条地震面波射线资料反演了东北和华北交界某区域(北纬35°—44°,东经115°—124°)内地壳品质因数Q值的空间分布。初步看,结果具有一定的地球物理意义。最后,论述了应用Lg波资料反演松辽地台地壳品质因数Q值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安徽及邻区平均波速比的测定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将安徽及邻区(29°~36°N,114°~124°E),按1°×1°分成70个区,依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制的1998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全国地震月报目录,采用单事件多台观测资料,在所分区域里进行平均波速比值的计算,结果在其空间分布图像中显示了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可能与地质构造环境即地质构造所形成的断裂带两侧的介质特性差异有关。计算所得的各区平均波速比对以后波速比值的变化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1965年以来云南台纲地震资料,使用等样本数滑动最大似然法计算了云南地区及区内六个强震带的b值变化曲线和云南地区(20—30°N;97—107°E)的b值时空扫描。结果表明,本区大多数6级以上强震前b值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呈现负异常,b值变化曲线的平均报准率为67%,失败率为33%,评分S为0.55;时空扫描的平均报准率为70%,失败率为30%,评分S为0.50。据些提出两个经验预报方程 M=1.471gA(月)+6.85 M=2.6lgA(度~2)+3.5作为云南地区强震中近期预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内蒙古地震监测台网的监测能力和资料完整性为基础,结合内蒙古东部地区(41°~51°N,114.5°~124.6°E)实际地震地质构造特点,选取了内蒙古东部地区(41°~51°N,114.5 ° ~ 124.6°E) 2008-2012年的ML≥2.0地震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台和达法计算得出了该区域的平均波速比及其变化特征.通过分析该地区两次中等地震震例,发现内蒙古东部地区在中等地震前后波速比时间变化存在显著异常,符合“下降—低值—恢复—发震”的规律,且存在着震后异常期的变化;在对该区域内波速比绘制空间等值线后,发现该区域内波速比高值主要是沿着大兴安岭分布,其空间分布基本呈现东低西高、北低南高的态势.综合研究了区域地震地质背景和最近一两年研究区域内波速比变化,得出内蒙古东部地区地下介质的应力变化比较显著,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渤海海域波速比异常研究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焕鹏 《地震研究》1995,18(3):252-257
本文应用文献[1]中的波速比计算公式和误差公式,对渤海海域(北纬37°~39°10’,东经118°~121°30’)范围内,1970年1月~1993年8月发生的ML≥2.0级的280余次地震,计算其波速比值。对计算结果进行了t检验。通过1983~1993年波速比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与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的异常判据比较分析,对渤海海域近期的地震活动趋势,提出了初步的预报意见。  相似文献   

10.
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值是重要的地球物理参数,它被广泛地应用于烈度区划、地震危险性分析、工程地震及地震预报等领域。若干震例研究表明,大震发生前后Q值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作为一种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地震预报方法,已引起普遍关注。 我们以AKi的尾波散射理论为基础,利用尾波频率及振幅特性计算了1990年8月—1991年5月发生在1991年2月25日柯坪6.5级地震震中附近2°×2°范围内19次地震的尾波Q值。结果表明,6.5级地震前的Q值明显高于余震。 主要结论为: a.6.5级地震前,震中50km左右范围内的地震平均Q值为183;而此范围外的Q值则相对较低,平均为125。  相似文献   

11.
洛阳地震台面波震级的偏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洛阳地震台1985 ~ 2003 年记录的1755 个地震的面波资料,采用与国家地震台网中心相同的面波震级公式,研究了该台测定的面波震级与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测定面波震级之间的偏差。结果表明,洛阳地震台测定面波震级的偏差与震中距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在1°≤Δ≤130°范围内面波震级由偏小0. 1 逐渐变化到偏大,Δ≥20°时偏大0. 2 ~ 0. 3;在130° < Δ≤180°范围内偏大0. 2。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巳知震源参数的79条瑞利面波路径资料,采用单台分块方法,计算了渤海地区(117°-123°E, 37°-41°N)横向不均匀的瑞利面波衰减系数γ(ω),得出该区是一个面波高衰减区,横向变化显著.这与当地断层纵横交错的复杂地质条件相符合.  相似文献   

13.
以死亡度为人口损失标志的概率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述用死亡度来描述强震破坏合理性的基础上,利用与目前震害资料现状相一致的概率模型和相关资料,计算得到了中国各分区在未来不同时间发生不同死亡度的概率曲线;并以唐山地震震害得到的死亡度衰减关系,由现行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模型,计算了华北北部(114°-117°E,39°-41°N)未来10年和50年超越概率10%死亡度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763式地震仪记录的地震瑞利面波资料,用双台法计算出瑞利面波的频散曲线,从而得到相速度.将我国东部地区(99.8°—123.8°E,20°—44°N)分成4°×4°大小的方格,利用代数重建法得出该地区上地幔与地壳的横向不均匀性.对同一地区再进行一次分块,块的大小为8°×8°,考虑到各向异性对面波相速度的影响,利用周期为60 s 的面波相速度资料,反演出我国东部的横向不均匀和各异向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球面调和多项式的数学理论方面研究了用球函数拟合地慢地震波Q 值空间分布方法的收敛性的问题。运用一种逼近的球面多项式的误差公式,证明用球谐函数拟合地幔地震波Q 值空间分布的方法是收敛性的;也提出从地震P 波的振幅A 和周期T 拟合、反演地幔范围P 波品质因数空间分布的误差Qer 与P 波(A、T)的观测数目N 的增加,Qer 的减少来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6.
张北6.2级地震前后地震波速比在源区与场区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计算了 1 991年~ 1 999年发生在北纬 3 9°0 0′~ 42°0 0′,东经 1 1 2°3 0′~ 1 1 6°0 0′范围内的ML≥ 2 .0级地震的波速比 ,分析了张北 6 .2级地震前后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差异 ,发现 6 .2级地震前源区和场区波速比在时间分布上都出现较明显的低值异常 :下降—低值—平静—恢复—发震过程。在空间分布上低值异常比较集中和同步。对计算结果进行了 t检验 ,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及 t检验表明 6 .2级地震前源区与场区波速比异常非常明显 ,场区 1 995年开始出现波速比在正负之间比较大的变化后持续低值。 6 .2级地震后源区和场区的波速比计算结果一致 ,时空变化均为正常  相似文献   

17.
岫岩MS5.4地震前后S波分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辽宁数字地震台网的营口台的三分向数字化地震资料,研究了1999年岫岩Ms5.4地震前后S波分裂特征.结果表明:(1)延迟时间大部分在0.9~7.2ms/km范围内,平均4.23ms/km;(2)震前快S波的优势偏振方向为N51°~88°E,平均N58.66°E;震后S波的偏振方向主要集中在N1°W~N2°E和N55°~84°E范围内,平均偏振角为近NS向和N68.13°E.NE的偏振方向与震源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N70°E接近,由此推测1999年岫岩Ms5.4地震的S波分裂是震源应力场引起的介质各向异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胡岩松  陈友麟  刘瑞丰  刘伟 《地震学报》2022,44(6):1019-1034
对Lg波衰减模型中建模误差的统计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建立了地壳二维Lg波衰减模型。由于Lg波振幅可能受到几何扩散函数的强烈影响,合理评估反演过程的误差对于能否使用最小二乘意义下的反演非常重要。通过在川滇及其邻近地区收集的建模误差样本,使用K-S数值检验方法、Q-Q图和正态分布图形检验方法对Lg波衰减层析成像反演的输入数据中建模误差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奇异值分解(SVD)和反投影方法,分别获得了川滇地区的QLg模型,定量计算模型的协方差矩阵和分辨率矩阵,定量评估了QLg模型中每个格点的分辨率和误差。结果表明:在一阶近似条件下建模误差服从正态分布;通过开发的数据筛选程序,可以产生一个接近完美正态分布的数据集;与反投影方法相比,利用SVD方法获得的地壳Q值的分辨率更高;在射线覆盖较好的区域,QLg模型的分辨率达到100 km,相对误差小于3%。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的CT系统中,系统的硬件成本和计算量都是非常巨大的.本文深入分析了一种利用偏移放置的面阵探测器的锥束CT系统,在这种系统中X射线束仅仅覆盖被扫描物体的一半体积,投影数据在探测器方向上是截断的,探测器尺寸和投影数据量都减少为传统CT系统的一半.在这种扫描方式下,现有的重建方法是首先利用重排算法获得180度范围内的平行束投影数据,然后再利用滤波反投影(FBP)算法重建出物体的三维图像.但是重排算法不可避免地会引入误差,降低重建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反投影滤波(BPF)形式的直接反投影重建方法,该方法不需要对投影数据重排,直接反投影滤波重建出最终的图像.因此,该算法在数学上更简洁,计算速度更快,能够更多地保留重建图像的高频信息.最后,数值模拟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系统和重建算法能够获得高质量的CT图像.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东部扎兰屯地区的b值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晓明  薛丁  赵星 《地震》2012,32(3):142-149
内蒙古东部的扎兰屯地区位于大兴安岭地震带北段,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历史及现代中强地震较为活跃。本文以该地区地震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在区域地震序列完整性分析基础上,用最小二乘法进行b值时间扫描计算,用最大似然法进行b值空间扫描计算。时间扫描中的b值为每个扫描窗口内研究区的平均b值,因此其变化幅度不大,b值变化范围基本维系在0.78~1.13,误差范围为0.04~0.065。空间扫描结果显示,扎兰屯地区b值空间分布范围基本维系在0.4~1.8,误差范围为0.045~0.085;低b值区域为阿伦河断裂中北段,b值大致分布在0.5~0.7,表明该区域地壳介质处于高水平应力积累状态,可能是未来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