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矿区废弃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随着采矿业的发展,我国矿区土地资源破坏相当严重,同时废弃土地资源的复垦利用率又非常低(约10%),矿区废弃土地复垦研究工作非常迫切。开展全国矿区废弃土地的适宜性评价研究是其复垦研究的基础,可为其它相关研究提供实时指导。本文正是根据这种需要,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运用一定的原则与依据,将矿区废弃土地资源划分为5类25个亚类,均对每一亚类,作出了相应的适宜性评价,同时还提出了具体的开发利用途径。为矿区废弃土地复垦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作出了科学的评价,为废弃土地资源的复垦提出有效的开发利用途径,从而为提高土地生产力,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改善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有效的政策与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确定废弃矿区土地再利用方向的重要决策依据。在充分考虑废弃矿区破损现状和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将废弃土地相关利益群体的判断纳入土地再利用方向适宜性评价中,有利于提高废弃土地再利用的可持续性和土地利用效率。该文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判断废弃矿区的土地再利用方向,从矿区土地破损现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及经济条件四方面设置了20个指标,构建矿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已完成复垦矿区的土地利用现状确定10种土地再利用方向;选择土地利用评价专家、区域管理者及邻近居民3类利益相关群体组成决策组,依据指标体系判断矿区土地再利用方向适宜性,运用PROMETHEE排序法分别计算3个评价单元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向的偏好指数并进行排序。综合3类决策主体的评判结果,评价单元Ⅰ(废弃矿区挖损区)适合复垦为鱼塘、水库及生态公园等,评价单元Ⅱ(废弃厂房压占区)、Ⅲ(尾矿堆压占区)均适合复垦为农用地,但耕地、林地和草地的优先序不同。  相似文献   

3.
废弃居民点和工矿废弃地复垦是将历史遗留的废弃的工矿用地,农村居民点和交通水利设施用地进行复垦,恢复土地的生产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森林覆盖率。赤峰市宁城县废弃居民点和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涉及宁城县15个乡镇43个行政村59个地块,总面积194.49公顷。通过复垦,宁城县可新增耕地面积为121.98公顷,新增林地面积72.51公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宁城县土地有效供给,缓解人地矛盾、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董学强  朱秀英  杨健 《西部资源》2012,(5):159-160,162
为了有效控制石灰岩矿开采所造成的地表破坏和水土流失,并对破坏土地进行复垦,尽快恢复和重建矿区生态环境,保障矿区及周边地区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本文以莱芜市高庄石灰岩矿区为研究区域,在对该矿破坏土地进行预测和土地复垦适宜性定量评价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适宜的石灰岩矿区土地复垦技术,研究成果可为该地区同类型石灰岩的土地复垦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5.
1月17日,内蒙古国土资源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工矿废弃地和废弃居民点用地复垦作为今年内蒙古国土资源工作的一号丁程。会上,自治区副主席王波代表自治区政府同各盟市政府签订了《工矿废弃地和废弃居民点用地复垦调整利用规划实施责任状》。  相似文献   

6.
全盟12个旗县市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工作,挖掘潜力新增建设用地13787.608公顷;工矿废弃地复垦总面积10600公顷,节省和新增经费近10亿元;被自治区和国土部确定为和谐矿区建设试点,先后投入近6亿元,露天矿排土场护坡绿化面积近9500公顷,矿区地面绿化面积1900公顷。  相似文献   

7.
矿业废弃地的特点及其环境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矿活动所形成的废弃地具有众多极端理化性质,主要表现为物理结构不良、贫瘠、极端pH值、重金属含量过高、干旱等方面,对矿区景观、土地资源、水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矿业废弃地的治理,以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相协调。主要措施有:完善矿区环境保护法规;推广清洁开采与洁净技术;加快矿业废弃地的复垦与植被修复;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8.
煤矿区土地复垦工程的理论和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近年来土地复垦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实践的经验和特点,对矿区土地复垦工程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最后对新技术在矿区土地复垦工程中的应用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确定矿区受损土地再利用的重要前提,为充分利用矿区土地资源、修复受损土地,本研究以西北干旱荒漠区东部4个排土场为研究对象,以排土场平台和边坡为评价单元,以生态用地为复垦利用方向,从地形、土壤条件、区位条件、灌排设施、环境风险5个方面选取影响排土场再利用的指标,构建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引入障碍度进行排土场障碍因子诊断。结果表明:(1)研究区各单元生态位适宜度指数在0.339-0.751之间,复垦为生态用地的适宜性等级整体偏低。同一排土场平台的适宜度指数(0.511-0.751)普遍比边坡(0.339-0.628)高。(2)各因子对不同单元的障碍度反应不尽相同。影响边坡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坡度、砾石含量和排水条件;影响平台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土壤条件、排水条件,土壤条件中主要以砾石含量和土壤容重为限制因素。上述方法能够有效用于矿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可为西北干旱荒漠区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和生态重建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徐州矿区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及塌陷地复垦利用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基于1987、1994和2000年三期TM遥感图像,将徐州矿区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建成区、耕地、林地、水体、塌陷地和其他土地等6类,编制了3个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图;提取并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转移变化的矩阵信息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采煤塌陷土地面积在不断扩大,年均增加率为6.33%,塌陷地复垦速度仍赶不上塌陷速度.着眼于技术、规划、资金和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视角,探明塌陷土地复垦的工程技术措施和对策,对于进一步加大土地复垦力度,促进矿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恢复人工植被是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矿区废弃地修复的主要手段,经过近5年的修复,矿区废弃地修复区地上植被盖度明显提高,但关于作为评价土壤修复效果重要指标的土壤动物群落变化的认识还很有限。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典型煤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的方法对比研究了煤矿修复区和毗邻区(原始地貌)大型土壤动物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修复区植物丰富度、生物量、盖度及土壤粗砂、有机质、全氮含量均显著低于毗邻区(P<0.05),而土壤水分、细砂、黏粉粒、全钾和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2)修复区土壤动物活动密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高于毗邻区,修复区和毗邻区土壤动物均以蝗科(12.7%和55.7%)和蚁科(14.4%和49.6%)为主;进房沟、水磨沟和柳树沟煤矿修复区及毗邻区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分别为39.9%、52.9%和43.4%。(3)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煤矿修复区和对照区捕食性土壤动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而草本物种数和土壤粗砂含量是影响植食性土壤动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总之,人工修复后煤矿废弃地修复区土壤动物个体数均高于对照区,部分矿区修复生境类群丰富度及多样性已经超过了毗邻区,这表明蚂蚁、步甲和蝗虫等地表节肢动物对煤矿矿区覆土恢复植被和封禁等措施驱动的植被和土壤环境变化响应敏感。因此,还需要优化植被及土壤修复模式,提高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多功能性,使矿区废弃地生态环境能够得到快速修复。  相似文献   

12.
谢丽 《地理学报》2013,68(2):232-244
本研究以现存民国和田地区洛浦垦区多种地图为基础,充分利用该区档案史料记载的历史地理信息,梳理复原民国时期洛浦垦区的行政区划沿革,以及该区垦荒地、撂荒地的时空变化序列,重建相应的空间格局示意图,为揭示该区民国时期耕地变化的人文因素与自然物理动因因果关联提供空间分析的基础.结果表明:民国洛浦垦区垦荒为外延式开发,垦荒地点主要分布于绿洲主垦区的西北、东北至东部的绿洲荒漠过渡带.垦荒与撂荒斑块叠加度高,证明撂荒地主要为新垦地,垦荒与撂荒强度具有较明显正相关关联.撂荒诱因是人类驱动与自然生物物理效应复合作用.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paper, changes in the amounts of organic carbon and black carbon in reclaimed soil were studied. The subsidence area was in a Xuzhou coal mining area that is part of a national land reclam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aper is to explain the law of quality changes of reclaimed soil, improve the soil reclamation process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use of soil in mining areas. In the study, four kinds of soils were collected using four land reclamation methods: coal gangue filling (CGF), mixed flat reclamation (MFR), mud pump filling (MPF) and fly ash filling (FAF); soil from the subsided area (SS) was used as the control. Organic carbon and black carbon on content were determin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potassium dichromate titration and other methods. The result shows that reclamation methods do have an influence on the organic carbon and black carbon content in subsidence soil. The content of organic carbon and black carbon at different soil depths varies the most in FAF. Regression analysis of black carbon and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from the four different reclamation methods show that the levels are significant in all cases. Therefore, there is no obv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portion of black carbon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carbon in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14.
张连伟  郎洁  李莉 《干旱区地理》2018,41(6):1270-1277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是受荒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之一。依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和现代学者研究成果,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三个历史阶段,梳理了中国沙质荒漠化的演变过程。研究表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沙质荒漠化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如鄂尔多斯高原、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隋唐宋元时期,荒漠化扩展到东北地区,如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等;明清时期,政府通过修筑长城和封禁政策,客观上抑制了边疆地区的垦殖开荒,但在人口压力下,明朝后期和清朝后期北部边疆的农垦快速发展,加速了鄂尔多斯高原、科尔沁沙地等地区的荒漠化进程。因此,数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特别是滥垦、滥牧、滥樵采等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致使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的荒漠化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5.
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   总被引:65,自引:2,他引:63  
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矿山开采又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根据典型矿区土地复垦的成功经验,总结了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包括剥离-采矿-复垦一体化工程技术,矿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地表整形工程技术,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土壤培肥改良技术,植被恢复技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等。  相似文献   

16.
煤炭资源的开采破坏了大量的土地,加剧了人地矛盾,土地复垦是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矿区土地复垦是一个边缘交叉学科,所需处理的数据涉及采矿、地质、地理、土壤、农林、生物、社会经济等众多领域,具有数据信息量大、相互关系复杂等特点.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已难以适应土地复垦发展的要求.主要研究了矿区土地复垦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并分析了基于MapX和Oracle Spatial进行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三江平原不同流域水土流失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美国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根据研究区现状合理选择USLE中水土流失各因子的计算方法,求算出三江平原1954年、1976年、1986年以及2000年的水土流失状况图。通过与2000年遥感普查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分别对三江平原六个流域水土流失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土地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有重要影响,农田开发是造成水土流失面积增加、强度增强的主要原因。土地垦荒活动强度降低以及部分旱地改种水田后,水土流失面积增加的幅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8.
石羊河上游林区景观空间邻接特征及生态安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干旱区山地,荒地斑块特征可反映植被的破碎化及退化状况,农田斑块特征可反映自然植被景观受农田开垦的威胁程度,而其它景观类型与这两种类型斑块的邻接特征可间接反映这些类型潜在的植被退化风险大小或受农田开垦的威胁程度。以Landsat/TM及林相图作为数据源,在桌面GIS下解译出石羊河上游的哈溪林区各景观类型,计算了各景观类型与荒地和农田的空间邻接长度和数目比例,并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计算了荒地和农田对各景观的影响面积。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各类型植被退化风险大小和受农田开垦的威胁程度,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各景观类型的生态安全性。结果表明:灌丛和草地与荒地的邻接边长和数目较大,由放牧活动引起的植被破碎化和退化的风险较大,而乔木林种与农田的邻接长度、数目较大,受农田开垦的威胁较为严重;景观整体植被退化的风险(0.28)高于受农田威胁程度(0.11);各类型植被退化风险值的差别不明显,但灌丛草地相对较高,而各乔木林种受农田开垦的威胁程度明显高于灌丛和草地;基于景观类型空间邻接的生态安全评价分析可以初步反映干旱区山地景观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威胁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